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呈贡区近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驱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旭超 张军 +2 位作者 李杰 劳洁英 吴志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2-238,共7页
以1990—2018年Landsat数据为基础,辅以像元二分法、小波分析、趋势分析、面向对象最近邻分类法等,探究呈贡区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趋势变化、空间波动特征及与土地利用关系。时间上,呈贡区FC呈缓慢增长态势,主要存在14,7 a共2个变化周期... 以1990—2018年Landsat数据为基础,辅以像元二分法、小波分析、趋势分析、面向对象最近邻分类法等,探究呈贡区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趋势变化、空间波动特征及与土地利用关系。时间上,呈贡区FC呈缓慢增长态势,主要存在14,7 a共2个变化周期控制着FC在整个时间域内的变化特征。空间上,呈贡区整体呈现外围FC较高,并向中部区域递减的特征。区域高植被覆盖区域占71.92%,植被整体较好。植被改善面积占39.02%,退化面积占25.52%,改善区域主要位于呈贡东部山区。中部约占总面积2/3的区域为中高态势波动变化。FC较高和改善地区主要位于现呈贡区东部林地;高波动变化为中部耕地、裸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区域。转换为林地主要由裸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构成,其中裸地转换比例达25.94%;高达31.14%的建设用地及26.93%的耕地转换为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 遥感 呈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整治项目可研阶段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耿黎娜 朱兰艳 +1 位作者 徐燕 黄志坚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240-246,共7页
依托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某地土地整治项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遥感影像对二调数据进行更新,获取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二... 依托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某地土地整治项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遥感影像对二调数据进行更新,获取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二调数据与经影像更新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限制性因素,深挖土地整治的潜力;且在可研阶段有效控制建设规模,避免可研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出现较大调整。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项目区耕地图斑进行分割并引入景观格局指标,分析发现,项目区耕地细碎化程度严重,且耕地分割成地块产生的非有效耕地面积较大,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果表明,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能够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现实性较强的基础数据保障,从而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可行性研究阶段 遥感 土地利用现状 景观格局 耕地细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分维度的海岸带景观时空演变量化评价研究——以泉州湾为例
3
作者 陶楠 庄晓平 陈丽花 《广东园林》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海岸带是海陆统筹战略实施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基于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分维度因子,以泉州湾为实证研究典型,对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利用1973年以来7个时相的MS... 海岸带是海陆统筹战略实施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基于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分维度因子,以泉州湾为实证研究典型,对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利用1973年以来7个时相的MSS/TM/ETM遥感资料,监测调查泉州湾入海口围垦后的景观变化,引入景观分维度指标,量化评估围垦后入海口50年的景观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理解海岸带潜在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并总结量化评价方式与路径,提出一种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的监测与量化评价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景观 景观分维度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泉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区近自然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孙一丹 龚瀚 +1 位作者 郑宏刚 文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2-435,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高原地区近自然河道自身的特点,单一的工程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阐述高原近自然河道自然特性和生态河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水利功能和生态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高原地区近自然河道自身的特点,单一的工程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阐述高原近自然河道自然特性和生态河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原生态型、工程生态型、生物修复型3种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不同模式适用条件,对高原地区河道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区近自然河道 生态治理模式 原生态型 工程生态型 生物修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草本植物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对根系固土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武江 赵燚柯 +5 位作者 段青松 张立芸 杨苑君 刘宇飞 熊寿德 和贵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1,38,共8页
为明确不同播种方式草本植物的土壤团聚体特征与根系固土力之间的关系,对素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非洲狗尾草和混播紫花苜蓿+非洲狗尾草4个处理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并对团聚体特征进行了定量... 为明确不同播种方式草本植物的土壤团聚体特征与根系固土力之间的关系,对素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非洲狗尾草和混播紫花苜蓿+非洲狗尾草4个处理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并对团聚体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种植草本植物有利于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混播优于单播。(2)种草处理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R_(0.25)极显著大于素土,分形维数D_(d)正好相反(p<0.01),种植草本植物能够提高土体的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混播优于单播。(3)4个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团聚体含量R_(0.25)与黏聚力呈正相关性,分形维数D_(d)呈负相关性;不同播种方式的分形维数D_(d)与黏聚力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R_(0.25)。混播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_(d)均呈极显著性相关(p<0.01),混播改变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对于土体黏聚力的贡献最大。种植草本植物能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土壤分形维数,对根系的固土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且混播优于单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播种方式 草本植物 土壤团聚体 固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草本植物混播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宇飞 赵燚柯 +4 位作者 杨苑君 张立芸 刘武江 熊寿德 段青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88,共8页
为研究混播草本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播种方式,强化草本植物固土效应,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算素土、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非洲狗尾草(Setariaanceps stapf ex mass... 为研究混播草本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播种方式,强化草本植物固土效应,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算素土、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非洲狗尾草(Setariaanceps stapf ex massey)、混播紫花苜蓿+非洲狗尾草(1∶1)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增量ΔC,测定根系特征值。结果表明:1)单播紫花苜蓿、单播非洲狗尾草、混播的根土复合体上层ΔC分别是素土黏聚力C值的125.93%、180.90%、235.42%,下层分别为62.82%、139.04%、183.04%。2)单播紫花苜蓿根系直径>1 mm的占85.80%,<0.2 mm的根系未观测到;单播非洲狗尾草根系直径均<0.6 mm;混播则在所有观测径级范围内都有分布。3)混播、单播非洲狗尾草的ΔC与破坏面根密度Rd、根面积比Rar和含根量Q间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且与Q的相关性最高。混播根系土体的抗剪强度增量高于单播,可用Q预测混播草本根系的抗剪强度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 草本植物 根系 无侧限抗压试验 抗剪强度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度高海拔地区BDS/GPS/GLONASS非差非组合PPP性能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东升 张玉英 +2 位作者 李国柱 赵子龙 杨苏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156,共7页
本文在简述非差非组合理论模型以及参数估计的基础上,结合IGS/MGEX精密轨道和精密钟差等产品,对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地区进行了BDS/GPS/GLONASS系统非差非组合PPP性能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在该地区单系统定位模式下可视卫星数... 本文在简述非差非组合理论模型以及参数估计的基础上,结合IGS/MGEX精密轨道和精密钟差等产品,对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地区进行了BDS/GPS/GLONASS系统非差非组合PPP性能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在该地区单系统定位模式下可视卫星数为BDS>GPS>GLONASS;组合模式下,BDS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可视卫星数基本都大于GPS跟GLONASS系统组合,可视卫星数依次为GRC>GC>RC>GR,PDOP值依次为GR>RC>GC>GRC。其中,组合模式下可视卫星数基本是单系统可视卫星数的2~3倍,表明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BDS系统的贡献大于其他两系统。多系统组合能够获得更好的卫星几何构型,较单系统有显著的优越性。在定位精度上,7种组合模式下定位精度基本能达到厘米至毫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度高海拔 非差非组合 PPP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