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内营养对AIDS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郭世奎 王昆华 +5 位作者 陈嘉勇 龚昆梅 包维民 刘为军 雷毅 龚方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1-2012,共2页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1]。是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云南是中国HIV感染发现最早.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部分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3]。艾滋病患者常因腹泻和营养不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坏.细...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1]。是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云南是中国HIV感染发现最早.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部分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3]。艾滋病患者常因腹泻和营养不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坏.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易出现各种复合感染;肠内营养不但能补充AIDS患者营养的不足,还能增强AIDS患者的营养吸收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患者 肠内营养 肠屏障功能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慢性消耗性疾病 艾滋病患者 肠道屏障功能 内毒素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SWI脑铁沉积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波 马莎 +4 位作者 戴敏方 安鸿飞 王云勇 张洁 沈凌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多个结构的T2*值,定量分析PD患者T2*值的变化规律,探讨PD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4例原发性单侧症状PD患者组及24名年龄、...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多个结构的T2*值,定量分析PD患者T2*值的变化规律,探讨PD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4例原发性单侧症状PD患者组及24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及SWI序列的扫描。经后处理在T2*图上分别手动测量双侧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PD组症状同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组症状同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黑质网状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红核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D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各兴趣区的T2*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原发性单侧症状PD的亚临床期就有铁的异常沉积;②PD铁异常沉积的部位包括黑质致密部、黑质网状部、红核,与苍白球、壳核、丘脑和尾状核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联蛋白基因截断突变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发有 范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5-718,共4页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约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5%,遗传缺陷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成熟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筛查,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约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5%,遗传缺陷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成熟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筛查,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肌联蛋白基因(TTN)截断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关于TTN截断突变的研究鲜有报道。现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TTN截断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家族性 肌联蛋白基因 截断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肠道拟杆菌属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世奎 陈嘉勇 +4 位作者 王昆华 龚昆梅 包维民 雷毅 龚方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39-2742,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艾滋病患者及正常人肠道拟杆菌属的变化,揭示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各30例的粪便。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艾滋病患者及正常人肠道拟杆菌属的变化,揭示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各30例的粪便。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粪便细菌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拟杆菌属中6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艾滋病组粪便中脆弱拟杆菌为[3.23±1.59;4.05±1.65(单位:logN/0.5 g湿便,下同)],单形拟杆菌为(5.69±0.95;6.70±2.18),多形拟杆菌为(5.01±1.61;6.41±2.34),卵形拟杆菌为(5.78±1.03;7.07±1.75),吉氏拟杆菌为(4.21±1.21;5.53±2.46),普通拟杆菌为(2.92±1.30;4.48±1.32),艾滋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肠道拟杆菌较正常对照组增多,提示了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为下一步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拟杆菌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营养对艾滋病病人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世奎 王昆华 +5 位作者 陈嘉勇 龚昆梅 包维民 刘为军 雷毅 龚方友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应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研究EN对艾滋病(AIDS)病人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FAS/FASL)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AIDS病人服用EN液前和服用4周后FAS/FASL的指标变化,分析AIDS病人肠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A... 目的:应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研究EN对艾滋病(AIDS)病人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FAS/FASL)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AIDS病人服用EN液前和服用4周后FAS/FASL的指标变化,分析AIDS病人肠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AIDS病人应用EN治疗4周后FAS/FASL明显降低,与EN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N治疗对AIDS病人的FAS/FASL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