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E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定量分离
1
作者 胡云云 何学高 +5 位作者 李国兴 闫鑫泽 魏江涛 刘欢 程炜 侯晓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6,共13页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和重心迁移等方法,探究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时空格局和演替规律,利用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NEP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1)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16 g/(m^(2)·a),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以青海湖为中心辐散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近80%的区域NEP呈上升趋势,极显著上升、显著上升区域占比分别为61.50%、17.61%,NEP下降区域分布在环青海湖西、北沿岸和东北沿岸地区,零星分布在流域的北部;青海湖流域NEP极低波动和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77.32%;目前NEP增加的区域未来可能呈减少趋势,面积占比为89.19%;碳源的重心整体表现为由流域西北向东南青海湖沿岸迁移的趋势,迁移直线距离约为171.72 km;碳汇重心则由东向西迁移,迁移直线距离约为2.68 km。2)青海湖流域NEP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地表温度的平均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13、0.1247、-0.1829和-0.0022,气温和降水与NEP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与NEP呈负相关,显著性均不强。3)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NEP提升的区域占95.10%。[结论]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NEP变化,2000—2021年,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地区碳汇能力显著提升。流域内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海省近年来贯彻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大力实施固沙种草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共同促进NEP不断提升,而人为活动的增加和建设开发活动频繁及青海湖水位升高、面积扩张可能抑制NEP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时空格局 人类活动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因子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增加较多的为中、良和优。(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差等级生态环境区面积最大,渭河流域73.43%的区域处于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区,增加区面积达1.21×10^(5) km^(2);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大,减少的区域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优生态环境质量区域总体仍沿东南-西北方向倾斜分布。[结论]降雨量、高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进行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分布规律优化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3
作者 马泽钰 邢延军 +3 位作者 王勇为 翟军华 李鹏 王博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海省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演变格局,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①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空间上呈现出西北低、西南次之,东部高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从0.292下降至0.252,尤其在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区域,生态健康显著下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导致生态健康水平下降。②基于GMMOP-PLUS模型设定不同自然和社会政策条件,模拟了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下〔自然发展(ND)、生态保护(EP)、城镇发展(UD)和综合发展(CD)〕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UD和CD情景中建设用地增幅为3.72×10^(4)hm^(2),空间上集中在以西宁市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张,且共和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EP情景下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林地和湿地面积比例最大达7.54%。③4种情景模拟中EP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最高(0.256),表明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保障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显著提升斑块及景观连通性,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论]空间集约化利用是提升生态健康的关键策略,尤其是在城镇化较快的地区。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限制土地扩张,提升生态用地的连通性,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和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模拟 VORS模型 InVEST模型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三江源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佘欢 李鹏 +3 位作者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61-67,共7页
采用InVEST模型及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V_(ES)(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三江源地区V_(ES)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地利... 采用InVEST模型及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V_(ES)(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三江源地区V_(ES)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大,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研究区以草地为主,其次是水域和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小。②三江源地区V_(ES)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治多县增幅最大、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降幅最大;V_(ES)等级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等级一般的县域较多,等级好的县域数量有所减少。③考虑空间关联性因素后,地均GDP和植树造林均呈正向直接效应,放牧强度呈负向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影响因素 InVEST模型 当量因子法 空间杜宾模型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计算的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
作者 白婷 崔涵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客观评价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选取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期MODIS数据集,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保护区内生态环... 为客观评价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选取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期MODIS数据集,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2000-2010年期间,RSEI均值从0.56下降到0.43,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2010-2020年期间,RSEI均值从0.43上升到0.47,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改善趋势。在空间上,从西北到东南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差和较差区域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中等的区域整体上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反映出祁连山整治行动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建议根据祁连山环境质量等级进一步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 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与乡村社区融合发展评价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冬平 张婉璐 +1 位作者 赵力 王静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4,165,共8页
国家公园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共同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乡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则是维护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关键,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文章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 国家公园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共同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乡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则是维护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关键,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文章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范围内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PSR模型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和12个乡村社区进行融合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公园与乡村社区的融合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联系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公园与乡村社区融合发展建设有一定的提升,但还存在部分乡村社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生态环境品质不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应持续解决国家公园社区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产业的投入,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推进乡村社区与国家公园融合发展走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乡村社区 融合发展 PS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理念下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以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赵力 张炜 +2 位作者 刘楠 周典 孙培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6-1809,共14页
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保护性利用,已成为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公园理念下的资源特性,采用ArcGIS... 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保护性利用,已成为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公园理念下的资源特性,采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德尔菲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梳理与分类评价。经评价定级,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级别分为5级,游憩资源单体特品级即五级1处;优良级30处,其中四级8处、三级22处;普通级48处,其中二级32处、一级16处。研究表明:在国家公园理念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层权重前三名依次是旅游功能和价值、人文特色、生态环境,评价层选取了国家公园资源属性的因子。可以看出,国家公园首要功能原真性和完整性指标因子是评价指标因子选取的关键点。旨在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定提供数据支撑,为国土空间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提供方法,其研究视角和路径对国家公园理念下游憩资源深度保护和利用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保护与利用 区域生态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范琳 牛玉 张发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0-1541,共12页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位于青海省昆仑山北坡,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是中国山地生态系统中最完整、最原真的区域之一。为了全面掌握评估区植被类型、分布及生存现状,利用样方调查法,在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内设置168个...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位于青海省昆仑山北坡,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是中国山地生态系统中最完整、最原真的区域之一。为了全面掌握评估区植被类型、分布及生存现状,利用样方调查法,在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内设置168个植物群落调查样方,记录样方内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境信息等,并参考《中国植被》等划分植被类型。结果表明:(1)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为主。(2)评估区植被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36个群系,以草原、草甸及半灌木与草本荒漠为主要植被型,广泛分布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草甸、蒿叶猪毛菜(Oreosalsola abrotanoides)荒漠等。总体而言,评估区植物多样性低,植被类型表现出独特性和过渡性;植被垂直带谱层次简单,基本由山地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与高山稀疏植被带组成;水平分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由草地植被过渡到荒漠植被。研究结果可以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创立及植被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群落结构 昆仑山国家公园 青海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魏雷晗冰 时鹏 +4 位作者 魏勇 李宁 陈奥 李生林 孙玮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235,共14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地处黄河流域重要补给段,是黄河中上游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黄河下游的区域生态发展。[方法]为了对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运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9... [目的]窟野河流域地处黄河流域重要补给段,是黄河中上游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黄河下游的区域生态发展。[方法]为了对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运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90-2020年生态服务功能(碳储量、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1)在土地管理政策的驱动下,建设用地的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主要土地类型以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窟野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出在2000年左右下降,2010年后波动升高,生境质量指数基本稳定在0.22~0.24,整体生境质量较差。(3)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指数在流域内以低-低聚集的冷点分布为主,碳储量和水源涵养量冷点和热点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高值和低值在空间上呈现交错分布。(4)近30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主要受地形、土壤类型和降水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窟野河流域生态服务综合效益的提升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及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祥福 任枫 +2 位作者 杨乔媚 张鲁 董文婷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6期79-83,共5页
在充分调查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公园现有的自然地理、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风景资源等生态文化资源,探讨公园景区和特色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将公园规划为鹞子沟风景区和察汗河风景区;并按照宗教文化,森林生态文化,自... 在充分调查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公园现有的自然地理、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风景资源等生态文化资源,探讨公园景区和特色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将公园规划为鹞子沟风景区和察汗河风景区;并按照宗教文化,森林生态文化,自然山水文化,杜鹃文化和天象文化为主线,进行了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出今后森林公园应将森林文化贯穿各项建设规划中,促进森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文化 建设规划 青海大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例
11
作者 姜子夏 李才文 +3 位作者 闫睿 范琳 卜静 姜英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62-65,共4页
该文研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挖掘,介绍了藏族、回族、蒙古族文学作品、叙事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发现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方面,受... 该文研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挖掘,介绍了藏族、回族、蒙古族文学作品、叙事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发现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方面,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较深,有着较强的生态文化自信,具有敬畏天地、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情结。区域内各民族是区域林草生态保护的重要践行者,他们在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下,自觉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理念,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深入人心。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将会对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国家公园青海片区 少数民族 文学作品 生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区规划体系构建
12
作者 路秋玲 胡绪垚 +5 位作者 范琳 贾毅立 谷洁 唐浩文 林颐 刘楠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8期514-523,共10页
规划是保障国家公园建设的有效管理工具,规划体系是众多规划按照时间、空间序列协同融合的有机整体。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顶层设计层面,各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规划尤其是规划体系的需求强烈。目前,国家公... 规划是保障国家公园建设的有效管理工具,规划体系是众多规划按照时间、空间序列协同融合的有机整体。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顶层设计层面,各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规划尤其是规划体系的需求强烈。目前,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如何构建尚无定论。基于国内外实践、专家学者研究、政策引导等,以青海湖为例,系统阐述了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区规划体系架构及方案———“1+1+10+X”,即青海湖国家公园设立方案(1)、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1)、青海湖国家公园专项规划(10)及若干保障体系(X)。通过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区规划体系构建研究,为青海湖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高水平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建设提供青海湖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规划体系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黄土丘陵区梯田稳定性
13
作者 袁彤娟 庞国伟 +5 位作者 袁笑甜 刘咏梅 龙永清 王雷 王春梅 杨勤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2,共14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我国在黄土高原开展了长期的、系统性的治理。梯田是最主要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气候变化和极端暴雨频发背景下,梯田坍塌和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我国在黄土高原开展了长期的、系统性的治理。梯田是最主要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气候变化和极端暴雨频发背景下,梯田坍塌和损毁时有发生,其稳定性评价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利用无人机获取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基于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和地面坡度关系,选择六道沟流域和岔巴沟流域典型样区进行梯田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修建梯田后,地块田面的坡度、坡长、LS因子均较修建之前呈减小趋势;田坎的坡度呈增加、坡长和LS因子大体呈减小趋势;2)基于田面宽度—坡度关系,六道沟样区的稳定区、稳定不便耕作区和不稳定区面积各占37.86%、0.09%和62.05%,岔巴沟样区分别为68.58%、0.6%和30.81%;3)基于田坎高度-坡度关系,六道沟样区的稳定区、稳定不便耕作区和不稳定区面积各占36.07%、1.06%和62.67%,岔巴沟样区分别为4.32%、4.22%和91.46%。本结果可为优化梯田设计与维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摄影测量 梯田 稳定性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2000—2020年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14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6-295,316,共11页
[目的]探究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成因,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NPP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20... [目的]探究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成因,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NPP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双双减小;三江源地区主要以草地为主,其次是水域和林地。20 a间植被覆盖度基本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保持服务能力指数呈现N形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26.13%,水土保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分布较为一致,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重心始终在玛沁县的西部,水土保持能力向西北方向增大且多方向外延,工程实施效果显著。(3)植被覆盖度、地均GDP、放牧强度对于水土保持服务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与地均GDP、年平均降雨、放牧强度等多个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较强。[结论]三江源地区应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森林保育和修复大力提升森林蓄积量;采取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补播等措施对生态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服务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熵值法组合赋权的甘肃省城市生态用水安全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宾华 黄金华 +2 位作者 李占斌 李婧 周超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3,213,共8页
[目的]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生态用水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协调地区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生态用水评价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出权重,进行生态用水安全水平划分,... [目的]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生态用水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协调地区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生态用水评价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出权重,进行生态用水安全水平划分,并辨析生态用水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2020年嘉峪关、兰州和甘肃省整体生态用水安全指数值大于0.5,处于基本安全水平,其他12座城市均处于较不安全水平。②2011—2020年核心区的生态用水安全水平较低,主要受生态效益子系统影响。③绿化覆盖面积、生态环境用水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化水平是影响生态用水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其贡献度在45%以上。[结论]甘肃省各市区生态用水安全不容乐观,需提高生态效益来改善甘肃省各市区生态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评价指标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浅沟损毁耕地特征分析
16
作者 王伟 王春梅 +6 位作者 明哲 魏继龙 申华珍 王强 麻磊 孙智博 杜华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5,共11页
为探究浅沟损毁耕地问题,明确其与浅沟形态关系,以黑龙江嫩江鹤北小流域内治理和非治理2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2—2023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高精度野外实测,定量分析浅沟形态与损毁耕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侵蚀沟潜在影响的... 为探究浅沟损毁耕地问题,明确其与浅沟形态关系,以黑龙江嫩江鹤北小流域内治理和非治理2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2—2023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高精度野外实测,定量分析浅沟形态与损毁耕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侵蚀沟潜在影响的耕地及在此影响下作物难以生长的损毁耕地面积分别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32%和0.258%,其中浅沟损毁耕地面积占沟毁耕地面积的31%,治理流域较非治理流域下降38%,2022年和2023年当年种植大豆的浅沟损毁耕地面积分别是种植玉米的2.17倍和2.03倍;2)浅沟损毁耕地宽度是浅沟本身宽度的2.21倍,浅沟宽度、深度、横截面面积和宽深比均与损毁耕地宽度显著相关(P<0.05),其中宽度与损毁耕地宽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3)浅沟平均宽度和长度交互影响损毁耕地面积重要性最高,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本研究表明浅沟损毁耕地是东北黑土区沟毁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浅沟形态参数与其损毁耕地面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促进侵蚀沟损毁耕地面积的精准评估,从而服务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 沟毁耕地 野外实测 无人机遥感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7
作者 佘欢 李鹏 +2 位作者 李娟 冯朝红 张靖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22,共12页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显著动态变化: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波动(均值1.98×10^(22)sej),不可更新资源持续衰减,工业辅助投入上升,可更新有机能下降,作物产量保持增长;(2)可持续发展评估显示,能值产出率(E_(YR))显著提升,环境负载率(E_(LR))持续增加,能值可持续指数(E_(SI))虽转为可持续状态但水平较低;(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口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经济效应贡献度由负转正,投入结构效应由正转负,土地面积效应影响最小。[结论]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上升,驱动因素贡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效应、经济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土地面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湾地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驱动因素 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生态建设措施对宁夏典型入黄流域径流变化影响
18
作者 于坤霞 李雪 +6 位作者 徐丙翔 李占斌 李鹏 张国军 张晓明 赵阳 马文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49,共8页
为分析气候变化及植被和淤地坝等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宁夏典型入黄流域清水河和苦水河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方法分析研究流域气象水文和生态建设措施等要素的变异点,基于Budyko理论,通过建立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生... 为分析气候变化及植被和淤地坝等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宁夏典型入黄流域清水河和苦水河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方法分析研究流域气象水文和生态建设措施等要素的变异点,基于Budyko理论,通过建立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生态建设措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耦合生态建设措施下的降水—径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估,采用弹性系数法,量化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流域径流均呈减小趋势,且年径流突变均发生在2000年;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NDVI和淤地坝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引入NDVI和淤地坝指数构建的降水—径流模型模拟值接近实测值;清水河流域生态建设措施实施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高达78.25%,其中,植被和淤地坝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23.11%,46.50%,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径流产生的影响。苦水河流域降水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可达47.30%,生态建设措施对苦水河径流减少贡献率为59.57%,植被和淤地坝贡献率分别为18.57%,13.96%,其他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减少贡献率为27.04%。生态建设是引起宁夏入黄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宁夏生态建设优化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生态建设措施 Budyko理论 水热耦合控制参数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浅沟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和作物的关系
19
作者 魏继龙 王春梅 +7 位作者 王伟 申华珍 王强 孙智博 麻磊 龙永清 庞国伟 王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目的]浅沟侵蚀是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明确浅沟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浅沟侵蚀治理的关键,对浅沟从坡顶至坡脚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认识是精准定位坡面尺度浅沟进一步发育风险点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从源头上解决... [目的]浅沟侵蚀是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明确浅沟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浅沟侵蚀治理的关键,对浅沟从坡顶至坡脚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认识是精准定位坡面尺度浅沟进一步发育风险点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从源头上解决黑土地沟毁耕地问题的前提.[方法]选取黑龙江嫩江市鹤北小流域不同作物和垄向的4条典型浅沟,基于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动态(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al time kinematic,GNSS-RTK)野外实测和无人机航测,量化浅沟形态参数从坡顶至坡脚的变化,分析地形和作物类型对这一变化的影响.[结果]1)自浅沟坡顶至坡脚,沟深、沟宽和横截面积均先快速增大,之后呈波动变化,到坡脚处浅沟变宽变浅,横截面积逐渐减小;2)浅沟横断面形态特征与地形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浅沟沟深与沿垄沟方向的坡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沟宽和汇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3)玉米地抵御浅沟侵蚀的能力优于大豆地.相似的坡度和汇水面积条件下,大豆地浅沟沟深、沟宽和横截面积分别是玉米地的1.81,1.76和2.46倍.[结论]坡面尺度上浅沟宽、深等形态参数呈规律性变化,并受地形和作物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坡面尺度东北黑土耕地浅沟发育规律的认识,对未来防治结合型黑土地侵蚀沟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中国东北 坡耕地 浅沟 形态特征 地形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政策特征与实践逻辑
20
作者 焦晶 杜鸣溪 +2 位作者 韩煜 刘秋雨 赵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4期257-268,共12页
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其治理效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分析237份自然保护地政策文本,从阶段、主体、形式、内容四个维度揭示治理体系政策特征,并构建“政策动力-政策之... 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其治理效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分析237份自然保护地政策文本,从阶段、主体、形式、内容四个维度揭示治理体系政策特征,并构建“政策动力-政策之窗-政策网络-政策工具”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历经起步探索(1994年前)、稳步提升(1994—2012年)和高质量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深度耦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等承担主导职能,但跨部门协同机制存在制度性障碍。治理动力源自生态压力、纵向传导和横向竞争三重维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形成机会之窗,促成央地生态治理联盟。政策网络呈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协同互动模式,通过供给型、需求型与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治理 治理体系 政策特征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