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通过Rubicon抑制自噬晚期或干扰素的产生实现固有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宿俊玮 袁瑾 +3 位作者 王峰 李珺 岳磊 严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自噬靶向降解病原微生物,协同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IFN)产生,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Rubicon,一种Run结构域Beclin 1相互作用和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蛋白,对自噬和IFN产生具...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自噬靶向降解病原微生物,协同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IFN)产生,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Rubicon,一种Run结构域Beclin 1相互作用和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蛋白,对自噬和IFN产生具有抑制效应。一方面,Rubicon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复合体的一种结合成分,通过不同的结构域分别与液泡蛋白分选34(Vps34)、紫外线辐射耐受相关基因(UVRAG)、小鸟苷三磷酸(GTP)激酶和RAS癌基因家族成员7(Rab7)相互作用,介导自噬成熟抑制;另一方面,Rubicon抑制核因子κB关键调节因子(NEMO)的泛素化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二聚化,进而阻断IFN产生相关的信号转导。研究发现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乙型肝炎病毒(HBV)、仙台病毒(Se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通过调节Rubicon的表达或功能实现固有免疫逃逸,Rubicon有望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RUBICON 干扰素(IFN) 自噬 固有免疫逃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表面蛋白P44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秋宇 王峰 +3 位作者 孙乐 陈施华 岳磊 严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38-1043,共6页
P44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p44/msp2基因家族编码的膜表面含量最多、研究最广泛的蛋白。其作为一个穿孔蛋白广泛参与病原体感染早期的黏附、入侵、免疫逃逸及新陈代谢等多种复杂生理活动,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已成为当下... P44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p44/msp2基因家族编码的膜表面含量最多、研究最广泛的蛋白。其作为一个穿孔蛋白广泛参与病原体感染早期的黏附、入侵、免疫逃逸及新陈代谢等多种复杂生理活动,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分子。本文就该蛋白分子的主要生理功能、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p44/msp2 穿孔蛋白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苯丙胺与HIV-1Tat蛋白协同诱导神经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俭 李娟 +5 位作者 杨根梦 李媛媛 刘柳 沈宝玉 曾晓锋 李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88-1491,共4页
甲基苯丙胺滥用与HIV感染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会问题。自噬是内质网衍生的囊泡包裹异常蛋白及细胞器,形成自噬小体,并转运至溶酶体降解的过程。甲基苯丙胺与HIV-1Tat蛋白均可诱导神经细胞自噬,该文综述近年来两者诱导神经... 甲基苯丙胺滥用与HIV感染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会问题。自噬是内质网衍生的囊泡包裹异常蛋白及细胞器,形成自噬小体,并转运至溶酶体降解的过程。甲基苯丙胺与HIV-1Tat蛋白均可诱导神经细胞自噬,该文综述近年来两者诱导神经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两者与自噬的关系,为寻找有效的药物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HIV-1Tat蛋白 神经细胞 自噬 神经毒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动物模型在毒品滥用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婵 杨根梦 +5 位作者 刘柳 王浩伟 苗霖 李怡 李娟 曾晓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3-659,共7页
目前,毒品滥用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共病问题备受关注。毒品滥用是HIV传播的促发因素之一,其同样可加重HIV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载量水平和加速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 目前,毒品滥用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共病问题备受关注。毒品滥用是HIV传播的促发因素之一,其同样可加重HIV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载量水平和加速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的疾病进展速度。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常用的HIV感染相关动物模型,如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及猫科动物,分析了其局限性和优势性,并对HIV感染相关动物模型在毒品滥用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毒品滥用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HIV感染相关啮齿类动物模型 FIV/家猫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