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不同水分管理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
1
作者 黄涛 杜涛 +4 位作者 姚兆洋 朱莉莉 王广帅 刘玮璇 刘笑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4,共7页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CCOT和FCOT)、背景大气环境(CCK和FCK)3种气候条件,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稻田CO_(2)净通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达到峰值。C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CCK处理增加10.40%~40.78%,CCOT处理增加了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速率,减少了抽穗开花期和黄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F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FCK处理增加1.19%~52.01%,FCOT处理较FCK处理增加8.63%~121.88%。CO处理在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条件下均增大了稻田CO_(2)吸收速率,COT处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作用因水分管理模式和水稻生育期存在差异,淹水灌溉稻田CO_(2)的吸收能力显著提升。在每个典型日几乎都观测到CCO和CCOT处理稻田CO_(2)净吸收能力在日尺度上的增强,各时期的控制灌溉稻田和生长前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处理下具有最大的日平均CO_(2)净吸收速率,生长后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T处理下CO_(2)吸收能力更强。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因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节水灌溉可能会减弱气候变化对稻田“碳汇”能力的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控制灌溉 稻田 CO_(2)净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可降解地膜覆盖下节水灌溉稻田杂草发生规律与控草效应
2
作者 肖向阳 刘笑吟 +3 位作者 程衡 朱莉莉 姚兆洋 蔡钰欣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0-627,共8页
为了研究秸秆可降解地膜覆盖下节水灌溉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地膜覆盖和除草剂施用2个因素,其中地膜覆盖层数设置4个水平:F0(无覆盖)、F1(1层覆盖)、F2(2层覆盖)和F3(3层覆盖),除草剂施用量设置3个水平:H0(不施用)、H0.5(全剂量的50%... 为了研究秸秆可降解地膜覆盖下节水灌溉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地膜覆盖和除草剂施用2个因素,其中地膜覆盖层数设置4个水平:F0(无覆盖)、F1(1层覆盖)、F2(2层覆盖)和F3(3层覆盖),除草剂施用量设置3个水平:H0(不施用)、H0.5(全剂量的50%)、H1(全剂量),共12个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对应的地膜厚度处理分别设置3个重复以监测杂草数量及种类、杂草生物量、杂草总鲜重等指标.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够有效延缓杂草的出现,降低了杂草密度峰值,同时显著减少了杂草鲜重.此外,覆膜还可以减少杂草种类,改变其生存空间和群落分布,进而有效控制杂草特别是优势种杂草的密度.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无除草剂的单层覆盖(F1H0处理)被选为最佳措施.与不覆膜相比,F1H0处理在2次杂草数量峰值的防效分别为75%和78%,累计鲜重防效为77%,在地膜降解前具有100%的杂草防除效果,并显著降低优势种杂草的发生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地膜覆盖 除草剂 杂草 节水灌溉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对盐渍土甲烷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亚威 周姣艳 +4 位作者 张坚 刘笑吟 卫琦 缴锡云 徐俊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17-123,共7页
甲烷(CH_(4))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准确认识特定类型土壤CH_(4)源汇特征及影响因子调控作用,对于提升土壤CH_(4)吸收潜力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在土壤室内培养试验中,设置了3个土壤含水率处理,分别... 甲烷(CH_(4))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准确认识特定类型土壤CH_(4)源汇特征及影响因子调控作用,对于提升土壤CH_(4)吸收潜力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在土壤室内培养试验中,设置了3个土壤含水率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率(Field Capacity,FC)的50%(50%FC),75%FC和100%FC,并在每个含水率下设置了6个含盐量处理,电导率分别为0.3、1.0、2.0、3.2、4.9和6.2 dS/m,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条件下盐渍土CH_(4)吸收特征。在田间测坑试验中,观测了0.3、1.0和5.0 dS/m 3种含盐量土壤的CH_(4)吸收特征及其对水分动态的响应。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00%FC下6种盐分水平土壤CH_(4)累积吸收量分别是75%FC下的1.08~1.39倍和50%FC的1.27~1.72倍,表明在田间持水率范围内,含水率升高促进了土壤CH_(4)吸收;在3种含水率下,土壤CH_(4)累积吸收量均随着处理含盐量升高而降低,6.2 dS/m最高含盐量处理的CH_(4)累积吸收量相比0.3 dS/m最低含盐量处理显著降低了42.6%、52.3%和55.1%(P<0.05);相比50%FC,100%FC含水率下高含盐量对土壤CH_(4)吸收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对CH_(4)吸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田间测坑试验在野外田间条件下进一步验证了室内培养试验的结果,试验观测期内所有含盐量处理土壤CH_(4)吸收速率均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1.0和5.0 dS/m含盐量处理的累积CH_(4)吸收量分别为0.3 dS/m非盐渍土处理的82.6%和59.8%,高含盐量抑制了土壤对CH_(4)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盐渍土是CH_(4)的汇,并受到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显著影响,在盐渍土开发利用中应考虑通过合理的水盐调控以提高土壤CH_(4)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盐分 甲烷 盐渍土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渗漏强度下两种水稻节水灌溉控制指标对比研究
4
作者 周姣艳 马创业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5期59-62,共4页
【目的】为明确稻田在不同渗漏强度下以地下水埋深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与传统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在盆栽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三种渗漏强度水平D1(1 mm/d)、D2(2 mm/d)、D3(3 mm/d),观测并比较了... 【目的】为明确稻田在不同渗漏强度下以地下水埋深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与传统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在盆栽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三种渗漏强度水平D1(1 mm/d)、D2(2 mm/d)、D3(3 mm/d),观测并比较了两种灌溉控制指标与不同渗漏强度水平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1)以地下水埋深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在水稻分蘖、水稻株高和叶面积等作物参数上均优于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但渗漏强度越大,LAI峰值越小,随着渗漏强度的增大,水稻的最终产量越低;2)在三种渗漏强度下,以地下水埋深为指标的控制灌溉相比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控制灌溉均具有更高的产量,两种控制灌溉方式的灌溉水分利用率大致相同,两者均能达到节水灌溉的效果。【结论】以地下水埋深为指标的控制灌溉在节水效果上能够替代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控制灌溉,同时也能够解决以土壤含水率为指标的控制灌溉技术检测成本高、测量精度低等问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和前景。但本试验结果仅限于东北黑土地区,对于不同地区的节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渗漏强度 地下水埋深 土壤含水率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