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电潜力及生态环境效益预估
1
作者 黄强 章杰 +5 位作者 方伟 明波 张亮博 贾升策 蒋祥祥 许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54,共12页
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是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清洁能源波动性增大、未来发电潜力不确定性升高、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以准确预估,给流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造成诸多挑战。为此,... 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是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清洁能源波动性增大、未来发电潜力不确定性升高、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以准确预估,给流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造成诸多挑战。为此,以黄河上游茨哈峡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分位数映射法、CNN-LSTM-Attention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和改进的风光电理论出力计算方法,筛选研究区适用的高精度未来气候模式数据,预测一体化基地规划运行期(2035—2065年)的水风光电逐日平均出力及其多时间尺度互补性,预估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发现:1)2035—2065年,预测水电、风电、光伏年均发电量分别为101.30亿、11.87亿、437.85亿kW·h。4种SSP情景下,茨哈峡水电站日均入库流量分别增加0.97、1.74、1.25、1.99m^(3)/s,水电日均理论出力平均上升2.23MW,风电、光伏日均理论出力平均下降0.29、0.80MW。2)水风、水光、风光、水风光组合的年发电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8、-0.10、-0.03,水风组合的年际互补性更强,年内冬季互补性显著。3)水风光电年均可替代551.02亿kW·h燃煤发电,减碳0.48亿t/a,风光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可实现节水1.08亿m^(3)/a。此外,预计一体化基地下垫面的潜在蒸散发量年均减少284.56mm,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年均增加97.04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 理论出力 多尺度互补性 生态环境效益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土与结构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综述
2
作者 许增光 李梦平 曹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9,共14页
通过对土与结构界面力学试验设备、关键影响因素、数值模拟方法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分析了当前试验设备的工程适用性与技术局限,阐明了多因素作用下界面力学特性的响应规律,总结了现有数值模拟中的关键技术及其理论限制,归纳... 通过对土与结构界面力学试验设备、关键影响因素、数值模拟方法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分析了当前试验设备的工程适用性与技术局限,阐明了多因素作用下界面力学特性的响应规律,总结了现有数值模拟中的关键技术及其理论限制,归纳了常用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与边界条件。面向工程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应聚焦研发集成应力、渗流、温度多场耦合功能的智能化试验系统,揭示长期复杂环境与多场耦合作用下界面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完善基于薄层单元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体系,构建融合机器学习算法与多源工程数据的智能本构模型,提升复杂工况下界面力学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与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力学特性 试验设备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和深度学习融合的水利工程边坡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锦焘 安辰策 +2 位作者 杨杰 马春辉 仝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7,共9页
边坡变形预测是水利工程边坡安全分析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作为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数据的质量和预测精度对评估边坡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针对GNSS数据噪声处理及变形序列高精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 边坡变形预测是水利工程边坡安全分析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作为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数据的质量和预测精度对评估边坡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针对GNSS数据噪声处理及变形序列高精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注意力机制(AM)的边坡GNSS变形数据降噪与预测模型。利用VMD对原始变形序列进行滤波降噪处理,有效去除噪声干扰,提高数据质量;采用CNN从经过VMD处理后的序列中提取时变特征,捕捉时间序列中的局部和全局模式;使用BiLSTM模型拟合由CNN提取的时变特征,通过双向捕捉时间序列中的历史和未来信息,输出变形的拟合值。为了优化深度学习网络的重要参数,引入模拟退火(SA)算法进行最优分析,从而提升模型的整体性能和预测精度;BiLSTM输出的结果通过AM全连接层,结合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得到预测值。将该融合模型应用于某水利工程边坡的GNSS监测数据预测,结果表明:与经典深度学习组合模型相比,提出的融合模型在3个方向(h、x、y)上的预测精度分别平均提升了63.92%、62.06%和89.10%,为水利工程边坡GNSS监测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变形 预测模型 GNSS 时序预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环境中微塑料和全氟化合物污染现状、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苟祎卓 李家科 +2 位作者 段小龙 高佳玉 孙悦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8,I0001,I0002,共11页
微塑料(MPs)和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生物毒性以及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MPs和PFC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已经在大量水体、土壤中检出,且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总结国... 微塑料(MPs)和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生物毒性以及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MPs和PFC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已经在大量水体、土壤中检出,且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MPs和PFCs在水土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及来源,归纳了它们在水土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以及MPs和PFCs的交互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当前在MPs和PFCs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全氟化合物 复合污染 迁移转化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负荷及水源解析
5
作者 徐国策 张腾飞 +3 位作者 蒲艺凡 李婧 谷丰佑 王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了不同降雨事件下流域氮磷输出负荷,并确定了不同径流来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下,总氮(TN)输出量分别为12.90、110.95和208.01 kg,总磷(TP)输出量分别为0.43、2.15和6.35 kg;中雨事件下的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0.05%和7688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64.80%和20929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69.48%和49794 m^(3);中雨事件下的事件水(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95%和849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35.20%和11347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30.52%和21871 m^(3);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精度良好;次降雨事件下,径流来源可以表征淋溶作用和冲刷作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流失 径流组分 总氮 总磷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水源解析 端元混合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涡演化对立式离心泵水力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冯建军 崔文豪 +3 位作者 朱国俊 戈振国 赵天齐 闫思娜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0-76,共7页
泵站进水池中形成的吸入涡影响泵站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不同工况下吸入涡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对离心泵稳定性的影响,该文通过高速摄影技术捕捉不同流量下吸入涡的发展形态,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大流量工况下吸入涡的演化过程和泵内压力脉动特... 泵站进水池中形成的吸入涡影响泵站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不同工况下吸入涡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对离心泵稳定性的影响,该文通过高速摄影技术捕捉不同流量下吸入涡的发展形态,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大流量工况下吸入涡的演化过程和泵内压力脉动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吸入涡稳定存在的时间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加,在大流量工况下(流量Q=15.6 m^(3)/h),由于大尺度气泡脱落吸入涡投影面积产生剧烈波动;数值模拟捕捉到的吸入涡发展路径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在吸入涡由发展阶段向保持阶段演化时,含气率迅速增大致使气泡团聚集在叶轮流道内,从而导致保持阶段的叶片吸力面压力脉动变化范围为发展阶段的2倍,压力脉动主频由转频变为2倍转频,且随气相作用的增强,2倍转频处的压力脉动幅值沿流动方向不断增大,不均匀进气也致使叶轮径向力向正Y侧发生偏移;气泡运动至蜗舌附近时引发局部高湍动能分布;无叶区、导叶和蜗壳在靠近蜗舌方位的压力脉动峰峰值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59%、57%和58%,影响离心泵的稳定运行。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开展吸入涡结构抑制研究、提升泵站运行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吸入涡 气液两相流动 水力稳定性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物候驱动机制与时滞累积效应研究
7
作者 李瑞平 王莹 +2 位作者 郑和祥 秦子元 侯洪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94,共9页
植被物候作为表征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生态指标,其动态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起始期(SOS)对多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及时滞累积效应,基于2001—2020年NDVI数据、多源气候数据和SOS... 植被物候作为表征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生态指标,其动态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起始期(SOS)对多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及时滞累积效应,基于2001—2020年NDVI数据、多源气候数据和SOS数据,构建了融合随机森林(RF)模型、SHAP解释算法、时滞累积分析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DTR)、日平均温度(T_(mean))、云量(CLD)和月总降水量(Pre)的季前长度分别集中在3~4个月(55.6%区域)、1~3个月(60.3%区域)、4~6个月(58.1%区域)和4~6个月(62.9%区域)。Pre是SOS最关键的驱动因子,CLD、DTR和T_(mean)则在特定情境下提供补充调节,并且不同类型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T_(mean)与DTR等热量因子以滞后1~3个月、无累积效应为主;Pre、地表土壤含水率(SM)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水分因子则表现出以当前月和短期累积为主的响应机制;CLD则主要体现为滞后2个月、累积1个月的调控效应。本研究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物候对多气候因子驱动的响应规律及时滞累积效应,为构建区域尺度的气候-植被交互模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及气候变化下植被动态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随机森林 SHAP分析 时滞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中心演变对延河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周伟 李静思 +4 位作者 王雨涵 陈光照 王兴桦 张凡 侯精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5-933,955,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暴雨中心演变更加多样化,迫切需要揭示暴雨中心演变对延河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通过显卡加速的地表水及其伴随输移过程模型(GPU accelerated surface water flow and associated transport mo...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暴雨中心演变更加多样化,迫切需要揭示暴雨中心演变对延河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通过显卡加速的地表水及其伴随输移过程模型(GPU accelerated surface water flow and associated transport model,GAST)和暴雨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产流模块,模拟不同暴雨中心条件下的延河流域(河庄坪镇−姚店镇)洪水过程,分析延河流域洪水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相对于均匀降雨,暴雨中心在水库上游时,水库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蓄功能,受灾区位数量削减率达到78%,最大水深削减率为56%;暴雨中心在水库下游时,水库的调节能力受限,受灾区位数量削减率仅为22%,最大水深削减17%;洪水淹没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现状条件下的均匀降雨、“上拦”方案实施后的均匀降雨、实施“上拦”方案下的暴雨中心在水库下游、实施“上拦”方案下的暴雨中心在水库上游。研究结果有助于量化暴雨中心演变对延河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指导延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从而提升延安中心城区的防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中心演变 流域洪水 水库 水动力模型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主要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关键期水分阈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彭郅雯 畅建霞 +4 位作者 郭爱军 王义民 牛晨 黄梦迪 王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3-172,共10页
干旱是造成干旱区农业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农业产量在干旱胁迫下的损失特性,该研究以渭河流域的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夏玉米与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各农作物模拟产量与统计产量差值最小为目标对AquaCrop-O... 干旱是造成干旱区农业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农业产量在干旱胁迫下的损失特性,该研究以渭河流域的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夏玉米与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各农作物模拟产量与统计产量差值最小为目标对AquaCrop-OSPy模型的敏感性参数进行率定;采用率定好的模型模拟2种农作物在不同干旱胁迫场景下的产量;采用“S”型增长曲线拟合缺水率与减产率的变化关系,同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量化不同月份缺水率对农作物减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缺水率较小或较大时,减产率受限于供水总量,此时通过优化灌溉过程缩小减产率的效果不佳;“S”型曲线能够表示农业产量受旱胁迫时三阶段、多拐点的响应特征;当夏玉米与冬小麦生育期总缺水率分别为23%、25%时,两农作物的减产率开始增加,缺水率分别为32%、35%时,减产率增加速度达到最大,缺水率分别为41%、45%时,减产率趋于极值;6月与11月的缺水率分别对夏玉米和冬小麦的影响最大,且当6月与11月缺水率大于75%时,农作物的减产率趋于极大值的可能性变大。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干旱胁迫下农作物产量响应规律,优化农业抗旱减灾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水分 作物生长模型 农业产量模拟 “S”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辨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艳娜 黄磊 +4 位作者 甘俊礼 韩萱 许江 杨梦凡 朱廣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38-4550,共13页
为探究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采集了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样品共39组,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因子分析以及连通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水化学特征... 为探究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采集了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样品共39组,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因子分析以及连通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水化学特征、控制因素以及水力联系程度.结果表明,矿区的水体整体呈现弱碱性;第四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主要受硅酸盐风化和矿业活动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志丹群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其次是HCO3-Na、Cl-Ca型,其来源主要受硅酸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和农业生活作用的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矿井水主要水化学类型是Cl-Ca型水,受硅酸盐和蒸发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活动影响,存在反向阳离子交换作用.第四系含水层与志丹群、志丹群含水层与石千峰组的水力连通性指数为27%和20%,存在水力联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与矿井水的水力连通性指数为39%,存在微弱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水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力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赋存、迁移及归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亚红 徐国策 +4 位作者 万顺 张林 刘晓平 顾柳洋 陈新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I0001,共10页
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选择陕西省榆林市某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现场样品采集和显微拉曼光谱仪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微塑料的赋存和变化过程,计算了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微塑料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污水处... 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选择陕西省榆林市某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现场样品采集和显微拉曼光谱仪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微塑料的赋存和变化过程,计算了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微塑料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污泥都含有大量的微塑料,其丰度分别为17.55~1165.95个/L和38366.67个/kg。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丰度和质量浓度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7.67%、98.05%,其中一级处理阶段的去除率最高。纤维是污水和污泥中最丰富的微塑料形状;微塑料的尺寸以<1 mm为主;颜色以白色、黑色和蓝色居多;污水和污泥中微塑料聚合物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为主。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阶段的整体去除贡献率高于深度处理阶段,但仍然低于一级处理阶段。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微塑料特征与榆溪河中游采样点(位于污水处理厂下游附近)具有相似性。尽管污水处理厂的微塑料去除率很高,但估算每年仍有2.56×1011个微塑料进入榆溪河中。研究结果可为污水处理厂微塑料去除和黄河中游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水处理厂 去除率 榆溪河 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冰中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关系
12
作者 张昊 史小红 +6 位作者 卢俊平 赵胜男 孙标 崔志谋 全栋 卢宗福 孙嘉乐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2-1977,共16页
浮游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湖泊冰封期冰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为揭示湖冰中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2月对东居延海、乌梁素海、哈素海和查干... 浮游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湖泊冰封期冰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为揭示湖冰中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2月对东居延海、乌梁素海、哈素海和查干淖尔冰中浮游植物和理化指标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在乌梁素海、东居延海、查干淖尔和哈素海冰层中,共鉴定出132种浮游植物,蓝藻门在丰度上占主导地位,达50.01%;而在物种数上,绿藻门和硅藻门分别占34.85%和33.33%。(2)东居延海冰中鉴定出26种浮游植物,以小球藻属一种(Chlorella sp.)为优势种;乌梁素海冰中鉴定出80种,以泽丝藻属一种(Limnothrix sp.)为优势种;哈素海冰中鉴定出54种,以微囊藻属一种(Microcystis sp.)为优势种;查干淖尔冰中鉴定出34种,以环离浮鞘丝藻(Ulothrix zonata)为优势种。(3)东居延海冰中的生态系统较为单一,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乌梁素海冰中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哈素海和查干淖尔冰中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湖泊间藻类的相似性差异显著,乌梁素海与哈素海的相似性最高,东居延海与乌梁素海的差异最大,查干淖尔则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4)不同湖泊冰层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存受盐度、温度、总氮和总磷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不同物种对这些因素的响应差异显著。未来应深入研究冰层中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以更好地指导湖泊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分层冰 优势种 群落结构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解析法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水文性能评估
13
作者 潘鑫 王家昌 +3 位作者 曹升乐 辛瑞瑞 杨雪 王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3,64,共5页
为利用概率解析法所构建的水文模型定量解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径流调控性能和供水保障能力,以西安市历史长序列降雨资料为依据,采用连续模拟模型和所构建的概率解析模型,解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用水过程,揭示出水文性能指标... 为利用概率解析法所构建的水文模型定量解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径流调控性能和供水保障能力,以西安市历史长序列降雨资料为依据,采用连续模拟模型和所构建的概率解析模型,解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用水过程,揭示出水文性能指标与系统容积的非线性关系,验证了概率解析模型在西安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适用性,进而利用概率解析模型确定出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校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最佳容积。结果显示基于概率解析法所构建的水文模型可作为一种计算高效、使用便捷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水文评估与设计工具,对我国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概率解析法 径流控制 供水可靠度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城市发展情景和降雨模式对北拒马河涿州段流域洪水特征的综合影响研究
14
作者 申奥 黄领梅 +3 位作者 李佳 史荣情 余小波 申曼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51,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流域洪水风险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关键驱动因素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循环。研究以北拒马河涿州段流域(约588 km^(2))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地处太行山山前特殊地形位置,呈喇叭口状且多河汇流,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流域洪水风险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关键驱动因素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循环。研究以北拒马河涿州段流域(约588 km^(2))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地处太行山山前特殊地形位置,呈喇叭口状且多河汇流,2023年“23·7”特大暴雨导致的涿州洪灾凸显了相关研究的紧迫性。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构建了MOP-PLUS-HEC-HMS耦合模型框架,系统模拟和评估了2035年四种发展情景(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对洪水过程的综合影响,采用K-Means聚类方法结合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识别降雨模式,全面分析了不同降雨模式对洪水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7.4%,不透水面积急剧扩张3.9倍,土地利用转换最剧烈的阶段发生在2000-2010年间;2035年多情景模拟显示,生态保护情景最有利于洪水风险缓解,各重现期降雨下洪峰流量减少0.06%~0.20%,而经济发展情景下洪峰流量增加0.11%~0.40%;不同降雨模式下洪峰流量差异可达5%~20%,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峰流量的相对影响逐渐减弱;构建的耦合模型框架精度良好(PLUS模型Kappa=0.87,HEC-HMS模型NSE>0.8),为北拒马河涿州段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采取"生态优先"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对类似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多目标规划 情景模拟 降雨模式 洪水过程 北拒马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水条件下岩体二维随机裂隙网络可视化注浆试验研究
15
作者 曹成 陈东来 +1 位作者 许增光 柴军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裂隙岩体注浆是控制地下工程水害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地下结构的隐蔽性,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扩散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构建二维随机裂隙网络,开展了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研究了动水压力、催化剂含量、注浆压力及水灰比对浆液... 裂隙岩体注浆是控制地下工程水害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地下结构的隐蔽性,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扩散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构建二维随机裂隙网络,开展了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研究了动水压力、催化剂含量、注浆压力及水灰比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基于浆液扩散形态和封堵率,可将扩散模式划分为未扩散未封堵型、扩散未封堵型和扩散封堵型;各影响因素对封堵率的影响权重依次为动水压力、催化剂含量、水灰比和注浆压力;封堵率与动水压力、水灰比呈负相关,与催化剂含量、注浆压力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动水注浆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岩体裂隙 动水条件 注浆 扩散机制 催化剂 水灰比 封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输沙量影响
16
作者 康子晗 莫淑红 +2 位作者 王晶晶 蒋凯鑫 姜宇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目的]为探究湘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湘江流域1965—2018年及其周边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采用RClimDex模型进行选取并计算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线性拟合法和5 a滑动平均法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 [目的]为探究湘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湘江流域1965—2018年及其周边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采用RClimDex模型进行选取并计算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线性拟合法和5 a滑动平均法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析,辅助计算各指数Cv值、Spearman相关系数和Kendall相关系数。时间特征从指数线性变化与5 a滑动平均过程线初步观察,使用M-K突变检验法、Lee-Heghinian检验法和有序聚类法对湘江流域年平均输沙量进行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极端降水指数对该时段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 1)流域各极端降水指标54 a年际变化趋势除CWD(连续有雨日数)外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历时延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显著增加。2)各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地形特点基本一致,均呈流域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加趋势,7个指数均在南岳站出现最大值。3)流域输沙量在198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1985—1997年,极端降水量指标R99P(极强降水量)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10.5%;1998—2018年,极端降水量指标R95P(强降水量)对输沙量的减少有所改变,贡献率为18.1%,但整个变化期内各极端降水指数对输沙量减少的影响均<20%。[结论]极端降水对流域输沙量的减少产生一定影响,但人类活动仍是导致输沙量减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流域 极端降水指数 RClimDex模型 输沙量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碳汇生态服务供需格局时空差异
17
作者 白皓冉 李怀恩 +3 位作者 成波 成文娟 段清之 闫丹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75,共10页
基于InVEST模型中的碳储量模块以及ArcGIS等软件工具,针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的22个区(县),利用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地区碳库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以区(县)为最小单元,分析了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碳汇项在地区间的供需匹... 基于InVEST模型中的碳储量模块以及ArcGIS等软件工具,针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的22个区(县),利用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地区碳库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以区(县)为最小单元,分析了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碳汇项在地区间的供需匹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碳汇服务供给总量由2010年的2466.14万t减少至2020年的2380.44万t,需求总量由2010年的1898.81万t增长至2020年2907.65万t,导致研究区碳汇服务格局出现明显的时空错配现象;2020年单位面积固碳量较2010年减少了44.49 t/km^(2)、单位面积碳排量增加了523.76 t/km^(2),进一步加剧了碳汇服务的供需失衡;碳汇服务赤字区域呈扩散趋势,特别是在中部城市群中出现明显的赤字化倾向,意味着地区的碳排放量超过了其碳汇能力,形成了碳赤字。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区域生态发展规划、优化协调地区资源配置、开展碳补偿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渭河干流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取水与光伏消纳的多场景水电站运行特征
18
作者 杜孝东 苏佩超 +3 位作者 杜世逾 王振 井志强 王学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3-891,共9页
以国内某流域的梯级水电站及其规划的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域不同来水时期、库区取水方案、光伏出力类型等因素,设置8种典型场景,构建多重综合利用约束的短期水光互补运行模型,并对相应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场景下梯级水电站的运... 以国内某流域的梯级水电站及其规划的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域不同来水时期、库区取水方案、光伏出力类型等因素,设置8种典型场景,构建多重综合利用约束的短期水光互补运行模型,并对相应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场景下梯级水电站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汛期大流量典型场景下,B_(1)水电站日内水位呈现波动性上升特征,B_(2)和B_(3)水电站不参与调峰,其日内水位维持不变,B_(4)水电站视其下泄流量大小来确定是否参与调峰;枯水期小流量典型场景下,B_(1)水电站日内水位呈现波动性下降特征,B_(2)和B_(3)水电站参与调峰,一期库区取水方案与二期库区取水方案相比B_(2)水电站日内水位变化较大,B_(4)水电站作为反调节水电站,1个昼夜内一般进行2~3次径流调节。该研究成果可为承担多重综合利用任务的梯级水电站实际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库区取水 光伏 水光互补 多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与管网组合排水特征对不同降雨条件的响应规律分析
19
作者 孙佳辉 侯精明 +3 位作者 薛树红 王添 马萌华 张维纳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1,共8页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建设中管网排水能力评估依据不足的情况,基于GAST-SWMM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以西安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累计降雨情况下管网与地表径流排水的占比和流量变化规律,以定量分析管网排水能力变化。结果表明:...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建设中管网排水能力评估依据不足的情况,基于GAST-SWMM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以西安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累计降雨情况下管网与地表径流排水的占比和流量变化规律,以定量分析管网排水能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累计降雨下管网与地表径流的排放比值有明显差异,随着累计降雨的增大,该比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累计降雨为10 mm时达最小值0.543,在累计降雨80 mm时取得最大值2.241,之后呈下降趋势;管网与地表径流的排放比值对雨峰系数不敏感,在累计降雨较小时最大差异率为12.96%,在累计降雨较大时最大差异率只有3.98%;雨峰系数的增大会使各部分排水的峰值流量增大;在累计降雨为100 mm,雨峰系数为0.2、0.5、0.8时管网排水最大流量分别为6.26、7.45、9.40 m^(3)/s,地表径流排水最大流量分别为3.19、3.90、4.84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雨峰系数 排水特征 城市内涝 地表径流排水 管网排水 累计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门洞型气垫式调压室与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水力性能对比分析
20
作者 黄智鑫 周培勇 +2 位作者 石刚 欧友杰 张巧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1,152,共6页
传统城门洞型气垫式调压室设计成熟,对围岩渗透性要求较高,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作为一种新兴结构,依托全封闭钢衬具备更强的气体密封能力与抗压性能,但两者水力性能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为此,以西藏某水电站为例,采用CFD三维数值模拟并结... 传统城门洞型气垫式调压室设计成熟,对围岩渗透性要求较高,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作为一种新兴结构,依托全封闭钢衬具备更强的气体密封能力与抗压性能,但两者水力性能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为此,以西藏某水电站为例,采用CFD三维数值模拟并结合VOF模型,对城门洞型与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在大波动工况下的水位、压强、温度与流速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门洞型气垫式调压室气温波动小,但水位、压强及空气流速波动大,稳定性相对较差;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气温及水体流速波动大,但水位与压强波动小,运行更稳定。研究结果为复杂地形区域气垫式调压室体型选择与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门洞型气垫式调压室 圆管型气垫式调压室 CFD三维数值模拟 VOF模型 气室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