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嗜水气单胞菌感染5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胥艳玲 毕慧 +3 位作者 杨旭 夏晴 吕梅 和平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3-720,共8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1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同时回顾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五年发生的4例感染病例,并通过PubMed、迈特思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目的描述和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1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同时回顾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五年发生的4例感染病例,并通过PubMed、迈特思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该患者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经治疗无效死亡。检索到资料相对完整的文献病例有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症状多样,高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还伴有胃肠道症状等。若只表现为发热,无明显的感染灶往往预后较好,伴皮肤软组织感染者死亡率较高。经χ^(2)检验分析,持续处于粒细胞缺乏期有更高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率(P=0.02)。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罕见但致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胡兰 喻雕 +1 位作者 周泽平 刘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39,共3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eytopenia, ITP),既往命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血液系统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减少、自身抗体产生、网状系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eytopenia, ITP),既往命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血液系统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减少、自身抗体产生、网状系统血小板清除三种发病机制致病。根据2016年国际ITP工作组制定的难治性ITP明确定义为对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呈现重型或高风险仍需治疗。有高达30%的ITP患者在接受激素及脾切除治疗后出现难治性,即使部分病例初治有反应,也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难治性ITP 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抗体产生 脾切除后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红 刘建兴 +2 位作者 周泽平 刘琳 张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8-334,共7页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SCID小鼠 NOD/SCID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致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 被引量:4
4
作者 高远 郭芸 +1 位作者 吴永卓 尹列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2-254,共3页
患者女,22岁。因关节病性银屑病在外院给予甲氨蝶呤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d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肿胀、水疱、糜烂伴疼痛,并累及口、眼、鼻等腔口部位,伴血液系统及肝脏损害。诊断:(1)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甲氨蝶呤所致);(2... 患者女,22岁。因关节病性银屑病在外院给予甲氨蝶呤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d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肿胀、水疱、糜烂伴疼痛,并累及口、眼、鼻等腔口部位,伴血液系统及肝脏损害。诊断:(1)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甲氨蝶呤所致);(2)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甲氨蝶呤所致);(3)关节病性银屑病。治疗:予以亚叶酸钙,水化,碱化尿液,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缓解出院。随访1年,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性 银屑病 粒细胞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MS综合征误诊为血小板增多症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梅花 余景星 +3 位作者 姚锦 何文娴 何晓娟 尹列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2-692,共1页
患者女,3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1年余,加重并发现血小板增多8个月于2014年6月9日第3次入我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全身皮肤变黑、粗糙,于2013年9月4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 患者女,3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1年余,加重并发现血小板增多8个月于2014年6月9日第3次入我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全身皮肤变黑、粗糙,于2013年9月4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2014年2月感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乏力,至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示:WBC18.93×109/L,Hb 187 g/L,PLT 618×109/L,门诊以"全血细胞增高查因"收住我科,住院期间患者出现颜面、四肢水肿,双下肢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POEMS综合征 双下肢疼痛 双下肢无力 误诊 多发性神经病 皮肤变黑 神经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C1-2VNTR基因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荷瘤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月波 周泽平 +4 位作者 王浩 杨红 牟红 黄桂云 张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明确粘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对多发性骨髓瘤荷瘤BALB/c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转染pcDNA3.1-MUC1的P3X63Ag8.653小鼠骨髓瘤细胞皮下接种以建立BALB/c荷瘤小鼠模型。用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cDNA3.1-2VNTR/myc-... 目的:明确粘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对多发性骨髓瘤荷瘤BALB/c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转染pcDNA3.1-MUC1的P3X63Ag8.653小鼠骨髓瘤细胞皮下接种以建立BALB/c荷瘤小鼠模型。用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cDNA3.1-2VNTR/myc-hisB肌肉注射免疫小鼠,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活性,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小鼠的抑瘤率,肿瘤质量。结果:用重组质粒免疫BALB/c荷瘤小鼠25 d后,重组质粒组肿瘤质量明显轻于空质粒对照组(0.5605±0.2065 g vs.1.521±0.6985g)(P<0.01)。重组质粒肌肉注射组CTL、N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得到增殖,与空质粒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MUC1-2VNTR基因免疫能诱发小鼠抗肿瘤作用。结论:MUC1-2VNTR基因疫苗可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荷瘤BALB/c小鼠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能诱发小鼠抗肿瘤效应,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两串联重复区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谭琳 谢瑜 +1 位作者 杨坚 刘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23例采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设为改良方案组。比较2组随访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根据年龄和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对观察组进行分层疗效分析。结果:改良方案组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患者CIR率和NRM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年龄≤40岁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年龄> 40岁患者(P<0.05);改良方案组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伯基特淋巴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年龄≤40岁者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化疗 利妥昔单抗 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代TKI治疗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
8
作者 谭琳 谢瑜 +1 位作者 杨坚 刘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2-1166,共5页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合并Ph染色体变异易位(vPh)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共60例,设为CML-CP-vP...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合并Ph染色体变异易位(vPh)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共60例,设为CML-CP-vPh组,以同期初治CML-CP合并典型Ph染色体患者107例设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染色体核型特征及FISH信号类型特征,并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患者远期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组人口学和血液学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耐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ML-CP-vPh组原发耐药和原发血液学耐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累积CCyR率、累积MMR率、OS及E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vPh与CML-CP患者的OS和EFS并无相关性(P>0.05);CML-vPh患者OS影响因素为Sokal评分高危、外周血BBP比例≥10%、BCR-ABLIS治疗后3个月<10%、治疗后6个月达CCyR及治疗后12个月达MMR;EFS影响因素为BCR-ABLIS治疗后3个月<10%和治疗后12个月达MMR(P>0.05)。变异异位累及频率较高的区域包括12q1、12q2[9例(15.00%)]和1p3区[8例(13.33%)]。FISH信号类型中2G2R1Y型、1G1R2F型、1G2R1Y型、2G1R1Y型及1G1R1Y型占比分别为73.33%、10.00%、1.67%、1.67%、1.67%。结论:CML-CP合并vPh患者具有更高的对第一代TKI原发耐药率及原发血液学耐药率,而改用第二代TKI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与合并典型Ph染色体者疗效接近。CML-CP合并v Ph患者并无特殊人口学和血液学特征,变异异位多累及12q1、12q2及1p3区域,而FISH信号类型则以2G2R1Y型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 Ph染色体变异易位 疗效 遗传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发病机制的探讨
9
作者 邵亮 张铀 周芙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5-1171,共7页
目的:构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建立以C57BL/6(H-2~b)为供鼠,137Csγ射线11 Gy照射[C57BL/6×CBA/Ca]F1(H-2b×k)为受鼠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 目的:构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建立以C57BL/6(H-2~b)为供鼠,137Csγ射线11 Gy照射[C57BL/6×CBA/Ca]F1(H-2b×k)为受鼠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模型。将受鼠随机分为照射对照、去除T细胞的骨髓细胞(TD-BM)、TD-BM+T细胞(1)和TD-BM+T细胞(2)共4组。移植后对受鼠生存期和体重进行评分;比较移植后14 d受鼠的靶器官损伤情况,比较TD-BM和TD-BM+T细胞(1)组的病理评分;比较移植后14和28 d TD-BM和TD-BM+T细胞(1)组的骨髓嵌合率;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4 d TD-BM和TD-BM+T细胞(1)组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ɑ和IL-1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D-BM和TD-BM+T细胞(1)组受鼠脾细胞中H-2b+H-2k-CD4+IFN-γ+Th1细胞的百分比和CFSE检测供者T细胞发生的增殖情况。结果:TD-BM、照射对照、TD-BM+T细胞(1)和TD-BM+T(2)组平均活存时间分别为60、13.29±5.50、33±2.35、29.14±1.77 d。移植后14 d,TD-BM+T细胞(1)和TD-BM+T(2)组小鼠出现肝脏、结肠、肺脏和皮肤等多器官损伤,而在TD-BM组多器官损伤不明显。移植后14和28 d,TD-BM和TD-BM+T细胞(1)组小鼠的嵌合率均>94%。移植后14 d,TD-BM+T细胞(1)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ɑ和IL-1水平较TD-BM组明显增高。移植后14 d,TD-BM+T细胞(1)组中H-2b+H-2kCD4+IFN-γ+百分比明显高于TD-BM组[(0.5240±0.08447)%vs(7.912±0.6087)%](P<0.05)。移植后14d,供者T细胞在受者体内发生明显增殖。结论:C57BL/6(H-2b)→[C57BL/6×CBA/Ca]F1(H-2b×k)可作为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的实验模型;Th1细胞在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H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明正 周泽平 +3 位作者 文静 顾雪萍 胡兰 陈安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920-2921,共2页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与JAK2V617F等基因突变有关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少数出现胃肠道和颅内出血等。心血管疾病是导致ET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血管风险因素(cardiov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与JAK2V617F等基因突变有关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少数出现胃肠道和颅内出血等。心血管疾病是导致ET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血管风险因素(cardiovascularrisk,CVR),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会增加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危险分层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JAK2V617F 心血管疾病 治疗 死亡风险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与校正血钙作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标志物的意义 被引量:19
11
作者 彭千涯 马瑞娟 +4 位作者 郭睿娜 张峰 李钰 胡灯明 姚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和校正后血清钙(c Ca)作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变量的...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和校正后血清钙(c Ca)作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变量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划分为高LMR和低LMR(LMR≥3.35和LMR<3.35)两组,根据初诊及4个疗程治疗的LMR(LMR4)将患者分为A(LMR≥3.35,LMR4≥3.35)、B(LMR≥3.35,LMR4<3.35)、C(LMR<3.35,LMR4≥3.35)和D(LMR<3.35,LMR4<3.35)这4组。结合LMR和c Ca制定简易预后模型,将患者划分为a(无危险因素)、b(1个危险因素)和c(2个危险因素)这3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各种参数的差异性,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3.05(0.1-72.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初诊时较低的LMR能够预示更差的结局,其中低LMR组与高LMR组比较,总体生存时间(OS)明显缩短(17 vs 50.5个月,P=0.006)。同样可以观察到A与D组之间OS的差异(56.5 vs 30.5个月,P=0.043),高c Ca(≥2.75 mmol/L)组与正常组比较,OS也明显缩短(8.5 vs 34个月,P=0.006)。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LMR<3.35(P=0.028)和c Ca≥2.75 mmol/L(P=0.036)是MM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危险因素分组比较显示,a、b及c组中位OS分别为50、20和8.5个月,无危险因素者预后均优于合并1-2个危险因素者(a vs b组,P<0.0001;a vs c组,P=0.002)。结论:对于初诊MM患者,LMR和c Ca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合两者制定简易预后系统能够快速判断初诊M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 校正血钙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欢 尹列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320,共5页
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EBV-T/NK-L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NK-LPDs包括四种亚型:儿... 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EBV-T/NK-L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NK-LPDs包括四种亚型: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系统型T细胞和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各亚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相互重叠,在临床过程中可能相互转变,明确诊断和精确分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目前,EBV-T/NK-LPDs的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暂无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就EBV-T/NK-LPDs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不同亚型EBV-T/NK-LPDs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BV T细胞 NK细胞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XLOC_109948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晋宇 王玉明 +2 位作者 彭千涯 辉红蕾 尹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9-1544,共6页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和血清中LncRNA XLOC_109948的表达水平并验证二者表达的一致性。同时探讨LncRNA XLOC_109948表达变化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2例AML患者的骨髓组织和静脉血样本,其中36例为AML患...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和血清中LncRNA XLOC_109948的表达水平并验证二者表达的一致性。同时探讨LncRNA XLOC_109948表达变化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2例AML患者的骨髓组织和静脉血样本,其中36例为AML患者,26例为完全缓解的AML患者(AML-CR组)。同时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设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XLOC_109948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AML组患者骨髓及血清中LncRNA XLOC_109948表达量均高于AML-CR组和对照组(P<0.001)。而其在AML-CR组和对照组2者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XLOC_109948的表达水平在化疗缓解时明显下调,复发时明显上调,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XLOC_109948的表达与细胞遗传学临床病理参数显著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WBC计数、骨髓blast、FAB亚型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AML患者骨髓和血清中LncRNA XLOC_109948呈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时序性一致。其表达变化可反映AML发生发展、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LncRNA XLOC_109948 化疗效果 复发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ANGPT2抗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砚伟 杨红 +2 位作者 牟红 杨松兰 张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9-1462,共4页
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PT2)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NGPT2拮抗ANGPT1对血管的稳定作用有影响,从而促进了肿瘤生长、侵袭,肿瘤细胞增生,继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密度。为此,许多学者针对ANGPT2的抗肿瘤治疗展开了研究,目... 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PT2)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NGPT2拮抗ANGPT1对血管的稳定作用有影响,从而促进了肿瘤生长、侵袭,肿瘤细胞增生,继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密度。为此,许多学者针对ANGPT2的抗肿瘤治疗展开了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ANGPT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诸如对白血病患者骨髓新生和血管增生的作用、以及侵袭和转移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和阐述,以便为靶向ANGPT2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2 抗血管生成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