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除DNMT1增强NK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武坤 黄佳莉 +3 位作者 程沈菊 李艳红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3-659,共7页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素-12、15、18刺激NK细胞以构建记忆性NK细胞,ELISA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记忆性NK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凋亡及NK细胞NKG2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蛋白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构建AML模型小鼠,同时注射记忆性NK细胞,检测小鼠体重、CD33阳性率及生存时间。结果:AML患者外周血NK细胞DNMT1 mRNA、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NK^(DNMT1+/+)细胞比较,NK^(DNMT1-/-)细胞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分泌能力明显升高(P<0.05)。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强于NK^(DNMT1+/+)细胞(均P<0.05)。NK^(DNMT1-/-)细胞的NKG2D水平及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能力明显高于NK^(DNMT1+/+)细胞(均P<0.05)。与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相比较,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体重明显增加,CD33阳性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敲除DNMT1可增强NK细胞对AML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K细胞记忆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急性髓系白血病 NK细胞 记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代TKI治疗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
2
作者 谭琳 谢瑜 +1 位作者 杨坚 刘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2-1166,共5页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合并Ph染色体变异易位(vPh)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共60例,设为CML-CP-vP...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合并Ph染色体变异易位(vPh)的疗效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CML-CP合并vPh患者共60例,设为CML-CP-vPh组,以同期初治CML-CP合并典型Ph染色体患者107例设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染色体核型特征及FISH信号类型特征,并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患者远期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组人口学和血液学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耐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ML-CP-vPh组原发耐药和原发血液学耐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累积CCyR率、累积MMR率、OS及E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vPh与CML-CP患者的OS和EFS并无相关性(P>0.05);CML-vPh患者OS影响因素为Sokal评分高危、外周血BBP比例≥10%、BCR-ABLIS治疗后3个月<10%、治疗后6个月达CCyR及治疗后12个月达MMR;EFS影响因素为BCR-ABLIS治疗后3个月<10%和治疗后12个月达MMR(P>0.05)。变异异位累及频率较高的区域包括12q1、12q2[9例(15.00%)]和1p3区[8例(13.33%)]。FISH信号类型中2G2R1Y型、1G1R2F型、1G2R1Y型、2G1R1Y型及1G1R1Y型占比分别为73.33%、10.00%、1.67%、1.67%、1.67%。结论:CML-CP合并vPh患者具有更高的对第一代TKI原发耐药率及原发血液学耐药率,而改用第二代TKI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与合并典型Ph染色体者疗效接近。CML-CP合并v Ph患者并无特殊人口学和血液学特征,变异异位多累及12q1、12q2及1p3区域,而FISH信号类型则以2G2R1Y型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 Ph染色体变异易位 疗效 遗传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在血液肿瘤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红英 李惠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6-800,共5页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由PML基因编码,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等血液肿瘤中扮演了肿瘤抑制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ML参与细胞多种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具有维持多种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CSC)...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由PML基因编码,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等血液肿瘤中扮演了肿瘤抑制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ML参与细胞多种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具有维持多种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CSC)自我更新能力和功能稳定的特点,并介导了肿瘤耐药。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关于PML与血液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报道,阐述PML与血液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及针对PML所采取的治疗策略,为血液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L 肿瘤干细胞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肺癌中ALK活化型改变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澳娇 江波 +4 位作者 黄玉蓉 刘梦云 严婧 赵媛媛 何文杰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40-946,共7页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改变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分子靶向治疗,以ALK为靶点的药物,即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改变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分子靶向治疗,以ALK为靶点的药物,即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LK-TKIs),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ALK基因变异类型包括点突变、扩增、融合/重排,ALK融合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但是,各类型的基因改变在分子靶向治疗时效果有所不同,据此,本文分别介绍了ALK基因不同变异形式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活化型改变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何海涛 李惠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5-249,共5页
虽然传统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提高初治完全缓解率和克服缓解后复发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ML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 虽然传统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提高初治完全缓解率和克服缓解后复发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ML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多种细胞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异常。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包括CD33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等。本文就AML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问题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靶向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杨琼梅 史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07-1909,共3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一类起源于前体B或T淋巴前体细胞在骨髓、血液、髓外的恶性增殖性肿瘤[1]。好发于儿童,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占15%~20%。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完全缓解(completeremi...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一类起源于前体B或T淋巴前体细胞在骨髓、血液、髓外的恶性增殖性肿瘤[1]。好发于儿童,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占15%~20%。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率达95%以上,5年生存率超过80%。成人中虽然CR率达90%以上,5年生存率却只有30%~50%。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R/RALL)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少于10%。对于经过初次化疗后复发的患者,挽救性化疗后第2次CR率约为30%~45%,中位生存期5~9个月。对于原发难治的患者,首次CR期小于12个月,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或者应用几种方法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进行挽救性化疗后20%~30%可再次达CR,中位生存期3~6个月,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达12%~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治疗 复发 成人 CD19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位生存期 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阻滞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亚娟 李惠民 +1 位作者 陆维 卿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4-1459,共6页
本研究探讨As2O3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As2O3临床应用于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依据。以人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为模型,用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以MTT法、流式细胞术、RQ-PCR和West... 本研究探讨As2O3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As2O3临床应用于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依据。以人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为模型,用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以MTT法、流式细胞术、RQ-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s2O3对细胞增殖、增殖周期和凋亡发生及细胞周期重要调节基因CyclinE、CDK2和P2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2O3显著抑制Namalwa细胞的生长增殖,并显示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阻滞Namalwa细胞于G1期,并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As2O3诱导Namalwa细胞凋亡,呈现明显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下调Namalwa细胞CyclinE、CDK2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CDK抑制蛋白P21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As2O3明显抑制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Namalwa的生长增殖,此作用与As2O3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而As2O3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与其下调细胞周期的重要驱动基因CyclinE和CDK2的表达、上调CDK抑制因子P21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BURKITT淋巴瘤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1基因在T-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武坤 郭翀 +5 位作者 马晓波 李云涛 张学美 李林燕 罗珊 史明霞(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2-986,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作用。方法:选取T-ALL患者67例作为试验组,以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qRT-PCR分析PBMC中Notch1和NF-κB通路(IκBα、IKKβ... 目的:探讨Notch1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作用。方法:选取T-ALL患者67例作为试验组,以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qRT-PCR分析PBMC中Notch1和NF-κB通路(IκBα、IKKβ)mRNA表达量,分析Notch1的表达水平与T-ALL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联,以及Notch1与NF-κB通路mRNA表达水平的关联。沉默Jurkat细胞中的Notch1基因,qRT-PCR分析Notch1、IκBα和IKK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Notch1、磷酸化IκBα(p-IκBα)和磷酸化IKKβ(p-IKKβ)蛋白表达。结果:T-ALL组PBMC中Notch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表达水平与LDH水平、白细胞水平和危险度分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02,P=0.025;r=0.247,P=0.019;r=0.429,P=0.006),而与年龄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Notch1与IκBα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54,P=0.039),与IKKβ 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38,P=0.002)。Notch1低表达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5±2.2)个月,显著长于高表达组的(12.7±3.4)个月(χ;=1.677,P=0.038)。沉默Notch1可显著上调IκBα mRNA和p-IκBα蛋白水平(P<0.05),显著下调IKKβ mRNA和p-IKKβ蛋白水平(P<0.05)。结论:Notch1基因在T-ALL患者血浆PBMC中高表达,与患者LDH水平、白细胞水平和危险度分级等临床指标和生存率相关,Notch1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NOTCH1基因 NF-ΚB通路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与云南汉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坤 苏艳丹 +2 位作者 杨金荣 王雪娇 曾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19-1624,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并探讨此基因位点多态性与ALL发病关系。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首诊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患儿9... 目的:分析云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并探讨此基因位点多态性与ALL发病关系。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首诊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患儿95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采用TaqMan-MGB探针等位基因分型技术分析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免疫印迹法检测ALL患者骨髓WNK1蛋白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L患儿与健康儿童rs11611246位点GG型、GT型、TT型等位基因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GG型基因会显著增加儿童ALL患病风险(OR:2.002,95%CI:1.517~2.853,P=0.012),合并分析后发现G等位基因ALL发病风险是T等位基因2.189倍(95%CI:1.583~2.971,P=0.008)。GG型基因与“出生后居室装修”、“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协同交互作用(P<0.05)。GG型、GT/TT型患儿第1疗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无显著差异,但是GG型患儿5年无复发生存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GT/TT型患儿(P<0.05)。GG型患儿骨髓细胞WNK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GT型、TT型(P<0.05)。结论: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相关,与部分环境因素呈协同交互作用,对患儿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 rs11611246 基因多态性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背部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莉 黎承平 宋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3,共3页
报告1例发生于腰背部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6岁。腰背部肿块1年余。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乳头水肿,可见一无浸润带,真皮全层灶性或弥漫性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异形,部分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核... 报告1例发生于腰背部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6岁。腰背部肿块1年余。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乳头水肿,可见一无浸润带,真皮全层灶性或弥漫性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异形,部分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核仁清晰,并可见多数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CD20、CD45RO、CD79a、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MUM)-1、配对盒基因(PAX)-5阳性。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予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肿块较前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原发性皮肤弥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在AML中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睿 李惠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7-1471,共5页
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具有可逆性和可遗传性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甲基化是目前人们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地西他滨(DAC)作为一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传统化疗药物... 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具有可逆性和可遗传性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甲基化是目前人们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地西他滨(DAC)作为一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显示了靶向性特点,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就DAC的抗白血病机制、在AML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 地西他滨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MT3a在氢醌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坤 聂波 +5 位作者 杨金荣 贺振新 程沈菊 李艳红 晋臻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在氢醌(HQ)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造血干细胞HSPC-1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HSPC-1;B组:HQ干预HSPC-1;C组:B组+转染pcDNA3空载体;D组:B组+pcDNA3-DNMT3a。采用RT-qPCR法检测DNMT3...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在氢醌(HQ)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造血干细胞HSPC-1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HSPC-1;B组:HQ干预HSPC-1;C组:B组+转染pcDNA3空载体;D组:B组+pcDNA3-DNMT3a。采用RT-qPCR法检测DNMT3a、PARP-1 mRNA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DNMT3a、PARP-1蛋白表达水平。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细胞DNMT3a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ARP-1 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P<0.05);C组与B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HSPC-1转染DNMT3a后,DNMT3a mRNA及蛋白水平较B组升高,PARP-1 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P<0.05)。各组细胞转染DNMT3a后继续培养24 h, A组HSPC-1高密度生长,呈现的单核融合生长,B组及C组HSPC-1数目减少、生长缓慢;与B组和C组相比,D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MTT分析显示,B组各时间点HSPC-1细胞活力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24、48、72 h后D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P<0.001),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DNMT3a可能参与氢醌所致造血干细胞损伤过程,氢醌细胞损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DNMT3a表达受抑后对PARP-1活性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DNMT3a 氢醌 PARP-1 形态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琳 谢瑜 +1 位作者 杨坚 刘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23例采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设为改良方案组。比较2组随访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根据年龄和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对观察组进行分层疗效分析。结果:改良方案组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患者CIR率和NRM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年龄≤40岁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年龄> 40岁患者(P<0.05);改良方案组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伯基特淋巴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年龄≤40岁者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化疗 利妥昔单抗 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2对SHI-1细胞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坤 袁峰 +1 位作者 祝艳翠 曾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5-1462,共8页
目的:探究miR-152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购买的SHI-1细胞系进行miR-152过表达(miR-152 agomir组)或抑制处理(miR-152 antagomir组)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 目的:探究miR-152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购买的SHI-1细胞系进行miR-152过表达(miR-152 agomir组)或抑制处理(miR-152 antagomir组)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yclin D1、Caspase-3、MMP-2、TIMP-2、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致瘤性。结果: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而miR-152antagomir组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上升(P<0.05)。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Cyclin D1、MMP-2、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但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在上述各组中明显升高;同时,细胞凋亡增强,裸鼠致瘤性降低(P<0.05)。miR-152 antagomir组Cyclin D1、MMP-2和N-cadherin被显著诱导,但该组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同时,细胞凋亡减少,裸鼠致瘤性增强(P<0.05)。结论:miR-152能抑制SHI-1细胞系增殖、转移及致瘤的能力,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52调控MMP-2以及TIMP-2等侵袭转移相关因子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2 SHI-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致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K1通过磷酸化激活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15
作者 武坤 聂波 +4 位作者 周强 杨金荣 程沈菊 李艳红 曾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5-370,共6页
目的:探讨WNK1通过调控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不同肿瘤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WNK1、MAPK7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siRNA-WNK1至K562细胞,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WNK1通过调控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不同肿瘤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WNK1、MAPK7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siRNA-WNK1至K56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以及K562细胞中总MAPK7、磷酸化MAPK7表达的变化,通过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NK1的mRNA及蛋白在HL-60、THP-1、U266和K562细胞中均高表达,但是在K562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P<0.05),MAPK7的mRNA及总蛋白表达在HL60、THP-1、U266和K562细胞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在K562细胞中磷酸化MAPK7的表达最高(P<0.05)。转染WNK1 siRNA的K56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增加(P<0.05)。转染WNK1 siRNA的K562细胞磷酸化MAPK7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是总MAPK7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WNK1在K562细胞中高表达,能够促进K56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下游MAPK7的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相对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芮 高媛 +4 位作者 闻艳 武坤 段辞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MDS患者15例,AML患者49例,对照组14例(标本来自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经系统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采集入组患者的骨髓液及外周血进行流式检测Treg的相对含量,同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在初诊时MDS及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相对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43)。经DAC治疗的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相对含量较初诊组及非DAC化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DAC治疗缓解组骨髓及外周血中Treg含量较未缓解组降低(P<0.05)。DAC治疗组与对照组Treg含量无差异。结论:DAC可能通过消耗体内Treg含量,减少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抑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冉黎婧(综述) 史明霞(审校) 洪敏(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3-426,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细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CT)中能恢复造血微环境,提高造血重建功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MSC已广泛应用于SCT...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细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CT)中能恢复造血微环境,提高造血重建功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MSC已广泛应用于SCT、免疫治疗、组织工程等众多领域,但移植后MSC的分布及定植直接影响其应用。因此,提高MSC归巢和植入,使移植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是MSC治疗疾病的关键。进一步深入研究MSC的归巢机制及影响因素将可能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文中主要就近年来关于MSC归巢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趋化因子 黏附分子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羊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冉黎婧 曾云 +7 位作者 王少春 张递思 依香为 洪敏 李少遊 董坚 杜明钰 史明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4-581,共8页
目的:研究与羊膜上皮细胞(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AEC)共培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CXCR4轴在AMSC归巢、迁... 目的:研究与羊膜上皮细胞(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AEC)共培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CXCR4轴在AMSC归巢、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从人羊膜中分别分离、培养AMSC和AEC,进行扩增及鉴定。实验设AMSC与AEC共培养组、无血清AMSC培养组以及血清AMSC培养组,培养24、48、72 h后,通过CCK-8及锥虫蓝实验检测AMSC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PCR检测CXCR4 m RNA的表达水平,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MSC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结果:48、72 h共培养组及血清培养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增殖率均高于无血清培养组(P<0.05);共培养组与无血清培养组AMSC细胞的CXCR4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血清培养组(P<0.05),两组AMSC细胞依赖迁移能力明显高于血清培养组(P<0.05)。结论:与AEC共培养的AMSC细胞仍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且能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共培养能上调AMSC表面CXCR4,并在体外增强其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羊膜上皮细胞 CXCR4 归巢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移植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帅华洲 程辉 +3 位作者 陈锐憬 杨琼梅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7-274,共8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建立异种移植的aGVHD模型。实验组小鼠分为PBMNC输注组和PBMNC+AMSC共输注组,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期、aGVHD表现、体重及血象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aGVHD靶器官(肺、肝脏、脾脏、小肠)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T细胞在小鼠外周血、组织及器官中的植入水平。结果:PBMNC+AMSC共输注组小鼠的aGVHD表现(倦怠、弓背、耸毛、体重减轻等)及靶器官(肺、肝脏、脾脏、肠)的病理损伤均轻于PBMNC输注组小鼠,且PBMNC+AMSC共输注明显降低了小鼠体内人源T淋巴细胞(CD3^+、CD45^+)植入比例,提高了CD4^+/CD8^+比值。结论:输注人源AMSC能够明显减轻小鼠异种移植的aGVHD表现,改善受体靶器官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异种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质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晓虹 孙运艳 张学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7-860,共4页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命名,其编码的PML蛋白位于核内小体(nuclear body),并可在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穿梭(shuttle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the cytoplasm),完成许多调节功能。有...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命名,其编码的PML蛋白位于核内小体(nuclear body),并可在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穿梭(shuttle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the cytoplasm),完成许多调节功能。有关胞核PML的功能研究较多,但近年来国外资料表明胞质PML基因在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肿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胞质中PML基因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PML 转化生长因子Β 抗病毒活性 肿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