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特征追踪应变分析在合并糖尿病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静 朱乐怡 +10 位作者 吴伟春 张华莹 徐晶 周笛 田钊鑫 蒋梦迪 王艺宁 尹刚 赵新湘 赵世华 陆敏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心肌特征追踪应变分析在合并糖尿病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MR检查的合并糖尿病的HFp EF患者215例。通...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心肌特征追踪应变分析在合并糖尿病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MR检查的合并糖尿病的HFp EF患者215例。通过CMR心肌特征追踪技术计算出心肌应变参数,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合并高血压和(或)肥胖对合并糖尿病的HFp EF患者的预后影响,以及是否影响CMR心肌特征追踪应变的预后作用。结果:平均随访(7.1±1.8)年期间,共93例(43.3%)患者发生终点事件(事件组),其中全因死亡28例,心力衰竭住院65例。与无事件组(n=122)比,事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钆延迟增强(LGE)阳性率、LGE质量及LGE质量百分比显著升高,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整体径向应变、收缩期纵向峰值应率显著降低(P均<0.05);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或肥胖,事件组左心室GLS均显著低于无事件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HR=0.983,95%CI:0.972~0.993,P=0.001)、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HR=1.015,95%CI:1.005~1.026,P=0.004)和GLS(HR=1.142,95%CI:1.060~1.231,P<0.001)为合并糖尿病的HFpE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无独立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GLS预测结局的最佳界值为-14.0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有无合并高血压或肥胖的患者中,与GLS≤-14.09%患者相比,GLS>-14.09%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均更低(P均<0.05)。结论:CMR心肌特征追踪应变分析得到的GLS是合并糖尿病的HFpE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其预测不良结局的能力不受是否合并高血压和肥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独立危险分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脏磁共振成像 特征追踪应变分析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GE-CMR熵在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运婷 李清钦 +2 位作者 肖瑞瑶 陈思玟 赵新湘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63,共6页
心肌病是一种复杂且异质性较高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和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心肌纤维化是ICM和NCIM共同病理生理过程,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展、猝死风险、心... 心肌病是一种复杂且异质性较高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和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心肌纤维化是ICM和NCIM共同病理生理过程,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展、猝死风险、心功能降低及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纹理分析的熵参数则提供了一种评估心肌组织异质性的新方法。熵分析能够量化传统影像无法识别的灰度分布特征,从而揭示更为精细的心肌组织学信息。目前,心脏钆延迟增强磁共振(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LGE-CMR)熵分析在ICM和NICM患者的疾病表型鉴别、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探讨熵的定义及其在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心肌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磁共振成像 心脏钆延迟增强磁共振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DCE-MRI半定量参数变化
3
作者 张亚坤 郭立 +2 位作者 刘宇奇 李志丽 吕潇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3-907,共5页
目的:利用DCE-MRI半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部的灌注情况进行量化,旨在对该类患者病变的发现、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相关线索。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晚期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盆腔动态增强扫... 目的:利用DCE-MRI半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部的灌注情况进行量化,旨在对该类患者病变的发现、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相关线索。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晚期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盆腔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Philips ISP-T_(1) Perfusion后处理工作站测量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数值,观察病灶区及对侧非病灶区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及其伪彩图的变化情况;对常规序列T_(1)WI、T_(2)WI、DWI进行观察,探讨DCE-MRI在显示骨转移灶ADT治疗前后的变化中是否更具优势。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区与非病灶区的MAXENH、T0、TTP、WASHIN、WASHOU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REVENH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转移病灶区ADT治疗前、后,MAXENH、T0、TTP、WASHIN、WASHOUT、T_(1)WI、DW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REVENH、T_(2)W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的灌注水平、微血管生理状态上的差异可以通过DCE-MRI半定量参数来进行量化分析;与常规序列T_(1)WI、T_(2)WI相比,DCE-MRI、DWI在显示骨转移灶ADT治疗前后的变化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砾寒 陈梦林 +1 位作者 陈诗 赵新湘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21例,其中MVI阳性117例,MVI阴性104例。比较MVI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像特征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21例,其中MVI阳性117例,MVI阴性104例。比较MVI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像特征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勾画Gd-DTPA增强门静脉期瘤周20 mm及瘤内所有层面,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瘤周、瘤内、瘤周及瘤内共三种影像组学模型。选择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建立联合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在验证组中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包膜、动脉期瘤周强化、[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淋巴细胞计数(AGLR)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组为0.80,验证组为0.75。基于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较仅包含瘤内影像组学的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高(瘤周及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3、0.79,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训练组为0.87,验证组为0.82。结论:基于Gd-DTPA门静脉期建立的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模型可对HCC MVI进行术前预测,联合炎症因子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炎症指标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心脏磁共振检查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 +5 位作者 云南省卒中学会 赵新湘 陆敏杰 蒲军 程敬亮 马运婷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8-1196,共9页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IS病因的确认,还可以揭示IS新的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了IS患者CMR检查的必要性、CMR检查技术的价值及在IS患者中的应用适应证,并推荐了IS患者的CMR检查流程,以便更好地为I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脏磁共振 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 隐匿性心肌病 风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直方图分析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雨柔 朱心雨 +1 位作者 郭立 黄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5-941,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直方图分析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反应的价值。方法:将47例经血液学和组织学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IMWG标准分为反应良好组和反应不良组。收集两组间治疗前的临床基线数据和治疗前后的T_(1)WI、T_(2)WI和S... 目的: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直方图分析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反应的价值。方法:将47例经血液学和组织学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IMWG标准分为反应良好组和反应不良组。收集两组间治疗前的临床基线数据和治疗前后的T_(1)WI、T_(2)WI和STIR图像,并将图像导入MaZda软件提取两组的直方图参数。最后将直方图参判别效能与人工判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反应良好组与反应不良组治疗前基线数据和直方图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反应良好组治疗后T_(1)WI、T_(2)WI两个序列的Perc.99%、Perc.90%、Perc.50%、变异度和均值以及STIR序列的峰度和偏度于治疗后数值升高,而T_(1)WI序列的峰度和偏度于治疗后数值降低。反应不良组T_(1)WI序列的Perc.1%和Perc.10%治疗后数值升高,STIR序列的Perc.1%治疗后数值降低。直方图参数评估效能优于人工判别。结论: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直方图分析,可用于影像客观评估MM治疗反应,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反应的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方图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心脏综合征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梦媛 李寒梅 赵新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4-1376,共3页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后4周内,超过27%的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Takotsubo综合征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卒中心脏综合征 并发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血管异常的相关性研究及进展
8
作者 陈思颖 赵新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动态的全脑微血管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对CSVD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诊断主要基于MRI对6种神经影像的识别[2-3]。但神经影像对观察微观血流的变化存在局限性,无法检测...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动态的全脑微血管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对CSVD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诊断主要基于MRI对6种神经影像的识别[2-3]。但神经影像对观察微观血流的变化存在局限性,无法检测CSVD亚临床早期的微血管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视网膜血管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出血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小腿肌肉面积和脂肪含量的定量MRI研究
9
作者 解开鹏 黄益龙 +2 位作者 陈佳鑫 马寄耀 何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35,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MRI定量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小腿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50名CA... 目的探究采用MRI定量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小腿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50名CAI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并行小腿肌肉MRI扫描。在轴位T1加权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上勾画小腿各肌肉CSA,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获取相应肌肉PDFF。分析CAI患者小腿肌肉CSA和PDFF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扭伤次数、中断活动时间、扭伤时间、足踝能力测量-日常生活评分(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FAAM-ADL)和足踝能力测量-运动评分(FAAM-SPORTS)的相关性。结果CAI患者患侧小腿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和腓骨长肌CSA较健康对照组减小,且PDFF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趾长伸肌和踇长屈肌CSA较健康对照组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0.320);但两者PDFF较健康对照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9)。相关性分析显示CSA减少与扭伤次数呈强正相关(r=0.785,P<0.001),与FAAM-ADL(r=-0.754,P<0.001)、FAAM-SPORTS(r=-0.766,P<0.001)呈强负相关,与中断活动时间呈中度正相关(r=0.642,P<0.001)。PDFF增加与扭伤次数呈强正相关(r=0.757,P<0.001)与FAAM-SPORTS呈强负相关(r=-0.740,P<0.001),与中断活动时间呈中度正相关(r=0.600,P<0.001),与FAAM-ADL呈中度负相关(r=-0.681,P<0.001)。结论MRI能定量评估CAI患者小腿肌肉CSA和PDFF改变,且与扭伤次数、FAAM-ADL、FAAM-SPORTS和中断活动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骨骼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R参数及相关纹理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郑月 马运婷 +2 位作者 沙立辉 赵晓莹 赵新湘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15,共6页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发生心脏猝死(SCD)。临床上需要评估SCD风险,进而指导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风险预测指南不能很好地评估患者预后,因此需要探索更准...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发生心脏猝死(SCD)。临床上需要评估SCD风险,进而指导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风险预测指南不能很好地评估患者预后,因此需要探索更准确的指标来提供预后信息。心脏磁共振(CMR)已成为评估HCM的金标准成像方式,其多参数成像可识别HCM中高危SCD人群,从而及时接受治疗,改善预后。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CMR参数评价HCM患者预后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心脏磁共振评价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豫皎 张晚秋 +2 位作者 赵晓莹 宁婷 赵新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851,共3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AF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它通常与几种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交织在一起,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为心房重构提供了基础,并导致A...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AF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它通常与几种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交织在一起,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为心房重构提供了基础,并导致AF的发生和进展,且多与AF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肌梗死 预测 心外膜脂肪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十二指肠癌肉瘤CT及MRI表现
12
作者 宋豫皎 赵新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8-1279,共2页
患者男,68岁,便血20余天;10余年前患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2537.76U/ml,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61%;肌酸激酶31U/ml,脂蛋白a 95mg/dl。胃镜:十二指肠乳头部明显增生... 患者男,68岁,便血20余天;10余年前患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2537.76U/ml,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61%;肌酸激酶31U/ml,脂蛋白a 95mg/dl。胃镜:十二指肠乳头部明显增生,开口处黏膜增生,表面糜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癌肉瘤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囊黏液样脂肪肉瘤1例
13
作者 陈思玟 马运婷 +1 位作者 赵晓莹 赵新湘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1-512,共2页
患者男,33岁,左侧睾丸及腹股沟区多发肿物进行性增大伴压痛半年,无瘙痒及皮肤破溃;乙肝病史3年。查体: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区触及3个实性肿物,大者10 cm×10 cm×7 cm,活动度差,与睾丸及附睾分界不清;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实验室检... 患者男,33岁,左侧睾丸及腹股沟区多发肿物进行性增大伴压痛半年,无瘙痒及皮肤破溃;乙肝病史3年。查体: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区触及3个实性肿物,大者10 cm×10 cm×7 cm,活动度差,与睾丸及附睾分界不清;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左侧睾丸显示不清,左侧腹股沟区及阴囊内多发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边界较清,大者8.1 cm×10.7 cm×12.5 cm,内见斑片状脂肪密度影(CT值-80~-60 HU)、小片状囊变影及分隔状/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图1A);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轻度不均匀强化。MRI:左侧腹股沟区及阴囊内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大者8.3 cm×10.5 cm×15.7 cm,边界清,T1WI呈稍低信号(图1B),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内见低信号线条样分隔,脂肪抑制T2WI信号局部减低(图1C),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实性成分呈高信号(图1D),表观弥散系数图呈低信号;增强后肿块边缘及分隔明显强化、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图1E)。影像学综合诊断:阴囊脂肪肉瘤。行左侧阴囊及腹股沟肿瘤切除+阴囊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囊 脂肪肉瘤 黏液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帆 王家平 +5 位作者 龙超 童玉云 孙寰 吴敏 张淮 万珊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分析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麻下行带膜支架治疗的183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后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 目的分析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麻下行带膜支架治疗的183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后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30 d病死率、出院后复查支架塌陷情况、位置和形态、夹层假腔直径情况、内漏等并发症及生存率、生存质量等。结果 183例患者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手术均成功,术后平均ICU留观时间为(3.08±1.93)d,平均住院时间为(7.08±1.67)d,术后30 d病死率为1.09%;出院后定期影像学复查所有患者均无支架塌陷、移位,形态正常,未出现夹层复发、破裂和逆向撕裂,未发现长期存在的内漏。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其中3例诊断为脑梗死。患者5年生存率为97.82%,生存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稳定的中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腔内隔绝术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疗效及主动脉重塑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韩磊 万珊杉 +3 位作者 王家平 杨帆 吴敏 何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8-9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临床结局及主动脉重塑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TAD患者232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临床和影像检查、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临床结局及主动脉重塑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TAD患者232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临床和影像检查、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术前临床指标中真腔塌陷、瘤样扩张在亚急性组(n=62)分别为35.48%、12.90%,慢性组(n=170)分别为76.47%、64.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胸主动脉假腔通畅在亚急性组为79.03%,慢性组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32例TEVAR术均获成功。末次随访CTA检查结果显示,支架段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完全吸收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90.00%,慢性组为48.5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假腔部分血栓形成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10.00%,慢性组为51.4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亚急性组手术前后夹层真假腔变化较慢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亚急性期TAD稳定,TEVAR术后疗效良好,主动脉壁形态学重塑优于慢性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胸主动脉夹层 治疗效果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后支架狭窄原因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松蔚 李迎春 +7 位作者 闫东 王家平 赵睿敏 童玉云 姜华 李琳 赵洁 谢雯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分析Fluency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支架狭窄发生原因,探讨术中支架最佳释放位置,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4例,术中均仅... 目的分析Fluency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支架狭窄发生原因,探讨术中支架最佳释放位置,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4例,术中均仅接受1枚Fluency覆膜支架,且支架直径均为8 mm。术后3、6个月,1、2、3、4、5年定期随访行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根据分流道狭窄诊断标准评估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及门静脉高压复发,必要时行直接门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修复分流道。结果 1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压力均显著降低。随访期间共有35例患者(28.23%)发生支架狭窄,其中22例为肝静脉端狭窄,12例为门静脉端狭窄,1例为支架完全闭塞;经门静脉右支分流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为35.62%(26/73),经门静脉左支分流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为17.65%(9/5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后支架狭窄多发生在支架两端,与分流道位置选择、支架长度、支架成角角度、释放位置等因素相关,高发时间窗为术后6-24个月。选择门静脉左支分流、最合适支架尺寸并精准释放,可降低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 Fluency覆膜支架 支架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其门静脉造影在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前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松蔚 张捷 +6 位作者 闫东 王家平 孙勇 童玉云 李琳 谢雯钰 李迎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SCT及MSCTP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全面了解肝脏情况。结果 MSCT及MSCTP能清晰显示肝硬化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位置关系、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范围以及腹水等情况,为TIPS联合GCVE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信息。结论 MSCT及MSCTP是无创性检查并明确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可靠方法,对TIPS联合GCVE术中准确引导门静脉穿刺及曲张静脉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丽娟 孙桂芳 +4 位作者 刘训强 王家平 刘慧 刘斌 侯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腔内修复术 死亡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缺血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黎 赵新湘 孙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采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情况。方法选取20例HCM患者(HCM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扫描),测量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绘制左心室基底部... 目的采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情况。方法选取20例HCM患者(HCM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扫描),测量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绘制左心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的血池-信号强度心肌灌注曲线,获得各节段达峰时间(t_(peak))、心肌信号强度最大上升斜率(Slope_(max))、峰值信号强度(SI_(peak))等。根据EDTH,将HCM组各心肌节段分为非肥厚亚组和肥厚亚组,肥厚亚组又分为轻度肥厚(15~19mm)、中度肥厚(20~24mm)和重度肥厚(25~29mm)节段3个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有组别t_(peak)、Slope_(max)、SI_(peak)的总体差异,对HCM各亚组及各水平的t_(peak)、Slope_(max)、SI_(peak)行两两检验。结果对照组与HCM非肥厚亚组的Slope_(max)、t_(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非肥厚亚组与HCM肥厚亚组Slope_(max)、t_(pea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肥厚亚组中,轻度肥厚水平Slope_(max)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肥厚(P均<0.05),中度肥厚水平t_(peak)高于轻度肥厚(P<0.05);中度与重度肥厚间Slope_(max)、t_(peak)及轻度、中度和重度肥厚间SI_(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HCM不同肥厚节段的心肌缺血情况,有助于对HC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冠状血管 心肌缺血 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级微铜圈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姜华 闫东 +5 位作者 孙勇 濮进敏 王家平 李迎春 童玉云 赵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评价一级微铜圈在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用直径0.1~0.23 mm导电用铜丝(纯度99.9%)制成直径0.48~0.74 mm的一级微铜圈,经3 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于栓塞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和病理学改变,同时对... 目的评价一级微铜圈在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用直径0.1~0.23 mm导电用铜丝(纯度99.9%)制成直径0.48~0.74 mm的一级微铜圈,经3 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于栓塞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和病理学改变,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栓塞术后3 d,1、2、4、6和12周,动脉造影血管管腔闭塞时可见到血栓形成。栓塞后4周,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性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栓塞术后,血清铜离子术后2周内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自制一级微铜圈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金属铜 栓塞 动脉 肾脏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