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Ⅰ)——烟苗密度对苗间环境与繁蚜繁蜂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宏光 刘春明 +5 位作者 梁兵 阙劲松 黄坤 吕娅维 王超 吴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17-1622,共6页
为明确漂浮烟苗密度对繁蚜繁蜂效果的影响,进行了4种烟苗密度与苗间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关系研究。结果显示,54株/盘苗密度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81、90与162株/盘;81和90株/盘间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162株/盘;4种密度烟苗间的温度和... 为明确漂浮烟苗密度对繁蚜繁蜂效果的影响,进行了4种烟苗密度与苗间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关系研究。结果显示,54株/盘苗密度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81、90与162株/盘;81和90株/盘间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162株/盘;4种密度烟苗间的温度和湿度无明显差异。4种密度烟苗的烟蚜及烟蚜茧蜂繁殖结果表明,接蚜18 d,90株/盘的盘蚜量显著高于81株/盘和54株/盘的盘蚜量,与密度162株/盘无显著差异,但其僵蚜数量显著高于162株/盘的数量。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环境条件下,苗间光照强度与蚜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温度、湿度与蚜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烟苗 烟苗密度 烟蚜 烟蚜茧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茧蜂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Ⅱ)——僵蚜收集与包装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阙劲松 白崇禄 +9 位作者 黄坤 陈华祥 李宏光 赵涛 蒋继红 熊正林 官群荣 陈乐 吴伟 刘春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明确漂浮烟苗规模繁育烟蚜茧蜂僵蚜的最佳收集时机及收集和包装方式,为僵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低密度(25株/盘)漂浮烟苗繁蜂方法,在僵蚜大量形成期,逐日调查统计僵蚜及其羽化数量,分析总僵蚜与有效僵蚜间... 【目的】明确漂浮烟苗规模繁育烟蚜茧蜂僵蚜的最佳收集时机及收集和包装方式,为僵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低密度(25株/盘)漂浮烟苗繁蜂方法,在僵蚜大量形成期,逐日调查统计僵蚜及其羽化数量,分析总僵蚜与有效僵蚜间的关系;在有效僵蚜形成高峰期,采取不同的僵蚜收集(毛笔、试管刷和电动僵蚜刷)和包装(僵蚜盒、僵蚜卡和僵蚜叶片盒)方式,测试不同收集方式的收集效率及其对僵蚜的损伤率、不同包装方式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的影响。【结果】接蜂后第11 d僵蚜快速形成,第18 d达最大值(23800.34头/盘),其羽化率也达33.49%,有效僵蚜只有15830.17头/盘;而接蜂后15~17 d羽化率在10.00%以下,有效僵蚜保持在20000.00头/盘以上;采用电动僵蚜刷每人每天(8 h)可收集僵蚜40700.00头,其羽化率为86.67%;采用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方式包装僵蚜,其羽化率分别为93.92%和83.31%,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僵蚜卡包装僵蚜,其羽化率为66.72%,与对照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20~30℃条件下以25株/盘的漂浮烟苗繁蜂,接蜂后第15~17 d的僵蚜利用率较高,为僵蚜最佳收集时机;采用电动僵蚜刷收集僵蚜的效率高、损伤低,能更好地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僵蚜包装成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均无显著影响,是僵蚜适宜的包装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僵蚜 有效僵蚜 僵蚜叶片盒 僵蚜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研究(Ⅱ)——烟苗生长时期与接蚜量对繁蚜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宏光 刘春明 +5 位作者 梁兵 阙劲松 黄坤 吕娅维 王超 吴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99-1902,共4页
采用90株/盘的烟苗密度培育烟苗,研究了3叶1心期、4叶1心期和5叶1心期烟苗在不同接蚜量条件下烟蚜的繁殖数量。结果表明,接蚜时烟苗生长期和接蚜量是影响烟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二者对繁蚜效果的影响皆显著。在烟苗生长时期为5叶1心、... 采用90株/盘的烟苗密度培育烟苗,研究了3叶1心期、4叶1心期和5叶1心期烟苗在不同接蚜量条件下烟蚜的繁殖数量。结果表明,接蚜时烟苗生长期和接蚜量是影响烟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二者对繁蚜效果的影响皆显著。在烟苗生长时期为5叶1心、接蚜量为9头/株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蚜效果,累计繁蚜量可达2839头/株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烟苗 烟苗生长期 烟蚜 接蚜量 繁蚜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茧蜂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Ⅲ)——僵蚜产品低温冷藏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阙劲松 白崇禄 +9 位作者 黄坤 陈华祥 周红雁 雍容婧 李庆伟 沈小智 彭跃 尚官鹏 吴伟 刘春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82-1786,共5页
【目的】明确僵蚜最适冷藏发育期、冷藏温度及僵蚜产品长效冷藏方法,为提高烟蚜茧蜂产品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僵化1~4 d僵蚜分别置于1、3和5℃下进行低温冷藏,比较低温对不同发育期僵蚜羽化率的影响;收集僵化2~3 d僵蚜,分... 【目的】明确僵蚜最适冷藏发育期、冷藏温度及僵蚜产品长效冷藏方法,为提高烟蚜茧蜂产品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僵化1~4 d僵蚜分别置于1、3和5℃下进行低温冷藏,比较低温对不同发育期僵蚜羽化率的影响;收集僵化2~3 d僵蚜,分别制成僵蚜盒和僵蚜叶片盒,并进行不同外包装处理,比较僵蚜盒和僵蚜叶片盒冷藏后僵蚜的羽化率;测定低温冷藏7、12、17、22、27和32 d僵蚜羽化的雌蜂平均寿命及对烟蚜的寄生量,比较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成蜂寿命和产卵能力的影响。【结果】在1℃下冷藏,僵蚜羽化率最低;5℃下冷藏期间僵蚜大量羽化;3℃下冷藏,僵化2 d僵蚜的羽化率均高于其他发育阶段僵蚜,至冷藏30 d时僵蚜羽化率仍达57.34%,其次为僵化3 d僵蚜。僵蚜盒密封保湿和僵蚜叶片盒有效冷藏期分别为17和27 d;冷藏后雌蜂寿命为4.33~4.83 d,对烟蚜茧蜂的寄生量为81.36~87.78头/株,与未冷藏雌蜂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僵化2~3 d僵蚜在3℃下进行冷藏为宜;僵蚜叶片盒有效冷藏期比僵蚜盒长,但冷藏僵蚜盒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雌蜂的寿命及产卵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僵蚜 低温冷藏 羽化率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Ⅲ——不同繁蜂方式对繁蜂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伟 刘春明 +5 位作者 梁兵 阙劲松 黄坤 王超 吕娅维 李宏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98-2603,共6页
采用5叶1心期烟苗,每株接蚜9头,繁殖烟蚜,按蜂蚜比1∶50接入成蜂,研究了封闭式和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以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采用封闭式接蜂的方法僵蚜数量较高,达428.20头/株,与采用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233.97头/株)有... 采用5叶1心期烟苗,每株接蚜9头,繁殖烟蚜,按蜂蚜比1∶50接入成蜂,研究了封闭式和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以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采用封闭式接蜂的方法僵蚜数量较高,达428.20头/株,与采用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233.97头/株)有显著差异。采用封闭式接蜂方法繁殖烟蚜茧蜂,研究了蜂蚜比1∶50和1∶100在不同接蜂时机(株蚜量150、250、350、450和550头/株)条件下,结果表明,接蜂时机与接蜂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2者对繁蜂效果的影响均显著。在蜂蚜比为1∶50、株蚜量为350头/株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累计僵蚜量可达627.47头/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烟蚜茧蜂 封闭式繁蜂 开放式繁蜂 漂浮烟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Ⅳ.漂浮烟苗立体繁蜂方法
6
作者 吴伟 刘春明 +6 位作者 梁兵 阙劲松 黄坤 陈华祥 王超 吴道琴 李宏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0-783,共4页
【目的】为明确漂浮烟苗立体繁蜂方法的繁蜂效果。【方法】比较了立体繁蜂与常规漂浮烟苗的繁蜂量,分析了3层繁蜂架层间繁蜂效果与层间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关系。【结果】繁蜂架上层的繁蜂量(456.93头/株)极显著(P<0.01)高于中层(25... 【目的】为明确漂浮烟苗立体繁蜂方法的繁蜂效果。【方法】比较了立体繁蜂与常规漂浮烟苗的繁蜂量,分析了3层繁蜂架层间繁蜂效果与层间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关系。【结果】繁蜂架上层的繁蜂量(456.93头/株)极显著(P<0.01)高于中层(257.26头/株)和下层(233.16头/株),其主要原因是繁蜂架上层的光照强度极显著高于中层、下层的光照强度(P<0.01),层间光照强度与繁蜂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温度、湿度呈极弱相关。【结论】在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立体繁蜂的繁蜂量较常规漂浮烟苗繁蜂的多213 284头/m^2,是常规漂浮烟苗繁蜂的2.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烟蚜茧蜂 立体繁蜂 漂浮烟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茧蜂僵蚜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Ⅰ)——僵蚜形成整齐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华祥 阙劲松 +9 位作者 白崇禄 黄坤 张阳 吴锦慧 杨启凡 钟源 王超 吴道琴 吴伟 刘春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1-726,共6页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蜂时机(蚜量为100、200、300、400和500头/株时接蜂)和烟苗密度(15、25和50株/盘)对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结果】以蜂蚜比1∶10接蜂后15~18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6934.66头/盘,占总量的95.73%;以蚜量300头/株接蜂后16~19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6966.48头/盘,占总量的97.01%;以烟苗密度25株/盘接蜂后14~17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9837.51头/盘,占总量的97.97%。【结论】烟蚜茧蜂繁蜂工作中,以蜂蚜比1∶10、蚜量300头/株和烟苗密度25株/盘时接蜂的僵蚜形成最整齐、繁蜂量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僵蚜量可高达20000.00头/盘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僵蚜 接蜂时机 蜂蚜比 烟苗密度 整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