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39
1
作者 裴林林 姜国刚 +1 位作者 陈庆伟 王志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晨希 孙卫红 +3 位作者 陈宗建 王佳丽 叶剑峰 万桂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1-524,共4页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CHA_2DS_2-VASc评分,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计算HAS-BLED评分,评分≥3分为出血高危。结果:628例患者中接受抗凝的有161例(25.6%),其中接受华法林151例(93.8%),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0例(6.2%),新型抗凝药物应用远远少于华法林。患者平均CHA_2DS_2-VASc评分为(4.04±1.84)分,CHA_2DS_2-VASc≥2分者565例(90.0%),其中138例(24.4%)接受抗凝治疗;平均HAS-BLED评分为(1.96±1.13)分,HAS-BLED评分≥3分者190例(28.0%),其中70例(36.8%)接受抗凝治疗。年龄≥75岁患者中CHA_2DS_2-VASc≥2分共323例(100%),其中61例(18.9%)接受抗凝治疗;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有126例(39.0%),其中36例(28.6%)接受抗凝治疗。医师未告知、患者依从性差和阿司匹林当作抗凝药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非瓣膜病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90.0%的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分,仅24.4%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低,且多使用华法林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华法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