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航 李谧 +2 位作者 张杰 王维雯 李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ed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 目的探讨血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ed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19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NLRP3、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等炎性因子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第一四分位数分为LAD≤36mm组52例和LAD>36 mm组147例。以血浆NLRP3均值97ng/L分为NLRP3低水平组95例(NLRP3<97ng/L)和NLRP3高水平组104例(NLRP3≥97ng/L)。以IL-1β第一四分位数49ng/L和第三四分位数106ng/L分为IL-1β低水平组40例(IL-1β≤49ng/L)、IL-1β中间水平组82例(49ng/L<IL-1β<106ng/L)和IL-1β高水平组77例(IL-1β≥106 ng/L)。分析血浆NLRP3、IL-1β水平与心房重构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P3炎性小体是否为NVAF患者心房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LAD≤36mm组比较,LAD>36mm组IL-1β和NLRP3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NLRP3低水平组比较,NLRP3高水平组右心房中部横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高水平组LADI较低水平组和IL-1β中间水平组明显升高,右心房长径较IL-1β低水平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LRP3水平与LAD、右心房中部横径呈正相关(r=0.143,P=0.044;r=0.180,P=0.011)。血浆IL-1β水平与LAD、LADI、右心房长径呈正相关(r=0.153,P=0.031;r=0.148,P=0.037;r=0.1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肌酐、肺动脉收缩压、NLRP3是左心房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NLRP3炎性小体与老年NVAF患者心房重构关系密切,血浆NLRP3水平升高是左心房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王琼玲 孙煌 +4 位作者 刘文洁 郑丽慧 李一民 王南 李锐洁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0,共5页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后2~3个月内死亡和再入院高发,这一特殊时期被定义为“易损期”,易损期管理的重点在于识别高危人群以便密切随访、加强干预。目前尽管引入许多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策略,减少了心衰患者的住院率,但患者再入院率仍较高...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后2~3个月内死亡和再入院高发,这一特殊时期被定义为“易损期”,易损期管理的重点在于识别高危人群以便密切随访、加强干预。目前尽管引入许多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策略,减少了心衰患者的住院率,但患者再入院率仍较高,这不仅加重了医疗系统的负担,还增加与反复住院相关不良预后风险。远程监测是早期发现心衰恶化和在明显失代偿前进行干预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包括患者远程报告生命体征监测、可穿戴设备、心脏植入式电子器械的信息和有创远程血液动力学监测。当前已出现多种远程心脏监测设备,其可用性及安全性以及对降低心衰再住院风险的有效性已开展了多项研究,其中可穿戴式设备因其无创、便携性、费用低等因素易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就此对远程监测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监测 可穿戴式设备 血液动力学传感器 心力衰竭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心理障碍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表现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敏 李娜 +1 位作者 杨军 郭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目的:对本院近1年来开展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双心医学)的临床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提供双心共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1个月内住院治疗的8 6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 目的:对本院近1年来开展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双心医学)的临床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提供双心共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1个月内住院治疗的8 6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统计病种分布情况和各病种的焦虑抑郁构成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全体患者中,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及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8.6%、12.4%、51.0%、和7.9%。各病种中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最高,达24.6%;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种心律失常和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9.6%~41.7%。无配偶、病程长、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心脏介入手术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焦虑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医生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双心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障碍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通过Rho/ROCK/ERK信号通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露 李纯 +8 位作者 叶雨佳 杨妍 宋文娟 马雪娟 刘利萍 谷颖 赵月 孙钺 王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7-524,共8页
目的研究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CSWT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MI模型。MI大鼠按照随机... 目的研究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CSWT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MI模型。MI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MI组、MI+CSWT组、MI+Y-27632组、MI+Y-27632+CSWT组,每组各6只,另设6只行开胸手术而未结扎左前降支的大鼠为假手术组(Sham组)。术后第72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采用HE染色评估心肌病理学形态,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不同区域血管新生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MI边缘区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肌球蛋白磷酸酶靶亚单位(MYPT1)及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结果(1)术后第72天,与Sham组相比,其余4组大鼠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增大,左心室壁变薄,辛普森法左心室射血(LVEF)分数降低(均为P<0.05);MI+CSWT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LVEF较MI组改善,MI+Y-27632+CSWT组LVEF较MI+CSWT组降低,MI+Y-27632组LVEF高于MI组(均为P<0.05);(2)在MI边缘区,MI组较Sham组心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部分心肌细胞丧失其结构,可见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MI+CSWT组、MI+Y-27632组及MI+Y-27632+CSWT组细胞形态欠规则,视野内纤维细胞较MI组少;(3)在MI区,Sham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明显低于其余4组;在MI边缘区,MI+CSWT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较MI组降低(P<0.05);(4)MI+CSWT组较MI组p-ERK1/2、pMYPT1蛋白表达升高,而MI+Y-27632+CSWT组ERK1/2、p-ERK1/2、p-MYPT1蛋白表达较MI+CSWT组降低(均为P<0.05);MI+CSWT组PGF、FGF2、VEGFA、VEGFR2蛋白表达较MI组高(均为P<0.05);MI+Y-27632+CSWT组PGF、VEGFA、VEGFR2蛋白表达均低于MI+CSWT组(均为P<0.05);(5)在MI区,Sham组血管阳性面积高于其余4组(均为P<0.05);在MI边缘区,MI+CSWT组血管阳性面积较MI组增加,而MI+Y-27632+CSWT组较MI+CSWT组明显下降,MI+Y-27632组血管阳性面积高于MI+Y-27632+CSWT组(均为P<0.05)。结论CSWT可减少心肌纤维化,促进MI边缘区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及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Rho/ROCK/ERK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血管生成 心肌纤维化 心脏震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体外心脏震波通过抑制TGF-β1-Smad2/3-MMP-9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纤维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纯 王露 +8 位作者 叶雨佳 杨妍 宋文娟 马雪娟 刘利萍 谷颍 赵月 孙钺 王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2,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早期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改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3-基质金属蛋白酶9(TGF-β1-Smad2/3-MMP-9)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sham...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早期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改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3-基质金属蛋白酶9(TGF-β1-Smad2/3-MMP-9)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sham、AMI、AMI+CSWT、AMI+SB431542和AMI+SB431542+CSWT组,每组各6只。sham组仅开胸,其他4组构建AMI模型。AMI+SB431542组和AMI+SB431542+CSWT组在术后4d行SB431542处理,持续3d。AMI+CSWT组和AMI+SB431542+CSWT组均行9次CSWT[于术后7d开始行CSWT,两次之间间隔1d,能量:0.09m J/mm~2,一个缺血区域共1800震,频率:3Hz(3震/s)]。各组均在术后4d和62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术后62d行心脏组织取材,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心肌纤维化程度;于心肌梗死边缘区检测TGF-β1-Smad2/3-MMP-9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COL-Ⅰ、COL-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术后4d,与sham组相比,AMI、AMI+CSWT、AMI+SB431542和AMI+SB431542+CSWT组的LVEF、LVFS明显降低,LVESV明显扩大(均为P<0.05)。(2)术后62d,与sham组相比,AMI组的LVEF、LVFS明显降低,LVEDV、LVESV明显扩大(均为P<0.05);与AMI组相比,AMI+CSWT组的LVEF、LVFS明显改善,LVEDV、LVESV明显回缩(均为P<0.05);与AMI+CSWT组相比,AMI+SB431542+CSWT组的LVEF、LVFS、LVEDV和LVESV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3)HE染色显示,AMI组较sham组红色区域排列紊乱、蓝色区域增多;AMI+CSWT组较AMI组红色区域排列整齐、蓝色区域减少,但较sham组蓝染区域增多。(4)Masson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AMI组胶原容积分数(CVF)明显升高(P<0.001);与AMI组相比,AMI+CSWT和AMI+SB431542组的CVF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AMI+CSWT组相比,AMI+SB431542+CSWT组CVF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6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MI组的TGF-β1、Smad3、MMP-9、COL-Ⅰ和COL-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Smad2水平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40);与sham组和AMI组相比,AMI+CSWT组的TGF-β1、Smad2、Smad3、MMP-9、COL-Ⅰ和COL-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AMI+CSWT组相比,AMI+SB431542+CSWT组的TGF-β1、Smad2、Smad3和MMP-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OL-Ⅰ和COL-Ⅲ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均为P<0.05)。结论 早期CSWT可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且与抑制TGF-β1-Smad2/3-MMP-9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大鼠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功能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6
作者 蔡松晏 戴青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等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而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iPSC可以分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系。iPSC能通过二维分化方法(如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或拟胚体诱导法和基于支架的三维...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等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而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iPSC可以分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系。iPSC能通过二维分化方法(如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或拟胚体诱导法和基于支架的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分化为心肌细胞。iPSC分化成心肌细胞的过程还需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如Wnt、BMP、Notch信号通路)来模拟体内心脏发育过程。近年来,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已能产生足够数量的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iPSC-CM)。iPSC-CM在移植前需要通过代谢调节和细胞分选等方法进行纯化,以消除可能导致畸胎瘤形成的未分化iPSC。目前,iPSC-CM的主要移植方法为细胞悬液注射和细胞片移植。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将iPSC-CM移植到梗死心肌中能改善心脏功能。本文综述了上述关于iPSC-C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相关研究,并讨论了iPSC-CM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以期为iPSC-CM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心肌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再生医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脏脂肪素浓度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6
7
作者 戴青原 郭涛 +2 位作者 刘中梅 刘蓉 杨西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3341-334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F)浓度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胸痛患者233例,其中ASTEMI患者78例(ASTEMI组),劳力性心绞痛(EA)患者112例(EA组),非冠心病患...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F)浓度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胸痛患者233例,其中ASTEMI患者78例(ASTEMI组),劳力性心绞痛(EA)患者112例(EA组),非冠心病患者43例(非冠心病组),均行PCI术。在患者行PCI术后12 h、24 h、3 d、1周、2周和1个月各采集血液标本1次,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白细胞计数(WBC)、脑钠素(BNP)和VF。另选取16只12周龄的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心肌梗死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外,给予其他同样手术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左心室组织VF mRNA表达。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收缩压、高脂血症史、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指标组间比较结果显示:3组hs-CRP、MYO、CK-MB、TnI、WBC、BNP、V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I术后12 h、24 h、3 d,ASTEMI组VF均高于EA组和非冠心病组(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ASTEMI组、EA组和非冠心病组hs-CRP、MYO、CK-MB、TnI、WBC、BNP、VF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STEMI组术后24 h、3d的VF均高于术后12 h,术后1周、2周、1个月均低于术后12 h(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TEMI组患者VF浓度(术后12 h)与CK-MB峰值(术后12 h)、TnI峰值(术后24 h)、WBC和BNP呈正相关(r=0.284、0.442、0.387、0.643,P<0.05)。心肌梗死组小鼠VF mRNA为(10.21±1.84),高于假手术组的(6.42±0.86)(t=3.44,P<0.05)。结论 ASTEMI患者血清VF浓度明显升高,并与WBC、心肌损伤标记物关系密切,可能对ASTEMI发病及病程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新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周超 王静 +1 位作者 庞玺倬 郭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7-289,共3页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ESWT)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已经有10年历史,早期研究即观察到ESWT可以增加缺血心肌部位血管新生,促进各类生长因子上调,改善心肌功能。新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ESWT不仅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而起治疗作用,在治疗缺血性...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ESWT)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已经有10年历史,早期研究即观察到ESWT可以增加缺血心肌部位血管新生,促进各类生长因子上调,改善心肌功能。新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ESWT不仅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而起治疗作用,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时,亦可促进心肌干细胞潜能激活,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减少纤维化及细胞凋亡。大量研究证据还表明,ESWT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症状。ESWT治疗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会导致心肌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可认为该项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机制 安全性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再生和抑制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利萍 张雅文 +6 位作者 叶雨佳 宋文娟 马雪娟 谷颖 赵月 孙钺 王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3期262-269,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改善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相关性,以揭示CSWT促血管生成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只SD大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改善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相关性,以揭示CSWT促血管生成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CSWT组(5只)、AMI组(5只)和AMI+CSWT组(10只)。假手术+CSWT组仅开胸,其他两组构建AMI模型。假手术+CSWT组和AMI+CSWT组均行9次CSWT治疗[能量:0.09 m J/mm^(2),次数:900次,频率:3 Hz(3次/s)]。各组均在术前和术后1 d、30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SDF-1、TGF-β1含量和EPCs集落数,并于术后5 d、30 d实施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行心脏组织取材,分别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心肌纤维化程度;于心肌梗死边缘区检测TGF-β1蛋白含量,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1)术前,三组间的EPCs、SDF-1和TGF-β1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2)各组观察期内EPCs、SDF-1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术后1 d,假手术+CSWT组EPCs明显高于AMI组、AMI+CSWT组[(0.71±0.08)×10^(-3)%比(0.52±0.04)×10^(-3)%、(0.61±0.07)×10^(-3)%,均为P<0.05];术后30 d,三组间的EPCs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1 d和30 d,假手术+CSWT组的SDF-1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术后30 d,AMI+CSWT组的SDF-1明显高于AMI组[(203.80±110.13)ng/ml比(127.82±19.61)ng/ml,P=0.012]。(4)术后1 d,AMI组和AMI+CSWT组的TGF-β1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为P<0.05);术后30 d,除AMI组外,其他两组的TGF-β1含量较术后1 d均降低,且假手术+CSWT组、AMI+CSWT组明显低于AMI组[(37448.72±7987.74)ng/ml、(38402.03±8993.55)ng/ml比(56844.75±8311.27)ng/ml,均为P<0.05]。(5)与AMI组相比,AMI+CSWT组的心肌结构虽有破坏,但细胞水肿程度较轻,局部可见完整心肌和新生血管排列,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TGF-β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高。(6)三组大鼠组内比较:术后5 d和30 d三组大鼠的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AMI+CSWT组的LVEF术后30 d较术后5 d绝对值增加1.14%(P>0.05)。结论CSWT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成、抑制心肌纤维化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SDF-1、抑制TGF-β1的生成,来共同促进EPCs增殖、转化和向缺血心肌区域的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大鼠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生成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乙素上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拮抗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IR损伤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仙 李晓雪 +2 位作者 喻卓 杨为民 李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2-916,共5页
目的灯盏花乙素(SCU)可拮抗心肌IR损伤,但SCU是否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通路拮抗IR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尚不清楚。文中探讨SCU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损伤中的作用及对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目的灯盏花乙素(SCU)可拮抗心肌IR损伤,但SCU是否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通路拮抗IR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尚不清楚。文中探讨SCU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损伤中的作用及对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HCMEC分别进行正常培养和缺氧12 h-复氧12 h建立IR模型(HR)处理。正常培养条件下,将HCMEC分为正常对照组、DMSO组、SCU 1μmol/L组和SCU 10μmol/L组。给予HCMEC IR损伤处理后,分为空白对照组、HR模型组、HR+DMSO组、HR+SCU 1μmol/L组和HR+SCU 10μmol/L组。将HCMEC与SCU或DMSO预孵育2 h后行HR处理。采用MTT法和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并检测HCMEC的丙二醛(MDA)浓度。Western blot检测p-ERK1/2、ERK2和GAPDH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100%)比较,SCU 1μmol/L组和SCU 10μmol/L组[(110.40±2.34)%和(122±1.25)%]均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活力(100%)比较,HR模型组[(68.00±4.06)%]下降(P<0.05),与HR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比较,HR+SCU 1μmol/L组和HR+SCU 10μmol/L组[(90.53±3.67)%、(92.04±2.32)%]增加(P<0.05)。锥虫蓝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活力[(90.06±1.85)%]比较,SCU 10μmol/L组[(96.78±2.01)%]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91.83±2.34)%]比较,HR模型组细胞存活率[(73.72±4.91)%]下降(P<0.01),与HR模型组比较,HR+SCU 10μmol/L组细胞存活率[(87.59±2.64)%]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R模型组、HR+DMSO组MDA明显增加(P<0.01);与HR模型组比较,HR+SCU 1μmol/L组和HR+SCU 10μmol/L组MDA含量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R模型组p-ERK1/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HR模型组比较,HR+SCU 10μmol/L组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 HR损伤导致HCMEC细胞活力下降、MDA增加和p-ERK1/2蛋白表达降低,SCU通过上调p-ERK1/2表达而拮抗HCMEC 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乙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新手段——中国云南应用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钰 彭云珠 +8 位作者 杨萍 华宝桐 杨文慧 蔡红雁 陶四明 羊超 周超 王静 郭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194-196,共3页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寻找新的血管再生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能促进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生成,加速侧支循环建立,提高心肌储备,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寻找新的血管再生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能促进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生成,加速侧支循环建立,提高心肌储备,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8年国内首家引进瑞士CSWT,经过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心力衰竭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刺激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新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超 庞玺倬 郭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5-857,共3页
脊髓刺激(SCS)用于顽固性心绞痛治疗的历史已有20余年,脊髓刺激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脏植物神经张力平衡与稳态有关,可缓解心绞痛症状,进而改善心功能。而脊髓刺激治疗后心肌灌注变... 脊髓刺激(SCS)用于顽固性心绞痛治疗的历史已有20余年,脊髓刺激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脏植物神经张力平衡与稳态有关,可缓解心绞痛症状,进而改善心功能。而脊髓刺激治疗后心肌灌注变化的多项研究结果尚存在矛盾,故其改善心肌灌注的效果尚无定论。目前脊髓刺激的显效作用的机制不明确,限制了脊髓刺激在顽固性心绞痛治疗中更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证实脊髓刺激显著提高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效果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肌激光打孔(PMR)相近,而治疗费用和安全性则优于CABG、激光打孔等常规疗法。脊髓刺激被大规模临床应用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前,尚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心绞痛 脊髓刺激 机制 生活质量 成本效益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增强技术在心脏占位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谷颖 宋文娟 +8 位作者 马雪娟 刘利萍 杨祥 赵月 孙钺 王钰 张浒 李家宇 陈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磁共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术后病理、随访期间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占位性质特征。结果心脏占位性质构成比分别为:血栓44.4%(20/45),肿瘤44.4%(20/45),其他11.1%(5/45)。CEUS诊断心腔内占位的准确性显著高于TTE,CEUS诊断不同占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血栓:95.0%(19/20)、92.0%(23/25)、93.3%(42/45)、90.5%(19/21)和95.8%(23/24);(2)良性肿瘤:81.3%(13/16)、96.6%(28/29)、91.1%(41/45)、92.9%(13/14)和90.3%(28/31);(3)恶性肿瘤:75.0%(3/4)、97.6%(40/41)、95.6%(43/45)、75.0%(3/4)和97.6%(40/41)。结论CEUS可快速、安全、准确地判断心脏占位性质,对鉴别血栓和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占位 超声造影增强技术 实时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肾梗死一例
14
作者 简斌 张宏考 +4 位作者 肖俊会 黄郁 张立国 张有明 喻卓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6期434-435,共2页
患者男,65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h”于2012年03月07日入院,既往于2006、2007年曾先后两次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经右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并于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 患者男,65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h”于2012年03月07日入院,既往于2006、2007年曾先后两次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经右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并于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各植入支架1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肾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15
作者 赵玲 唐学文 +1 位作者 覃佐岸 郭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6期430-431,共2页
患者男性,58岁。2005年2月,患者因“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呼吸困难、咳痰、肝脾大、纳差、双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药物抗心力衰竭效果不佳”从外院转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波19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 患者男性,58岁。2005年2月,患者因“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呼吸困难、咳痰、肝脾大、纳差、双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药物抗心力衰竭效果不佳”从外院转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波19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心内膜炎 细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IL-8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一铭 李丽 +3 位作者 郭涛 肖践明 胡钊 蔡红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CSWT)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文中旨在探讨CSWT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IL-8的影响及其对缓解患者心绞痛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CSWT)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文中旨在探讨CSWT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IL-8的影响及其对缓解患者心绞痛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冠心病患者25例,应用震波治疗仪行CSWT,治疗前使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基础及负荷状态下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识别并定位缺血/存活心肌。以3个月为1个震波治疗周期,共行9次CSWT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成EPCs,观察其形态和数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EPCs;流式细胞术直接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VEGF、IL-8的表达水平。另外,在治疗前后行6 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SAQ评分、硝酸甘油用量临床指标评估;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静息及负荷状态下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和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和血流灌注。结果 CSWT治疗后,体外培养的EPCs数量(34.52±6.58)和细胞集落形成数(12.44±2.66)分别较治疗前(19.56±4.28、5.04±1.90)明显增多(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循环中EPCs数量较治疗前亦明显增多[(904.73±94.77)/m L vs(815.68±101.08)/m L,P<0.05]。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VEGF[(155.29±23.6)pg/m L]、IL-8[(149.37±46.51)pg/m L]均较治疗前(122.26±18.85、21.86±5.96)pg/m L明显增加(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6 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SAQ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LVD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PI在静息(2.16±0.16)和负荷(1.40±0.16)状态下分别较治疗前(1.04±0.19、0.80±0.16)明显增加(P<0.01)。PSSR基础状态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状态下明显增强[(2.02±1.00)vs(1.35±0.66),P<0.01]。结论 CSWT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外周血VEGF、IL-8的表达,促进EPCs的功能,在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等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8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心脏CT血管造影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和器械相关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沐回凯 孙煌 +6 位作者 李锐洁 孟照辉 彭云珠 孙钺 钟蕾 马米尔 罗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5-770,共6页
目的:比较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脏CT血管造影(CCTA)用于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检测器械相关残余分流(PDL)、器械相关血栓的效果。方法:纳入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 目的:比较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脏CT血管造影(CCTA)用于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检测器械相关残余分流(PDL)、器械相关血栓的效果。方法:纳入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患者术后45 d、术后6个月同时进行CCTA和TEE检查,分析对比封堵器PDL、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及不良事件等。结果:49例患者成功行左心耳封堵术(Watchman^(TM)封堵器35例,Lambre^(TM)封堵器14例),平均年龄(68.3±9.4)岁,CHA2DS2-VASc评分为(3.24±1.28)分,HASBLED评分为(2.61±1.37)分。术后45 d,49例患者完成TEE和CCTA随访,术后6个月,39例患者完成TEE和CCTA随访。术后45 d随访时,CCTA的PDL检出率明显较TEE高(87.7%vs. 67.3%,P=0.006),另外两种检测手段均在同一例患者中检出器械相关血栓。术后6个月随访时,CCTA的PDL检出率仍高于TEE(84.6%vs. 20.5%,P<0.001)。45 d随访时检出的1例器械相关血栓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TEE和CCTA均显示仍存在器械相关血栓,TEE显示血栓大小从23 mm×8 mm缩小到14 mm×3.4 mm。该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诊断心原性脑梗死,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左心耳封堵术后45 d似乎不能完全封堵左心耳,CCTA比TEE监测到更多的PDL,可作为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左心耳封堵术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心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血流动力学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单左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弛疗法对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及情绪紊乱的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柳唯意 余琳娜 +2 位作者 华宝桐 景盼 蒲里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21-3225,共5页
目的探讨松弛疗法减少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及改善情绪紊乱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1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及ICD门诊随访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男... 目的探讨松弛疗法减少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及改善情绪紊乱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1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及ICD门诊随访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男性、女性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药物治疗;试验组另外同时接受松弛疗法,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训练、静默放松训练,2次/d,30 min/次,持续6个月。应用起搏器腔内图事件监测功能,记录两组试验前6个月及试验期间6个月内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次数。分别于试验前及干预6个月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情绪紊乱程度及干预效果。结果试验期间,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退出3、2例。对照组试验前6个月与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2,P=0.637);试验组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少于试验前6个月(Z=-3.172,P=0.002)。试验组试验前6个月与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变化值大于对照组(Z=-2.475,P=0.013)。试验组干预后情绪紊乱程度较对照组轻,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情绪紊乱的干预效果与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次数呈负相关(r_s=-0.702,P<0.001)。结论松弛疗法能够减少ICD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的发生次数,并改善患者情绪紊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松弛疗法 除颤器 植入型 起搏器事件 情绪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及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华胜 宋文娟 +9 位作者 杨洪文 方东 杨春芳 马雪娟 刘利萍 谷颖 赵月 孙钺 张雅文 王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功能改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相关性,进而揭示CSWT改善IHD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功能改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相关性,进而揭示CSWT改善IHD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IHD患者20例,行内科标准治疗及CSWT,1个月内完成9次CSWT。治疗前,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MPI)识别存活心肌,定位缺血节段;治疗中,实时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和6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SDF-1和EPCs。患者于治疗后1和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GLS和MPI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和血流灌注,记录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和硝酸甘油用量,观察SDF-1、EPCs指标变化,分析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与SDF-1、EPCs的相关性。结果20例IHD患者共43个缺血治疗节段接受了9次CSWT,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和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MLHFQ评分和硝酸酯类用量均降低,SAQ评分、SF-36评分和6MWD均提高(均为P<0.05);治疗节段GLS绝对值增加,MPI局部灌注改善(均为P<0.05);SDF-1和EPCs指标呈增高趋势(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SDF-1(r=-0.56,P=0.00)和EPCs(r=-0.26,P=0.04)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SDF-1与EPCs无相关性(r=0.06,P=0.62)。结论CSWT通过促进IH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提高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SDF-1与EPCs升高与心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心肌缺血 心肌灌注 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