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固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建纯 李鹏 +3 位作者 黄佳慧 张国军 马文涛 苏利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5,共9页
[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判别标准,探索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方法]聚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基于2000年、2008年、201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ETM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 [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判别标准,探索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方法]聚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基于2000年、2008年、201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ETM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1)固原市东部主要为草地,西部主要为耕地,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平均综合指数为2.3~2.6;(2)植被覆盖度(NDVI)和建筑-裸土指数(NDBSI)对RSEI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湿度指数(WET)的影响显著增强;(3)2000—2019年固原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大幅改善,但局部地区略有恶化,中等质量区域比例从18.11%上升至91.53%。2015—2019年生态环境极差区域的面积由0.01%增至0.27%;(4)2000—2019年生态环境改善面积与林地净增加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退耕还林政策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结论]城市扩张使得林地减少和农业用地的撂荒,对固原市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建议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恢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RSEI 土地利用 空间自相关 宁夏南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基流区域差异及其阈值研究
2
作者 杨晓亚 于坤霞 +4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刘永刚 莫淑红 杨建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秦岭山区-黄土高原地质地貌连续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河道生态基流及其阈值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以秦岭山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涵盖气候、植被、地形地貌、土层结构、流域形态及社会经济6个方面特征的22个生态基流影响因... 秦岭山区-黄土高原地质地貌连续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河道生态基流及其阈值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以秦岭山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涵盖气候、植被、地形地貌、土层结构、流域形态及社会经济6个方面特征的22个生态基流影响因子体系,通过构建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和K-means聚类分析法,依据上述影响因子将秦岭山区-黄土高原划分为黄土高原中部、秦岭南麓、秦岭北麓和黄土高原西北部4个子区域,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3个子区域的生态基流影响因素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中部的生态基流主要受降水集中度的影响,秦岭南麓主要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秦岭北麓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影响。(2)不同子区域生态基流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黄土高原中部、秦岭南麓、秦岭北麓、黄土高原西北部生态基流占比阈值分别为7.9%、9.5%、7.5%、4.1%。(3)考虑不同子区域生态基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建立了一个可用于计算和模拟生态基流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决定性系数均大于0.87。研究结果不仅为生态基流的量化估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河流健康的维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流 聚类分析 流量阈值 结构方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尚帅斌 范琳 +1 位作者 刘楠 张发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目的】从物种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为拟创建的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及文献资料,梳理评估区种子植物名录,分析评估区种子植... 【目的】从物种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为拟创建的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及文献资料,梳理评估区种子植物名录,分析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优势类群、地理成分及珍稀濒危物种。【结果】(1)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43科143属379种;苋科(Amaranth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和禾本科(Poaceae)4科在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单种科和寡种科构成科的主体。(2)评估区种子植物科、属优势现象明显,优势科有8科,优势属有36属,具10种以上的大属有黄芪属(Astragalus)、棘豆属(Oxytropis)、蒿属(Artemisia)、风毛菊属(Saussurea)、早熟禾属(Poa)、薹草属(Carex)6属,单种属和小属构成属的主体。(3)评估区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同时呈现出温带性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与劳亚古陆有紧密联系。(4)评估区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青海省重点保护植物,6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结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地理成分多样,但特有现象不明显,生物多样性较低,区系成分在水平梯度上呈现出干旱到半干旱以及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国家公园 青海片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修复分区划分 被引量:7
4
作者 马泽钰 李鹏 +3 位作者 肖列 王博 许垚涛 潘金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2-265,共14页
[目的]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抑制生态退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以青海省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反... [目的]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抑制生态退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以青海省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反映城市化进程,定量评估2005—2020年7项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和生境退化度,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生态敏感性-生境退化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将内部缺陷和外界胁迫相结合,划定5类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相应修复策略。[结果]青海省2005—2020年产水深度分别为125.1,106.9,80.0,135.4 mm,水源涵养深度稳定在15 mm左右。粮食产量由1.42 t/hm^(2)提升至2.02 t/hm^(2),防风固沙能力由2.42 t/hm^(2)提升至4.59 t/hm^(2),土壤保持能力由85.90 t/hm^(2)下降至65.30 t/hm^(2);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簇可划分为生态宜居和谐簇、水土耦合协调簇、生态源地保育簇、自然生态修复簇、防风固沙功能簇5类。基于双变量自相关识别生态恢复优先点结果可知,青海省主要关键生态恢复点和自然生态恢复点面积分别占5.26%和2.55%,其中关键生态恢复点和生态宜居簇增加区域在空间上分布基本吻合。[结论]青海省生态修复优先区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荒漠地区、高海拔山区、水源地和河流沿岸及人类活动较频繁的河湟谷地和天峻县、兴海-玛多—曲麻莱县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INVEST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修复优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昊 《花卉》 2020年第10期211-212,共2页
通过对林业资源保护,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满足诸多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营造适宜人类的生存环境。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对于面积广阔的天然林保护来说,目前存在林木种类单一、病虫害和林火多... 通过对林业资源保护,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满足诸多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营造适宜人类的生存环境。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对于面积广阔的天然林保护来说,目前存在林木种类单一、病虫害和林火多发等自然问题,也有监督力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等人为因素,需要加以解决。本文从林业生态保护的意义入手,讨论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并分析如何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和天然林保护工作,希望通过对林业资源保护的研究,进一步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生态保护 天然林保护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粉砂壤土崩解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试验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思靖 马建业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陈亚军 吕小永 李海波 代启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解的协同作用仍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5个土地利用下的原状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崩解试验测定土壤崩解参数,并分析其与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主控因子,量化土壤崩解的变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崩解速率、崩解比速率和崩解量三个崩解指标,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的崩解性均呈现出草地<坡耕地<梯田<果园<坝地;(2)利用VPA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崩解性的贡献并分析其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含根土体中,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其直接贡献为16%,较土壤理化性质(16.4%)偏低,但较两者的协同效应偏高62.5%。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崩解性能的变化主要以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为主;(3)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与土壤崩解相关性最高的根系因子为RLD,土壤因子为粉粒,所有环境因子中以RLD的效应最强。不同土地利用下,影响土壤崩解性能的主控因子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条件下的土壤崩解研究和侵蚀机理的解析提供参考,对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土地利用 植物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巴滩地区典型移栽乔木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张坚 肖列 +4 位作者 李鹏 李洁 王周 邱文涛 饶月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1,共9页
[目的]探究移栽乔木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耦合关系,为指导乔木移栽管理,提高其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巴滩地区移栽乔木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健康状况移栽乔木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及其... [目的]探究移栽乔木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耦合关系,为指导乔木移栽管理,提高其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巴滩地区移栽乔木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健康状况移栽乔木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解析了影响移栽乔木健康状况的主导因素。[结果](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氨氮(NH_(4)^(+)-N)、硝氮(NO_(3)^(-)-N)含量逐渐降低。相较于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土壤中的多数化学物质含量更高。(2)青海云杉土壤TC,TN,TP,AP,NH_(4)^(+)-N和祁连圆柏土壤TC,TP,AP,NH_(4)^(+)-N,NO_(3)^(-)-N含量在健康状况下均显著高于不健康状况(p<0.05,下同),表现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而祁连圆柏TN则表现为亚健康>健康>不健康,且亚健康状况下的TN含量显著高于不健康状况。青海云杉健康状况下土壤TC,AP含量较不健康状况下增幅最大,分别为48.6%~94.6%,135.6%~234.0%,祁连圆柏则为AP,TP,增幅分别为73.1%~176.4%,66.0%~175.0%。(3)浅层土壤(0—40 cm)中,健康状况下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土壤C∶N显著高于不健康状况,较不健康状况下的C∶N分别增加了22.9%~50.0%和18.9%~30.8%;健康状况下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土壤C∶P,N∶P,AN∶AP值显著低于不健康状况,较不健康状况下的C∶P,N∶P,AN∶AP分别降低了3.5%~45.1%,36.4%~46.5%,55.2%~56.7%和18.4%~52.6%,35.4%~59.0%,24.5%~48.1%。(4) Mantel分析表明,土壤TC,TP,AN∶AP是青海云杉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TC,AP则是影响祁连圆柏健康状况的关键因子。[结论]因此,健康状况良好的移栽乔木土壤呈现出更强的养分供给能力,健康乔木表现出显著更高的碳利用效率和磷养分有效性。建议在移栽区管理中合理补充碳素和磷素,以优化土壤养分状况,进一步提升树木的健康水平和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土壤养分化学计量 Mantel分析 移栽乔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伟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王飞超 张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41,共7页
生态建设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研究生态建设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旨在揭示黄土高原不同恢复模式下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动态有机碳的影响因子。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埝堰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坡耕... 生态建设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研究生态建设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旨在揭示黄土高原不同恢复模式下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动态有机碳的影响因子。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埝堰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坡耕地、林—灌地、草地、梯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耕地经生态建设后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林—灌地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深度的上坡位,草地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深度的下坡位,梯田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深度的上坡位。(2)相比于坡耕地,林—灌地、草地和梯田在0—20 cm土层深度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有所减少,但增加了0—20 cm土层深度的颗粒态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3)颗粒态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强于有机碳及其主要组分(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因此,颗粒态有机碳可以作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埝堰沟 坡位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
9
作者 于坤霞 蒋凯鑫 +3 位作者 孙倩 李鹏 李占斌 张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8,共5页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延效应,从内生和外延两方面定量对比分析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府谷县从2000—2013年实现了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上升,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从2000年的215.88 t/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30.59 t/万元。生态经济耦合指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府谷县梯田和坡耕地的变化对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水浇地与坝地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政策的执行不仅让府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使其经济耦合内部呈现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耦合 土地利用变化 内生效应 外延效应 风蚀水蚀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概率评估 被引量:13
10
作者 贾路 于坤霞 +3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徐国策 李斌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17-227,共11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定量评价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使用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渔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和相...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定量评价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使用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渔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了4种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线性响应,最后通过构建非线性概率评估框架,定量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耕地、林地和草地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土地利用面积均有所增加。2)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西部和重庆市等地区多年平均景观分离度指数较大,景观破碎化严重。长江经济带43.97%地区景观分离度指数和64.28%的区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景观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发展,城市化会降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3)景观分离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可能加剧景观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4)根据概率评估框架,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景观分离度指数或香农多样性指数比较敏感,林地和草地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的主导景观。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长江经济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景观 概率 服务价值 长江经济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金万洲 卜静 +1 位作者 罗惠文 李清顺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9-296,共8页
【目的】查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为该片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路调查并结合样方调查的方法,统计种子植物信息,分析植物区系的组成、优势类群与表征类群及地理成分。【结果】(1)祁连... 【目的】查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为该片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路调查并结合样方调查的方法,统计种子植物信息,分析植物区系的组成、优势类群与表征类群及地理成分。【结果】(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1科340属1 058种,分别占青海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5.53%、61.04%、42.37%,含有100种及以上的大科仅有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未发现30种及以上的大属,科、属组成多样。(2)优势现象明显,表征类群突出。该区种子植物区系优势科有10科,优势属有23属,表征科有8科,表征属有20属,其中有3科既是优势科又是表征科,9属既是优势属又是表征属。(3)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6个,其中温带成分共有23科,占总科数的67.64%;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3个,温带成分共有246属,占总属数的86.32%。(4)特有科、属贫乏。未发现中国特有科,特有属有10属。(5)多种区系成分交汇、渗透并特化,并具有年轻性。【结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子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多样,温带性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片区 祁连山国家公园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西宁城市群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柳海亮 于坤霞 +3 位作者 李鹏 李占斌 刘睿 阎思宇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59,共9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研究黄河流域目前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为例,对其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 近年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研究黄河流域目前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为例,对其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与规划提供支撑。本研究选取了9个水生态-经济复合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分段模糊隶属度数据归一化方法和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将所有指标集成为一个综合指标,即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度。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整体上的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呈轻度上升趋势,但始终处于一般协同发展水平;影响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区水资源本底条件,次要因素依次是农业用水效率、工业用水效率和人均生活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西城市群 水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林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井赛 陈志林 +4 位作者 侯晓巍 李智华 胡云云 向安民 侯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以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及化学计量比对海拔与土层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青海省祁连圆柏林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SOC、TN、TP、C∶P、N∶P随... 以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及化学计量比对海拔与土层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青海省祁连圆柏林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SOC、TN、TP、C∶P、N∶P随海拔与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减小趋势;不同海拔与土层深度间C∶N无明显变化。SOC与TN在不同土层深度与海拔梯度间表现出协同变化特征;TP的空间变异性小。2)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植被因素对土壤C、N、P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土壤含水率是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变异信息的44.0%。3)祁连圆柏天然林林地土壤C∶P(57.96)、N∶P(5.43)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52.90、3.9),说明土壤N有效性高,P素缺乏。林木正常生长受土壤中可利用性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祁连圆柏 土壤 化学计量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3S”技术的实际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昊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5期149-149,151,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调查的手段和能力也在逐渐上升,能够有效实现数据采集的精准化和系统化。"3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相应技术更新和转变能够有效降低调查进程中的误差,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和研究,为林业调查提供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调查的手段和能力也在逐渐上升,能够有效实现数据采集的精准化和系统化。"3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相应技术更新和转变能够有效降低调查进程中的误差,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和研究,为林业调查提供准确的资料,满足相应的林业管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调查 “3S”技术 精准化调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卜静 蔡子良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0,56,共5页
为提高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的评估准确性,应用遥感技术优化设计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利用遥感和卫星设备收集实时林业区域的遥感数据,并从校正和辐射定标两个方面实现对初始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在遥感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植被信息,... 为提高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的评估准确性,应用遥感技术优化设计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利用遥感和卫星设备收集实时林业区域的遥感数据,并从校正和辐射定标两个方面实现对初始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在遥感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植被信息,从而计算火灾的受灾面积和受害程度。建立火灾后林业经济损失的评估指标,从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个方面,得出最终的综合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森林火灾 林业经济损失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旱区造林绿化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愿会 路秋玲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9,共7页
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是国土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要实现国家林草发展目标,旱区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由此,以旱区造林绿化协调发展为主题,调查分析旱区造林绿化现状与发展潜力,研究造林绿... 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是国土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要实现国家林草发展目标,旱区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由此,以旱区造林绿化协调发展为主题,调查分析旱区造林绿化现状与发展潜力,研究造林绿化和林草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持续推进旱区造林绿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造林绿化 战略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模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坤霞 闫泽云 +4 位作者 李梦楠 李占斌 李鹏 赵阳 贾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8,共9页
[目的]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为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建设的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ABCD水文模型,采用EFAST... [目的]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为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建设的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ABCD水文模型,采用EFAST法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构建常参数和时变参数模型,比较不同参数模型的径流深和土壤水储量模拟精度,探讨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对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变化的影响,明确土壤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土壤水层补给地下水的比例参数c最为敏感,地下水储放系数d、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土壤蓄水量之和的上限参数b次之,表征土壤完全饱和前径流的倾向性参数a最不敏感;与ABCD常参数模型相比,时变参数模型将率定期径流深模拟结果的NSE、KGE、R^(2)分别提高19%,10%,19%,验证期的NSE、KGE、R^(2)分别提高7%,7%,9%,时变参数模型显著改善径流深模拟效果;基于时变参数模型模拟的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与ERA5-Land 0—100 cm土层土壤水储量的相关关系最强,二者的变化过程基本相同;不同影响因素对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潜在蒸散发>降水>NDVI。[结论]研究成果为该地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土壤水储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ABCD水文模型 时变参数 土壤水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径流侵蚀功率输沙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坤霞 李天毅 +4 位作者 贾路 李占斌 李鹏 丛佩娟 李斌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6,共10页
水土流失对流域生态危害严重,输沙量模拟和预测可以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因此精确的输沙模型是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具。为了精确模拟变化环境下黄土高原年输沙量,该研究基于黄土高原19个水文站的径流和输沙数据,通过随机森... 水土流失对流域生态危害严重,输沙量模拟和预测可以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因此精确的输沙模型是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具。为了精确模拟变化环境下黄土高原年输沙量,该研究基于黄土高原19个水文站的径流和输沙数据,通过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度量方法评估年径流侵蚀功率、淤地坝指数、淤地坝相对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不透水地面积等因子对流域年输沙量的影响,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年输沙模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因子组合的年输沙模型精度,提出适用性较强的黄土高原年输沙模型,据此开展年输沙量变化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以幂函数形式构建的仅含径流侵蚀功率单因子输沙模型精度与流域面积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5(P<0.05),模型精度随着流域面积增大而下降,在面积大于7000 km^(2)的流域适用性较差;2)年径流侵蚀功率、淤地坝指数及不透水地面积因子组合建立的多因子年输沙模型在黄土高原适用性最佳,模型在率定期纳什效率系数平均值为0.84,均方根误差平均值为0.21亿t,在验证期纳什系数平均值为0.79,均方根误差平均值为0.27亿t。3)影响研究流域年输沙量变化的因素依次是:年径流侵蚀功率、不透水地面积和淤地坝指数。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径流 年输沙量 径流侵蚀功率 淤地坝指数 不透水地面积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
19
作者 袁耀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60-63,共4页
以甘肃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面积法和游路法进行了生态、游客容量估算,并对森林公园客源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在274.90~368.49万人次/年,游客最大容量为215.53万人次/年;森林公... 以甘肃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面积法和游路法进行了生态、游客容量估算,并对森林公园客源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在274.90~368.49万人次/年,游客最大容量为215.53万人次/年;森林公园客源市场主要以甘肃省为主,省外及国外为辅,游客规模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26.05万人次/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容量 客源市场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沮河流域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宇晨 李鹏 +6 位作者 张洋 王博 于国强 张国军 孟永霞 涂龙杰 刘家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67-4181,共15页
为了解沮河流域(黄陵段)河岸带土壤重金属特征,在沮河流域(黄陵段)河岸带采集了12个样带共计84个土壤样品,分析了8种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铅(Pb)、镍(Ni)和锌(Zn))的含量状况及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 为了解沮河流域(黄陵段)河岸带土壤重金属特征,在沮河流域(黄陵段)河岸带采集了12个样带共计84个土壤样品,分析了8种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铅(Pb)、镍(Ni)和锌(Zn))的含量状况及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生态风险程度,综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定性分析8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沮河流域(黄陵段)河岸带土壤中,Pb、Cu、Zn、Ni和As存在轻微富集现象,Cd和Hg的污染最为严重,平均值为0.134 mg·kg^(−1)和0.066 mg·kg^(−1),点位超标率分别达到了100%和58.3%.Pb、Cd、Zn、Cu和Hg等元素的含量在空间上分布相似,即从上游到下游为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而Ni和Cr两种元素的含量却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As元素的含量从上游到下游一直呈递减趋势.3种典型土地利用河岸带的重金属横向分布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呈现出随着高程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度和径流是影响重金属迁移的重要因素.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d和Hg两种重金属元素存在较高的污染等级,分别达到了Ⅲ级和Ⅴ级,Cd和Hg两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其中Cd为Ⅳ级,Hg为Ⅴ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s、Pb、Cd、Cu和Zn主要受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的影响,为人为源;Cr和Ni的污染源主要为自然源,如地质活动和成土母质;Hg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沮河流域 河岸带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