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双线掘进和建筑结构耦合作用时地铁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的地面沉降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鹏飞 邹利 +2 位作者 乙珂豪 孙萌萌 吴静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目的]城市软土地层中双线隧道下穿建筑结构引起的地面变形较为复杂,有必要研究双线隧道和上部建筑物的耦合作用对地面变形的影响。[方法]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的监测数据,利用PLAXIS 3D软件,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建立三维隧道数值... [目的]城市软土地层中双线隧道下穿建筑结构引起的地面变形较为复杂,有必要研究双线隧道和上部建筑物的耦合作用对地面变形的影响。[方法]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的监测数据,利用PLAXIS 3D软件,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建立三维隧道数值模型,研究双线隧道盾构施工时的地面沉降规律,进而讨论双线隧道及建筑物参数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法对多个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评估。[结果及结论]下穿建筑的双线隧道地面沉降曲线呈现近似对称的U形分布,最大沉降位置向先行隧道偏移。与先行隧道相比,后建隧道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小。建筑结构所在地面呈现下凹式挠曲变形。建筑物自重、长宽比同地面沉降呈正相关,隧道埋深、间距、施工步距、建筑物刚度同地面沉降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双线隧道 引力搜索算法 敏感性分析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和ArcMap的路面病害智能综合检测方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豫 张萌 +1 位作者 李宇宏 顾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0-496,共7页
为了提升路面病害检测效率,实现路面病害检测结果的可视化显示,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和ArcMap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一种适用于沥青路面的路面病害智能综合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基于视觉几何组(visual geometry group, VGG)模型的卷积神... 为了提升路面病害检测效率,实现路面病害检测结果的可视化显示,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和ArcMap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一种适用于沥青路面的路面病害智能综合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基于视觉几何组(visual geometry group, VGG)模型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路面图像分类,再利用基于单步多框检测(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SSD)模型的目标检测网络实现路面病害识别,最后利用ArcMap地理信息系统生成道路健康地图.测试结果表明:基于VGG-16模型的路面图像分类准确率为94.60%,能够判别正常路面和病害路面;基于SSD模型的路面病害识别平均精确度为87.36%,能够有效识别坑槽、松散、车辙、裂缝、泛油和修补等6类病害类型;基于ArcMap系统的道路健康地图能够实现病害定位与结果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病害 可视化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目标检测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道条件的表面硬度法检测灌浆料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玉龙 顾盛 +3 位作者 赵建华 孙彬 谢慧晟 周红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6-192,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套筒连接灌浆料强度现场检测技术,分析了孔道条件与标准试件测试的差异,提出了现场检测面的获取方法;设计并制作了48组孔道条件模拟试件,测试了其表面硬度和抗压强度,拟合了测强曲线。结果表明:表面... 为进一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套筒连接灌浆料强度现场检测技术,分析了孔道条件与标准试件测试的差异,提出了现场检测面的获取方法;设计并制作了48组孔道条件模拟试件,测试了其表面硬度和抗压强度,拟合了测强曲线。结果表明:表面硬度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灌浆料抗压强度与其表面硬度强正相关,指数回归拟合下,相关系数达0.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料 表面硬度 抗压强度 孔道 测强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混凝土裂缝的超声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金谏 周若阳 +4 位作者 赵金峰 潘永东 刘学增 桑运龙 顾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3-459,共7页
为了探究激光扫描混凝土裂缝进行超声检测的可行性,采用激光扫描混凝土表面激发声场、表面波探头接收超声信号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信号峰峰值和双极性特征分析,实现了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定位.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 为了探究激光扫描混凝土裂缝进行超声检测的可行性,采用激光扫描混凝土表面激发声场、表面波探头接收超声信号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信号峰峰值和双极性特征分析,实现了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定位.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扫描激光在材料表面激发声场的过程,对超声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激光与裂缝边沿距离在1mm时,接收信号具有典型的双极性,且峰峰值达到极大值;当激光与裂缝边沿距离继续减小时,峰峰值迅速降低.通过扫描激光激发超声,在打点范围上形成由信号峰峰值表征的2维图像,由峰峰值突变特征和信号的双极性特征,可以实现混凝土表面缺陷边缘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混凝土裂缝检测 激光超声 双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注水法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熊远亮 张舜泉 +4 位作者 顾盛 吴玉龙 张亚梅 李敏 陈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139,共6页
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套筒灌浆饱满度难以有效检测的难题,率先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毛细管注水法。采用了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处理方式。通过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对预埋方式进行了优化。开展了试... 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套筒灌浆饱满度难以有效检测的难题,率先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毛细管注水法。采用了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处理方式。通过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对预埋方式进行了优化。开展了试验室与施工现场毛细管注水检测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方式可以防止灌浆料回浆时毛细管堵塞;采用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的方式可以防止专用注水管被注浆压力冲偏斜或冲出;毛细管注水法可以有效反映套筒饱满度是否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筒 灌浆饱满度 检测 毛细管注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注水法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熊远亮 张舜泉 +4 位作者 顾盛 吴玉龙 张亚梅 李敏 陈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160,共6页
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套筒灌浆饱满度难以有效检测的难题,率先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毛细管注水法。采用了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处理方式。通过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对预埋方式进行了优化。开展了试... 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套筒灌浆饱满度难以有效检测的难题,率先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毛细管注水法。采用了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处理方式。通过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对预埋方式进行了优化。开展了试验室与施工现场毛细管注水检测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毛细管注水口封堵、出水口刷油的方式可以防止灌浆料回浆时毛细管堵塞;采用高黏泡棉预固定结合橡胶塞固定的方式可以防止专用注水管被注浆压力冲偏斜或冲出;毛细管注水法可以有效反映套筒饱满度是否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筒 灌浆饱满度 检测 毛细管注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耦合横波超声换能器的钢丝长度检测及缺陷定位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生玉 赵仲杰 +1 位作者 顾盛 潘永东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2-777,共6页
在特定工况下会出现无法将超声换能器放置在杆状构件底面完成常规检测的问题,如服役桥梁的平行钢丝构件、装配式建筑中灌浆套筒内的插入钢筋。为了提高超声导波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了将频率为50 kHz的自发自收式干耦合横波超声换能器置于... 在特定工况下会出现无法将超声换能器放置在杆状构件底面完成常规检测的问题,如服役桥梁的平行钢丝构件、装配式建筑中灌浆套筒内的插入钢筋。为了提高超声导波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了将频率为50 kHz的自发自收式干耦合横波超声换能器置于杆状钢丝侧面进行长度检测及缺陷定位的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干耦合横波超声换能器的最优激发角度为90°,即激发方向垂直钢丝轴向;对于不同长度和不同缺陷位置的钢丝,长度检测和缺陷定位的仿真及试验结果的预测相对误差均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导波 干耦合 横波超声换能器 钢丝 长度检测 缺陷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激励红外成像的大坝渗漏AI识别方法研究
8
作者 王嘉浩 丁勇 +2 位作者 黄英豪 王羿 吴玉龙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为了解决大坝渗漏识别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动激励红外成像与深度学习结合的大坝渗漏识别方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制作渗漏红外图像,再结合模拟大坝渗漏试验采集得到的红外图像,生成渗漏红外图像数据集用于深度学习的训练。在YOLOv5... 为了解决大坝渗漏识别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动激励红外成像与深度学习结合的大坝渗漏识别方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制作渗漏红外图像,再结合模拟大坝渗漏试验采集得到的红外图像,生成渗漏红外图像数据集用于深度学习的训练。在YOLOv5原始模型的基础上,用AF-FPN替换原有的FPN,提高识别大坝红外图像渗漏区域的能力,并在识别速度和准确率之间做出有效的权衡。试验表明,模型的准确率为87.6%,召回率为96.5%,平均准确率(IoU=0.5)为88.3%,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较好的识别大坝红外图像渗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红外图像 主动激励 深度学习 渗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作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孙萌萌 师文豪 +2 位作者 徐阳 吴静红 樊绿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软土地区盾构施工面临着严峻的地表变形问题,克泥效工法辅助盾构施工是缓解地表变形的重要控制措施。为探究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玉-珠区间盾构工程,首先开展克泥效浆液压缩试验,得到浆液压... 软土地区盾构施工面临着严峻的地表变形问题,克泥效工法辅助盾构施工是缓解地表变形的重要控制措施。为探究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玉-珠区间盾构工程,首先开展克泥效浆液压缩试验,得到浆液压缩变形规律;然后建立克泥效工法下盾构隧道双等代层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克泥效注浆工法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克泥效浆液的压缩变形曲线近似符合线性关系,克泥效浆液性能受B液添加率影响明显,当B液添加率为4%时,克泥效浆液抵抗变形能力最强;建立的双等代层模型能够模拟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影响特征,克泥效工法辅助盾构可减少约78%的地表最大沉降量;克泥效浆液填充率对地表沉降影响显著,填充率约150%时,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相对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克泥效工法在类似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克泥效工法 浆液填充率 双等代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雷达探测和熵权二维云模型的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师文豪 鞠俊杰 +2 位作者 王源 吴静红 樊绿叶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68,199,共9页
科学合理地进行道路塌陷风险评价对保障城市道路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风险指标、评价等级等主观性、模糊性和随机性较强的问题,在道路地质雷达探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塌陷属性、邻近设施3个方... 科学合理地进行道路塌陷风险评价对保障城市道路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风险指标、评价等级等主观性、模糊性和随机性较强的问题,在道路地质雷达探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塌陷属性、邻近设施3个方面,构建了道路塌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赋权,从风险和概率2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雷达探测和熵权二维云模型的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价方法。评估结果以云图形式输出,能直观地判定道路塌陷风险等级。将该方法应用于昆山市跃进路的道路塌陷风险评价实例,并与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塌陷 地质雷达 熵权法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型能源桩荷载–温度现场联合测试与承载性状分析 被引量:74
11
作者 路宏伟 蒋刚 +4 位作者 王昊 洪鑫 史春乐 龚红卫 刘伟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342,共9页
能源桩集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桩基于一体,桩基承载性状受荷载–温度耦合作用而不同于常规工程桩。开展了昆山某摩擦型能源桩工程的荷载–温度现场联合测试,测试了多级荷载水平与不同换热工况下桩身的温度、应力分布及桩顶位移变化,整理... 能源桩集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桩基于一体,桩基承载性状受荷载–温度耦合作用而不同于常规工程桩。开展了昆山某摩擦型能源桩工程的荷载–温度现场联合测试,测试了多级荷载水平与不同换热工况下桩身的温度、应力分布及桩顶位移变化,整理得到桩身的附加温度荷载、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分析了摩擦型能源桩荷载–温度作用下的承载性状与荷载传递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能源桩的温度变化将引起附加温度荷载,桩身轴力和附加温度荷载分布特征和桩顶荷载作用、桩端约束有关,承载性状不同于单一荷载作用下的工程桩。加热工况引起桩身上、中部多处出现负摩阻力,但荷载的增加有利于减小升温引起的负摩阻力效应;制冷工况下,桩端附近产生负摩阻力,能源桩荷载传递特征受荷载–温度耦合作用而改变。设计荷载作用下,能源桩顶加热时隆起而制冷时下沉,加热工况引起的桩顶位移在停止加热回温后可基本恢复,但制冷工况引起的桩顶位移在回温后会导致桩顶产生附加沉降,荷载–温度耦合作用也引起了能源桩沉降性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型能源桩 荷载–温度现场测试 热交换工况 负摩阻力 温度附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EA+MEA/DEA混合胺液脱碳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杰 郭清 +4 位作者 花亦怀 唐建峰 冯颉 褚洁 付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混合胺液脱碳法具有吸收能力强、反应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再生能耗低等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采用带有磁耦合搅拌的高压反应釜,进行了不同浓度配比MDEA+MEA、MDEA+DEA混合胺液对CO2的吸收与解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向... 混合胺液脱碳法具有吸收能力强、反应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再生能耗低等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采用带有磁耦合搅拌的高压反应釜,进行了不同浓度配比MDEA+MEA、MDEA+DEA混合胺液对CO2的吸收与解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向2.0mol/L的MDEA中加入1.0mol/L的MEA,混合胺液对CO2的吸收解吸综合性能才有显著改善;②MDEA/DEA配比为2.0/1.0时CO2吸收反应很快达到平衡,但该配比在酸气负荷较高的情况下CO2吸收速率较低;③MDEA/DEA配比为2.6/0.4的混合胺液较MDEA单一胺液对CO2的吸收性能并无明显改善;④2.3/0.7配比的MDEA+DEA混合胺液对CO2的吸收负荷与CO2吸收速率均保持较高水平;⑤向MDEA中添加DEA对其CO2解吸性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只有2.0mol/L的MDEA+1.0mol/L的DEA混合胺液CO2解吸性能稍好,但不如相同配比的MDEA+MEA混合胺液。该成果为天然气脱碳胺液的配方优选和脱碳工业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EA MEA DEA 天然气脱碳 吸收 解吸 混合胺液 CO2吸收速率 CO2吸收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开挖导致邻近建筑群大变形损坏的实测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史春乐 王鹏飞 +2 位作者 王小军 芮科 雷国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12-518,共7页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深基坑自身安全开挖却导致邻近建筑群变形损坏的工程实录却并不多见。为此,结合某高档综合楼12 m深基坑开挖工程施工过程的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导致邻近11幢建筑物的...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深基坑自身安全开挖却导致邻近建筑群变形损坏的工程实录却并不多见。为此,结合某高档综合楼12 m深基坑开挖工程施工过程的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导致邻近11幢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发展过程,及其与地基条件、基坑开挖施工工序、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建筑物基础型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厚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砂地基及基坑降水是诱发6幢建筑物产生超过100 mm沉降变形而损坏的根本原因,有效的止水帷幕和降水措施是控制该类地基深基坑开挖工程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开挖 沉降 水平位移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徐高速北段膨胀土的物质组分及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柏立懂 罗志华 +2 位作者 崔可锐 徐卫明 郑宗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6,共6页
文章以X射线衍射为主,并结合化学全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合徐高速北段沿线经过的蚌埠、怀远和宿州地区的膨胀土进行矿物化学成分以及微结构特征研究,探明膨胀土的液限、塑性指数以及胀缩性与其矿物组分、阳离子交换容量、氧化... 文章以X射线衍射为主,并结合化学全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合徐高速北段沿线经过的蚌埠、怀远和宿州地区的膨胀土进行矿物化学成分以及微结构特征研究,探明膨胀土的液限、塑性指数以及胀缩性与其矿物组分、阳离子交换容量、氧化度及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微结构进行分类。研究表明:膨胀土在其蒙脱石含量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伊利石含量的多寡对膨胀土工程性质的控制影响十分明显,而膨胀土的氧化程度则是控制膨胀土工程特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徐高速北段 膨胀土 胀缩性 氧化度 微结构 工程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空隙堵塞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顾盛 陈满军 +2 位作者 林莉 王炯月 马翔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6-130,共5页
为研究排水性沥青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堵塞特性,采用自行开发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测试装置,研究2种不同堵塞方式对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并通过CT扫描其内部细观空隙结构。研究表明:渗流方向的渗透系数受堵塞剂影响严... 为研究排水性沥青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堵塞特性,采用自行开发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测试装置,研究2种不同堵塞方式对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并通过CT扫描其内部细观空隙结构。研究表明:渗流方向的渗透系数受堵塞剂影响严重;堵塞剂质量相同时,堵塞物含量小的堵塞剂对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堵塞更严重;多次堵塞及一次性堵塞的试件,其竖向及横向扫描出的长轴与短轴值均小于基准试件;堵塞过程中空隙率的减小主要是大孔数量及大孔比在减小,在细料堵塞后,大孔逐渐演变为中孔,导致中孔比增加。堵塞物沿着渗流方向在空隙中的滞留导致排水性路面渗透系数减小、排水功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 CT扫描 堵塞行为 细观空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闸室墙混凝土的耐撞磨试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长伟 秦鸿根 常儇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4,共4页
参照洛杉矶磨耗法进行闸室墙混凝土耐撞磨性能的测定和评价。进行了闸室墙混凝土耐撞磨性能、抗冲击性能和抗冲磨性能的研究,得到混凝土撞磨质量损失率和抗压强度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参照洛杉矶磨耗法测定和评价混凝土的耐撞磨性... 参照洛杉矶磨耗法进行闸室墙混凝土耐撞磨性能的测定和评价。进行了闸室墙混凝土耐撞磨性能、抗冲击性能和抗冲磨性能的研究,得到混凝土撞磨质量损失率和抗压强度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参照洛杉矶磨耗法测定和评价混凝土的耐撞磨性能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混凝土的耐撞磨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抗冲磨性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抗压强度越大,混凝土耐撞磨性能越好,可以通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推算其撞磨质量损失率,为船闸混凝土耐撞磨性能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室墙混凝土 耐撞磨性能 洛杉矶磨耗法 落锤法 水下钢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硬度法评估套筒灌浆料抗压强度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玉龙 顾盛 +2 位作者 孙彬 丁晨晨 张舜泉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2-1258,共7页
为研究装配式建筑中钢筋套筒连接灌浆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设计制作了4组套筒灌浆料试件,测试了其表面里氏硬度和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套筒灌浆料标准试件的表面里氏硬度服从正态分布,2次测试和对称侧面测试的结果具有重复性;采用剔除2... 为研究装配式建筑中钢筋套筒连接灌浆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设计制作了4组套筒灌浆料试件,测试了其表面里氏硬度和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套筒灌浆料标准试件的表面里氏硬度服从正态分布,2次测试和对称侧面测试的结果具有重复性;采用剔除2个最大值和2个最小值的方法处理数据,套筒灌浆料表面里氏硬度离散性显著减小,偏差在±20HL;套筒灌浆料表面里氏硬度与其抗压强度具有显著相关性,采用指数回归拟合的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筒 灌浆料 无损检测 里氏硬度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天然气净化工艺模拟实验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建峰 陈杰 +2 位作者 花亦怀 郭清 刘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6,117,共5页
在经典天然气净化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塔串并联、原料气循环、配气系统和撬装化的优化设计,研制了大型天然气净化工艺模拟实验装置。优化后的装置可以实现不同原料气气质、工艺流程、操作参数及吸收剂种类等工况下的实验研究。该... 在经典天然气净化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塔串并联、原料气循环、配气系统和撬装化的优化设计,研制了大型天然气净化工艺模拟实验装置。优化后的装置可以实现不同原料气气质、工艺流程、操作参数及吸收剂种类等工况下的实验研究。该装置与国内针对天然气预处理中吸收剂性能及配方优选等实验研究常用的反应釜装置相比,具有灵活、贴近工程实际等特点,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的对天然气的净化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净化 优化设计 装置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受荷壁板桩群桩的变分法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雷国辉 詹金林 +1 位作者 洪鑫 施建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3-309,共7页
将壁板桩桩身水平位移用有限级数函数表示,地基土体的荷载位移关系用Mindlin点对点的位移解表示,同时考虑桩前水平土阻抗力和桩侧水平摩阻力沿桩周分布的不均匀性,采用双重高斯数值积分法将基于变分原理建立的壁板桩群桩体系的总势能展... 将壁板桩桩身水平位移用有限级数函数表示,地基土体的荷载位移关系用Mindlin点对点的位移解表示,同时考虑桩前水平土阻抗力和桩侧水平摩阻力沿桩周分布的不均匀性,采用双重高斯数值积分法将基于变分原理建立的壁板桩群桩体系的总势能展开为简单的矩阵形式方程,并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得到水平受荷壁板桩群桩荷载位移关系的显式解答。与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提出解答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受荷壁板桩 变分法 群桩 荷载位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翔 袁则瑜 +1 位作者 陈满军 周培圣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4-739,共6页
为了从细观角度深入分析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性能,利用CT扫描获取PAC-13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内部图像,将三维重构的切片图像和CT横向扫描图进行阈值分割,通过体视学理论选取与真实级配最相近的图像作为集料、空隙结构提取对象,建立了像素边长... 为了从细观角度深入分析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性能,利用CT扫描获取PAC-13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内部图像,将三维重构的切片图像和CT横向扫描图进行阈值分割,通过体视学理论选取与真实级配最相近的图像作为集料、空隙结构提取对象,建立了像素边长为0.5 mm的离散元模型,并进行单轴压缩虚拟测试.结果表明:三维重构切片图的级配误差比横向扫描图级配误差小了约20%,重构的切片图级配更具代表性;该模型实现的虚拟单轴压缩试验强度值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强度值相差小于3%,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靠性,这种数字图像建模的方法为研究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内部细观结构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 阈值分割 离散元 X-RAY CT扫描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