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2022年安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1
作者 黄友志 常蓉 +3 位作者 普镇才 慕江琳 王俊 周小刚 《中国环境监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49-64,共16页
通过对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单项指数(I_(i))、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_(sum))、排污单项指数(W_(i))、排污综合指数(W_(sum))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交通分流、扬尘精细化管控、昆钢搬迁对安宁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 通过对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单项指数(I_(i))、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_(sum))、排污单项指数(W_(i))、排污综合指数(W_(sum))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交通分流、扬尘精细化管控、昆钢搬迁对安宁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剖析低纬高原气候区典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特征、演变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I_(sum)平均值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36%。I_(sum)、I(PM_(10))、I(SO_(2))和W(NO_(x))下降趋势显著(|γ_(s)|≥0.9)。春冬季首要污染物为PM_(2.5),夏秋季首要污染物为O_(3)。季均I_(sum)、I(PM_(2.5))、I(O_(3))、I(PM_(10))、I(NO_(2))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其中I(O_(3))在3月、9月呈现双峰。研究表明,在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安宁市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减少,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逐步改善。昆钢搬迁导致I(PM_(10))、I(O_(3))、I(CO)、I(SO_(2))显著降低,是安宁市主城区I_(sum)显著改善的直接原因。同时,交通分流对I(PM_(10))、I(SO_(2)),扬尘精细化管控对I(PM_(10))、I(PM_(2.5))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污染物的优先管控次序为PM_(10)>PM_(2.5)>VOCs>SO_(2)>NO_(x)。其中,PM_(2.5)、PM_(10)的污染源优先管控次序为扬尘源>交通源>工业源,NO_(x)的污染源优先管控次序为工业源>交通源,SO_(2)应优先管控交通源。相较于2018年,安宁市在2019—2022年均实现了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污染下降的良好状态,即“绝对脱钩”。这证明在我国西部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的“双重”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市 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维荧光光谱的水污染溯源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茂泽 马艳琼 +5 位作者 田森林 欧阳昊 赵恒 李英杰 铁程 赵琦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8-195,共8页
为快速、准确地追溯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时阻断污染,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好履行“三个说得清”中的“说得清污染来源”,以昆明市安宁市8家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集企业内各工段废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获得三维荧光谱图... 为快速、准确地追溯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时阻断污染,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好履行“三个说得清”中的“说得清污染来源”,以昆明市安宁市8家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集企业内各工段废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获得三维荧光谱图,采用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对原始荧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基于ConvNe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水污染溯源模型并进行溯源。结果表明,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可有效剔除荧光谱图中瑞利散射区域,同时增强因水样稀释而衰弱的荧光特征;构建的溯源模型可成功识别实际废水的三维荧光谱图,识别正确率高达75%,是一种有效溯源水中污染物来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溯源 三维荧光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素离子对溶解性黑碳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屠依娜 唐威 +3 位作者 马艳琼 张志宇 田森林 李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362-3369,共8页
溶解性黑碳(DBC)是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但其在河口水环境中的光化学活性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大豆秸秆溶解性黑碳为目标物,使用山梨酸能量转移同分异构方法研究河口水卤素离子浓度条件下激发三重态DBC(^(3)DBC^(*))的生成速率(F... 溶解性黑碳(DBC)是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但其在河口水环境中的光化学活性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大豆秸秆溶解性黑碳为目标物,使用山梨酸能量转移同分异构方法研究河口水卤素离子浓度条件下激发三重态DBC(^(3)DBC^(*))的生成速率(F_(T))、淬灭速率(k_(s)’)、稳态浓度([T]_(ss))变化规律,并使用2,4,6-三甲基苯酚电子转移探针方法研究卤素离子对^(3)DBC^(*)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F_(T)无显著影响,但k_(s)’因离子强度和Br-重原子效应而减小,导致^(3)DBC^(*)的[T]_(ss)增加.高浓度DBC光化学实验证实离子强度作用引起DBC分子聚集,导致^(3)DBC^(*)的电荷转移过程减弱,从而抑制^(3)DBC^(*)的淬灭.山梨酸探针实验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3)DBC^(*)的能量转移无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3)DBC^(*)的淬灭,增加[T]_(ss).进一步研究发现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低能态^(3)DBC^(*)(E_(T)<250kJ/mol)无显著影响,但抑制高能态^(3)DBC^(*)(E_(T)>250kJ/mol)的电子转移,且随卤素离子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黑碳 河口水 光化学 离子强度 卤素离子 能量转移 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处理不同废水对白腐真菌处理体系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余双涵 速高松 +6 位作者 玄智奇 李阳 杨道丽 周成 马艳琼 黄兆林 张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11-115,共5页
白腐真菌反应器的连续运行是否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直接相关是其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构建白腐真菌处理体系对垃圾渗滤液和焦化废水被交替处理(序批式运行),考察交替处理过程中白腐真菌处理体系的变化。结果... 白腐真菌反应器的连续运行是否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直接相关是其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构建白腐真菌处理体系对垃圾渗滤液和焦化废水被交替处理(序批式运行),考察交替处理过程中白腐真菌处理体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交替处理过程中,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并未出现明显的适应期,能够连续合成木质素过氧化物酶(56~376 U/L);每批废水的pH都表现为由碱性向酸性变化;COD、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未受废水交替处理的影响,且在垃圾渗滤液中分别达到43%~44%、70%~71%和17%~25%的去除率,在焦化废水中分别达到26%、33%和57%的去除率。表明基于P.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构建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体系是以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为基础,可能与难降解废水的种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焦化废水 白腐真菌反应器 好氧丝状生物膜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黄孢原毛平革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总α与总β测量方法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春燕 刘聪 +1 位作者 汪向伟 马艳琼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8-403,共6页
总α与总β测量是水体放射性监测的重要筛查手段,近年来在实验室分析以及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综述了水体总α与总β测量常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技术进展,概括了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对国内水体总放测量技术升级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环境放射性监测 总α与总β 实验室分析 实时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