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继元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村寨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态博物馆,它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作为保存了一种文化和自然的生态博物馆,也是可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采用多元化、综合型... "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村寨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态博物馆,它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作为保存了一种文化和自然的生态博物馆,也是可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采用多元化、综合型方式是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佤汉双语的习得、使用与文化政治——云南沧源新村双语教育实施个案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白志红 刘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32-37,共6页
双语教育对佤族的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态度的影响是透视当地文化政治的有效途径;导致佤语语言生态环境剧变、佤语语域萎缩和单语化倾向的根源不仅有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汉语的强大语势,还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及佤族自... 双语教育对佤族的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态度的影响是透视当地文化政治的有效途径;导致佤语语言生态环境剧变、佤语语域萎缩和单语化倾向的根源不仅有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汉语的强大语势,还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及佤族自身的民族意识和主体性等因素。为受教育者提供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和选择权,使他们掌握社会所必需的工具、知识和技能,既要着眼于学校和家庭,又要超越学校和家庭,而不是孤立、生硬地传承某种语言文字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态环境 双语教育 文化政治 佤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直过”民族村落发展考察——以泸水县金满勒墨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建峰 李保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3,共4页
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制度,共同将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构筑为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然而,"直过"民族村寨因其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结构转型不易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村寨与现代接轨的步伐,抑制了... 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制度,共同将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构筑为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然而,"直过"民族村寨因其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结构转型不易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村寨与现代接轨的步伐,抑制了村社的改善与进步,社会高速经济增长下的深度贫困现象在"直过"民族村寨尤为严峻。以绝对贫困的边疆少数民族村寨为个案,探索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过民族 贫困 村社 自我发展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管理边疆民俗宗教生活的技术实践
4
作者 李树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5-21,共7页
民俗宗教生活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国家在场管理民俗宗教生活是权力深入微观层面的一种技术实践,意识形态、符号、行政权力网络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深入民俗宗教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家在场技术实践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路径实现对民俗宗... 民俗宗教生活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国家在场管理民俗宗教生活是权力深入微观层面的一种技术实践,意识形态、符号、行政权力网络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深入民俗宗教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家在场技术实践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路径实现对民俗宗教生活管理目标的达成,基层管理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深入民俗宗教生活的核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间接影响民俗宗教生活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民俗宗教 直接管理 间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范围选择的“非线性”收入效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洁 田永晓 谭鑫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106,共9页
文章以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劳动者流动范围选择中的"自我选择"问题,并将劳动者按技能水平分组,实证考察流动范围选择的收入效应及其随劳动者技能变化产生的差异。研究发现,整体上... 文章以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劳动者流动范围选择中的"自我选择"问题,并将劳动者按技能水平分组,实证考察流动范围选择的收入效应及其随劳动者技能变化产生的差异。研究发现,整体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流动范围的扩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且在同一流动范围内,收入效应随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呈现工资极化。文章对流动范围选择"非线性"收入效应的研究,为当前省内跨市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和中部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提供了微观经济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范围选择 劳动技能 收入效应 工资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两种论证思路及相互关系
6
作者 赵静波 李树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q...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就会存在分裂的可能。在功能性论证中,亚里士多德将"善"的本质表述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用德性限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使对我而言的主观准则上升为绝对的客观法则。通过德性中道,人们维护了合理的欲望,并免于成为他人的手段而保证了自己的目的性;相应地,也促使个人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善也就有了内在的关联,"目的善"与"功能善"也就达到了完全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德性 欲求 幸福 中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