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志安 艾清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8-320,共3页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mic cephalalgias,TACs)是一组以单侧眶周、眶上或/和颞部疼痛,发作时伴头痛同侧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为特征的原发性头痛。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自主神经性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2
作者 张国强 常履华 张秀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常规注射用硫酸链霉素粉针剂稀释后,进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浅表神经干注射,其中第2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于患侧眶下孔处注射;第3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则注射患侧下齿槽神经...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常规注射用硫酸链霉素粉针剂稀释后,进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浅表神经干注射,其中第2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于患侧眶下孔处注射;第3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则注射患侧下齿槽神经干;单纯下唇部疼痛则注射患侧颏孔。隔2~3d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为1个疗程。疗效判定标准:治愈,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持续缓解>6个月;好转,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结果60例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8例(96.6%)治愈,1例(1.7%)好转,1例(1.7%)无效,总有效率为98.3%。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0例患者均无听觉损害症状以及体征,经眶下孔及颏孔注射者,注射1~2次后局部出现红、肿、痛甚至淤斑,治疗后1个月自行消失。结论局部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安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长,可重复注射,疗效好且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链霉素 药物治疗 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利多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大鼠坐骨神经Fas与FasL的表达及纤维结构变化
3
作者 庞爱兰 孟步亮 王廷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4,共4页
为了观察老化对神经纤维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凋亡相关因子Fas及其配体FasL表达的影响,随机取3月龄(成年组)和24月龄(老年组)正常SD大鼠各16只进行以下实验: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计数轴... 为了观察老化对神经纤维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凋亡相关因子Fas及其配体FasL表达的影响,随机取3月龄(成年组)和24月龄(老年组)正常SD大鼠各16只进行以下实验: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计数轴突数与Schwann细胞数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坐骨神经老化时Fas和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可见老年大鼠坐骨神经轴突直径增加,轴突周围间隙扩大,多数髓鞘分离,部分板层结构排列紊乱、破坏甚至呈气球样变。老年组的轴突数与Schwann细胞数的比例较成年组变大(P<0.01)。两组动物坐骨神经的髓鞘与轴突均可见Fas和FasL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但老年组大鼠的Fas和Fasl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以上结果提示老化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纤维的形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产物Fas及其配体FasL的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坐骨神经 凋亡相关因子Fas 凋亡相关因子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老年性变化
4
作者 庞爱兰 王文成 孟步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1-464,共4页
为了研究老年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特点,随机取3月龄(成年组)和24月(老年组)龄正常SD大鼠各10只,用电镜观察两组间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组大鼠坐骨神经内有髓纤维的百分比、轴突间胶原纤维密度以及Schwann细胞胞质中... 为了研究老年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特点,随机取3月龄(成年组)和24月(老年组)龄正常SD大鼠各10只,用电镜观察两组间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组大鼠坐骨神经内有髓纤维的百分比、轴突间胶原纤维密度以及Schwann细胞胞质中脂褐质沉积密度均多于成年组(P<0.05);但无髓纤维之百分比少于成年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坐骨神经内的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百分比、轴突间胶原纤维密度以及Schwann细胞胞质中脂褐质沉积密度是衡量大鼠坐骨神经老化的形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坐骨神经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DL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柳华 王毅 +2 位作者 任惠 王文敏 马素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是否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与认知功能,降低残疾率、复发率。方法: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43例,非针刺组45例,采用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scale,SSS)和神经... 目的:探讨针刺是否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与认知功能,降低残疾率、复发率。方法: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43例,非针刺组45例,采用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scale,SSS)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试(neurobehavioralcognitivestatusexamination,NCSE)评测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和认知功能改变;6个月死亡/残疾率、6个月卒中复发率、6个月修订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使用BarthelIndex评分)作为终点指标;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基线具有均衡可比性(P>0.05);NCSE、ADL、MRS评测:针刺组优于非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SS、6个月死亡/残疾率、复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率达97.73%。结论: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ADL能力的提高、认知功能的改善有效,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针刺是一种值得应用的疗法。但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验证针刺治疗是否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远期终点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缺血性脑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缓释片对成年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虹 张明之 +2 位作者 龙发青 聂荔 郭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评价托吡酯(topiramate tablet,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sodium valproate retard tablet,VAP)对成年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新确诊成年癫患者随机分为2组,TPM组(30例)与VAP组(32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分别于用药前及用... 目的:评价托吡酯(topiramate tablet,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sodium valproate retard tablet,VAP)对成年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新确诊成年癫患者随机分为2组,TPM组(30例)与VAP组(32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2个月后采用韦氏修订记忆量表(WMS-RC)与P300检查对癫患者的认知功能做出评估。结果:①服药前TPM组VAP组比较记忆商值(MQ)、ERPs检查中P3波潜伏时间P>0.05,2组间认知功能无明显差异;②TPM组较服药前1→100顺序数数分值下降、100→1倒数水平降低、数字累加分值降低、图片再认错误增加、图片记忆能力降低、图像再生错误率增加、词语联想错误增多、实物触摸困难、故事理解能力降低、顺背反背数字难度增大;ERPs检查中,N1波潜伏时间延长,P2、N2、P3波潜伏时间均明显延长,P3波波幅降低。VAP组WMS-RC测试各分项分值较用药前无显著变化;ERPs检查中,N1波潜伏时间缩短,P2、N2、P3波潜伏时间均缩短明显,P3波幅增高不明显;③WMS-RC中的短期记忆与P3波潜伏时间呈负相关。结论:TPM在加量阶段可以引起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VAP对癫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将P300与WMS-RC结合用于癫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其结果更客观、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片 丙戊酸钠缓释片 癫痫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柳华 邱亚 +2 位作者 艾清龙 隆昱洲 王文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9~80岁汉族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起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9~80岁汉族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起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IN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185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42例诊断为CIND,占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和中等面积梗死(OR:4.687,P<0.05;OR:4.734,P<0.05)、糖尿病(OR:2.887,P<0.05)是缺血性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梗死面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者的记忆功能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文敏 艾清龙 +2 位作者 王毅 弓少霞 李玉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3-364,共2页
海洛因成瘾者的记忆功能研究王文敏*艾清龙*王毅*弓少霞*李玉龙△吸入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可以造成持久的精神行为障碍及高级神经机能障碍[1,2]。近年我国已有不少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研究的报告,但至今国内尚未见对海洛因成... 海洛因成瘾者的记忆功能研究王文敏*艾清龙*王毅*弓少霞*李玉龙△吸入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可以造成持久的精神行为障碍及高级神经机能障碍[1,2]。近年我国已有不少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研究的报告,但至今国内尚未见对海洛因成瘾者的记忆功能研究的报道。本文对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成瘾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枫叶黄酮对老年痴呆动物模型的抗氧化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志安 郭家智 +5 位作者 刘承杏 李兴国 傅希玥 艾青龙 孙俊 陆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7-502,共6页
目的:构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联合D-半乳糖(D-gal)致痴呆模型,探讨枫叶黄酮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36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联... 目的:构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联合D-半乳糖(D-gal)致痴呆模型,探讨枫叶黄酮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36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联合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构建SD大鼠痴呆模型后经枫叶黄酮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相关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在第Ш象限逗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大脑皮质MDA含量增加(P<0.05),GR、GSH-PX的含量降低(P<0.05);p38、JNK磷酸化增强,ERK磷酸化水平降低。而枫叶黄酮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第Ⅲ象限逗留的时间明显增加(P<0.05),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大脑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GR、GSH-PX的含量升高(P<0.05);p38、JNK磷酸化被抑制,ERK的磷酸化增加。结论:枫叶黄酮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衰老。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痴呆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GR和GSH-PX的含量,抑制p38、JNK磷酸化并增强ERK磷酸化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叶黄酮 β淀粉样蛋白1-42 D-半乳糖 老年痴呆 巯醇抗氧化物(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苷Rg1抑制脂多糖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宗一 何颖 +5 位作者 詹东 张铁军 宋蕊 刘世昌 艾青龙 陆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对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激活的机制。方法:用LPS刺激BV-2细胞构建激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Rg1对BV-2细胞的活力影...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对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激活的机制。方法:用LPS刺激BV-2细胞构建激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Rg1对BV-2细胞的活力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Rg1(10、20和40μmol/L)对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nhibitorκB-α,IκB-α)和反应结合蛋白(cAMP-response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以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家族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等细胞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不同浓度的Rg1明显抑制了LPS诱导的磷酸化IκB-α和CREB蛋白表达以及MAPKs通路(ERK1/2,JNK,p38 MAPK)磷酸化蛋白表达,并且对p38 MAPK表达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g1可能通过抑制MAPKs的磷酸化来调控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激活,发挥其神经抗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苷RG1 脂多糖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BV-2细胞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V-CIND) 被引量:8
11
作者 柳华 王文敏 +1 位作者 隆昱洲 常履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9-511,共3页
关键词 血管性 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两家系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2
作者 操基清 张成 +9 位作者 李亚勤 杨娟 梁颖茵 冯善伟 张旭 利婧 张惠丽 朱瑜龄 耿嘉 杨丽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79-484,共6页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患者均存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分别为c.250G>A(Ala84Thr)纯合突变和c.250G>A(Ala84Thr)、c.524G>A(Arg175His)复合杂合突变。维生素B2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治疗10个月后呼吸肌和四肢近端肌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例治疗2个月后行走、跑步如常,颈部肌肉恢复至正常状态;1例治疗2个月后可参加剧烈运动且无疲劳感。结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虽然以四肢近端和躯干肌无力,以及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但也需注意少数以呼吸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避免漏诊和误诊。维生素B2单药治疗效果极佳,症状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疑似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可尝试维生素B2诊断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贮积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质类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马素萍 纳娜 王海艳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9期68-69,共2页
目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吹吸管、做舌操、冷刺激口咽部、进食训练的康复训练。结果训练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训练前(P<0.01)。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 目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吹吸管、做舌操、冷刺激口咽部、进食训练的康复训练。结果训练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训练前(P<0.01)。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反射 饮食护理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莫三嗪、托吡酯对癫癎大鼠的脑电图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虹 孙超艳 +2 位作者 杨佳 冯忠堂 徐国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6-859,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托吡酯对青霉素致大鼠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及其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青霉素致癎组、拉莫三嗪组、托吡酯组、丙戊酸钠组大鼠癎性发作,记录脑电图。免疫组化SABC染色观察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拉莫...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托吡酯对青霉素致大鼠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及其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青霉素致癎组、拉莫三嗪组、托吡酯组、丙戊酸钠组大鼠癎性发作,记录脑电图。免疫组化SABC染色观察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拉莫三嗪组、托吡酯组与丙戊酸钠组脑电癎样放电减少,这3组比较癫癎发作潜伏期和发作持续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3组较青霉素致癎组Bcl-2细胞增多,Bax细胞减少,托吡酯组、拉莫三嗪组较丙戊酸纳组Bcl-2细胞增多,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托吡酯、拉莫三嗪抗癫癎疗效优于丙戊酸钠,且对青霉素致癎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托吡酯 癫癎 脑电图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震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隆昱洲 王文敏 艾清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口语表达分测验及阅读分测验、Rey复杂图形测验、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广度分测验、相似性分测... 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口语表达分测验及阅读分测验、Rey复杂图形测验、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广度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符号-数字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和画钟测验,对40例ET患者和40名年龄、文化程度、利手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认知评定。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患者的抑郁情绪,HAMD评分>8分为伴有抑郁症状。结果ET组的Rey复杂图形测验(t=6.66,P<0.001)、数字广度分测验(顺)(t=3.32,P<0.001)、符号-数字分测验(t=4.18,P<0.00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各项(P<0.05)、连线测验(t=3.59,P<0.001)、词语流畅性测验(t=-3.98,P<0.001)和画钟测验(t=-4.18,P<0.001)等各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口语表达分测验及阅读分测验、相似性测验中两组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各项认知测验成绩与震颤强度和病程无关(P>0.05);52.5%(21/40)ET患者合并抑郁症状,但多为轻度抑郁(71.4%);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年龄有关(2=27.03,P<0.001),多出现在50岁以下的患者(85.7%);是否伴有抑郁的ET组之间各项认知测验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患者存在多认知域的功能障碍,尤以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记忆受损较为明显;ET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震颤 认知障碍 抑郁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雪彤 李志安 +1 位作者 朱昱 艾青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4-567,共4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以脑和脊髓存在广泛病灶为主要特征的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是MS的常见症状,可发生于疾病的各个时期,也可出现在身体残疾程度轻微的疾病早期及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isol...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以脑和脊髓存在广泛病灶为主要特征的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是MS的常见症状,可发生于疾病的各个时期,也可出现在身体残疾程度轻微的疾病早期及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isolatedsyndromes.CIS)i21的患者中。Ms可影响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复杂注意、信息加工的速度、执行功能及长时记忆,而简单注意力(如复述数字)和基本的语言技能(如词语的命名和理解)通常不受影响,且很少出现明显的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认知障碍 评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柳华 刘鸣 +2 位作者 王文敏 隆昱洲 任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的关系。方法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测定将患者分为CIND组(42例)和对照组(143例)。PCR法测定ACE...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的关系。方法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测定将患者分为CIND组(42例)和对照组(143例)。PCR法测定ACE基因I/D多态性,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结果 CIND组与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理论频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ACE基因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460倍(95% CI:1.084~5.58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共显性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Ⅱ基因型的3.185倍(95% CI:1.148~8.842,P<0.05);在隐性遗传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852倍(95% CI:1.058~7.687,P<0.05)。结论ACE DD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ACE DD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C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卒中 认知障碍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特发性全面性癫痫CLCN-2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于荔 王文敏 俞志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检测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IGE)与电压门控氯通道-2基因(voltage-gated chloride ion channel-2,CLCN2)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方法采用PCR、单碱基延伸(SNap shot)测序技术,应用病... 目的检测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IGE)与电压门控氯通道-2基因(voltage-gated chloride ion channel-2,CLCN2)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方法采用PCR、单碱基延伸(SNap shot)测序技术,应用病例-对照法检测云南5种独有少数民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IGE患者92例及其未发病亲属170例CLCN2基因rs2228291、rs6770808、rs6773786位点多态性。结果 rs2228291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少数民族IGE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掊2=5.025,P=0.081;掊2=0.092,P=0.762,P>0.05)。rs6770808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掊2检验在少数民族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掊2=1.690,P=0.43;掊2=0.601,P=0.438,P>0.05)。多态性位点rs6773786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在少数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掊2=1.566,P=0.457;掊2=1.345,P=0.246,P>0.05)。结论 CLCN2基因中3个SNP位点rs2228291、rs6770808、rs6773786可能与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 遗传学CLCN2 云南少数民族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伤员骨折早期运动疗法康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代蓉 马素萍 朱秋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3期284-285,共2页
目的探讨地震中骨折伤员的早期康复方法。方法对11例地震中骨折伤员的康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伤员康复效果满意。结论地震伤员骨折早期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地震伤 骨折 运动疗法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尼沙胺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丽娜 刘雅婧 +9 位作者 丁成赟 史树贵 林卫红 陈涛 孙红斌 徐运 董万利 陈启光 陈炳为 陈阳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08-412,共5页
目的观察唑尼沙胺分散片添加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失神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0例诊断明确的部分性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唑尼沙胺组(120例)或对照组(120例)。回顾性基线期(12周)后,予初始剂量唑... 目的观察唑尼沙胺分散片添加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失神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0例诊断明确的部分性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唑尼沙胺组(120例)或对照组(120例)。回顾性基线期(12周)后,予初始剂量唑尼沙胺或安慰剂100mg/次,1次/d,3周内递增至100 mg/次,3次/d;分别在治疗第0、2、4、8和16周时进行随访,评价治疗第5~16周时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以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5~16周时,唑尼沙胺组患者癫癎完全控制率为34.04%(32/94)、总有效率74.47%(70/94),对照组分别为13.08%(14/107)和42.99%(46/10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唑尼沙胺组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嗜睡、疲劳、头晕、肝功能异常等,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唑尼沙胺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疗效优于安慰剂,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临床可以选择的新型抗癫癎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部分性 药物疗法 胺类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