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室功能及心肌缺血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段慧 单可记 +1 位作者 王菊 韩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3-689,721,共8页
目的应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并和常规冠脉造影、超声、心电图对照,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患者在1周内同时行DS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脉狭窄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 目的应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并和常规冠脉造影、超声、心电图对照,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患者在1周内同时行DS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脉狭窄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评估有无差异;并采用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使用DSCT心功能软件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值。将冠脉狭窄的支数、狭窄程度、狭窄的不同血管与LVMM、LVEF、LVSV值及临床心肌缺血改变对照分析。结果 DS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三支与双支病变组和中与重度狭窄时LVMM、LVEF、LVSV及心肌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单支与双支和轻度与中度间LVEF、LV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MM及心肌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呈单支血管中、重度狭窄时,只有左前降支组LVMM、LVEF、LVS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越高,左心室功能损害越大,左前降支狭窄对心功能损失最大。LVMM在冠状动脉狭窄时是较敏感的心肌缺血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双源CT 左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原理与技术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光明 韩丹 宋光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5期636-638,共3页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技术 治疗 局部组织 功能变化 血流 影像学技术 血液灌注 流通 发展 参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双能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燕 文亮 +1 位作者 韩丹 马存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9-703,727,共6页
目的通过双源CT头颅双能CT血管造影(DE-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Neuro-DSA)对比研究,探讨头颅DE-CTA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将双源CT头颅CTA检查正常者300例分为DE-CTA组(200例,行DE-CTA)和Neuro-DSA组(100例,行Neuro-DSA)。比较两组血管图... 目的通过双源CT头颅双能CT血管造影(DE-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Neuro-DSA)对比研究,探讨头颅DE-CTA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将双源CT头颅CTA检查正常者300例分为DE-CTA组(200例,行DE-CTA)和Neuro-DSA组(100例,行Neuro-DSA)。比较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后处理方法、扫描和后处理时间。结果 DE-CTA组与Neuro-DSA组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Ⅰ级者明显多于其他等级(P<0.01)。但颅底部去骨的效果Neuro-DSA优于DE-CTA(P<0.01)。DE-CTA增强扫描时间长于Neuro-DSA组(P<0.01),但辐射剂量、完成检查所需时间、图像减影时间均低于Neuro-DSA(P<0.01)。DE-CTA辐射剂量低于Neuro-DSA26.3%。结论头颅DE-CTA与Neuro-DSA比较有相同的颅内血管成像质量,而且辐射剂量小,检查效率高,但颅底去骨效果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双源CT 双能量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波 王元玲 +4 位作者 李树清 吴莉 江杰 吴岩 韩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9,71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方法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分析该组患者在双源CT血管造影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并与4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方法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分析该组患者在双源CT血管造影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并与4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1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96个,其中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干,分别占52.0%及20.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分别占52.0%(102/196)和27.0%(53/196);中到重度血管狭窄约占54例患者中的86.3%。与对照组比较,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其动脉狭窄常为中到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160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龙江 杨亚英 +2 位作者 杨桂芬 包颜明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 3 .2mm ,重建间隔为 1.6mm ,螺距为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用量以 1.5ml/kg计算。评价 160例CT血管造影中肝动脉的显示分支的级别以及起源部位 ,并根据Michels分型进行分类。结果 :正常肝动脉解剖占 67.5 %,肝动脉解剖变异占 3 2 .5 %。 3 6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 ,MS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为97.2 %。结论 :CT血管造影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有望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解剖 变异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龙江 包颜明 +4 位作者 宋光义 杨亚英 陆琳 王克超 王筱莉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讨论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能力。方法:21例行全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90ml,流率3ml/s,延迟25s,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阴影显示、容积显示与仿真内镜处理。结... 目的:讨论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能力。方法:21例行全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90ml,流率3ml/s,延迟25s,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阴影显示、容积显示与仿真内镜处理。结果:各种后处理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能最佳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容积重建的能力与最大密度投影法近似,表面阴影显示和仿真内镜各有优势,多平面重建对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显示能力不足。结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重建能较好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解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应用 肠系膜上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系统的CT血管成像 被引量:31
7
作者 包颜明 张龙江 杨亚英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2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静脉系统 血管成像 螺旋CT 解剖结构 静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亚英 张龙江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0期764-766,共3页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部血管 缺血性脑病 多层螺旋CT 颈动脉狭窄 并发症 诊断 成像 DSA 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龙江 马宁 +1 位作者 宋光义 祁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7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 所有 42例于MX80 0 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 ,有效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对比剂用量 1.5ml/kg体重 ,注射速率 3ml/s ,延迟时间分别为 2 5s、5 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 所有 42例于MX80 0 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 ,有效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对比剂用量 1.5ml/kg体重 ,注射速率 3ml/s ,延迟时间分别为 2 5s、5 0~ 5 5s。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多平面重组 (MPR)、容积再现 (VR)处理。结果 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 18例 ,肿瘤血管 2 3例。 12例进行了DSA检查 ,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 ,检出门静脉瘤栓 12例 ,门静脉闭塞 14例 ,动 静脉分流 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 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龙江 杨亚英 包颜明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787-790,共4页
关键词 诊断 主动脉瘤 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创伤性 分辨率 图像 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高分辨率CT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包颜明 赵光明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7期526-528,共3页
关键词 内耳高分辨率CT 冠状位CT 三维重组 骨迷路 内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的新实践 被引量:8
12
作者 包颜明 张龙江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循证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 循证医学 循证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颅内小病灶的简易体表定位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丹 吴岩 +1 位作者 李劲宏 王国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309-310,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小病灶 CT 体表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被引量:5
14
作者 包颜明 张龙江 +1 位作者 杨亚英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扫描参数 图像后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周围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龙江 杨亚英 +2 位作者 杨桂芬 包颜明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经足背静脉或手背静脉以 1ml/s流率注入 5 0ml对比剂 ,延迟时间为 60~ 70s。扫描条件为层厚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结果 :动脉系统疾病 10例 ,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9例 ,其中 1例合并动脉瘤 ,1例传统血管造影均不能插管操作 ,1例动脉瘤MRA以及传统血管造影均没有做出正确诊断 ;1例为正常下肢动脉。静脉系统疾病 3例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 ,上肢多发性静脉瘤 1例 ,经传统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应用MSCT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周围血管疾病 影像学诊断 静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的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龙江 包颜明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8期742-745,共4页
关键词 肾动脉 螺旋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包颜明 张龙江 +1 位作者 沈进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MSCT 扫描技术 技术参数 临床应用 脑血管 颈动脉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前列腺灌注成像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绍茂 韩丹 +2 位作者 宋光义 陆琳 王克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7-379,共3页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灌注成像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到体部的灌注研究越来越多,对肝、肾、胰腺、乳腺、胃等器官的灌注成像研究已有报道。由于扫描方法、灌注值算法、灌注指标的评价不尽相同,存在诸多的不...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灌注成像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到体部的灌注研究越来越多,对肝、肾、胰腺、乳腺、胃等器官的灌注成像研究已有报道。由于扫描方法、灌注值算法、灌注指标的评价不尽相同,存在诸多的不统一,前列腺CT灌注成像研究少有报道,通过对33例正常前列腺行MSCT灌注成像研究,探讨前列腺MSCT灌注的扫描技术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疾病的CT灌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龙江 宋光义 包颜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9期681-684,共4页
关键词 肝动脉 CT 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 三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CT影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亚英 包颜明 +2 位作者 杨俊涛 吴岩 王筱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对比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CT表现,提高两者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986-1997年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前列腺增生及22例前列腺癌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形状。密度、膀胱壁增厚的... 目的:对比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CT表现,提高两者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986-1997年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前列腺增生及22例前列腺癌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形状。密度、膀胱壁增厚的P值<0.01,钙化P值>0.05。此外前列腺癌尚可出现邻近器官的侵犯及转移征象,但对Ⅰ、Ⅱ期前列腺癌及纤维腺癌样型前列腺增生,两者仅凭CT影像较难鉴别。结论:CT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CT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