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与常见牙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明珠 徐杰 +3 位作者 彭艺 吴剑花 邵聪吉 雷雅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分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根管内口腔常见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因牙周损害导致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30例(实验组),开髓揭顶冲洗后用纸尖采集根管内组织,抽提DNA;以5例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作为阴性对照组。... 目的分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根管内口腔常见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因牙周损害导致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30例(实验组),开髓揭顶冲洗后用纸尖采集根管内组织,抽提DNA;以5例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二步PCR技术对可疑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包括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福赛类杆菌(T.forsythensis)、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牙密螺旋体(T.denticola)和牙髓感染相关微生物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结果实验组患牙根管内组织样本中有13个样本存在目标微生物感染,总检出率为43.3%;其中检出T.forsythensis感染6例(20.0%),P.intermedia感染5例(17.0%),P.gingivalis感染4例(13.0%),P.endodontalis感染4例(13.0%),F.nucleatum感染1例(3.0%),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T.denticola。阴性对照组牙根管内组织样本中目标微生物检出率为零。结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以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微生物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导管癌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卫红 王春艳 +3 位作者 边莉 夏斌 胡瑶瑶 许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DC)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8例SD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DC)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8例SD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癌基因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SDC好发于腮腺,术前多有面瘫表现,复发3例。计算机断层扫描示界限不清,可伴有类结晶形成。VEGF、CK、GCDFP-15及C-erBb-2均呈阳性表达,多数病例AR呈阳性表达。结论SDC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涎腺肿瘤,类似乳腺导管癌。GCDFP-15、AR及C-erBb-2对SDC的病理学诊断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涎腺导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卫红 许彪 +3 位作者 邓家永 黎明 朱谨 夏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因下颌骨肿瘤需行下颌骨切除术的患者,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患者进行模拟手术。同时进行三维原型实体模型制作,临床...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因下颌骨肿瘤需行下颌骨切除术的患者,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患者进行模拟手术。同时进行三维原型实体模型制作,临床手术中根据模型塑形腓骨。结果:术前三维模拟腓骨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与临床术中所见及操作一致。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结论: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可充分评估患者下颌骨肿瘤的切除范围,详细了解腓骨及腓血管的情况,再结合快速原型技术,不仅为临床手术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拟技术 血管化腓骨瓣 下颌骨缺损 快速原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前、下颌下切口治疗咽旁颞下窝肿瘤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卫红 朱谨 +2 位作者 夏斌 孙鑫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边界相对较清楚的咽旁颞下窝肿瘤,单纯耳前、下颌下切口可顺利切除肿瘤,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 颞下窝 切口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和双桥接技术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屈振宇 杨聪 +1 位作者 王卫红 许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长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双桥接组(Ⅰ组)、原位神经吻合组(Ⅱ组)、正常空白对照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15mm缺...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长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双桥接组(Ⅰ组)、原位神经吻合组(Ⅱ组)、正常空白对照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15mm缺损模型,采用双桥接和原位神经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情况。结果12周时,Ⅰ组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能抑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可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Ⅱ组吻合口处膨大,周围有瘢痕样组织包绕。Ⅰ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与Ⅱ组相似(P>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双桥接技术修复长段神经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肯定。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生物相容性良好,适于体内植入修复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双桥接技术 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阔肌瓣防治味觉出汗综合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卫红 朱谨 +3 位作者 吴勇 胡瑶瑶 夏斌 许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同期行颈阔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对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及美学效果,同时探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9例手术同期行颈阔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患者,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及... 目的:探讨手术同期行颈阔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对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及美学效果,同时探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9例手术同期行颈阔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患者,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术区凹陷。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同期行颈阔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且可降低术区凹陷,为一种理想的腮腺肿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阔肌瓣 味觉出汗综合征 病理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皱切口及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代晓明 刘华 +1 位作者 李逸松 刘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除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92例腮腺全切除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S型切口,未行修复;实验组62例采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覆盖腮腺床,术后复诊了解是否存在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区面... 目的:探讨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除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92例腮腺全切除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S型切口,未行修复;实验组62例采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覆盖腮腺床,术后复诊了解是否存在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区面部外形分级评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期18个月。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对照组8例(27.0%),实验组4例(6.5%)。面部外形评级对照组Ⅲ级22例,Ⅳ级8例;实验组Ⅰ级16例,Ⅱ级4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叶切除术后对面部外形的恢复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全切术 除皱切口 颞筋膜瓣 FREY综合征 面部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N/PGLA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对兔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海刚 邱雅 +3 位作者 李蜀光 许彪 陈蕾 陈玉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导管修复,对兔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NTN/PGLA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导管修复,对兔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NTN/PGLA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标记,甲苯胺蓝染色对面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和形态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术后早期,NTN/PGLA的修复有效改善细胞形态,伤后5周存活神经元细记数明显比自体神经移植多(P<0.05);伤后10、14周,NTN/PGLA的保护作用减弱,NTN/PGLA侧与自体神经移植侧存活神经元记数无显著性差异,HRP逆行追踪NTN/PGLA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异。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出现神经元的分布异位,而NTN/PGLA侧仅1例出现。结论:成年动物(兔)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其形式以凋亡为主,兼有坏死;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早期对FMNs有明显保护作用,长期则可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当的效果;且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N PGLA 面神经 神经元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卫红 邓家永 +1 位作者 王家平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5-917,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 Pro 11.04对其术前CTA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腓动脉起始外... 目的:探讨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 Pro 11.04对其术前CTA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为(3.03±0.57)mm,腓骨头尖距腓动脉起始垂直距离为(43.11±10.11)mm,腓骨头尖距穿支血管垂直距离为(172.46±27.99)mm。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结论: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术前CT血管造影无创、准确、直观,对游离腓骨瓣移植具有重要手术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腓骨瓣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腹直肌皮瓣的制备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卫红 邹智荣 +3 位作者 刘宗良 牟象鑫 李国民 许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腹直肌的关系,为临床使用下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人成人标本,模拟手术方法制备下腹直肌皮瓣,同时对腹直肌及腹壁下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并摄像,... 目的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腹直肌的关系,为临床使用下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人成人标本,模拟手术方法制备下腹直肌皮瓣,同时对腹直肌及腹壁下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并摄像,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量。结果腹壁下动脉的起始外径为(2.58±0.60)mm,主干长度为(85.87±14.90)mm,穿支血管向脐周方向集中。结论腹壁下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下腹直肌肌皮瓣和穿支皮瓣均较适合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下腹直肌肌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涎腺导管癌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卫红 王春艳 +2 位作者 牟象鑫 谢玲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涎腺导管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涎腺导管癌奠定基础。方法:对原发于腮腺部位的导管癌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涎腺导管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涎腺导管癌奠定基础。方法:对原发于腮腺部位的导管癌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抗原标记物的表达,对涎腺导管癌进行形态学检查和鉴定。结果:涎腺导管癌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不规则,有突起,异倍体明显。细胞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细胞CK、GCDFP-15、AR阳性表达。结论:涎腺导管癌细胞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癌 涎腺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12
作者 牟象鑫 王卫红 +4 位作者 王春艳 邓家永 朱谨 付帅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7-638,共2页
口腔颌面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rmor,IM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原发于颞下窝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更为罕见呲。近期我院收治l例。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颞下窝 口腔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卫兵 范红渠 +3 位作者 郝鲁峰 邵磊 王智勇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作用ECV304细胞不同时间,以MTT法比较平阳霉素作用24、48及72 h后的细胞抑制率,应用DNA电泳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坏死情况、...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作用ECV304细胞不同时间,以MTT法比较平阳霉素作用24、48及72 h后的细胞抑制率,应用DNA电泳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坏死情况、细胞周期及Fas、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法显示随平阳霉素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抑制越明显;DNA电泳证实合适浓度平阳霉素作用下细胞发生凋亡,过高浓度细胞则发生坏死;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高,过高浓度细胞坏死占主导;平阳霉素各浓度作用24 h后,G2-M期百分率增高,S期百分率降低,G0-G1期百分率无明显变化;Fas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递减,Bcl-2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平阳霉素能明显抑制ECV304细胞生长,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平阳霉素可能通过诱导凋亡和坏死作用以抑制ECV304细胞的体外生长和增殖;细胞凋亡发生在G2-M期,是通过上调Fas蛋白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凋亡 坏死 FAS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异种脱钙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卫兵 范红渠 +2 位作者 郝鲁峰 王智勇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异种脱钙骨复合修复骨缺损时的成骨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并初步探讨bFGF的骨修复机制。方法:在33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mm×5mm...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异种脱钙骨复合修复骨缺损时的成骨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并初步探讨bFGF的骨修复机制。方法:在33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mm×5mm全层骨膜骨质缺损,分别植入复合骨、单纯异种脱钙骨和自体下颌骨块,并空置缺损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w取材作组织学检查,采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计算成骨量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bFGF对于VEGF的表达与其诱导成骨作用一样存在双相剂量效应,VEGF表达和新骨形成呈密切关系。结论:bFGF是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以促进血管化来实现增强异种脱钙骨愈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骨 脱钙骨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