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消化道穿孔的危险因素及诊疗策略
1
作者 赵文玉 傅燕 +2 位作者 段亚娇 唐娟 倪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87,共8页
经过50年的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已经成为胆胰管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但其术后发生胰腺炎、出血、穿孔等主要并发症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术后消化道穿孔死亡风险极高。因此,探究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 经过50年的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已经成为胆胰管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但其术后发生胰腺炎、出血、穿孔等主要并发症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术后消化道穿孔死亡风险极高。因此,探究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断穿孔,制订精准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对预后影响的相关进展
2
作者 保燕青 王瑜 +3 位作者 张志娇 郑梦瑶 黄华 赵公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9-1684,共6页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门静脉压力降低幅度越大,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效果越显著,然而也增加了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因此,合理控制门...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门静脉压力降低幅度越大,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效果越显著,然而也增加了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因此,合理控制门静脉压力降低范围对优化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就门静脉压力测量方法、影响压力降低的因素、针对不同适应证最佳的降压范围以及不同降压程度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提高TIPS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术后预后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X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冯阳 李悦天 +1 位作者 李思淼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9-1425,共7页
脂蛋白X(LpX)是一种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血浆中异常积累的非典型脂蛋白,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LpX的形成与胆汁中游离胆固醇、磷脂和其他脂质组分的异常代谢密切相关,无法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清除,主要依赖网状内皮... 脂蛋白X(LpX)是一种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血浆中异常积累的非典型脂蛋白,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LpX的形成与胆汁中游离胆固醇、磷脂和其他脂质组分的异常代谢密切相关,无法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清除,主要依赖网状内皮系统进行代谢。LpX的异常积累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包括黄色瘤、神经病变等。尽管其高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但LpX在胆固醇代谢紊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LpX的特性和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似,临床检测时可能会造成误诊及相关治疗风险。当前的研究重点集中于LpX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潜在的治疗策略。血浆置换被认为是高LpX状态下的首选治疗方式,而传统的降脂药物对LpX无显著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LpX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形成过程、清除方式,以及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影响和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以增进对LpX病理生理学和其临床意义的理解,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及其并发症的管理提供新的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X 胆汁淤积 高胆固醇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肌少症与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干预的潜在益处
4
作者 李秦念 朱碧莲 +1 位作者 唐映梅 张宸瑞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772,共5页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患者常常伴随出现肌少症和脂质代谢紊乱,两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不仅加剧了肝硬化的病程进展,还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作为一种缓解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通过...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患者常常伴随出现肌少症和脂质代谢紊乱,两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不仅加剧了肝硬化的病程进展,还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作为一种缓解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通过改善肝脏血流动力学,降低门静脉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少症。此外,TIPS后血脂水平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可能与肝脏的代谢功能恢复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旨在介绍肝硬化、肌少症及脂质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阐述TIPS对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及脂质代谢异常的影响,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肌减少症 脂代谢障碍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英嵽 张志娇 +4 位作者 张桂林 高云堃 郑梦瑶 黄华 赵公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1-1597,共7页
目的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纳入2014年7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同时完善腹部超声、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1107例患者。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 目的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纳入2014年7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同时完善腹部超声、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1107例患者。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指标分为MAFLD组(n=499)和非MAFLD组(n=608)。颈动脉斑块根据CT值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标准,颈动脉狭窄分为:正常血管、轻微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MAFLD组患者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比例均高于非MAFLD组(74.3%vs 63.3%、27.1%vs 17.1%、27.3%vs 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AFLD组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均高于非MAFLD组(50.9%vs 44.9%、14.6%vs 8.4%、6.6%vs 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FLD是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危险因素,也是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FLD仍是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以及颈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MAFLD是颈动脉中度狭窄,颈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勤荣 尧颖 徐智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5-1258,共4页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DI-ALH)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特殊临床表型,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多数时候通过肝组织活检也无法直接区分,因此正确鉴别DI-AL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临床实践中的重难点。本文总结了DI-...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DI-ALH)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特殊临床表型,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多数时候通过肝组织活检也无法直接区分,因此正确鉴别DI-AL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临床实践中的重难点。本文总结了DI-AL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预后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此类疾病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袁诗雨 杨焕焕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脂质代谢紊乱在PBC中的表现及作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脂代谢障碍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胞葬功能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靶向治疗
8
作者 杨焕焕 袁诗雨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843,共5页
胞葬作用是指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吞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肝巨噬细胞是肝脏中具有胞葬功能的主要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包括急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 胞葬作用是指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吞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肝巨噬细胞是肝脏中具有胞葬功能的主要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包括急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等在内的多种急慢性肝病均与肝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有关。本文通过阐述巨噬细胞胞葬相关分子的表达、胞葬过程及其胞葬功能在不同肝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肝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巨噬细胞 胞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9
作者 袁诗雨 杨焕焕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5-1280,共6页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是Tim家族中的一员,为近年来研究热点。Tim-3作为负性调节因子通过与不同配体结合发挥不同效应。多种免疫细胞可表达Tim-3,如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Tim-3对这些免疫细胞功能具有调...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是Tim家族中的一员,为近年来研究热点。Tim-3作为负性调节因子通过与不同配体结合发挥不同效应。多种免疫细胞可表达Tim-3,如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Tim-3对这些免疫细胞功能具有调控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Tim-3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回顾了近几年Tim-3在不同肝脏疾病及不同细胞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旨在为肝脏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
10
作者 党富涛 唐映梅 +3 位作者 付海艳 李焕龙 徐加敏 谭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5-961,共7页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并进行倾向性匹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变化,评价人工肝治疗PBC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3、6、12个月累计生存率,评估人工肝治疗对PB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7%vs.55.8%,χ^(2)=4.214,P=0.04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有效缓解PBC患者临床症状,能降低ALT、AST、TBIL,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MELD评分,对PBC患者3、6、12个月的生存结局有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管炎 人工肝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霞 杨晋辉 +3 位作者 郑梦瑶 江婷 徐智媛 马红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86-892,902,共8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乙型肝炎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 p6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庚 祁飞 +3 位作者 杨晋辉 唐映梅 石梦琳 张峻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2342-2345,共4页
目的利用肝癌组织芯片观察核因子-κB(NF-κB)p65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肝癌组织芯片(HLiv H180Su05)包括81例癌组织和81例癌旁组织,手术时间为2006年5月-2007年5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 目的利用肝癌组织芯片观察核因子-κB(NF-κB)p65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肝癌组织芯片(HLiv H180Su05)包括81例癌组织和81例癌旁组织,手术时间为2006年5月-2007年5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其中复发46例,无复发35例;参考美国癌症联合会胆囊癌TNM分期(第7版)分为:Ⅰ期56例,Ⅱ期25例;有癌栓28例,无癌栓53例。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依据所检测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分别以检测蛋白表达部位的阳性信号强度和阳性表达细胞数2种观察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比较生存率。结果 NF-κB p65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及部分细胞核,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90.12%、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8,P=0.001);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癌栓、有无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NF-κB p6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调控NF-κB功能的关键在于抑制Rel A(p65)对肝肿瘤的促进作用。由此推测,阻断NF-κB p65活性能够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分化、生长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NF-ΚB 转录因子Re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胃静脉曲张12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玉婷 赵敏竹 杨晋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 评价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BRTO)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胃静脉曲张(GV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BRTO治疗的12例肝硬化GV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静脉曲张栓塞效果,术后... 目的 评价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BRTO)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胃静脉曲张(GV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BRTO治疗的12例肝硬化GV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静脉曲张栓塞效果,术后再出血率、肝功能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BRTO手术均获成功。与手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15.60(8.55,31.28)μmol/L比22.60(14.60,31.80)μmol/L,P=0.005],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15.57±2.14)s比(16.45±2.19)s,P=0.034];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有所升高(均P>0.05);血清肌酐(Crea)、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有所下降(均P>0.05);Child-Pugh评分无明显变化,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降低[(9.92±2.28)分比(10.92±2.91)分,P=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3、6、12个月累积再出血率分别为16.7%、25.9%、35.2%,术后12个月病死率为9.1%。结论 BRTO治疗GV可行、安全有效,可在止血的同时改善患者肝功能,但可能有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加重风险,需进一步评估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胃静脉曲张 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综合征门体循环失衡的机制与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黎宏 杨晋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70-2773,共4页
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门静脉高压、动脉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动脉收缩等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门体循环失衡相关。对于肝肾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等手段改变全身... 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门静脉高压、动脉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动脉收缩等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门体循环失衡相关。对于肝肾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等手段改变全身血流动力学、门体循环失衡,及早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 血液循环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莹 徐声润 +2 位作者 余荻 杨晋辉 常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0-456,共7页
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CEPS)也称Abernethy畸形,表现为先天性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异常吻合。该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加之其症状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本文就CEPS的发生机制、分型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 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CEPS)也称Abernethy畸形,表现为先天性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异常吻合。该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加之其症状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本文就CEPS的发生机制、分型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CEPS的认识,并为其诊治流程的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 ABERNETHY畸形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娴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29-2132,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后期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并发症使患者身心均受累,导致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L)下降。当前人们对HRQL越来越重视,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于评估PBC患者HRQL的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后期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并发症使患者身心均受累,导致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L)下降。当前人们对HRQL越来越重视,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于评估PBC患者HRQL的量表,并分析了影响PBC患者HRQL的主要因素,以帮助临床更好地治疗及监测PB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生活质量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侵犯分级对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何旭昶 安文慧 +4 位作者 曾庆彬 龙奎 董文志 杨婧 莫小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57-176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研究微血管侵犯(MVI)分级与经典临床肿瘤分期(TNM分期、BCLC分级)在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价值上的差异,进而探讨MVI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研究微血管侵犯(MVI)分级与经典临床肿瘤分期(TNM分期、BCLC分级)在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价值上的差异,进而探讨MVI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共100例,根据随访2年后的结果,分为复发组(n=49)和未复发组(n=51)。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MVI分级情况;比较MVI分级、TNM分期和BCLC分级在预测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生存期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i-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通过rms包计算一致性指数进行各临床病理分期预测价值的比较。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AFP水平更高(Z=0.099,P<0.05)、发生MVI更多(Z=-2.651,P=0.008)。随访2年后,100例患者中M0组47例,M1组34例,M2组19例。M0级复发18例(38.3%),M1级复发16例(47.1%),M2级复发15例(78.9%),3组间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934,P=0.011),进一步两两比较,M2级患者复发比例均高于M0级和M1级(P值均<0.05)。MVI分级为M0+M1患者累计复发率41.9%,M2患者累计复发率7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5,P<0.001),M2级2年RFS较M0+M1级减少;BCLC分级为早期(0期+1期)患者累计复发率36.2%,中晚期(2期+3期)累计复发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7,P=0.012),中晚期组2年RFS较早期组减少;TNM分期为I期的患者累计复发率24.5%,Ⅱ+Ⅲ期累计复发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23,P<0.001),Ⅱ+Ⅲ期组2年RFS较Ⅰ期组减少。在2年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价值上,TNM分期的预测价值最高,而MVI与BCLC的预测价值则差别较小(一致性指数:0.659 vs 0.598 vs 0.600)。结论相较于无风险及低风险的MVI患者,高风险MVI的患者在早期复发的几率显著上升,MVI或许可作为术后治疗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微血管侵犯 肿瘤分期 肝切除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困难插管时应用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石保平 傅燕 +5 位作者 路明亮 刘国彬 李新华 魏莉 胡宜涛 杨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60-1765,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预切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时应用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ERCP预切开术共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方式的不同分... 目的 探讨不同预切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时应用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ERCP预切开术共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NKP组, n =73)、乳头开窗术(NKF组, n =24)、经胰管弓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TPS组, n =30)和弓状刀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Erlangen组, n =58)。对4种预切开方法优缺点、对插管成功率的影响及可能对并发症发生的增加或减少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KF、TPS组插管成功率均较NKP组高( P 值均<0.05),TP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NKF组低,NKF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NKP组高( P 值均<0.05)。Erlangen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KP组和TPS组( P 值均<0.05)。NKF[OR(比值比)=2.420,95%可信区间(95%CI):0.235~0.828, P =0.036]、TPS(OR=1.752,95%CI:0.238~0.594, P =0.029)是插管成功的影响因素;年龄>57岁(OR=0.094,95%CI:0.028~0.316, P <0.001)、手术总时间(OR=1.029,95%CI:1.002~1.057, P =0.036)是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EP)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7岁(OR=0.065,95%CI:0.017~0.256, P <0.001)是PEP发生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手术总时间(OR=1.040,95%CI: 1.007 ~1.074, P =0.016)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PS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较NKP、Erlangen相对安全、有效,年龄、手术总时间可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范玲 傅燕 +3 位作者 刘懿 黄华 倪静 唐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97-2505,共9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出血多数轻微且具有自限性,但有时仍需要输血以及内镜下止血。然而常规内镜止血治疗后可能发生再次出血,需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干预,这些将显著增加ERCP术后出血相关的死亡风险。本文探讨了影响ERC...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出血多数轻微且具有自限性,但有时仍需要输血以及内镜下止血。然而常规内镜止血治疗后可能发生再次出血,需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干预,这些将显著增加ERCP术后出血相关的死亡风险。本文探讨了影响ERCP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特定因素、患者相关因素以及操作相关因素,并阐述了预防和治疗ERCP术后出血的不同措施,以期能为临床识别出血高危人群和制订精准手术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手术后出血 治疗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α1-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静怡 唐映梅 +1 位作者 杨娴 杨文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2-327,共6页
目的探究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核... 目的探究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史,将患者分为NUC治疗组(n=57)和未经NUC治疗组(n=28),根据使用NUC种类,将患者分为ETV治疗组(n=32)和TDF治疗组(n=25);根据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BeAg阴性组(n=57)和HBeAg阳性组(n=28);根据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n=47)和HBV DNA阳性组(n=38);根据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47)和肝硬化组(n=38),收集纳入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不同指标检测的优劣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素与α1-MG、NAG/UC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1-MG、NAG/U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未经NUC治疗组、HBe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尿α1-MG水平分别较NUC治疗组(Z=-2.054,P=0.04)、HBeAg阴性组(Z=-2.293,P=0.022)、HBV DNA阴性组(Z=-2.229,P=0.026)明显升高。HBV DNA阳性组、肝硬化组的NAG、NAG/UCr水平分别较HBV DNA阴性组(Z值分别为-2.908、-2.824,P值均<0.05)、非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3.204、-3.412,P值均<0.05)患者明显升高。α1-MG异常患者占比(31.8%)与eGFR异常占比(20.0%)相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8,P=0.007);α1-MG联合NAG/UCr检测异常占比(35.3%)较eGFR检测异常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P=0.005)。α1-MG联合NAG/UCr检测与eGFR检测优劣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龄(β=0.246)、HBeAg阳性(β=0.284)、合并肝癌(β=0.291)是α1-M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FIB-4值升高(β=0.352)、合并腹水(β=0.26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β=-0.248)、HBV DNA阳性(β=0.197)、高水平TBil(β=0.257)均是NAG/UC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的肾损伤可能发生在病毒复制活跃期、肝硬化以及肝脏功能恶化的整个病程进展中,使用NUC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HBV对肾功能的损伤,在一定治疗疗程内是安全可靠的;联合检测尿α1-MG、NAG/UCr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较eGFR更具优势,是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更有效的肾功能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肾功能不全 Α1-微球蛋白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