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非编码RNA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中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蕾 李馨蕊 +2 位作者 王颖 李春艳 朱榆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5-309,共5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脑缺血后再恢复血流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CIRI后的炎症反应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脑缺血后再恢复血流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CIRI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从CIRI的机制出发,对近年来发现的影响CIRI炎症反应中LncRNA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做一总结,旨在为CIRI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微小RNA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心脏综合征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梦媛 李寒梅 赵新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4-1376,共3页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后4周内,超过27%的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Takotsubo综合征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卒中心脏综合征 并发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丁昱 冯蕾 +3 位作者 张海钟 孙琰 林翠云 韩剑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结果软斑组及混合斑组造影剂增强比率分别为100.0%(18/18)、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分别为70.0%、2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00,P<0.001),增强斑块在各部位分布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与部位顺序呈正相关(r=0.404,P<0.01)。软斑组与混合斑组的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9,P>0.05)。软斑组及混合斑组的PI及D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7、12.224,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迪 任长虹 +1 位作者 吉训明 朱榆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83-387,共5页
脑缺血诱导的再灌注损伤是由多种机制参与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这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炎性反应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馨蕊 任长虹 +1 位作者 吉训明 韩剑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十分广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基础转化到临床者极少。1986年,Murry等[1]提出,预先给予一个器官短暂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会对以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 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十分广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基础转化到临床者极少。1986年,Murry等[1]提出,预先给予一个器官短暂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会对以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1993年,Przyklenk等[2]报道了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会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称之为远隔器官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通过对远隔脏器或组织行短暂、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从而使被保护脏器能够耐受之后较长时间IR损伤,这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在临床操作中, RIPC易于掌握,可控性强,操作简便,临床运用前景广泛。笔者将RIPC的实施方式、对组织器官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远隔缺血预适应 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关系的多中心登记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陶昀璐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从中筛选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50%者1 560例,并将存在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重度狭窄(70%~99%)组及轻中度狭窄(<70%)组。分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水平在两组颈动脉狭窄人群中的分布,并依据血脂正常值范围进行量化分类,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级别血脂水平分布的差异。结果颈动脉重度狭窄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4%(319/586)比48.3%(470/974),P<0.05],高脂血症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95%CI:1.24~1.30,P<0.01)。颈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TC:3.98(3.31,4.82)mmol/L比3.91(3.31,4.53)mmol/L;LDL-C:2.48(1.86,3.14)比2.30(1.79,2.80);均P<0.01],随着TC和LDL-C水平的升高,重度狭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TC>5.80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7.3%(43/586)比0.4%(4/974)],LDL-C>3.12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26.3%(154/586)比10.0%(97/974)]。结论高LDL-C和TC水平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脂异常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5-2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年龄 动脉狭窄 分布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颖 殷梅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S1期82-83,共2页
前列地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为前列腺素E1,通过多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其中改善脑内血流动力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该文旨在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前列地尔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前列地尔 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测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然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7-301,312,共6页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狭窄 吸烟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白细胞轴在发育脑损伤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贾文姬 吴春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9-622,共4页
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免疫感知在维持大脑稳态和功能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重屏障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血液中有害分子和病原体的损害,并维持运输营养物质、清除废物,保持脑的稳态。大脑受到来源于软脑膜、血管周围和脉络膜丛间隙... 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免疫感知在维持大脑稳态和功能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重屏障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血液中有害分子和病原体的损害,并维持运输营养物质、清除废物,保持脑的稳态。大脑受到来源于软脑膜、血管周围和脉络膜丛间隙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形成的“小胶质细胞-白细胞轴”的持续免疫监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神经血管机制 小胶质细胞 外周白细胞 发育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大鼠认知障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赵德 容伟 +3 位作者 李春艳 伍新田 严勇 殷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6-9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的方法制备OSAS,大鼠造模成功后,根据继续饲养的时间,依次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每组6只。采用水迷宫监测大鼠空间认知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TUNEL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平均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3.8±1.5)次、(4.0±1.4)次和(2.8±0.8次)vs(4.7±1.8)次,P<0.05];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5.2±4.5)个/HP、(57.4±7.3)个/HP和(65.6±5.8)个/HP vs(5.3±0.8)个/HP,P<0.05];NF-κB蛋白表达增多(1.078±0.014、0.965±0.031和0.811±0.336 vs 0.074±0.022,P<0.05),而Bcl-2蛋白表达降低(0.525±0.020、0.716±0.005和0.914±0.031 vs 1.048±0.013,P<0.05),2周组、4周组和6周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可以造成大鼠认知记忆能力下降,NF-κB表达上调及Bcl-2表达下调造成的OSAS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认知障碍 海马 NF-ΚB 入睡和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脑颈动脉狭窄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8-314,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验证。根据我国地理位置标准,将患者分为南方地区组和北方地区组,比较两组间脑、颈动脉病变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颈部动脉病变(≥50%狭窄,含闭塞)分为动脉病变组和无动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南北分布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南北分布差异在脑、颈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结果9346例患者中,南方地区组2561例,北方地区组6785例。北方地区脑、颈部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50%狭窄,含闭塞)检出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33.1%(2243/6785)比25.0%(639/2561),χ2=57.295,P<0.01]。除颈总动脉外,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发生率北方地区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均P<0.05)。南、北方地区组间动脉病变在颅内、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0,P=0.248),均以单纯颅内动脉病变多见。南、北方地区患者动脉病变在前、后循环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3,P=0.001),南方地区患者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占比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患者[58.5%(374/639)比50.3%(1129/2243)],而北方地区患者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27.2%(609/2243)比23.0%(147/639)]及前、后循环动脉联合病变占比[22.5%(505/2243)比18.5%(118/639)]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9346例患者中,动脉病变组2882例,无动脉病变组64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史、肥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6、1.670、1.202、1.176、1.546、1.414及1.230,均P<0.05)。校正上述因素后,生活在北方地区仍为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5,95%CI:1.237~1.550,P<0.01)。结论中国南北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缺血性卒中 动脉狭窄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