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一种新分型方法的设计及可信度检验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舒钧 许南 +11 位作者 杨雪能 寸新华 郭立民 赵刚 王志华 袁勇 张伟 陈应东 王卫东 杨子斌 刘勇 杨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9,共1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料完整的3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9例,年龄35.5±28.9岁;活动性脊柱结核346例,静止型结核12例;颈椎37例,颈胸椎24例,胸椎126例,胸腰椎79例,腰椎63例,腰骶椎29例;病灶累及椎体数为1~12个(3.1±1.9个);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发热、血沉增快、椎体和椎间盘破坏吸收、寒性脓肿、死骨等。256例合并脊柱后凸畸形,6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采用专家组讨论和意见征询方法,筛选出能反映脊柱结核特征的指标,将脊柱后凸程度与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特征指标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分型(ASM分型)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和可信度检验。同时,收集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1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检查,通过X线和CT检查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和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论证结果,脊柱结核的病理阶段、发病部位、累及的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和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较为重要的特征指标,其他指标如椎体破坏程度、节段不稳、死骨的数量及大小、寒性脓肿等的特征性不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更具特征性的指标脊柱后凸畸形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脊髓神经损害等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根据论证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指标分型:以病灶内结核活动性情况分为活动型脊柱结核(Ⅰ型)和静止型脊柱结核(Ⅱ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Ⅰ型又分为四种亚型:A型为早期脊柱结核;B型为进展期脊柱结核;C型和D型为特殊类型,分别为跳跃型脊柱结核和脊柱附件结核;Ⅱ型又分为畸形静止型(A型)和畸形进展型(B型)两种亚型;同时,将脊柱结核四项重要指标包括病灶部位、受累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及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作为辅助指标;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17例患者中,12例颈椎结核采用了前路手术,104例颈胸交界区及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了单纯经后路手术,1例胸腰椎结核在后路手术同时,采用入路对侧腹部小切口行寒性脓肿清除。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为1.9±0.3分(1~3分);脊柱后凸Cobb角为15.6°±8.4°(4°~40°);脊髓神经功能异常者,末次随访时已完全恢复至正常,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CT影像显示达到骨性融合;6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中5例因植骨不融合,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新分型(ASM)能反映脊柱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便于临床诊疗和交流。对颈胸交界区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分型 可信度检验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前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李全 张颖 +3 位作者 顾凯文 费德锐 潘呈 严荣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8-60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胸椎前凸(TL)组(T5-T12≤0°),27例;B组为胸椎后凸(TK)减小组(0°<T5-T12≤20°),29例;另设正常TK(20°<T5-T12≤40°)的C组为对照组,29例。收集三组人群术前临床、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A)],X线片影像学资料(胸椎冠、矢状面Cobb角),顶椎区CT影像学资料[脊柱穿透指数(spinal penetration index volume,SPIV)、顶椎区心脏容积比(cardiac volume ratio in apical vertebra region,CVRA)],超声心动图资料[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动脉内径(AO)、升主动脉内径(AAO)、主肺动脉内径(MP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脏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肺动脉收缩压(SPAP)]。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三组人群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SPIV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SPIV与LVDd、RVDd、LAD、RAD、RVOT、AO、AAO、MPA、IVST、LVPWT呈负相关;SPIV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CVRA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CVRA与RVDd、IVST、LVPWT负相关;CVRA与LVDd、LAD、RAD、RVOT、AO、AAO、MPA之间无相关性;CVRA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结论:SPIV较CVRA更能反映胸椎前凸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胸椎后凸角度的减小可能加剧心脏血管负担。在胸椎前凸患者矫形手术过程中,由于全麻、俯卧位、胸骨及胸廓受压和肌松药物等因素,胸腔和心腔结构及功能参数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应特别关注气道阻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胸椎前凸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腰椎生物力学变化对弧形髋臼截骨术进行术前规划
3
作者 许世森 鲁宁 +1 位作者 许平 李文金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 研究患者在慢走步态中单腿支撑中期相的受力环境下L1~5、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弧形髋臼截骨术中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个体化方案。方法 利用CT扫描获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构建三... 目的 研究患者在慢走步态中单腿支撑中期相的受力环境下L1~5、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弧形髋臼截骨术中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个体化方案。方法 利用CT扫描获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建模软件划分出皮质骨、松质骨以及软骨,利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患者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 LCEA)和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 ACEA)均为15°,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截骨过程,分别得到LCEA=15°、25°、35°、45°以及ACEA=15°、25°、35°、45°共计16组模型。对比分析模型感兴趣区域应力差异,同时与患者术前、健康志愿者对比,得出最佳手术方案。结果 腰椎所受应力随着LCEA和ACEA角度增大而减小,其中LCEA=35°、ACEA=35°模型L1~5、髓核与纤维环所受应力最小,之后所受应力随着角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得到LCEA与ACEA的最佳矫正角度,本文方法对不同患者提高弧形髋臼截骨术手术精准度和手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弧形髋臼截骨术 股骨-骨盆-腰椎模型 术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周围截骨术对站立位下骶髂关节受力的影响
4
作者 周陶勇 韩谢川 +2 位作者 鲁宁 李文金 唐浩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7-1113,共7页
目的建立患者简化盆骨模型并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探究PAO对站立位下骶髂关节受力的影响。方法对患者髋关节模型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与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 目的建立患者简化盆骨模型并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探究PAO对站立位下骶髂关节受力的影响。方法对患者髋关节模型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与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进行调节,得到除术前的27个模拟术后模型。在单腿和双腿站立两种情况下,对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探究骶髂关节软骨受力变化规律与分布情况,并结合髋关节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腿站立时,正常人骶髂关节软骨最大应力为18.2 MPa,随着ACEA增大,患者骶髂关节软骨von Mises应力从34.5 MPa降低到19.8 MPa,骶髂软骨整体应力呈现下降趋势。髋臼软骨最大von Mises应力从4.767 MPa降低到2.7 MPa。但在ACEA=36°前,髋臼软骨整体应力呈现下降趋势;在ACEA=36°后开始增大,应力分布明显改善。双腿站立时,患者病侧骶髂关节软骨最小von Mises应力为2.8 MPa,最大von Mises应力为6.5 MPa。正常侧受力未有太大变化,双侧受力差值逐渐减小。结论PAO不仅能使髋关节受力情况得到改善,也能使骶髂关节的受力情况得到好转,但是骶髂关节的改善规律和髋关节并不相同。在手术前,根据髋关节与骶髂关节进行综合性规划,能为医师手术做参考,对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治疗得到更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截骨术 骶髂关节 应力 站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髋臼截骨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世森 鲁宁 +1 位作者 许平 李文金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922,共7页
目的建立健康志愿者、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手术前后股骨-骨盆-腰椎模型,研究弧形髋臼截骨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CT扫描获取4名DDH患者手术前后以及1名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 目的建立健康志愿者、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手术前后股骨-骨盆-腰椎模型,研究弧形髋臼截骨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CT扫描获取4名DDH患者手术前后以及1名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在Geomagic中采用偏移命令划分皮质骨与松质骨,在SolidWorks中添加腰椎软骨、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等软骨,在ANASYS中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步态为慢走中的单腿支撑中期相。分析对比DDH患者手术前后腰椎生物力学变化,将患者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数据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4组患者和1组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模型,模型在各工况下结果均在所参考的文献范围内,证明模型有效。患者术后腰椎、股骨颈、纤维环与髓核所受应力远小于患者术前的状态,患者术后腰椎、股骨颈、纤维环与髓核所受应力与健康志愿者相近。结论弧形髋臼截骨术在治疗DDH后会显著降低腰椎、椎间盘所受应力,纤维环与髓核受力也更加均匀,说明弧形髋臼截骨术会将患者调整到健康状态。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DDH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弧形髋臼截骨术 股骨-骨盆-腰椎模型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牵引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伴脊髓空洞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田小兵 谢维杰 +5 位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赵智 毕尼 李韬 施志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1-811,共11页
目的:分析重度脊柱侧凸(severe scoliosis,SS)伴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患者术前牵引和手术截骨矫形的效果,探讨术前牵引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SS伴SM(SS-S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行术前牵... 目的:分析重度脊柱侧凸(severe scoliosis,SS)伴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患者术前牵引和手术截骨矫形的效果,探讨术前牵引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SS伴SM(SS-S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行术前牵引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的40例SS-SM病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1~41岁(18.28±6.66岁)。所有患者既往无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史,术前均行全脊柱X线片、CT及MRI检查,测量冠状面主弯角度、矢状面后凸角度、SM的大小[最大脊髓空洞/脊髓比值(maximal syrinx/cord ratio,S/C)]和长度,观察是否合并Chiari畸形,计算畸形角度比(deformity angular ratio,DAR),牵引过程中及术后均适时复查全脊柱X线片,评估患者脊柱畸形矫正情况。根据SM是否合并ChiariⅠ型畸形(ChiariⅠmalformation,CMⅠ)分为合并CMI SM组(CMⅠ-related SM,CS组)与特发性SM组(idiopathic SM,IS组);根据SM的大小分为大空洞组(big syrinx,S/C>0.6,BS组)与小空洞组(little syrinx,S/C≤0.6,LS组),统计分析不同组患者术前牵引与手术对矫形的贡献率并进行比较(CS组vs IS组、BS组vs LS组)。结果:40例患者SM的S/C为0.59±0.18,长度为9.43±5.50个节段。36例术前行颅-股骨牵引(skull-femoral traction,SFT),4例行颅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牵引过程中5例出现暂时性局部麻木,2例出现暂时性局部肌力减退,5例发生牵引钉道感染。29例(72.5%)行低级别截骨,11例(27.5%)行高级别截骨脊柱短缩融合术,脊柱融合节段数平均为13.48±1.34节段。术后躯干局部麻木2例,肺部感染4例,浅部术口感染3例,均未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术前冠状面主弯角度、矢状面后凸角度、术前总畸形角度比(total DAR,T-DAR)分别为104.80°±18.58°、66.57°±31.21°、25.73°±8.30°/节段,牵引后分别为65.55°±19.00°、44.95°±23.32°、16.73°±7.24°/节段,矫形术后侧凸和后凸角分别为37.78°±14.91°、29.95°±14.14°,主弯柔韧性为(20.79±11.02)%。术后冠状面侧凸和矢状面后凸的总矫形率分别为(64.44±9.44)%和(51.74±18.40)%,牵引和手术对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后凸矫形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90±17.67)%和(40.10±17.67)%、(59.21±27.51)%和(40.79±27.51)%。CS组与IS组、BS组与LS组组间侧凸及后凸总矫形率、牵引与手术对侧凸及后凸矫形的贡献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前牵引均改善34%以上的DAR,实现50%以上的矫形贡献率。CS组男性比例较高,IS组中女性比例较高(P=0.027);两组患者年龄、术前主弯Cobb角和柔韧性、脊柱后凸角、DAR值、S/C和SM长度、牵引改善效果和术后总矫形率、融合节段、截骨等级、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牵引与手术对脊柱矫形的贡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S组平均S/C比值明显高于LS组(0.74 vs 0.45,P<0.001),融合节段数少于LS组(13.00 vs 13.90,P=0.031),高级别截骨比例高于LS组(8/19 vs 3/21,P=0.049);两组患者年龄、术前主弯Cobb角及柔韧性、脊柱后凸角、DAR值、SM长度、牵引改善效果和术后总矫形率、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牵引与手术对脊柱矫形的贡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牵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柱畸形,减小术中矫形难度及神经损伤风险;对于SS-SM患者,无论其否合并CMⅠ、SM大小如何,术前牵引均能为冠状面侧凸矫形及矢状面后凸矫形贡献一半以上的畸形矫正率;术前牵引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未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的SS-S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空洞症 牵引 外科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5
7
作者 解京明 李韬 +7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施志约 刘洲 陆秦楠 史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手术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迎松 解京明 +6 位作者 赵智 张颖 李韬 毕尼 施志约 蒋文斌 彭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和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8.9±8.1岁。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为108.9°±25.5°,末次随访时为37.2°±16.8°;节段性后凸术前为89.8°±31.1°,末次随访时为30.4°±15.3°。手术平均切除1.31个椎节,固定涉及13.6±2.8个节段。至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矫正70.9%,矢状面平衡矫正53.4%。共24例患者(22.9%)发生了31例次非神经并发症事件:13例患者发生16例次呼吸系统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9例次心血管不良事件;1例恶性高热;1例单眼失明;3例创口感染;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后1d死亡。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14/49),以及切除T6或者以上节段椎体的患者(4/10),显示了较多的非神经并发症的趋势。此外,非特发性畸形,超过150°的极度重度脊柱侧凸,术前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低于预计值40%,以及术中失血量超过5000ml是非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的患者,围手术期中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肺功能状况不佳及术中失血量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与β-fi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9
作者 陈鸿 史荔 +6 位作者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索β-fi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ACL损伤的汉族患者,以110名无ACL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 目的:探索β-fi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ACL损伤的汉族患者,以110名无ACL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测序技术对β-fib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检测并分型,开展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β-fib基因启动子区共检出6个SNPs,包括;β-148C/T(rs1800787)、β-249C/T(rs1800788)、β-455G/A(rs1800790)、β-854G/A(rs1800791)、β-933G/A(rs2227389)、β-1420G/A(rs1800789),其中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的AG、CT和CT基因表型频率在病例组中高于对照组(P<0.05)。rs2227389-rs1800791-rs1800790单倍型C G A*、T G A*、T G 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也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β-fib基因启动子区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及其单倍型可能与ACL损伤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β-fib基因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发Chiari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5年以上随访结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古尚 解京明 +3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李韬 毕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治疗伴发ChiariⅠ型畸形(ChiariⅠmalformation,CM1)和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脊柱侧凸患者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收治23例伴发CM1和SM的脊柱侧凸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10~39岁...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治疗伴发ChiariⅠ型畸形(ChiariⅠmalformation,CM1)和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脊柱侧凸患者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收治23例伴发CM1和SM的脊柱侧凸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10~39岁(16.0±5.9岁)。均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其中10例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13例行单纯脊柱矫形而未行短缩截骨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时行全脊柱X线片、CT及MRI检查,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矫形率,在MRI上测量SM的大小及变化。根据MRI结果,取颈脊髓空洞张力指数(cervical syrinx tension ratio,CSTR)平均值作为描述颈段SM大小及变化的指标,将末次随访时CSTR下降≥20%定义为SM改善,并将患者分为颈段SM改善组和无改善组;再根据术中是否行脊柱短缩截骨术,将患者分为PVCR组和非PVCR组。记录患者性别、手术年龄、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畸形角度比(deformity angular ratio,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情况、融合节段数量、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形率与矢状面矫形率、SM改善情况、随访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定性变量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随访时间为6.2±1.1年(5~9年)。术前冠状位主弯角度为77.1°±28.0°(33°~122°),术后减少至27.8°±18.4°,末次随访时为29.5°±21.2°,冠状面侧凸矫正率为(65.7±13.0)%。术前矢状面后凸角度为57.2°±31.9°(8°~155°),术后减少至29.3°±15.2°,末次随访时为32.4°±16.5°,矢状面后凸矫正率为(48.4±22.6)%。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无术后神经功能损害。CSTR改善率为47.8%(11/23),SM改善组11例,SM无改善组12例。SM改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年龄(18.6±7.5岁vs. 13.7±2.4岁,P=0.040)、接受PVCR术治疗的比例(81.8%vs. 16.7%,P=0.012)和融合节段数(14.2±0.9 vs. 12.3±2.9,P=0.044)均高于SM无改善组患者;而性别、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运用、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VCR组患者较非PVCR组有更严重的侧凸畸形(98.8°±13.8°vs. 60.5°±24.5°,P=0.000)和后凸畸形(74.8°±37.5°vs. 43.6°±18.6°,P=0.032)、有更大的冠状面DAR(15.6°±4.2°/节段vs. 10.2°±4.2°/节段,P=0.006)和矢状面DAR(12.0°±7.6°/节段vs. 6.7°±3.9°/节段,P=0.040)、总DAR(26.8°±11.4°/节段vs. 15.3°±6.5°/节段,P=0.006)及更常接受术前牵引治疗(70.0%vs. 23.1%,P=0.024)、有更长的融合节段数(14.2±1.2节段vs. 12.4±2.7节段,P=0.045)和SM获得更高的改善率(80.0%vs. 23.1%,P=0.007);而性别、平均手术年龄、顶椎节段、SM长度、平均CSTR、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是治疗术前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的伴发CMⅠ和SM脊柱侧凸患者的一种选择,可以在无需先行神经外科减压手术的前提下实现一期安全、有效的脊柱矫形,稳定和持续性改善大多数患者的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 外科矫形 随访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周期中髋关节软骨应力分布对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鲍圣亮 许平 +3 位作者 鲁宁 王瑞昌 田昊 彭金海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2-617,623,共7页
目的研究在完整步态周期受力环境下髋关节周围软骨的应力分布情况,探求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urved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CPO)术中所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获取1名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 目的研究在完整步态周期受力环境下髋关节周围软骨的应力分布情况,探求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urved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CPO)术中所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获取1名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hip,DDH)患者和1名健康志愿者骨盆及股骨近端DICOM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划分蒙罩的方法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并为有限元模型赋予材料属性。对DDH模型模拟CPO,调整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和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共得到100个不同的术后模型。根据完整步态周期中的髋关节受力情况为模型分别施加载荷,分析对比术前、术后和正常髋臼软骨的受力变化。结果DDH模型模拟术后髋臼软骨在完整步态周期中脚跟落地相、开始单腿支撑相、单腿支撑中期相、单腿支撑结束相、双腿支撑相的最小接触应力峰值分别为5.273、6.128、7.463、6.347、6.582 MPa,分别比术前减少了2.159、2.724、2.249、2.164、2.119 MPa;术后头臼接触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仍小于正常志愿者。结论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得到LCEA和ACEA的最佳矫正角度,对不同患者模拟CPO手术对提高手术精准度和手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 接触应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