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柏霈 邱龙恒 +5 位作者 娄振凯 何恒涛 黄靖 肖瑜 郭宸源 王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8,407,共10页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疗效及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LLIF-AF或LLIF-BPSF治疗的100例单节段LDD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AF组和BPSF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的腰部及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参数如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椎间隙下沉及融合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优于BPSF组[125.0±26.6min vs 221.6±52.2min,25.0mL(20.0~50.0mL)vs 100.0mL(90.0~150.0mL),12.5±4.8d vs 14.9±4.6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方面,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DH、FH和CSA参数方面,同组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7d及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A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12例,BPS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9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F组和BPSF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隙出现下沉和未出现患者间的BMI、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融合器出现未融合和融合患者间的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BMI≥28kg/m^(2)和QCT<80mg/cm^(3)均是A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BPS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QCT<80mg/cm^(3)在AF组、BPSF组中均为融合器发生不融合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LIF联合AF或BPSF均是治疗LDD的可靠方法,对BMI≥28kg/m^(2)的大体重患者或QCT<80mg/cm^(3)的骨密度下降患者,BPSF内固定能够为脊柱提供更强的机械稳定性,可以降低术后椎间隙下沉或融合器未融合情况的发生率;反之,AF内固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以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7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毕航川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F的基础上徒手完成常规后路双侧固定需要术中翻身,增加透视次数和对后方肌肉软组织等的广泛剥离,导致创伤大、出血量多,存在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术后顽固性腰痛等风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OLIF侧方固定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在不改变体位的前提下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创伤、实现精准微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机器人组,33例)、OLIF侧方固定(侧路组,52例)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联合组,45例)治疗单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置钉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行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body disc height,I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height,IFH)、硬膜囊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等影像学指标,统计比较术前与术后各组点之间的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椎间融合情况和沉降率。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良好,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症状加重。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70.62±8.99)min,长于侧路组的(45.90±6.09)min,短于联合组的(110.12±8.44)min。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为(44.27±6.87)mL,多于侧路组的(33.58±9.73)mL,少于联合组的(79.19±10.35)mL。机器人组的术中透视次数为(9.49±2.25),与侧路组的(7.45±2.02)相当,少于联合组的(12.24±4.25)。机器人组的住院时间为(9.28±2.10)d,长于侧路组的(7.95±1.91)d,短于联合组的(12.49±5.07)d。机器人组的置钉精度为98.48%,高于联合组的90.55%。3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前3组间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DH、IFH、CS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术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椎间融合器达到融合,机器人组的椎间融合率为93.40%,与联合组的95.56%相近,高于侧路组的90.34%。机器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与联合组的8.9%相当,低于侧路组的15.4%(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稳定,未出现松动、折断等。结论: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能有效间接减压,稳定性好,不需术中翻身,辅助置钉精准,减少术中出血、透视次数和并发症,全程微创,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体位 机器人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常见并发症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靖 王兵 +1 位作者 周子然 龚志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3,共5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发生的压缩骨折[1]。椎体强化术在缓解OVCFs症状方...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发生的压缩骨折[1]。椎体强化术在缓解OVCFs症状方面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然不可忽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腰背痛、骨水泥渗漏和再发椎体骨折,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4]。因此,如何识别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开发了多种预测模型,以期更好地评估并发症风险。在这些模型中,既有基于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的经典预测模型,也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各有特点,共同为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笔者对OVCFs椎体强化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关预防并发症的参考思路,以建立更符合临床实际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轻微外伤 医疗决策 骨水泥渗漏 腰背痛 压缩骨折 骨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9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熊云宇 毕航川 刘源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4.06°、149.94°±6.61°,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JOA、ADI、DOCL、CMA及CA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JOA评分与末次随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DI、DOCL、CMA及CAA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组仅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口咽2例,后路1例),1例脑脊液漏。两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cage组关节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相比疗效相当,但增加了植骨融合位点,能更有效融合,避免了经口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 侧块关节 植骨融合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手术技巧 被引量:10
5
作者 白云城 赵学凌 +3 位作者 周如丹 周志化 吴雪梅 王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399,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意外死亡,生存率100%。对照组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0/8);造模组在狭窄法术后2 h可见有血栓形成(6/8,75%),至术后6 h均可见血栓形成(8/8,100%),术后24 h和48 h,血栓形成,同时管腔内明显充血(16/16,100%),术后7 d血栓有机化表现,但未出现明显消退(8/8,100%),术后14 d至术后21 d观察到血栓溶解消退(16/16,100%)。结论:采用狭窄法使下腔静脉血流淤滞,可成功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管生物学 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俊龙 王艳娉 +1 位作者 张源 张小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51-454,共4页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构成关节软骨基质和滑液的主要成分。关节内透明质酸注射(intra-articular hyaluronic acid,IA-HA)在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应用广泛。软骨保护是IA-H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常见机制,其他机...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构成关节软骨基质和滑液的主要成分。关节内透明质酸注射(intra-articular hyaluronic acid,IA-HA)在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应用广泛。软骨保护是IA-H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常见机制,其他机制包括促蛋白多糖和糖胺聚糖的合成、抗炎作用、改善软骨下骨和机械性能,以及镇痛作用。HA-CD44结合是研究中最频繁提到的生物学机制,高分子量透明质酸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更有优势。HA可通过众多机制改善关节结构和功能,这为IA-H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示未来的研究在关注IA-HA缓解疼痛的机制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膝骨关节炎的修饰作用。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HA对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膝骨关节炎 CD44 透明质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清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磊 赵学凌 +3 位作者 李彪 刘劲松 李溪 龚跃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glycine,DMOG)对无血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影响及其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的单个核细胞,传代后应用流式...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glycine,DMOG)对无血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影响及其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的单个核细胞,传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和三系分化以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TUNEL法观察DMOG作用于细胞后对细胞无血清培养凋亡的对抗作用,Westerm blot检测DMOG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所获的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和三系分化鉴定证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无血清造模组相比,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明显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导致的凋亡率(P<0.05),并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蛋白表达(P<0.05),抑制凋亡促进蛋白Bax蛋白表达(P<0.05)。结论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能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培养引起的凋亡。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调控可能是DMOG对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A/ROCK信号通路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柳 韩芮 +2 位作者 谢俊雄 张小梅 张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1-336,共6页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发病率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RhoA/ROCK信号通路是细胞骨架调节的经典信号通路,RhoA蛋白(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在被瘦素、FKB...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发病率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RhoA/ROCK信号通路是细胞骨架调节的经典信号通路,RhoA蛋白(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在被瘦素、FKBP51(FK506-binding protein 51,FKBP51)、过度的机械刺激、透明质酸与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CD44)结合、TGF-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等多种因素激活后磷酸化激活Rho相关蛋白激酶(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ROCK),调节细胞骨架重组,最终引起软骨退变,导致OA发生和发展。此外,RhoA/ROCK信号通路还参与调节炎性/非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OA产生的疼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RhoA/ROCK信号通路与OA密切相关,但国内研究相对较匮乏。本文综述了RhoA/ROCK信号通路在OA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A/ROCK 细胞骨架 透明质酸 软骨细胞 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40体外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对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MMP-3、MMP-9和MMP-13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马珂 李晓林 +3 位作者 李彦林 朱晓松 王国梁 赵沣凯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7-810,823,共5页
目的:探讨T140体外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信号通路对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3、MMP-9、MMP-13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T140体外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信号通路对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3、MMP-9、MMP-13水平的影响,明确T140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44块膝关节置换OA患者软骨(OA软骨组)和144块创伤性截肢患者正常软骨(正常软骨组)组织,Mankin评分均为0或1,加入SDF-1(100 ng/ml)。每组再分为A、B、C三个亚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000 nmol/L的T140、MAB310和SDF-1,分别于体外培养2、4天后,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MMP-3、MMP-9、MMP-13含量,采用RT-PCR检测软骨组织MMP-3、MMP-9、MMP-13 mRNA表达。结果:相同软骨组在相同时间点,A组MMP-3、MMP-9、MMP-13含量及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相同时间点,OA软骨组同一亚组MMP-3、MMP-9、MMP-13含量及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软骨组(P<0.05)。结论:SDF-1通过SDF-1/CXCR4信号通路诱导人关节软骨MMP-3、MMP-9、MMP-13表达和释放;T140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降低软骨细胞MMP-3、MMP-9、MMP-13 mRNA表达及分泌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趋化因子受体4 金属基质蛋白酶 骨性关节炎 T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董忠礼 赵学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9-283,共5页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Gould等研究表明,对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其DVT的发生率在所有科室住院患者中最高,高达80%-100%。
关键词 脊柱脊髓损伤 急性脊髓损伤 预防措施 脊柱骨折 依诺肝素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血栓事件 长骨骨折 完全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磊 赵学凌 +3 位作者 李彪 刘劲松 李溪 龚跃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8-1053,共6页
目的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化学性低氧模拟物(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够稳定低氧诱导因子,从而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中发挥调控作用。方法于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 目的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化学性低氧模拟物(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够稳定低氧诱导因子,从而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中发挥调控作用。方法于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分离获得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及传代培养。使用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细胞进行干预,以便在常氧培养条件下模拟低氧环境。经过不同浓度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干预后,使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使用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钙结节染色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证实从小鼠骨髓腔中所获细胞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但0.5 mM浓度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够上调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结节的沉积(P<0.05)。结论表明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内髁软骨缺损对膝关节软骨、半月板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青 李彦林 唐一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研究股骨内髁软骨缺损对膝关节软骨、半月板应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Mimics中建立包含骨骼、关节软骨、半月板及膝关节主要韧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经Geomagic打磨抛光及构建一个直径为8mm的股骨内髁软骨缺损三... 目的:研究股骨内髁软骨缺损对膝关节软骨、半月板应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Mimics中建立包含骨骼、关节软骨、半月板及膝关节主要韧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经Geomagic打磨抛光及构建一个直径为8mm的股骨内髁软骨缺损三维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在股骨内髁软骨完整,缺损两种情况下,股骨内髁软骨缺损对膝关节软骨、半月板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股骨内髁软骨发生缺损后,膝关节软骨、半月板的应力呈比例显著增大,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股骨髁软骨损伤后进行修复的必要性。结论:关节软骨的几何平整度对胫股关节软骨、半月板的力学环境有重要影响,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损伤 关节软骨 半月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40体外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阻止人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蛋白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珂 李晓林 +2 位作者 李彦林 朱晓松 赵沣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79-1882,共4页
目的:探讨T140体外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信号通路对人关节软骨细胞降解Ⅱ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明确T140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44块膝关节置换OA患者软骨... 目的:探讨T140体外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信号通路对人关节软骨细胞降解Ⅱ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明确T140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44块膝关节置换OA患者软骨(OA软骨组)和144块创伤性截肢患者正常软骨(正常软骨组)组织,Mankin评分均为0或1,加入SDF-1(100 ng/mL)。每组再分为A、B、C三个亚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 000 nmol/L的T140、MAB310和SDF-1,分别于体外培养2、4 d后,采用RT-PCR检测软骨组织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结果:相同软骨组在相同时间点,A组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相同时间点,OA软骨组同一亚组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软骨组(P<0.05)。结论:SDF-1通过SDF-1/CXCR4信号通路诱导人关节软骨降解Ⅱ型胶原蛋白;T140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缓解软骨细胞降解Ⅱ型胶原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趋化因子受体4 Ⅱ型胶原蛋白 骨性关节炎 T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成骨生长肽诱导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磊 龚跃昆 +1 位作者 赵学凌 周厚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80-1385,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对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第三代小鼠BMSCs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常氧条件下培养);1%O2组(B组,... 目的探讨低氧对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第三代小鼠BMSCs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常氧条件下培养);1%O2组(B组,1%O2条件下培养);OGP组(C组,常氧条件下添加OGP培养)、1%O2联合OGP组(D组,1%O2条件下添加OGP)。分别于培养后1天、2天、3天、4天收集细胞,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观察BMSCs增殖能力;培养7、14天后收集细胞,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ALP);培养1天后收集细胞,ELISA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培养3、7天后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UNX2、Osterix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2、3、4天D组能明显促进BMSCs增殖(P<0.05)。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7、14天D组能明显上调ALP表达(P<0.05)。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3、7天D组能明显上调RUNX2、Osterix信使RNA表达(P<0.05)。在培养后1天,A组及C组未能检测到HIF-1α蛋白,B组与D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P<0.001)。结论低氧明显增强了OGP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成骨生长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细胞微丝骨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艳娉 杨俊龙 +1 位作者 张小梅 张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76-379,共4页
微丝骨架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器的转运、细胞迁移和粘附、细胞分泌和吞饮、细胞收缩环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的形成等。相比其他细胞,软骨细胞的微丝骨架有很多独特之... 微丝骨架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器的转运、细胞迁移和粘附、细胞分泌和吞饮、细胞收缩环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的形成等。相比其他细胞,软骨细胞的微丝骨架有很多独特之处,但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国内缺乏系统与全面的总结。本文就软骨细胞微丝骨架的结构与分布、功能、影响因素及其与骨关节炎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微丝骨架 功能 影响因素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硬度与形貌协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洋 韩东 +1 位作者 华闻达 何飞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8-226,共9页
目的探讨基底硬度与形貌协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形态、增殖以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硬度为3.5 MPa、槽、脊宽为0.3μm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基底;硬度为3.5... 目的探讨基底硬度与形貌协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形态、增殖以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硬度为3.5 MPa、槽、脊宽为0.3μm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基底;硬度为3.5 MPa、槽、脊宽为1.8μm的PDMS基底;硬度为3.5 MPa的平面PDMS基底;硬度为0.27 MPa、槽、脊宽为0.3μm的PDMS基底;硬度为0.27 MPa、槽、脊宽为1.8μm的PDMS基底;硬度为0.27 MPa的平面PDMS基底上培养r BMSCs,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r BMSCs的形态,CCK-8试剂盒检测r BMSCs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试剂盒检测r BMSCs的ALP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及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的表达,qRT-PCR检测Runx2 mRNA的表达。结果在硬度为3.5 MPa以及槽、脊宽为0.3μm的PDMS上r BMSCs铺展更好、增殖更快,ALP活性更高,OCN、COL I及Runx2mRNA表达量明显多于其他各组。结论基底硬度对r BMSCs的增殖有明显影响,而硬度与形貌能协同促进r 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生物物理因素在某些疾病(如骨质疏松)发病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并可为骨组织工程新材料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硬度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璐 段浩 +2 位作者 李云轩 郭立民 王志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64-969,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策略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61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0例,年龄46.9±17.9岁。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策略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61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0例,年龄46.9±17.9岁。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为6.21%。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病原学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阴沟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记录患者相关因素信息包括:年龄是否>60岁、性别、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否<30g/L、血沉是否≥20mm/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18.5kg/m^2、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后72h峰值血糖值是否≥11.1mmol/L、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颈段、胸段、胸腰段或腰段)及范围(病灶范围是否<3个节段)、是否存在后凸畸形、患者是否存在寒性脓肿,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是否使用脉冲式冲洗枪、是否使用内固定、是否进行前柱重建、手术时间是否<300min、是否有术中输血、术中是否局部使用链霉素及手术入路为前入路或后入路等内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蛋白浓度<30g/L(感染率16.7%)、血沉≥20mm/h(感染率14.0%)、BMI<18.5kg/m^2(感染率16.7%)、患有糖尿病(感染率15.2%)、峰值血糖≥11.1mmol/L(感染率24%)、合并寒性脓肿(感染率3.0%)等患者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长(≥300min)(感染率12.7%)、术中进行了输血(感染率10.9%)、局部未使用链霉素(感染率15.8%)等手术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范围、是否存在后凸畸形等患者相关因素不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是否使用脉冲式冲洗枪、是否使用内固定、是否进行前柱重建及手术入路为前入路或后入路等手术相关因素不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蛋白浓度<30g/L、峰值血糖≥11.1mmol/L、合并寒性脓肿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中局部使用链霉素作为一项保护因素,可有效预防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结论:脊柱结核术前应尽量调整患者营养状态,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术中链霉素对术区感染病灶的局部应用以及寒性脓肿病灶的彻底清除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或抑制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光第 白云城 +5 位作者 宋恩 周如丹 王扬 王宫泽 卜鹏飞 赵学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目的 :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 目的 :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IL18-p CDH-GFP,100μl);抑制组:注入IL-18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IL18-LMP-sh RNAmir1,100μl);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4 h后,SD大鼠行狭窄法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造模,造模后24 h解剖观察IVC血栓形成情况,并取材称量血栓重量及长度;血栓静脉管壁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8表达情况。结果: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的体外细胞实验具备理想的过表达率及抑制率。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可见稳定血栓形成。IL-18过表达组的平均成栓长度和重量较IL-18抑制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中IL-18在大鼠静脉壁表达量明显增加(F=3.784,P<0.05)。结论:IL-18表达量增加,对大鼠DVT造模后IVC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而表达减少亦对成栓有影响,其表达状况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关,IL-18介导的促炎反应在静脉血栓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深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促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P对低氧环境中小鼠BMSCs成脂分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磊 龚跃昆 尹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0-674,共5页
目的检测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与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脂肪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常氧组)、B组(1%O_(2)组)、C组(常氧+10^(-9)mol/L OGP组... 目的检测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与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脂肪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常氧组)、B组(1%O_(2)组)、C组(常氧+10^(-9)mol/L OGP组)、D组(1%O_(2)+10^(-9)mol/L OGP组)。ELISA法定量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的表达;14 d后,油红O染色观察BMSCs脂滴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及C组相比,B组与D组HIF-1α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脂滴生成及PPAR-γ和C/EBPα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B组及C组相比,D组中脂滴生成及PPAR-γ和C/EBPα的信使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OGP及1%低氧环境均能抑制BMSCs成脂分化,且二者抑制BMSCs成脂分化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低氧 成骨生长肽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2763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磊 龚跃昆 +1 位作者 赵学凌 周厚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8-1111,1127,共5页
目的探讨Rho A/ROC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Y-2763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自小鼠股骨、胫骨骨髓腔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及细胞成骨... 目的探讨Rho A/ROC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Y-2763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自小鼠股骨、胫骨骨髓腔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及细胞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第3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2组,单纯成骨诱导液对照组、Y-27632干预组。分别于细胞培养后1d、2d、3d、4d收集细胞,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观察BMSCs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7 d、14 d收集细胞,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变化;成骨诱导后24h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s1,ROCK1)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及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均证实我们所获细胞为BMSCs。与对照组相比,Y-27632能促进BMSCs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降低ALP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明显阻断ROCK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27632阻断Rho A/ROCK信号通路可以促进BMSCs增殖,抑制BMSCs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HO A/ROCK Y-27632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