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俊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为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固定成人尸体上,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入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自颈外动脉不同高度发出,其中舌动脉与... 目的:为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固定成人尸体上,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入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自颈外动脉不同高度发出,其中舌动脉与舌下神经;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内支伴行关系有三种: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外支伴行关系有二种。结论: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可处理颈上部3个颈椎病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外侧 手术入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前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卫 后嘉麟 +4 位作者 黄建强 孙学进 李兴国 庞瑞麟 余发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34-237,共4页
目的 明确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 (PCD)前入路的解剖层次及相应重要结构 ,探讨避免损伤重要结构的方法 ,提高PCD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  8具成人尸体 ,按PCD前入路逐层解剖 ,观察通过的解剖层次及相应结构 ,并以数字相机照像记录。结果 ... 目的 明确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 (PCD)前入路的解剖层次及相应重要结构 ,探讨避免损伤重要结构的方法 ,提高PCD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  8具成人尸体 ,按PCD前入路逐层解剖 ,观察通过的解剖层次及相应结构 ,并以数字相机照像记录。结果 PCD前入路通过颈动脉鞘与气管及食管之间的间隙 ,该间隙内主要为颈部筋膜及筋膜间隙 ,深面为椎前组织。在该间隙内穿行的主要解剖结构 :C3~ 4 水平有甲状腺上动、静脉及喉上神经 ,C3~ 7范围内有 0~ 3支甲状腺中静脉 ,C6~ 7水平有甲状腺下动脉及喉返神经 ,C5以下食管略偏向左侧 ,C6水平有交感神经颈中神经节 ,C5~ 7高度有甲状腺侧叶外缘。结论 PCD前路穿刺有安全的解剖基础。熟悉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严格按规程操作 ,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脱出 治疗 经皮穿刺切吸 解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的临床解剖及其不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孙俊 徐达传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5-186,184,共3页
寰枢椎的临床解剖及其不稳的研究进展孙俊①②综述徐达传①朱青安①审校寰枢椎在整个脊柱中结构最为复杂和特殊,寰椎无椎体,两者间无椎间盘,关节和韧带是其主要连结结构,对维持寰枢椎稳定有重要作用。任何原因所致的寰枢椎和韧带损... 寰枢椎的临床解剖及其不稳的研究进展孙俊①②综述徐达传①朱青安①审校寰枢椎在整个脊柱中结构最为复杂和特殊,寰椎无椎体,两者间无椎间盘,关节和韧带是其主要连结结构,对维持寰枢椎稳定有重要作用。任何原因所致的寰枢椎和韧带损伤,均可引起寰枢椎不稳,若处理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应用解剖 寰枢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卫 丁忠祥 +5 位作者 宋滇平 庞瑞麟 李兴国 邹智荣 后嘉麟 易根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度得到了甲状腺上、下动脉起点位置及方位,非腺体支与腺体血管内径、长度、角度等的解剖及影像统计学资料,并对腺体支的吻合和危险吻合进行了观察。结论①Graves病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的血供基础,其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介入栓塞治疗。自动塑形软头导管可超选择插入甲状腺动脉腺体支。甲状腺下动脉的袢状走行是识别它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栓塞应达到腺体小叶动脉,并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②尸体组所测值可作为正常人甲状腺动脉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甲状腺动脉 解剖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忠祥 赵卫 +6 位作者 邹智荣 后嘉麟 李兴国 宋滇平 向述天 李莉媛 袁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甲状腺动脉发出较多非腺体支。尸体组与正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亢组甲状腺动脉延长,主干及腺体干支内径明显增粗,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的角度增大,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体支之间的吻合和腺体内外的危险吻合支丰富。结论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进行介入栓塞。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支是降低介入栓塞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格雷夫斯病 甲状腺动脉 栓塞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世文 刘宗良 +1 位作者 郑明秀 王正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观察 3 0例 60侧 (男 19例 ,女 11例 )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 :(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 :男 (12 .5± 1.8)mm ,女 ... 目的 :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观察 3 0例 60侧 (男 19例 ,女 11例 )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 :(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 :男 (12 .5± 1.8)mm ,女 (10 .5± 1.8)mm ;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 :男 (8.0± 1.7)mm ,女 (6.7± 1.8)mm ;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 :男 (3 .4± 1.7)mm ,女 (3 .5± 1.1)mm。 (2 )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 ,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 :男 (6.6± 0 .1)mm ,女 (4 .9± 0 .4)mm ;距后缘距离 :男 (6.8± 1.8)mm ,女 (5 .5± 1.3 )mm。结论 :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最近 ,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软骨架 甲状软骨 杓状软骨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锥体段的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兴国 王爱莲 +1 位作者 余发昌 员彭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4期201-203,251-252,共5页
在80侧成人颞骨干标本上,对面神经锥体段的埋藏位置及深度,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鼓室窦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异类型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耳科后鼓室进手术路中对面神经锥体段的予测方法。经90例手术验证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面神经管 锥隆起 面神经隐窝 鼓室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劈胸骨柄同时锁骨离断T_2、T_3前入路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段洪 刘宗良 +2 位作者 闵捷 贺云 李兴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索安全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理想前入路方式。方法对30例(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采用劈胸骨柄同时锁骨部分切断术模拟脊柱T2、T3椎体前入路手术。在该入路中,寻找不同的间隙,暴露可能的椎体节段。结... 目的探索安全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理想前入路方式。方法对30例(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采用劈胸骨柄同时锁骨部分切断术模拟脊柱T2、T3椎体前入路手术。在该入路中,寻找不同的间隙,暴露可能的椎体节段。结果将左颈动脉鞘(左颈总动脉、左颈内静脉、左迷走神经及其颈心支)、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颈交感干及左纵隔胸膜一起向外侧牵拉,向内侧牵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及其分支,向下牵拉左头臂静脉的方式,30例标本均能清楚的显露T1上缘至T3下缘,部分(6例)可达T4中部。结论劈胸骨柄和锁骨部分切断入路中,可找到一种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安全间隙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爱莲 浦恩浩 李云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3-195,250,共3页
观察了30侧成人位听器湿标本的上鼓室粘膜皱襞、鼓室隔及鼓峡.对上鼓室粘膜皱襞的形态特征、辨认依据及鼓峡的位置、边界和径线作了详细的描述。对鼓峡阻塞的手术处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鼓峡 鼓室隔 粘膜皱襞 鼓峡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0
作者 廖进民 彭华山 王爱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1-273,共3页
在100侧干颞骨标本和20侧湿标本上观测了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形态及邻近结构。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前后径、上下径及深度在干标本分别为1.9,2.0,1.7mm;在湿标本分别为3.1,1.8,1.6mm。岬小桥是一个关键性结构,其形态分桥状、二分桥状、硬状及板... 在100侧干颞骨标本和20侧湿标本上观测了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形态及邻近结构。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前后径、上下径及深度在干标本分别为1.9,2.0,1.7mm;在湿标本分别为3.1,1.8,1.6mm。岬小桥是一个关键性结构,其形态分桥状、二分桥状、硬状及板状,能预测卵圆窗龛后隐窝的延伸及分型。构成该隐窝后上界的面神经管凸有42.5%有裂隙,且多近隐窝的上方。这些资料为后鼓室病灶清除术和镫骨手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鼓室 卵圆窗 龛后隐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带无影光源的解剖放大镜”
11
作者 李明 王爱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1期64-64,共1页
为广大的解剖学工作者提供一种物美价廉的解剖放大工具,我们据国外信息,自行设计一种简易实用的带无影光源的解剖放大镜。一、原理:据透镜成象和眼的调节原理,我们将光学放大部件与光源部件配为一体。放大镜片设计直径100mm以上的大镜片... 为广大的解剖学工作者提供一种物美价廉的解剖放大工具,我们据国外信息,自行设计一种简易实用的带无影光源的解剖放大镜。一、原理:据透镜成象和眼的调节原理,我们将光学放大部件与光源部件配为一体。放大镜片设计直径100mm以上的大镜片,双眼可直接视物,不失真。在保证一定的工作空间前提下,镜架可随意调节。配有适当的无影光源,降低眼的疲劳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影 镜片 镜架 眼镜 光源 辐射源 放大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的临床解剖学有关概况
12
作者 王爱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1期60-64,共5页
一、背景情况从历史上看,法国医学教育中的各门基础课一直是由临床医生兼任的。从卅年代后期以来,为了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与科研,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基础课教研室,与临床彻底分了家,其结果又导致了基础与临床的脱节及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很... 一、背景情况从历史上看,法国医学教育中的各门基础课一直是由临床医生兼任的。从卅年代后期以来,为了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与科研,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基础课教研室,与临床彻底分了家,其结果又导致了基础与临床的脱节及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解剖学 手术显微镜 低倍 医学院 医学院校 法兰西共和国 法国 临床应用解剖学 解剖学家 临床学科 大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学因素 被引量:16
13
作者 朱敏 丁晶 +3 位作者 徐永清 朱跃良 刘宗良 邬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6-507,共2页
目的探讨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方法对30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1)观察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关系;(2)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通道口;(3)向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当关节腔内... 目的探讨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方法对30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1)观察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关系;(2)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通道口;(3)向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当关节腔内压力增大后,关节内液体是否向GSB内外流。结果 (1)所有标本均存在GSB,40%(12个)标本的GSB与膝关节滑膜腔相通,其余60%(18个)均存在与膝关节滑膜腔相关联的薄弱区;(2)当膝关节腔内压力增大时关节液流向GSB内。结论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形成腘窝囊肿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腘窝囊肿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鼓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良发 王爱莲 杨月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1-93,共3页
以100侧成人正常颞骨标本为材料,对整个后鼓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后鼓室以锥隆起为中心,借面神经管凸,岬小桥,锥体嵴,鼓索嵴等为标志,分为卵圆窗龛后隐窝,鼓室窦,外侧鼓室窦,面经验隐窝。面经神管与面神经隐窝的关系恒定,均位于其内侧壁,... 以100侧成人正常颞骨标本为材料,对整个后鼓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后鼓室以锥隆起为中心,借面神经管凸,岬小桥,锥体嵴,鼓索嵴等为标志,分为卵圆窗龛后隐窝,鼓室窦,外侧鼓室窦,面经验隐窝。面经神管与面神经隐窝的关系恒定,均位于其内侧壁,埋藏较浅;面神经管乳突段与外侧鼓室窦的关系较复杂,其埋藏位置,深浅与后者的型别有关。本文提出了根据外侧鼓室窦型别预测面神经乳突段的方法。还对鼓索嵴,岬小桥,锥体嵴的形态改变对后鼓室各窝窦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鼓室 鼓室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缝匠肌皮瓣临床应用及解剖学要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以强 胡惠民 +2 位作者 牛松青 李翔鹏 吴红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36-237,共2页
按解剖学血管蒂特点,进行4例带蒂缝匠肌移位手术获得成功.缝匠肌皮瓣向上顺行移位时,蒂部不得超过上3/8段;向下进行移位时,蒂部不得超过下7/8段,才能保证主要血供来源不被破坏。
关键词 缝匠肌 肌皮瓣 肌移位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东 杨晓华 +2 位作者 边立功 杨波 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5-638,共4页
为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我们采用静脉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或腹腔移植荧光标记MSCs的方法检测MSCs在损伤处的分布迁移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各种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节段上、下均可... 为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我们采用静脉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或腹腔移植荧光标记MSCs的方法检测MSCs在损伤处的分布迁移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各种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节段上、下均可检测到荧光标记的MSCs,不同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内荧光标记的MSCs数量有所不同。损伤脊髓节段和非损伤脊髓节段内的细胞数量和密度也有明显差异(P<0.05)。BBB评分显示:术后第2d各组平均未超过1分者,移植后的1周内无明显差异(P>0.05);3周后,各组间差异也不大(P>0.05),但各移植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通过各种移植方法MSCs均可迁移到损伤脊髓节段,并在该部位存活、聚集和向损伤部位迁移,说明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于治疗脊髓损伤均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BBB评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GF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明 王廷华 +2 位作者 李兴国 路华 朱兴宝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探讨脊髓挤压伤后 NG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结果显示 :NG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 ;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损伤后 2 1d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 ,而...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探讨脊髓挤压伤后 NG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结果显示 :NG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 ;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损伤后 2 1d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 ,而背角的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 2 4h、7d及 2 1d组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在挤压伤后各组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P<0 .0 1)。提示 ,内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伤 脊髓 神经元 NGF 表达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灰度值测定 脊髓灰质神经元 损伤修复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凋亡因子Fas和FasL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晓华 李明 +4 位作者 李群 傅希玥 黄素群 温淑仪 肖南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6-400,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制备SD大鼠脊髓全横断性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揭示促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脊髓完全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相互变化趋势,以探讨Fas和FasL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正常和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不... 本研究通过制备SD大鼠脊髓全横断性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揭示促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脊髓完全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相互变化趋势,以探讨Fas和FasL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正常和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组SD大鼠脊髓灰质的前角神经元中均可观察到Fas和FasL的免疫阳性产物。与正常组比较,Fas、FasL阳性神经元细胞数在术后1、3、7、14d组均升高(P<0.05),21d组则降低(P<0.05)。前角Fas、FasL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在术后1、3、7d组较正常组降低(P<0.05),14、21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在损伤节段尾侧脊髓前角神经元Fas与FasL的表达经历了由增高到降低的过程,Fas和FasL表达增加有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趋势,可能参与诱导了脊髓继发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全横断损伤 凋亡因子 FAS FASL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P-43治疗大鼠脊髓横断后神经中丝NF200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段艳萍 王金德 +3 位作者 黄佑庆 战雅 贺云 巴迎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6-410,共5页
通过制备成年SD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研究生长相关蛋白(GAP-43)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中丝(NF200)表达的变化,探讨GAP-43在再生修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采用雌性8周龄SD大鼠75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 通过制备成年SD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研究生长相关蛋白(GAP-43)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中丝(NF200)表达的变化,探讨GAP-43在再生修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采用雌性8周龄SD大鼠75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GAP-43抗体组、GAP-43抗原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使用直接注射法将GAP-43抗原和GAP-43多克隆抗体分别注入抗原组和抗体组的大鼠脊髓的断端,对照组仅切断脊髓而不给药,最后观察各组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用BBB评分法对不同时段大鼠的行为学表现进行评分,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200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在不同的时间段行为学评分最低和抗原组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病理改变明显好转,NF200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且前角神经元NF200的表达早于后角神经元。抗体组早期恢复出现明显的停滞状态,但停药后能很快恢复。说明GAP-43能促进损伤脊髓的恢复,而抗体对损伤脊髓恢复的影响是可逆的,这对于脊髓再生的研究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方法,对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GAP-43 神经中丝 BBB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T-3和NT-4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明 王廷华 +2 位作者 路华 朱兴宝 冯忠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为了研究脊髓挤压伤后 ,脊髓神经元 NT-3和 NT-4的早期变化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 ,结果在大鼠脊髓证明了 NT-3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在胞核着色 ,NT-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腹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数在脊髓挤压... 为了研究脊髓挤压伤后 ,脊髓神经元 NT-3和 NT-4的早期变化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 ,结果在大鼠脊髓证明了 NT-3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在胞核着色 ,NT-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腹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数在脊髓挤压伤后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明显增高 ( P<0 .0 1) ;背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仅 2 1d组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1)。腹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在损伤后 2 4h组、7d组和 2 1d组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5 ) ,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 P<0 .0 5 ) ;背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显著增加 ( P<0 .0 1) ,随时间延长仍有增加趋势 ( P<0 .0 1)。结论 :在脊髓挤压伤后的早期腹、背角 NT-3和 NT-4阳性神经元数均有增多 ,提示内源性 NT-3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伤 脊髓神经元 NT-3 NT-4 表达 腹角 背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