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额颞叶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征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浩宇 王静 +8 位作者 吴金庭 邹卓 魏贤召 程昱 代蕊 王文娟 陈颖娟 刘春明 刘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4-739,共6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识别AS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标志。方法纳入63例学龄前ASD儿童和72名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TD)健康儿童,选取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侧运动前皮质(premotor cortex,PMC)和双侧颞叶皮质(temporal lobe,TL)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fNIRS采集两组儿童静息态下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功能连接强度并进行偏侧化分析。结果ASD组相较于TD组,rsFC强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左侧ROIs(0.21±0.11 vs.0.32±0.18)、右侧ROIs(0.16±0.16vs.0.30±0.14)、双侧DLPFC内(左0.20±0.14 vs.0.39±0.17;右0.15±0.13 vs.0.36±0.13)、双侧TL内(左0.15±0.14 vs.0.28±0.17;右0.14±0.15 vs.0.31±0.17),以及10组ROI-ROI之间(包括右DLPFC-左DLPFC、右DLPFC-右PMC、右DLPFC-左PMC、右DLPFC-右TL、右DLPFC-左TL、左DLPFC-右PMC、左DLPFC-左PMC、左DLPFC-右TL、左DLPFC-左TL、右TL-左TL)。ASD组与TD组DLPFC(t=2.002,P=0.047)和全脑(t=3.003,P=0.003)的偏侧化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ASD组呈偏左侧化连接。结论学龄前ASD儿童额颞叶rsFC异常,主要表现为双侧DLPFC和双侧TL的短程功能连接降低、与DLPFC相关的长程功能连接降低以及偏左侧化连接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额颞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感兴趣区域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偏侧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的维生素D改善孤独症症状效果评价研究
2
作者 黄浩宇 杜晓亮 +4 位作者 王静 吴金庭 邹卓 陈颖娟 刘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共7页
目的基于微生物-肠-脑轴分析维生素D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72例AS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补充1200 IU/d的维生素D,对照组仅... 目的基于微生物-肠-脑轴分析维生素D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72例AS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补充1200 IU/d的维生素D,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12周。干预前后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重复刻板行为检查表-修订版(repetitive behavior scale-revised,RBS-R)评估,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测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强度,以及检测血清25(OH)D3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比较两组各指标前后差值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CARS量表评分(-5.92±1.40 vs.-2.55±1.43)、RBS-R量表评分(-5.99±1.01 vs.-3.10±1.47)、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值(0.19±0.15 vs.0.10±0.18)、血清25(OH)D3水平[(34.89±8.18)ng/mL vs.(0.68±6.73)ng/mL]、血清白介素-6水平[(-6.60±6.07)pg/mL vs.(-0.74±9.45)pg/mL]、白介素-1β水平[(-2.56±1.33)pg/mL vs.(-0.04±2.13)pg/mL]、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4.09±3.85)pg/mL vs.(0.21±4.05)pg/mL]的干预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30,P=0.040,Adonis)。LEfSe结果提示干预后梭菌纲(LDA=4.747,P=0.003)、梭菌目(LDA=4.747,P=0.003)、梭菌科(LDA=3.476,P=0.001)、毛螺菌科(LDA=4.709,P=0.004)、气味杆菌科(LDA=3.458,P=0.027)、气味杆菌属(LDA=3.458,P=0.027)、伯克霍尔德氏菌目(LDA=3.339,P=0.038)、厚壁菌门(LDA=4.764,P=0.003)、β-变形菌纲(LDA=3.338,P=0.037)在观察组富集。结论补充维生素D能调节ASD患儿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影响特定肠道微生物丰度,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增加脑功能连接强度,缓解ASD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维生素D 16S rRNA 微生物-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 炎症因子 脑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