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BR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殷超 郭洁 +3 位作者 刘佳 沈虹 王凯丽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4-2699,2705,共7页
透气膜曝气供氧与生物膜工艺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即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介绍MABR的膜材料、膜组件和传质机理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MABR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氧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 透气膜曝气供氧与生物膜工艺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即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介绍MABR的膜材料、膜组件和传质机理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MABR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氧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生物膜厚度和pH等影响因子对工艺体系的影响。最后对MABR作为一种节能减碳的水处理工艺成为我国传统污水厂提质降耗的突破口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活性污泥法 水处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改良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的两种碳源补充途径脱氮效能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天寅 王烽圣 +5 位作者 许晓毅 张书源 姜永波 张红春 赵鸣峰 郭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7-781,共5页
在太湖流域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改良厌氧/缺氧/好氧工艺中试验了两种碳源补充途径的脱氮效能,途径Ⅰ为全部外加乙酸钠碳源,途径Ⅱ为部分利用原水碳源。结果表明,两种碳源补充途径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相当,出水COD、氨氮和总氮均能达到《... 在太湖流域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改良厌氧/缺氧/好氧工艺中试验了两种碳源补充途径的脱氮效能,途径Ⅰ为全部外加乙酸钠碳源,途径Ⅱ为部分利用原水碳源。结果表明,两种碳源补充途径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相当,出水COD、氨氮和总氮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而且,两种碳源补充途径对污泥活性和沉降性影响也不大,微生物多样性相当,微生物结构相似。途径Ⅱ的污水处理成本较途径Ⅰ降低约0.20元/m^(3)。因此,为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可以采用减少外碳源乙酸钠投加量、充分利用原水内碳源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外碳源 脱氮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双酚A效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玉霖 吴浩伟 +3 位作者 杨欣 龙昕 郭洁 丁飞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3-111,共9页
通过热解废弃酚醛树脂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碳材料,设置催化剂Co(NO_(3))_(2)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0%和1.5%,热解温度分别为700℃、900℃和1100℃.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确定材料... 通过热解废弃酚醛树脂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碳材料,设置催化剂Co(NO_(3))_(2)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0%和1.5%,热解温度分别为700℃、900℃和1100℃.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确定材料的形貌特征与生成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质量分数和热解温度对碳纳米管生成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Brunauer-Emmett-Teller,BET)测试方法和BJH模型分别计算材料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通过磁性测试和Zeta电位表征材料磁性能否磁性分离以及不同pH值环境下材料稳定性.将不同掺入量的复合材料和商用碳纳米管对双酚A的吸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吸附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复合碳材料表面均匀生成大量碳纳米管,CoO金属氧化物附着于碳管内和端点处;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290.74 m^(2)/g、平均孔径仅为3.63 nm.通过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在6 h内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材料表面存在不同类型的活性吸附点位,吸附发生在复杂的异相界面,双酚A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3.1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酚醛树脂 资源化 双酚A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