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与病理对照的骨肉瘤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佳璐 王瑶 +4 位作者 马焕 李梅 李鹍 丁莹莹 陶海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40-945,共6页
目的: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 目的: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术后取瘤段正中矢状面组织切片,并分割为1 cm×1 cm组织块。检测每个组织块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并按照Huvos分级标准划分为反应良好组(TNR≥90%)和反应差组(TNR<90%)。在对应位置的DCE-MRI图像上,定位划分与病理样本等感兴趣区,并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探讨各定量参数与MVD、VEGF、HIF-1α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入组10例骨肉瘤患者,共取得460个肿瘤病理组织块,其中反应良好组59个(12.8%),反应差组401个(87.2%);VEGF阳性311个(67.6%),阴性149个(32.4%);HIF-1α阳性68个(14.8%),阴性392个(85.2%)。反应良好组Ktrans、Kep、Ve、Vp、MVD计数、VEGF阳性率均高于反应差组,而HIF-1α阳性率低于反应差组(P<0.05)。Ktrans、Kep、Ve与MVD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652、0.525、0.418(P<0.01)。Ve预测VEGF、Kep预测HIF-1α阳性表达的阈值、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34、0.609、63.7%、60.0%和0.115/min、0.614、42.2%、83.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对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或可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肿瘤微环境 乏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病理对照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瑶 李佳璐 +5 位作者 马焕 李鹍 王洪波 丁莹莹 陶海波 李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88-993,共6页
目的: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 目的: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11例,于NAC前、后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CE-MRI检查。NAC疗程结束后两周内经外科手术获取完整肿瘤瘤段,沿正中矢状面剖开,取厚度为5 mm病理切片并分割成大小为1 cm×1 cm的若干组织块,编号后作为与影像对照的病理样本。依靠解剖标志,确定与病理切片对应的DCE-MRI影像层面,将病灶划分为1 cm×1 cm大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化疗前、后影像ROI与病理样本匹配。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测量化疗前定量参数-pre-K^(trans)、pre-K_(ep)、pre-Ve、pre-Vp和化疗后参数-post-K^(trans)、post-K_(ep)、post-V_(e)、post-V_(p),并计算化疗前-后各参数差值∆K^(trans)、∆K_(ep)、∆V_(e)、∆V_(p)。采用Huvos分级标准检测每个病理样本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并划分为缓解组(TNR≥90%)和未缓解组(TNR<90%)。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理样本NAC前、后各定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NAC后DCE-MRI定量参数及治疗前后的差值预测NAC后TNR的效能。结果:入组骨肉瘤11例,共取得304个病理样本,其中缓解组59个(19.4%),未缓解组245个(80.6%)。两组化疗后K^(trans)、V_(e)、V_(p)均明显降低,且未缓解组参数值明显低于缓解组(P<0.05);化疗后缓解组K_(ep)明显升高(P<0.05),但未缓解组K_(ep)无差异(P>0.05)。两组化疗前后参数差值ΔK^(trans)、ΔV_(e)、ΔV_(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组ΔK_(ep)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化疗后定量参数诊断TNR缓解效能优于化疗前-后差值,其中post-K^(trans)诊断效能最高,诊断阈值为0.663/min、AUC为0.745、灵敏度为89.83%、特异性为52.24%。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TNR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即时、无创反映NAC疗效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肿瘤坏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CT表现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大福 李振辉 +3 位作者 高德培 董兴祥 杨光军 封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滑膜肉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例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7例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病灶边界清楚,未见毛刺、空洞、空泡、胸膜凹陷等...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滑膜肉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例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7例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病灶边界清楚,未见毛刺、空洞、空泡、胸膜凹陷等征象。病灶平扫平均CT值为(40.0±9.1)HU,5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4例伴胸腔积液,未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内转移。结论: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CT诊断(附14例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大福 李振辉 +2 位作者 高德培 董兴祥 杨光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3-125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PPMEC)CT表现。方法: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4例PPMEC 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CT表现部位:中央型13例,外周型1例。大小及形态:病灶直径1~7 cm,12例病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密度,强化及内部... 目的:探讨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PPMEC)CT表现。方法: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4例PPMEC 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CT表现部位:中央型13例,外周型1例。大小及形态:病灶直径1~7 cm,12例病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密度,强化及内部特征:平扫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5例内伴点状钙化,增强后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范围约13~36 HU。病灶周围特征:5例位于段支气管内沿支气管生长,伴远端阻塞性炎症、不张及黏液栓。4例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PPME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征像具有一定特点:多位于叶或段支气管腔,平扫密度不均匀低,增强轻-中度强化,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常伴气道阻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不对称征象的认识及诊断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建萍 李振辉 +1 位作者 李卓琳 丁莹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乳腺实质不对称是乳腺X线摄影中较为特殊且难以定性诊断的征象之一,它可出现在乳腺组织重叠或正常变异时,也可见于许多良恶性病变中。临床针对这一征象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定期复查或穿刺活检,给受检者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困扰和创伤。对乳腺... 乳腺实质不对称是乳腺X线摄影中较为特殊且难以定性诊断的征象之一,它可出现在乳腺组织重叠或正常变异时,也可见于许多良恶性病变中。临床针对这一征象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定期复查或穿刺活检,给受检者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困扰和创伤。对乳腺不对称征象的正确诊断往往需要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笔者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相关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对乳腺不对称征象的认识,以便于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腺炎 乳腺密度 不对称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振辉 高德培 +3 位作者 吴琳 董兴祥 杨光军 张大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4例MAF的CT特征,患者平均年龄(37.8±11.0)岁。结果14例MAF病灶长径平均(10.2±3.9)cm,短径平均(6.7±2.3)cm;CT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4例MAF的CT特征,患者平均年龄(37.8±11.0)岁。结果14例MAF病灶长径平均(10.2±3.9)cm,短径平均(6.7±2.3)cm;CT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无钙化灶;其中10例为卵圆形,2例为不规则形,1例圆形,1例分叶状;7例边界清晰;5例密度不均,其中2例可见伴气液平面,3例伴囊性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均为渐进性强化;5例病灶内动脉期可见肠系膜动脉分支穿行;14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和腹腔积液征象。结论MAF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发生于年轻患者;肠系膜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少见囊变坏死、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性 肠系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露 欧阳治强 +4 位作者 单海燕 陈龙 朱钰 褚吉祥 廖承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3-787,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有创手段获得肿瘤的病理组织并进行分子检测来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但由于采样和分析的局限...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有创手段获得肿瘤的病理组织并进行分子检测来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但由于采样和分析的局限性,检测到的结果可能无法完全反应病灶部位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影像组学可从影像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并分析大量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并将其与肿瘤基因表达相关联,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本文将对影像组学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影像基因组学 非小细胞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科在法医人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蓝江 李振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79-982,共4页
影像学科的飞速发展为法医人类学的应用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和方法。本文将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分别在法医人类学中种族、性别、年龄、身高的鉴定及面貌复原和颅相重合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法医人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影像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法医人类学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MRI表现
9
作者 钟穗兴 丁莹莹 +6 位作者 艾丛慧 金雁 谭静 王洪波 张荟美 李苗苗 张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更不均匀(发生率分别为84.21%和44.74%),囊变坏死(分别为42.11%和5.26%)、出血(分别为21.05%和0)的发生率更高,且病灶中可见小梁样低信号影(发生率分别为31.58%和0);UPSC的ADC值较EAC低,两者分别为(0.68±0.15)、(0.84±0.15)×10^(-3)mm^(2)/s;UPSC的≥1/2肌层浸润深度比例较EAC高(分别为57.89%和42.11%);UPSC以进行性强化为主(84.21%),而EAC以早期强化为主(78.95%);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UPSC与EAC病灶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1±3.8)、(3.2±1.9)cm,两者的病灶形态均以肿块型为主,强化程度均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相对于EAC,UPSC具有肌层浸润程度深,病灶内易囊变坏死及出血,并可见特异性小梁状短T_(2)信号结构,DWI上扩散受限更明显,增强呈进行性强化等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