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孙俊 何晓光 +1 位作者 张德芳 俞志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4-295,298,共3页
目的 :明确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及分布情况。方法 :对 2 5例 (5 0侧 )成人新鲜正常喉的喉上神经在 10~ 2 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和组织染色。结果 :第 1段 (从发出至甲状舌骨膜 )长 (2 4.2± 4.2 )mm ;第 2段 (位于甲状舌骨膜... 目的 :明确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及分布情况。方法 :对 2 5例 (5 0侧 )成人新鲜正常喉的喉上神经在 10~ 2 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和组织染色。结果 :第 1段 (从发出至甲状舌骨膜 )长 (2 4.2± 4.2 )mm ;第 2段 (位于甲状舌骨膜内 )长 (7.0± 1.2 )mm ;第 3段 (出甲状舌骨膜至喉 )长 (13 .4± 1.6 )mm。喉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后分为内上支、中间支、后下支 3支 ,并反复分支达会厌软骨、杓会厌襞、杓状软骨粘膜、声带后 2 /3区、杓间区及环状软骨板后区粘膜。结论 :喉内支第 1段无分支且位置浅 ,可作为神经吻合的最佳部位 ,并提出了喉内支在喉内分布较详细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上神经显微解剖 喉内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榆红 闫东 +5 位作者 谈跃 袁曙光 李燕 殷梅 保明芳 刘豫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类型动脉闭塞的影像学变化及与头颅CT扫描结果的比较。方法 2 0例经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2 0分钟和 72小时各作 1次...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类型动脉闭塞的影像学变化及与头颅CT扫描结果的比较。方法 2 0例经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2 0分钟和 72小时各作 1次脑血管造影 ,并于治疗后 1天、1周及 1月再作CT复查。按Theron的闭塞性血管分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 ,并比较不同血管闭塞类型治疗前后头颅CT影像的改变。结果 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与血管闭塞的类型有关 :Ⅰ、Ⅱb、Ⅲa型闭塞的血管再通率高 ,疗效好。CT见治疗后部分病人梗死灶缩小 ;Ⅲb、Ⅲc型再通率低 ,部分病人梗死灶扩大 ,易合并出血 ,疗效差。结论 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对Ⅰ、Ⅱb、Ⅲa型血管闭塞效果好 ,Ⅲb、Ⅲc型效果差且易合并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 脑梗死 影像学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榆红 吉训明 +4 位作者 李春艳 李淑婷 王志善 姜玲玲 罗玉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51-215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每组7只。再灌注48h,测定脑梗死体积...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每组7只。再灌注48h,测定脑梗死体积;拔栓后1h及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测定;梗死即刻、梗死后10min、术中1h、拔栓后即刻、每次夹/松颈总动脉时、干预后30min等15个时点监测脑血流。结果: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小,有显著差异;3组脑血流各个时点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但是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干预30min后脑血流百分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降低9%。手术后1h3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差异显著,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比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减小梗塞体积,改善大鼠术后1h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缺血后适应调节早期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脑保护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吉训明 段丽芬 +4 位作者 朱榆红 李淑婷 甘解华 凌峰 罗玉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激光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变化,脑梗死组大鼠应用4种神经行为学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在注射自体血栓时,与假手术组100%的血流量比较,脑梗死组大鼠脑血流量逐渐下降至36%,之后恢复到基础值的60%。狭窄组和脑梗死组大鼠颈动脉狭窄达到重度,其狭窄率、残存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总动脉PSV与颈内动脉PSV比值、阻力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脑梗死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术后1天达高峰。脑梗死组脑梗死灶多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脑梗死体积为(23.68±19.32)mm^3。结论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是可控的,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符合临床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梗塞 脑缺血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鑫 朱榆红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病且发病24h内入院的54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7、21d进行床旁TCD检测,并分别对TCD的主要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与脑出血体...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病且发病24h内入院的54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7、21d进行床旁TCD检测,并分别对TCD的主要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与脑出血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D异常主要表现为高阻力、低流速的血流频谱。连续监测发现,降低的血流速度逐渐增高,同时增高的脉动指数则逐渐降低。出血量、MESSS评分与大脑中动脉的Vm呈负相关,与PI呈正相关;而BI与大脑中动脉的Vm呈正相关,与PI呈负相关。结论TCD指标异常程度有助于判断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