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院儿童结核病情况及重症结核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丽涛 徐鸣浩 +3 位作者 王艳春 朱婷燕 李全红 杨小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6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昆明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童结核病情况及重症结核发病影响因素,以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方法统计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2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情况分为重症结核组(87例... 目的探讨昆明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童结核病情况及重症结核发病影响因素,以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方法统计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2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情况分为重症结核组(87例)和非重症结核组(225例),分析儿童结核发病的临床特点、导致重症结核的影响因素。结果2016—2020年,我院收治的儿童结核住院患者逐年减少;儿童结核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男性发病多于女性,≥7岁患者发病最多见,其次为3~7岁年龄段;结核病高发于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稠密且流动性大的地区。儿童重症结核的发病与年龄、居住环境、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营养状况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918,95%CI:1.319~2.642,P=0.008)、居住环境(OR=1.147,95%CI:1.096~1.253,P=0.001)、营养状况(OR=2.061,95%CI:1.437~2.712,P=0.042)、结核接触史(OR=2.168,95%CI:1.413~2.897,P=0.017)是儿童重症结核发病的危险因素,卡介苗接种是其保护因素(OR=0.887、95%CI:0.268~0.953,P=0.007)。结论应该针对儿童结核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提高认识,积极防治,以减少结核特别是重症结核在儿童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流行病学 儿童 重症患者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30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
2
作者 罗云娇 杜曾庆 +3 位作者 甘泉 杜丽江 刘阳 马薇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3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昆明地区30例手足口病(HFMD)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经治疗无效死亡的30例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流... 目的:探讨并分析昆明地区30例手足口病(HFMD)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经治疗无效死亡的30例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年至2018年,该医院收治的危重型HFMD患儿数量逐年增多,但其死亡率逐年下降。在这30例HFMD死亡患儿中,男性患儿的占比高于女性患儿,1~5岁患儿的占比高于6~10岁的患儿,居住地为城镇患儿的占比低于居住地为农村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月份~8月份发病的患儿最多。这30例HFMD死亡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疹、发热、精神差、饮食差,并伴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其感染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这30例患儿主要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昆明地区年龄较小的HFMD患儿、男性HFMD患儿和居住在农村的HFMD患儿死亡率相对较高,其感染的病毒主要是EV71,发病季节多为夏季,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疹、发热、精神差、饮食差等,且其多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地区 手足口病 死亡 儿童 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炎平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曾庆 柳琼 王艳春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0期55-57,共3页
目的总结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及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0~12月收治住院的71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甘露醇脱水、短期应用激素,抗病毒选用喜炎平治疗。出现高血压者给予酚妥拉明积极降压治疗,其中44例... 目的总结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及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0~12月收治住院的71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甘露醇脱水、短期应用激素,抗病毒选用喜炎平治疗。出现高血压者给予酚妥拉明积极降压治疗,其中44例酚妥拉明达20μg/(kg.min),高血压仍未控制改用静滴硝普钠。粪便RT-PCR核酸检测EV71及CoxA16。结果经积极有效治疗,70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明显病情好转出院,随访治疗半月后治愈。全部病例粪便送检:检出阳性63例(88.73%),在阳性病例中EV71阳性56例(88.89%),混合感染3例(4.76%),EV阳性4例(6.35%)。结论目前HFMD已成为儿科较常见、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EV71感染是造成危重型病例的最主要病因。本组病例均出现高血压,高血压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比。本组病例在治疗脑炎的同时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明显减少了静脉丙种球蛋白使用病例数及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取得了满意疗效。重视及早期发现、诊断、救治危重型HFMD患儿,控制高血压是抢救危重型HFMD最重要措施之一,是最大限度降低危重型HFM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危重型 高血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云娇 杜丽江 甘泉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4期136-137,共2页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进行临床流行病资料分析,探讨患儿在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的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注射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来...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进行临床流行病资料分析,探讨患儿在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的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注射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来降低患儿的颅压,并且改善患儿的循环、呼吸支持以及营养心肌等综合症状。结果 52例患者中口足病症发生在3岁以下占49例,所占的百分比为94.23%,其中在1-2岁之间的患儿占31例,所占的百分比为59.62%;临床表现为嗜睡、精神差占46例,所占百分比为88.46%,易惊、皮疹占50例,所占的百分比为96.15%,恶心呕吐占9例,所占百分比为17.31%,肢体抖动占16例,所占的百分比为30.77%;血常规诊断WBC升高占29例,所占的百分比为55.77%,血糖升高占14例,所占的百分比为26.92%,C反应蛋白升高占11例,所占的百分比为21.15%。结论针对该次试验所选取的患儿研究,患有手足口病患儿年龄〈3岁,并且伴有嗜睡、发热、惊醒等症状,需要进行高度重视,并且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血糖、血压以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为患儿的手足口病的预防提供相应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麻疹胸片分析
5
作者 黄荣卫 王美芬 杨瑞怡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7期88-89,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麻疹出疹期临床与X线表现,更好地明确诊疗及预防工作。方法收集本院门诊麻疹患儿资料与X线胸片进行分析。结果1770例麻疹患儿中临床上仅有80例患儿肺部可闻及固定细湿啰音,289例可闻及干啰音,胸片结果95.42%提示有肺部炎性... 目的分析小儿麻疹出疹期临床与X线表现,更好地明确诊疗及预防工作。方法收集本院门诊麻疹患儿资料与X线胸片进行分析。结果1770例麻疹患儿中临床上仅有80例患儿肺部可闻及固定细湿啰音,289例可闻及干啰音,胸片结果95.42%提示有肺部炎性改变,临床体征与X线表现不相符合。而胸片改变95.42%以双侧中下肺和肺野内中带改变为主,多在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基础上沿两肺纹理分布5~8mm左右的点片状影,其中67.23%双侧对称性可见肺野中外带透亮度增高影。结论出疹期麻疹患儿早确诊、早摄片,可以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确定隔离期将起到很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出疹期 胸部X片 诊治 隔离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肺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世淑兰 王艳春 +3 位作者 邱丽娟 麻明彪 李荣杰 赵恒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796-797,共2页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亦称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据并殖吸虫对人体损伤部位,可分为胸肺型、脑型、肝型、皮肤结节型及亚临床型,其中胸肺型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铁锈性血痰等,易被误诊为肺结核...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亦称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据并殖吸虫对人体损伤部位,可分为胸肺型、脑型、肝型、皮肤结节型及亚临床型,其中胸肺型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铁锈性血痰等,易被误诊为肺结核[1]。本文报告1例肺吸虫病被误诊为肺结核长达3年半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吸虫病 肺结核 儿童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临床误诊分析
7
作者 邢选林 李毅云 +8 位作者 王子玉 张林明 宋玉艮 游昕玥 熊桂飞 梁星玲 张秋娟 张冰冉 刘明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2年9月收治的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淤点淤斑19例、肉眼血尿10例、鼻出血9例、牙龈出血7例及口... 目的探讨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2年9月收治的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淤点淤斑19例、肉眼血尿10例、鼻出血9例、牙龈出血7例及口腔黏膜出血、便血各6例等。误诊为凝血功能障碍19例次,鼻出血7例次,牙龈出血6例次,消化道出血5例次,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结石各3例次,失血性休克2例次,肠梗阻、药物中毒、胸腔积液、脑出血、肢体活动异常、软组织血肿各1例次。误诊时间1~60 d。入院后依据临床及相关医技检查、灭鼠剂成分检测(溴鼠灵、溴敌隆、塞鼠酮等),确诊为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29例均予首剂静脉滴注维生素K 1制剂治疗后凝血功能好转。随访3个月~1年,3例失访,余26例预后良好。结论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病史不清楚,症状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应提高警惕,及时行血清灭鼠剂成分检测,以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型灭鼠剂 中毒 误诊 凝血功能障碍 鼻出血 泌尿道感染 尿路结石 失血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