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权力与技术:当代华语电影中狐妖形象的多维重构
1
作者 李梦莹 田玉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2-135,共4页
自神话与志怪在民间流传以来,作为一种具有神秘魅力和复杂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狐妖便频繁出现在文学、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当代华语电影借助先进技术重构狐妖形象,展现出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多元化的性格特征。这一形象不仅是连接传统... 自神话与志怪在民间流传以来,作为一种具有神秘魅力和复杂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狐妖便频繁出现在文学、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当代华语电影借助先进技术重构狐妖形象,展现出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多元化的性格特征。这一形象不仅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也成为探索自然与科技关系的媒介。当代国产电影中狐妖形象在文化符号、身份认同、性别表达和文化隐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具有社会文化的成因。狐妖形象的重塑反映了审美追求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挑战了性别权力结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狐妖形象 性别政治 文化心理 赛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之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时文人有的标举以情为诗,但同时也有人倡导继承道统,文以载道;有的主张转益多师,但同时取法汉魏盛唐的呼声也很高;有的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但同时掇拾词语意象的摹拟风气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文学 文学实践 复古倾向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僚人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艳峰 王兴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僚是古代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其上承骆越,下启壮侗语各族和掸泰民族。对僚作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今天中国南方乃至中南半岛北部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发展... 僚是古代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其上承骆越,下启壮侗语各族和掸泰民族。对僚作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今天中国南方乃至中南半岛北部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僚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僚的族属和流变、徼外僚人以及僚人入蜀等几个方面,对于僚人向现代各族流变的研究较为薄弱,徼外僚人的研究还很不足,研究视阈较为单一、短狭,从整体上对僚发展、演变的历史关联性关注不够,所以对僚作系统、缜密的通史性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回顾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越的源流与分布考释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文光 李艳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5-170,186,共7页
通过对骆越族源的研究,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骆越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一部分,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相关郡县辖境内的民族群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辖境内的居民;通过对骆越分布区的研究,证明所有的骆越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分布在统一多... 通过对骆越族源的研究,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骆越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一部分,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相关郡县辖境内的民族群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辖境内的居民;通过对骆越分布区的研究,证明所有的骆越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分布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境内,宋代以后才开始有一部分骆越后裔分布在越南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越民族 骆越 源流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的僚人述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文光 李艳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唐代,中国南方僚人开始发生分化,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带僚字的不同族称,这种民族名称的变化,事实上是僚人内部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唐代的僚人一部分分布在正州、一部分分布在羁縻州,所以朝廷采用了... 唐代,中国南方僚人开始发生分化,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带僚字的不同族称,这种民族名称的变化,事实上是僚人内部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唐代的僚人一部分分布在正州、一部分分布在羁縻州,所以朝廷采用了不同的政治策略进行治理,对剑南诸僚是采用正州的全国统一的政策进行治理;对于在正州山区的葛僚则采用较为灵活的政策治理,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而对于边远地区的僚人则以羁縻制度进行,例如对僚人当中的西原蛮,在满足他们政治诉求的同时,对于他们与朝廷的对抗则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以军事的方式解决。在已经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行政体制之内,僚人与朝廷的冲突事实上是一种文化冲突,但这样的冲突对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僚人 唐朝 国家建设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之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闫宁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71,共4页
全球语境下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以武术文化为加工原料的武侠电影,自然也脱离了大众文化快餐式的特性而成为值得研究的艺术范本。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中国影视对武术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 全球语境下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以武术文化为加工原料的武侠电影,自然也脱离了大众文化快餐式的特性而成为值得研究的艺术范本。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中国影视对武术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传播机制。论文从影视媒介入手,从艺术审美日常化、暴力美学和谐化、精神品格人格化三个方面探讨武侠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传统保留和现代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审美化 暴力美学和谐化 精神品格人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救赎与情色救国的双重误读——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争议解读 被引量:6
7
作者 郭鹏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9-100,共2页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该片是张艺谋最杰出的电影,是战争环境下人性救赎的杰作,是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最有创造性的一部电影;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对国殇的恶意消遣,是情色救国与传统贞洁观念的庸俗...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该片是张艺谋最杰出的电影,是战争环境下人性救赎的杰作,是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最有创造性的一部电影;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对国殇的恶意消遣,是情色救国与传统贞洁观念的庸俗宣扬。事实上,《金陵十三钗》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但其电影叙事的裂缝以及过度化的商业化运作,是争议的缘起,而这样的争议,都属于典型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争议 艺术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云南府隐逸诗人及“平居陈郭”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秋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隐逸诗人 南府 明代 地域文学 隐逸文学 谢肇涮 杨林 安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形象”的银幕呈现与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鹏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4-16,共3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地处边疆的云南一直被电影界所关注。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是对浪漫诗意的民族文化空间的构造,还是对贩毒逃犯的艺术想象,包括主流电影界对云南贫困的艺术描写以及云南对主旋律电影形象的精心打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地处边疆的云南一直被电影界所关注。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是对浪漫诗意的民族文化空间的构造,还是对贩毒逃犯的艺术想象,包括主流电影界对云南贫困的艺术描写以及云南对主旋律电影形象的精心打造,都使得云南形象耐人寻味。而这其中,主流文化对云南形象塑造与选择性描写,边疆民族地区的银幕形象所间接反映的国家形象等,都应是"云南形象"的银幕呈现与文化内涵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形象 电影想象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甲骨卜辞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论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维模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6,共6页
甲骨卜辞现有的材料虽然不能证明殷商时代已经使用十二生肖,但种种迹象表明,十二生肖产生的条件已臻成熟。生肖文化与《易》文化都位于中国民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列,两种文化的产生与成熟时间大致相当,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融,因此,两... 甲骨卜辞现有的材料虽然不能证明殷商时代已经使用十二生肖,但种种迹象表明,十二生肖产生的条件已臻成熟。生肖文化与《易》文化都位于中国民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列,两种文化的产生与成熟时间大致相当,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融,因此,两者背后的思维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同样遵循着观物取象、类比、趋吉避凶等思维模式,这其实也是华夏民间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卜辞 十二生肖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法、句法与时间顺序原则之例外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青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4,共4页
戴浩一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不仅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找到了解释,甚至可以解决殷商甲骨卜辞中的一些语法问题,但该理论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入手,对欠妥之处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从认知角度来研... 戴浩一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不仅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找到了解释,甚至可以解决殷商甲骨卜辞中的一些语法问题,但该理论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入手,对欠妥之处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从认知角度来研究汉语句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法 句法 时间顺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艺术转换与审美拓展——重评经典《山间铃响马帮来》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鹏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06-108,共3页
白桦的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与同名电视剧,已经成为文学史与影视剧史无法忽视的经典.在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艺术转化中,其政治视野、娱乐元素与民族风情均得到了扩展与深化.正是在这样的审美... 白桦的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与同名电视剧,已经成为文学史与影视剧史无法忽视的经典.在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艺术转化中,其政治视野、娱乐元素与民族风情均得到了扩展与深化.正是在这样的审美拓展中,《山间铃响马帮来》成为窥视中国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命运转折的窗口,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深厚的现实主义人文情怀.重评经典《山间铃响马帮来》,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间铃响马帮来》 艺术转换 史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影《白蛇传说》看文化经典的现代传播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0-31,共2页
影片《白蛇传说》对"白蛇传"的故事文本展开现代解读,于凄美至纯的爱情中糅合入震撼的视觉特效、华丽的武打和喜剧元素。影片公映六天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堪称经典改编的成功之作。本文从消费心理学出发,试图从注意力经济和视觉... 影片《白蛇传说》对"白蛇传"的故事文本展开现代解读,于凄美至纯的爱情中糅合入震撼的视觉特效、华丽的武打和喜剧元素。影片公映六天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堪称经典改编的成功之作。本文从消费心理学出发,试图从注意力经济和视觉特技、文化身份认同下的现代阐释、明星效应和角色设置三个层面,探讨《白蛇传说》影片改编的成功之道,为国内文化经典的影视改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语境 文化经典 文化认同 价值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元翰与公安派诗人交游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秋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56,共3页
作为万历后期著名的言官和风格独特的诗人,王元翰与公安派的交往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延续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历时一纪,其中与袁宏道交谊尤深,并引为知己。公安派后期重要诗人曾可前、雷思霈则既是王元翰的同年、同僚,又是其... 作为万历后期著名的言官和风格独特的诗人,王元翰与公安派的交往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延续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历时一纪,其中与袁宏道交谊尤深,并引为知己。公安派后期重要诗人曾可前、雷思霈则既是王元翰的同年、同僚,又是其诗友。在王元翰辞朝后,他与公安派友人的关系并不因地位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反而更加亲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王元翰与公安派的交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朝臣、文士所处的政治、人文和创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翰 袁宏道 公安派 交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宦滇作家群考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124,共6页
随着明王朝在云南各级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宦滇作家群。无论是作为执政者还是作为文学家,这个群体都为云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滇云的创作与内地盛行的拟古风气异趣,表现了绝域仕宦的诸般情怀和审美感受,成为云南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明代 宦滇作家群 行实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家卫电影美学的叙事风格及影像语言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云海 《电影评介》 2014年第Z1期59-61,共3页
从《旺角卡门》到《东邪西毒》再到《2046》,从刘德华到张曼玉再到梁朝伟,从香港电影金像奖到台湾电影金马奖再到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电影捧红了许多的明星,也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同时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 从《旺角卡门》到《东邪西毒》再到《2046》,从刘德华到张曼玉再到梁朝伟,从香港电影金像奖到台湾电影金马奖再到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电影捧红了许多的明星,也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同时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银幕经典,凭借着简单而不失丰富的画面和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征服了太多观众。他的电影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和起承转合,而是以波动的人物情绪和跳动的思维代替固有的情节,呈现出生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电影美学 最佳影片奖 旺角卡门 影像语言 香港电影 著名电影导演 叙事风格 金像奖 《花样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格里拉》:民族审美风格的张扬与创新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鹏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01-102,共2页
2011年,民族史诗大戏《香格里拉》登陆央视黄金剧场。它以生动感人的英雄硬汉形象、坚实丰厚的民族审美底蕴、鲜明独特的民俗民风特色以及令人惊喜的收视佳绩与良好口碑而获得了广泛影响,是云南继《金凤花开》后登陆央视后的又一力作,... 2011年,民族史诗大戏《香格里拉》登陆央视黄金剧场。它以生动感人的英雄硬汉形象、坚实丰厚的民族审美底蕴、鲜明独特的民俗民风特色以及令人惊喜的收视佳绩与良好口碑而获得了广泛影响,是云南继《金凤花开》后登陆央视后的又一力作,也是近年来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重要收获。由此也可以预见,在需要民族大团结的新世纪,民族题材的影视创作会逐渐进入繁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诗 硬汉形象 审美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世纪十年云南影视的探索与发展
18
作者 郭鹏群 刘清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28,共2页
新世纪的前十年,"云南影视"逐渐产业化并成为知名品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云南民营影视企业的崛起、云南"天然摄影棚"地位的确立包括多个影视拍摄基地的建立、多部电影获奖以及多部电视剧登陆央视等,走出了一条由"艰苦探... 新世纪的前十年,"云南影视"逐渐产业化并成为知名品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云南民营影视企业的崛起、云南"天然摄影棚"地位的确立包括多个影视拍摄基地的建立、多部电影获奖以及多部电视剧登陆央视等,走出了一条由"艰苦探索"到"云南模式"的成功发展之路。但民族影视的精品战略及其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国外频频获奖却难以进入国内主流院线的困惑,包括观众对民族电影的冷淡以及出现的影视文化偏颇,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并积极思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影视 发展之路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西北方音见系开口二等演变考
19
作者 邓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139,共8页
敦煌文献中有两类特殊的别字异文:一、见系开口二等字与见系开口三四等字互代,二、见系开口二等字与精组开口三四等字互代。它们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里见系开口二等字韵母产生-j介音,声母腭化,部分字声母受-j介音的影响有了进一步发展... 敦煌文献中有两类特殊的别字异文:一、见系开口二等字与见系开口三四等字互代,二、见系开口二等字与精组开口三四等字互代。它们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里见系开口二等字韵母产生-j介音,声母腭化,部分字声母受-j介音的影响有了进一步发展为舌面音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唐五代 别字异文 方音 见系开口二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渊明对小说的征引、拈合与创作
20
作者 孔德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陶渊明诗文对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燕丹子》《列仙传》《汉武帝内传》等,这些多被后人视为小说著作典籍中所记的故事及文字多有援引,对当时民间流传之故事俗说亦有采纳。并在充分占有小说素材的基础上,为表达己意对小说进行拈... 陶渊明诗文对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燕丹子》《列仙传》《汉武帝内传》等,这些多被后人视为小说著作典籍中所记的故事及文字多有援引,对当时民间流传之故事俗说亦有采纳。并在充分占有小说素材的基础上,为表达己意对小说进行拈合补缀,翻奇出新。更有甚者,陶渊明托空以见意,创作了《桃花源记》这样“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成为“唐以前第一篇小说”。从对小说的接受,到整合,再到创作,小说的内演过程便在陶渊明诗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陶渊明对小说的征引、拈合与创作,在小说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小说 征引 拈合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