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鼩在眼科学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广龙 朱勤 +4 位作者 李振宇 陈玲霞 尹博文 胡敏 孙晓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2-655,共4页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膜和脉络膜造成的变化,以及树鼩视网膜、视神经、角膜及视皮质的基础研究。本文对树鼩在眼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眼科 近视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陈燕华 郑志坤 沈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敏 薛黎萍 +2 位作者 肖丽波 胡竹林 李云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经过术前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联合...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经过术前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4 mg,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89.3%,再次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100.0%。术前Log MAR视力为1.98±0.50,术后Log MAR视力为1.17±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1,P〈0.05)。末次随访眼压(16.2±3.7)mm Hg(1k Pa=7.5 mm Hg),与术前眼压(6.4±2.3)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13,P〈0.05)。术后有15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3例白内障加重,1例发生后发性白内障,5例术后少量结膜下出血。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术中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曲安奈德 玻璃体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敏 李娜 +1 位作者 孙晓梅 胡竹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仪SP3000P分别对6只恒河猴(12眼)和20只树鼩(40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测量,并获得角膜的8个相关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Smi... 目的对比分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仪SP3000P分别对6只恒河猴(12眼)和20只树鼩(40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测量,并获得角膜的8个相关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Smin)、最大细胞面积(Smax)、平均细胞面积(Savg)、细胞面积标准差(SS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G),并结合文献与人眼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3000P角膜内皮细胞仪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的图像采集和参数的检查,耗时差异无显著性。恒河猴和树鼩CCT分别为(449.2±12.8)μm和(262.4±24.6)μm;Smin分别为(120.4±26.3)S/μm^2和(153.2±42.9)S/μm^2;Smax分别为(705.0±130.8)S/μm^2和(468.7±109.3)S/μm^2;Savg分别为(351.1±26.1)和(295.4±18.9)S/μm^2;SSD分别为(113.1±27.4)和(75.9±27.3)S/μm^2;CV分别为(31.9±6.0)和(25.3±8.3);CD分别为(2874.2±203.8)p/cell·mm^-2和(3399.3±224.7)p/cell·mm^-2;HG%分别为(58.6±9.1)和(94.0±9.7)。二者的上述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树鼩角膜厚度比恒河猴小,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也较恒河猴小,但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恒河猴。恒河猴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与人眼高度相似,但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人眼;树鼩角膜厚度为恒河猴的60%、人眼的50%,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细胞面积更接近于10-20岁人眼。结论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各自与人眼角膜内皮细胞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恒河猴和树鼩均是研究人类角膜内皮疾病可以选择的合适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恒河猴 树鼩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肖丽波 薛黎萍 李云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2-974,共3页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36眼)球形视网膜脱离病例,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裂隙灯、眼压、最佳矫正视力、间接检眼镜检查和...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36眼)球形视网膜脱离病例,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裂隙灯、眼压、最佳矫正视力、间接检眼镜检查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9~18(12.7±2.1)个月,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7.2%(35/36眼),1眼在术后视网膜未完全复位,2周后下方发现新裂孔,行巩膜外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除术中手术切口渗漏缝合6眼(16.7%),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9眼(25.0%),前房少量积血1眼(2.8%),晶状体羽毛状混浊5眼(13.9%)外,未出现医源性裂孔、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视网膜脱离 23G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薛黎萍 李云琴 肖丽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CCSC患者25例(33眼),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剂量为3 mg·m-2体表面积的维替泊芬和能量为25 J·cm-2的PDT治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重复进行BCVA、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和OCT检查,治疗后6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末次随访时视力改善者31眼、稳定者2眼,最佳矫正视力(0.15±0.09)LogM AR,与治疗前的(0.50±0.18)LogM 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4,P<0.001);OCT检查示,显效率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5%、84.8%、93.9%和100.0%。CCSC眼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91.53±101.18)μm,与治疗前的(483.21±89.13)μm相比明显降低(t=-3.902,P<0.001),黄斑中心凹下平均脉络膜厚度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治疗后6个月FFA结果显示33眼渗漏病灶均完全消失。未观察到复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对于单纯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的CCSC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房水中Th1/Th2炎性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妍 李丽红 +3 位作者 刘海 盛智超 闵婕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4-827,共4页
目的观察树鼩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房水中Th1/Th2炎性因子的变化,了解Th1/Th2炎性因子与本病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茄病镰刀菌培养7 d后收集真菌混悬液,调整孢子密度为10×109CFU·m L-1。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对照... 目的观察树鼩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房水中Th1/Th2炎性因子的变化,了解Th1/Th2炎性因子与本病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茄病镰刀菌培养7 d后收集真菌混悬液,调整孢子密度为10×109CFU·m L-1。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对照组10只,右眼为实验眼。实验组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μL注入角膜基质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μL。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流式细胞仪分析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4、IL-10的水平;病理学检查观察浸润细胞类型。结果 Th1型细胞因子IL-1β和IL-6浓度均在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造模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h2细胞因子IL-10浓度在造模后第14天达到高峰,造模后第7天、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L-4浓度仅在造模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示:炎症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组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结论促炎因子IL-1β和IL-6及抑炎因子IL-10在树鼩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炎症反应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鼬 茄病镰刀菌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L-Master在Oxane HD填充眼眼轴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敏 肖丽波 +2 位作者 胡竹林 薛黎萍 李云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IOL-Master测量重硅油Oxane HD填充眼眼轴长度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36眼)重硅油Oxane HD填充眼患者,分别应用A超和IOL-Master进行眼轴测量,并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在重硅油取出联合... 目的分析应用IOL-Master测量重硅油Oxane HD填充眼眼轴长度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36眼)重硅油Oxane HD填充眼患者,分别应用A超和IOL-Master进行眼轴测量,并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在重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个月应用A超和IOL-Master进行第二次眼轴测量,3个月时进行屈光检查,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眼轴长度A超测量为(26.3±3.6)mm,IOL-Master测量为(26.2±3.7)mm;术后1个月眼轴长度A超测量为(26.2±3.6)mm,IOL-Master测量为(26.2±3.7)mm。术前术后A超测量结果之间、IOL-Master测量结果之间,以及术前IOL-Master测量结果与术后A超测量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前A超测量结果与术后IOL-Master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A超测量结果较IOL-Master测量结果眼轴较长。术前IOL Master测量的人工晶状体度数预估术后屈光状态为-0.36~0.08(-0.11±0.13)D,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度为-0.41~0.11(-0.11±0.14)D。用IOL-Master计算的预计术后屈光度与术后真实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硅油Oxane HD填充眼的眼轴测量,应首选IOL-Master测量,对于屈光间质混浊、患者无法固视而不能进行IOL-Master检查的患者眼轴可采用A超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L-MASTER A超 眼轴 重硅油填充眼 Oxane H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体移植替代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文佳 胡竹林 +5 位作者 朱勤 韦春玲 孙晓梅 代解杰 刘海 杨忠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使用去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自体角膜为细胞载体,将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种植到角膜内表面,观察HUVEC替代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情况以及HUVEC在恒河猴眼内生长的情况。方法... 目的使用去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自体角膜为细胞载体,将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种植到角膜内表面,观察HUVEC替代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情况以及HUVEC在恒河猴眼内生长的情况。方法取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3只)、实验对照组(2只)、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用离心沉淀法将培养的HUVEC移植到去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自体角膜内表面,之后将自体角膜缝回植床;实验对照组:将撕除部分后弹力层的术眼角膜植片原位缝回植床;空白对照组:取下术眼角膜植片不做任何处理原位缝回植床。术后观察各组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于术后30 d及60 d、空白对照组于术后60 d行术眼摘除,标本做病理切片、CD34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观察房角结构及HUVEC在角膜植片内表面形态分布。结果实验组角膜植片维持了一定的厚度和透明性,而实验对照组角膜植片发生严重大泡性改变。病理切片示实验组角膜内表面可见一层细胞生长,CD34染色阳性,提示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对照组角膜内表面未见任何细胞生长;空白对照组角膜植片保留完整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扫描电镜示实验组有HUVEC单层在角膜内表面生长但有大量白细胞聚集及少量细胞碎片嵌顿于小梁网;实验对照组角膜内表面残留胶原纤维样物质,无细胞生长;空白对照组见完整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层。结论 HUVEC能够在撕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角膜内表面生长并发挥一定的屏障作用,维持角膜的厚度和透明性,但会产生较重的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超声乳化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模型的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1 位作者 孙晓梅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观察恒河猴超声乳化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模型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角膜特征性变化。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以右眼为实验组,通过超声乳化能量破坏角膜中央直径7-9 mm处内表面制作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以左眼为空白对照组。于术前,术后1、2、... 目的观察恒河猴超声乳化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模型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角膜特征性变化。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以右眼为实验组,通过超声乳化能量破坏角膜中央直径7-9 mm处内表面制作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以左眼为空白对照组。于术前,术后1、2、3、4周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各层结构变化。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基底层下神经丛数量、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在超声乳化损伤角膜内皮后,角膜改变逐渐出现在内皮层、基质层、前弹力层和基底上皮层。早期主要改变是角膜内皮细胞间隙增宽、细胞轻度水肿,基质层出现活化的基质细胞和细胞形态改变,基质厚度增加;术后2周开始出现前弹力层上皮状神经纤维减少,同时伴有基质层和内皮水肿加重;术后3周基底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少量朗汉细胞浸润,基质层和内皮水肿加重;术后4周基底上皮层大量朗汉细胞浸润,前弹力层仅见少量上皮状神经纤维,基质层大量活化的基质细胞,内皮层严重水肿。术后2周实验组基底膜下神经丛数量(t=6.9192,P=0.002)和内皮细胞密度(t=7.8936,P〈0.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1(t=28.31,P〈0.0001)、2(t=63.56,P〈0.0001)、3(t=123.22,P〈0.0001)、4周(t=180.80,P〈0.0001)的角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可清晰显示超声乳化后恒河猴角膜的变化,主要特征是逐渐加重的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基质细胞活化、朗汉细胞增多和基底上皮层下神经丛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角膜内皮失代偿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488,共4页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引起的失明可通过角膜移植来治疗。人们通过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并使其增殖,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角膜组织工程学研究。目前常用的分离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是从供体上撕除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利用酶消化作用使角...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引起的失明可通过角膜移植来治疗。人们通过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并使其增殖,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角膜组织工程学研究。目前常用的分离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是从供体上撕除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利用酶消化作用使角膜内皮细胞分离。常用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加各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细胞增殖,但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长期传代后仍难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基因转染技术建立了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系,有关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各个环节的最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妍 代解杰 +2 位作者 孙晓梅 刘海 胡竹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0-424,共5页
目的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方法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 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 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 目的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方法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 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 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 G)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μL注入角膜基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μL。通过前段照相、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感染角膜组织培养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真菌浸润范围、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程度、菌丝数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炎性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感染后角膜组织培养可见茄病镰刀菌生长;造模成功率为86%。结论采用基质注射茄病镰刀菌孢子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茄病镰刀菌 动物模型 真菌感染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立云 孙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10条作为正常对照(光镜5条、透射电镜5条),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和正常人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同正常人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内囊、外囊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神经末梢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1 位作者 韦春玲 张利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4-1156,1160,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所诊治的侵犯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5例(5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表现、眼部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MRI等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 5眼均可... 目的探讨累及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所诊治的侵犯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5例(5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表现、眼部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MRI等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 5眼均可见眼底后极部累及视神经及其周围脉络膜组织的扁平实质性占位病变,视盘隆起、水肿,表面小血管扩张,动脉期即出现荧光素渗漏。B超表现为视神经附近沿眼球壁扁平隆起的病灶,视盘隆起且回声增强。眼部彩色超声多普勒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眼部MRI:眼球后壁视盘区局限性增厚,T1WI呈高于玻璃体的中等信号,T2WI瘤体呈低信号,累及视神经球内段及眶内段起始部,视神经增粗。结论累及视神经的脉络膜转移癌诊断需结合详细的病史、综合的影像学检查,并重视与相关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该类患者的视力预后及生命预后均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转移癌 视神经 彩色超声多普勒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培养原代树鼩角膜基质细胞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璐 李妍 +2 位作者 孙子雯 李楠钰 胡竹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5,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树鼩角膜基质细胞(corneal stromal cells, CSCs)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取树鼩角膜基质层,实验组A剪碎,用1%的Ⅱ型胶原酶消化60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实验组B用Ⅱ型胶原酶联...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树鼩角膜基质细胞(corneal stromal cells, CSCs)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取树鼩角膜基质层,实验组A剪碎,用1%的Ⅱ型胶原酶消化60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实验组B用Ⅱ型胶原酶联合中性蛋白酶消化。比较记录原代及传代细胞生长情况、传代时间,细胞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的获取原代细胞, 9 d后即可进行传代,细胞形态好;传代细胞生长较快,2~3 d即可传一代;双酶消化法获得的CSCs较少, 10 d才可见少量散落细胞,15~20 d可传代;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培养出CSCs,但胶原酶消化法能更容易高效分离培养出大量树鼩C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体外培养 树鼩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轨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娟娟 李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萎缩轨迹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6例(51眼)慢性中浆患者的视力、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 目的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萎缩轨迹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6例(51眼)慢性中浆患者的视力、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观察RPE细胞萎缩轨迹的特点及其与视力的关系。结果慢性中浆患者的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颞侧黄斑区附近不同程度的RPE色素紊乱、RPE萎缩区域大小及形态不一;;可见明显的朝向下方的RPE萎缩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RPE细胞萎缩表现为视网膜下不同形态的强荧光区域;;为RPE细胞萎缩所致的透见荧光。RPE细胞的萎缩轨迹外观呈不同形态并呈重力依赖性。视力较差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均位于RPE萎缩区内;;反之;;视力较好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均未累及。结论对于渗出较多、黄斑区长期处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状态、渗出病变吸收缓慢甚至吸收不明显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变进展过程中因渗出的浆液导致黄斑区RPE细胞不可逆性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萎缩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及获得性视盘血管袢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娟娟 李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及获得性视盘血管袢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我院诊治的5例先天性视盘血管袢及3例获得性视盘血管袢患者,分析并总结其病史、眼底图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结果 8例患者均见视盘上螺旋状盘绕的血管袢,位于视盘鼻上象限者... 目的探讨先天性及获得性视盘血管袢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我院诊治的5例先天性视盘血管袢及3例获得性视盘血管袢患者,分析并总结其病史、眼底图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结果 8例患者均见视盘上螺旋状盘绕的血管袢,位于视盘鼻上象限者3例、水平颞侧者2例、颞上象限2例、视盘表面者1例。其中5例为动脉袢、3例为静脉袢;2例为单纯血管袢,未合并其他血管异常,2例合并血管袢旁出血,2例合并视盘周围出血及少量玻璃体积血,2例合并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合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结论先天性视盘血管袢是一类少见的眼底血管疾病,通常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预后良好。获得性视盘血管袢多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一种代偿的侧枝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异常 视盘血管袢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中窖蛋白-1(Cav-1)的表达
18
作者 任玉玲 张晓帆 +2 位作者 孔蕾 唐仲书 张利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7-410,共4页
目的建立急性高眼压(acute ocular hypertension,AOH)小鼠模型,探索视网膜中窖蛋白(Caveolin,Cav)-1表达变化,明确其是否参与青光眼视网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C57小鼠75只,60只纳入实验组,15只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 目的建立急性高眼压(acute ocular hypertension,AOH)小鼠模型,探索视网膜中窖蛋白(Caveolin,Cav)-1表达变化,明确其是否参与青光眼视网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C57小鼠75只,60只纳入实验组,15只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随机选取一眼建立AOH小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 d、2 d、3 d、7 d取眼球或视网膜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Cav-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造模后1 d、2 d、3 d、7 d时视网膜中Cav-1 mRNA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造模后2 d表达最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av-1蛋白在造模后2 d、3 d、7 d的实验组小鼠视网膜中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造模后3 d表达最高。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Cav-1在造模后1 d、2 d、3 d、7 d均可检测到高荧光表达。结论Cav-1参与了AOH的病理过程,并且其表达变化在早期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蛋白-1 急性高眼压 视网膜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替代角膜内皮的可行性分析
19
作者 朱勤 孙晓梅 +2 位作者 胡敏 刘海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替代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的可行性。方法将恒河猴9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角膜环钻取下... 目的分析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替代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的可行性。方法将恒河猴9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角膜环钻取下中央角膜组织,显微镜下撕除后弹力层,将角膜植片形成约45°倾斜、内表面向上方置于0.6mLEP管中,再向管中加入配置好的密度为40×106L-1的恒河猴VEC悬液0.5mL,管中形成棉球在下、角膜植片在中间、细胞悬液在上面的三明治结构,盖紧EP管,放置于离心机中,以400r·min-1、800r·min-1、1200r·min-1的转速各离心4min后将植片原位缝回植床;对照组:将撕除后弹力层的术眼角膜植片原位缝回植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摘取术眼,行扫描电镜观察移植的VEC在角膜植片内表面的分布情况。结果离心沉淀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移植的类圆形细胞均匀贴附于角膜植片内表面;术后1个月扫描电镜显示种植的VEC贴附于角膜内表面,细胞表面积较大,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不紧密,可见细胞间隙及少量裸露的胶原纤维区;随着时间推移,术后2个月时,可见植片内表面的VEC密度逐渐增大,细胞间出现紧密连接;术后3个月时,可见细胞密度进一步增大,大片状均匀贴附于角膜植片内表面,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高倍镜下,细胞表面可见典型的长短不一微绒毛。对照组未见纤维裸露区,胶原前表面偶见白细胞及变形红细胞。结论离心沉淀法可以将VEC成功移植于角膜内表面并均匀分布,移植后的VEC可异位生长并大量分裂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沉淀法 角膜内皮移植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与视网膜发育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晨 吴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4-768,共5页
微小RNA(miRNA)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性质稳定的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部分互补序列碱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动物、植物的基因表达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发现在视网膜中表达的miRNA有200多种,mi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了视... 微小RNA(miRNA)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性质稳定的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部分互补序列碱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动物、植物的基因表达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发现在视网膜中表达的miRNA有200多种,mi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了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与神经视网膜的发生、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分型及正常数量维持、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及轴突生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发育均有密切联系。此外,miRNA的调控还与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有关。miRNA对视网膜发育的调控主要通过直接靶向调节与此有关的某些目的基因的表达,或通过调节某些信号通路组分来实现,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miRNA功能的正常发挥为视网膜正常形态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就脊椎动物视网膜中miRNA的生物学功能与视网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神经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 视网膜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