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生角色互换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金德 范艳 +3 位作者 邹智荣 刘承杏 李明 黄素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1,共2页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乏生机和发展^[1]。教研室以改变教学方法为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实验教学 角色互换 学生思维 师生 教师能力 传统教育 教学环境 主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与能力培养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金德 段艳萍 +3 位作者 沈邦昆 李雪涛 赵严 张露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4-735,共2页
关键词 第二课堂 能力培养 解剖学 科研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 动手操作能力 课外活动时间 学生动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L_5-S_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宗良 邹智荣 +1 位作者 刘承杏 宋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5 9± 3.34(7.40~ 17.42 )cm2 ,在该区内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干。结论 :用穿刺导管从腹前壁经腹膜直抵椎间盘前面 ,椎间盘前方的小肠被“T”型杵状压腹器自动推开 ,从而可经双侧髂血管之间由前面较安全地穿入椎间盘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椎间盘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廓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月如 吴红斌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56-58,共3页
本文对昆明地区513名汉族青年学生的耳廓外形、耳垂进行观察;对耳廓的外展程度、耳长、耳宽及耳廓的上、下位置、前、后位置进行测量,所得结果作了统计学处理。
关键词 耳廓 外展 程度 青年 外耳 眼耳平面 耳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神经内窥镜侧脑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亚莉 陈英杰 +1 位作者 贾建鑫 陈绍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手术相对安全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颞角、三角区和枕角4种入路对固定后的成人颅脑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劣。结果:E2点与脑膜中动脉...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手术相对安全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颞角、三角区和枕角4种入路对固定后的成人颅脑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劣。结果:E2点与脑膜中动脉和大脑上静脉毗邻;N1~N3点与脑膜中动脉毗邻;N4点的体表定位点位于颞上回,深部正对颞横回;Z1~Z3点穿经视辐射,Z3点距角回最近,Z5、Z6与大脑上吻合静脉毗邻。结论:(1)额角入路相对于来说比较安全,只是定位准确,在穿刺过程中不会伤及血管和重要的神经中枢;(2)经颞角入路进行穿刺时,有损伤脑膜中动脉的危险;(3)三角区入路不常用,并且易损伤听辐射;(4)枕角入路利于手术中多部位的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神经内窥镜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窦的应用解剖研究
6
作者 王爱莲 员彭年 +3 位作者 魏治国 余发昌 李文明 李兴国 《解剖学杂志》 CAS 198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鼓室窦又各锥隐窝或后鼓室隐窝,为鼓室后部的一个骨性隐窝,其位置隐蔽且形态变异较大。在临床上,鼓室窦内可以隐藏病灶且与面神经密切毗连,窦内残留病灶是某些患者乳突根治术后继续流脓甚至引起面瘫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耳显微手术... 鼓室窦又各锥隐窝或后鼓室隐窝,为鼓室后部的一个骨性隐窝,其位置隐蔽且形态变异较大。在临床上,鼓室窦内可以隐藏病灶且与面神经密切毗连,窦内残留病灶是某些患者乳突根治术后继续流脓甚至引起面瘫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耳显微手术的开展,鼓室窦的解剖已引起耳科医生的重视。但国内外文献对此报道尚少,且未提及窦的分型,对窦口部的形态也未见有描述。本文着重研究鼓室窦的分型及窦口部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室窦 分型 胎儿 初步观察 鼓窦 型别 乳突小房 锥隆起 面神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下壁和颈静脉窝的解剖 被引量:2
7
作者 浦恩浩 李云瑞 余发昌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31-33,共3页
用100个成人颞骨和100个成人颅骨,观察测量了鼓室下壁和颈静脉窝。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关键词 鼓室 颈静脉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14个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明 王晓晴 +3 位作者 孙俊 李雪雁 邹智荣 刘承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598,共3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云南 体质特征 人口普查 聚居区域 石器时代 多民族 居住地 中国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大鼠的无麻醉可连续的采血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敏康 王晓燕 +3 位作者 张田 刘宗德 李朗 叶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采血 可持续采血 无麻醉采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巴迎春 王廷华 +4 位作者 潘兴华 李明 王金德 李朗 温淑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3-66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时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及修复机制。方法:永久性结扎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取慢性脑缺血30、120 d组。行为学测试,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计数大鼠大脑皮质中的NGF 阳性神经...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时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及修复机制。方法:永久性结扎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取慢性脑缺血30、120 d组。行为学测试,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计数大鼠大脑皮质中的NGF 阳性神经元数及测量平均灰度值。结果:大鼠慢性脑缺血时,大脑皮质中NGF的表达,第120 d比第30 d及对照组显著增强,而 30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伴有学习和记忆力下降。结论:慢性脑缺血时,NGF在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将随时间逐渐增强, 对坏死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NGF 基因表达 大脑皮质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挫伤对脊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和凤军 李明 +4 位作者 王廷华 陆地 胡艳丽 杨晓华 邓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挫伤后脊髓腹角早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挫伤,脊髓冰冻切片行BDNF免疫组化ABC染色。...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挫伤后脊髓腹角早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挫伤,脊髓冰冻切片行BDNF免疫组化ABC染色。结果:各移植组均见绿色荧光物质。脊髓挫伤后1dBDNF阳性细胞开始增多,7d达高峰,21d仍有较高表达。同一时间段内与挫伤对照组相比,移植组阳性细胞均增多,1d、3d和21d有显著性差异;3d和14d移植组平均灰度值有显著性差异;1d和14d移植组MO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挫伤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到达脊髓损伤处并可增加挫伤脊髓BDN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挫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骨髓基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表面纤维束的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步亮 庞爱兰 李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8-459,472,i0002,共4页
目的:调查脑干表面纤维束的外形特点,补充脑干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脑干进行解剖观察。结果:5 种未见报道的纤维束的出现率如下:大脑脚底表面纤维整体向腹内侧下旋,左侧24.0%,右侧28.0%,双侧28.0%;大脑脚底表面部分纤维... 目的:调查脑干表面纤维束的外形特点,补充脑干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脑干进行解剖观察。结果:5 种未见报道的纤维束的出现率如下:大脑脚底表面纤维整体向腹内侧下旋,左侧24.0%,右侧28.0%,双侧28.0%;大脑脚底表面部分纤维成弓形向下凸,仅左侧2.7%;脑桥表面部分脑桥小脑纤维向外下绕三叉神经根下方行入桥臂。左侧10.7%,右侧6. 7%,双侧5.3%;脑桥表面部分脑桥小脑纤维向外上绕三叉神经根上方行人桥臂,左侧1.3%,右侧2.7%;移位的锥体束纤维跨过或覆盖橄榄表面,左侧9.3%,右侧21.3%,双侧9.3%。还有国内未见报道的脚底丘索内侧束、横脚束、桥带、脑桥斜束和前外侧弓状纤维等。结论:本文丰富了国人脑干表面纤维束的类型,为人类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脑干表面纤维束的解剖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表面纤维束 解剖学 三叉神经 弓状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腹角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步亮 尹昭 +3 位作者 李明 杨力 郭泽云 王廷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2,22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t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3、NT-4)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染4种神经因子并作阳性细胞计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脊髓...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t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3、NT-4)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染4种神经因子并作阳性细胞计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胞核,BDNF、NT-4与NT-3主要分布于胞浆。htSCI前后它们在细胞内的分布范围没有变化。BDNF、NGF与NT-3的3 d在损伤尾侧段脊髓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BDNF与NGF的14 d的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NT-3与NT-4的14 d^21 d的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BDNF7~21 d以及NGF14 d的健侧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分别多于相应的伤侧。结论:内源性BDNF、NGF、NT-3、NT-4增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BDNF和NGF在健侧表达的增加说明健侧代偿功能的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3 神经营养因子-4 脊髓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的多层螺旋CT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小平 李兴国 +3 位作者 包颜明 刘承杏 陈绍春 王金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血管关系。材料和方法:对20例无泌尿系统疾病的活体进行肾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图像重建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的空间关系,包括肾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螺旋CT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血管关系。材料和方法:对20例无泌尿系统疾病的活体进行肾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图像重建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的空间关系,包括肾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前方,无血管跨越者23侧占57.5%,有血管跨越者17侧占42.5%;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后方,无血管跨越者31侧占77.5%,有血管跨越者9侧占22.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图象重建可清晰地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对诊断和治疗该部位地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丽波 胡竹林 +1 位作者 黎铧 陈英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分析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56例(57只眼)晶状体脱位进行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均采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入口。结果术后视力提高43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5只眼;手术并发症:前房及玻璃体积血4只眼,高眼压2只眼,视网... 目的分析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56例(57只眼)晶状体脱位进行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均采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入口。结果术后视力提高43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5只眼;手术并发症:前房及玻璃体积血4只眼,高眼压2只眼,视网膜脱离5只眼。结论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是晶状体脱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手术 治疗 晶状体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相关蛋白-43对脊髓损伤后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艳萍 苏玉林 +5 位作者 巴迎春 樊茂 黄佑庆 战雅 贺云 王金德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GAP-43)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骨质疏松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GAP-43抗体组、GAP-43抗原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用BBB评分法进...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GAP-43)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骨质疏松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GAP-43抗体组、GAP-43抗原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用BBB评分法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H-E染色;检测不同时期大鼠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不同的时间段行为学评分最低,抗原组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术后对照组的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呈下降趋势;抗原组的血清钙水平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抗体组的血清钙水平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水平呈下降趋势。术后3组的骨密度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组的下降最快、抗原组最慢。结论:GAP-43能通过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和再生而抑制骨量丢失,对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以及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生长相关蛋白-43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耳道上棘、外耳道前上棘的观察与测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月如 刘崇良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4期291-296,共6页
本文所用材料系昆明地区挖掘出土的成年干颅标本500例共1000侧。颅骨性别依据《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手册》鉴定:其中男性761例,女性293例。对干颅标本的每一侧观察及测量外耳道上棘、筛区、外耳道前上棘、外耳道下壁至茎乳孔的... 本文所用材料系昆明地区挖掘出土的成年干颅标本500例共1000侧。颅骨性别依据《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手册》鉴定:其中男性761例,女性293例。对干颅标本的每一侧观察及测量外耳道上棘、筛区、外耳道前上棘、外耳道下壁至茎乳孔的距离。根据张生贵等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耳道 茎乳孔 鼓室 中耳 上棘 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沙土鼠脑血管形态的变化
18
作者 黄素群 刘宗良 +2 位作者 李朗 程建军 杨建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7-428,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形态 老年人 沙土鼠 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发病率 定量比 年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的径线测量
19
作者 王爱莲 李跃敏 温淑仪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3期207-208,共2页
对我国人鼓室径线的测量,仅在个别文献中略有报道,且未详细说明测量方法及测点。本文以昆明地区出土的100侧颞骨标本为材料,运用特制的微型钢尺(将有标准刻度的钢尺切割打磨成宽1 mm、长40 mm的微型钢尺)在手术显微镜及带光源的放大镜下... 对我国人鼓室径线的测量,仅在个别文献中略有报道,且未详细说明测量方法及测点。本文以昆明地区出土的100侧颞骨标本为材料,运用特制的微型钢尺(将有标准刻度的钢尺切割打磨成宽1 mm、长40 mm的微型钢尺)在手术显微镜及带光源的放大镜下,对鼓室腔、鼓室盾板及鼓室盖的径线进行了直接测量,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并可供临床工作者参考。一、鼓室腔的径线:1.上下垂直径的测量方法与测点,将颞骨置于正常位置,在鼓环的边缘按挂钟的3点、6点、9点、12点的部位用红漆打上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室盖 鼓室腔 鼓环 厚度 中央部 鼓室盾板 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己对培养的绿色荧光蛋白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20
作者 李必俊 王金德 +4 位作者 陈辉 范燕 傅希玥 舒晔 陈英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研究防己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技术、荧光显微镜、DNA凝胶电泳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浓度防己对GFP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防己在1-100μg/ml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胸腺... 目的:研究防己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技术、荧光显微镜、DNA凝胶电泳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浓度防己对GFP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防己在1-100μg/ml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荧光染色可见典型凋亡小体, DNA凝胶电泳有典型的DNA梯形条带,免疫细胞化学可观察到Fas与FasL阳性表达细胞。结论:不同浓度防己(1-100μg/ml)可不同程度抑制GFP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凋亡可能通过Fas/FasL系统而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细胞凋亡 防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