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抗甲霜灵菌株筛选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国莉玲 左豫虎 +5 位作者 柯希望 王晓杰 韩德俊 韩青梅 康振生 黄丽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3-629,共7页
以大豆疫霉野生菌株Pmg1为亲本,采用药剂驯化法获得抗甲霜灵菌株。初步研究抗药菌株的抗性水平、菌丝生长阶段抗性的稳定性、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丝、游动孢子囊... 以大豆疫霉野生菌株Pmg1为亲本,采用药剂驯化法获得抗甲霜灵菌株。初步研究抗药菌株的抗性水平、菌丝生长阶段抗性的稳定性、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丝、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态。结果表明,获得5株抗甲霜灵菌株Pmg1-Mtr1、Pmg1-Mtr2、Pmg1-Mtr3、Pmg1-Mtr4、Pmg1-Mtr5,抗性水平分别可达到野生亲本的3 793.7、5 581.7、5 773.9、4 409.3和5 476.0倍,且抗性可在菌丝阶段稳定遗传。与野生菌株Pmg1相比,抗药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在形态上与野生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抗药菌株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产量显著降低。表明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容易产生抗性,抗药菌株在菌丝阶段抗药性的保持对甲霜灵没有依赖性。菌株除抗药性提高、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能力下降外,其它生物学性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菌 甲霜灵 抗性诱导 药剂驯化 抗药稳定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糜子农田冠层高光谱反射特征研究初报 被引量:4
2
作者 妙佳源 张钰玉 +5 位作者 王孟 张盼盼 李夏 韩浩坤 刘凤琴 冯佰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6-9,39,共5页
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能快速获取作物冠层相关参数信息,是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的重要技术。为探索不同糜子品种的冠层光谱反射特征,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糜子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分析了其红边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糜子的... 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能快速获取作物冠层相关参数信息,是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的重要技术。为探索不同糜子品种的冠层光谱反射特征,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糜子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分析了其红边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糜子的光谱反射率在总体上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各波段存在不同的差异;不同密度梯度下,最大密度处理D3的光谱反射率在350~1 000 nm波段略大于其他处理,其余波段差异不显著;从开花期到灌浆后期,光谱的红边位置出现“蓝移”现象,红边幅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高光谱遥感 冠层光谱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施氮对旱地土壤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3
3
作者 刘金山 戴健 +2 位作者 刘洋 郭雄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目的】过量施氮会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的组成与数量,进而改变土壤供氮能力,但关于西北旱地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的研究尚缺乏。本文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特别是过量施氮条件下... 【目的】过量施氮会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的组成与数量,进而改变土壤供氮能力,但关于西北旱地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的研究尚缺乏。本文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特别是过量施氮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探讨长期过量施氮对土壤有机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在施磷(P2O5)100kg/hm2的基础上,设5个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N 0、80、160、240、320 kg/hm2。重复4次,小区面积40 m2,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种植冬小麦品种为小堰22。本文选取其中3处理,以不施氮为对照(N0)、施氮量N 160 kg/hm2为正常施氮(N160),施氮量N 320 kg/hm2为过量施氮(N320),分别于2012年6月小麦收获后和10月下季小麦播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过量施氮导致下季小麦播前0—3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平均由对照的2.8 mg/kg增加到15.5 mg/kg;同时,0—60 cm和0—3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由对照的47.2和108.9 kg/hm2增加到76.5和727.7 kg/hm2。过量施氮也增加了夏闲期间0—30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矿化量,由对照的72.4 kg/hm2增加到130.7 kg/hm2。但过量施氮未显著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氮含量,过量施氮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分别为9.24和5.39 g/kg,有机氮分别为1.05和0.71 g/kg,较对照增加52.2%和54.3%。同样,过量施氮未显著影响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53和205 mg/kg,却显著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对照的24.1和7.5 mg/kg提高到43.6和16.1 mg/kg。【结论】过量施氮可以显著增加旱地土壤剖面中的硝态氮累积量、夏闲期氮素矿化量、小麦播前土壤氮素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过量施氮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淋溶风险,故在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种植中不宜施用高量氮肥,以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和农业投入,达到保护环境和培肥土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过量施氮 有机氮碳 微生物量氮 供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强 王朝辉 +6 位作者 李富翠 戴健 李孟华 何刚 曹群虎 段长林 鱼昌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100,共8页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传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传统施肥不能持续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追肥、减氮垄覆和减氮垄覆增密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但减氮垄覆或增加种植密度却使籽粒含氮量降低,主要原因是进入开花期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氮素供应不足所致。综合分析,减氮垄覆增产增效更明显,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在第1年分别提高38.6%、49.6%和35.1%,在第2年分别提高7.6%、16.3%和25.7%,说明控氮与覆膜结合是实现旱地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小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地表覆膜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氮肥减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瑜 苏旺 +4 位作者 王舰 屈洋 高小丽 杨璞 冯佰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3-885,共13页
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 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至成熟阶段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同时显著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光合改善效果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和180 kg hm^(–2)氮肥施用量最为显著。覆盖和氮肥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降低糜子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提高了糜子花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覆盖显著提高糜子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其调控效应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较好;随施氮量的提高,糜子产量和千粒重先升后降,而穗粒数和穗长持续增加,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 kg hm^(–2)。因此,建议黄土高原糜子最佳栽培措施为"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覆盖集水保水系统结合135~145 kg hm^(–2)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覆盖 氮肥 光合特性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F-box家族基因的鉴定、分类及干旱响应 被引量:25
6
作者 霍冬英 郑炜君 +6 位作者 李盼松 徐兆师 周永斌 陈明 马有志 闵东红 张小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85-1594,共10页
F-box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命活动,对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a和介导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谷子具有显著的耐旱耐瘠薄等特性,本研究根据谷子转录组分析结果,从525个F-box家族成员中鉴定出19个... F-box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命活动,对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a和介导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谷子具有显著的耐旱耐瘠薄等特性,本研究根据谷子转录组分析结果,从525个F-box家族成员中鉴定出19个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上调的F-box基因,根据序列相似性将其分为6类,同一类基因具有相似的内含子-外显子结构。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分别分布在谷子的8条染色体上,其中,第2条染色体上含F-box基因最多,有6个。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19个F-box蛋白均含保守的F-box结构域,而C端含FBD、WD40、FBA、ZnF、Kelch和LRR等结构域。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谷子19个F-box基因均含逆境应答元件,其中,MYB和MYC元件的数量最多(9-78个),说明这些基因对干旱应答反应可能主要受MYB、MYC转录因子调控。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SiF-box18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远远高于其他F-box成员,对干旱、高盐、ABA、SA和JA都有响应;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iF-box18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SiF-box18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F-BOX蛋白 亚细胞定位 干旱响应 诱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度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6
7
作者 刘太国 王保通 +10 位作者 贾秋珍 章振羽 李强 曹世勤 彭云良 金社林 李明菊 刘博 高利 胡小平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4-578,共5页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7%相比略有下降,连续二年超过CYR32,居于首位;CYR32出现频率为18.1%(2009-2010年为21.6%),位居第二,主要分布在陕、甘、川地区。供试标样中还有44份被鉴定为贵农22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3%,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陕西、青海、山西、新疆、贵州和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及茎杆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屈洋 宋慧 +6 位作者 刘洋 王可珍 高小丽 高金锋 王鹏科 杨璞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31个谷子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茎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谷子新品种(系)的8个分级性状多样性差异较大,株型、穗型和穗密度多样性较高,谷粒颜色和米色多样性指数较差;8个产量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31个谷子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茎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谷子新品种(系)的8个分级性状多样性差异较大,株型、穗型和穗密度多样性较高,谷粒颜色和米色多样性指数较差;8个产量性状中,单穗重、穗粒重和株高多样性丰富,生育期和出谷率多样性差;节长中,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为23.294~26.811,H'变化范围为1.860~2.184,首部第3节CV较大,H'最高,多样性丰富;节粗中,CV变化范围为16.455~25.610,H'变化范围为1.473~2.023,首部第1节CV中等,H'较大,多样性丰富;不同节位的节粗具有一定的群集性,不同节位的节长位点分布较为分散;依据茎杆特性可将谷子新品种(系)划分为两大类群;单穗粒重与茎杆粗H'和茎杆长CV呈正相关(r=0.50,0.46,P<0.05),且与茎杆粗CV和茎杆长H'呈负相关(r=-0.51,-0.47,P<0.05)。31份谷子新品种(系)农艺和茎杆性状多样性丰富,茎杆长和粗对产量性状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茎杆特性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海 张鑫 +3 位作者 邹杭 杨海艳 曹晶晶 安德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90,共7页
【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该药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WP)、枯草芽孢杆菌(WP)、40%多菌灵(WP)、50%异菌脲(WP)和40%嘧霉胺(WP)对番茄灰霉病... 【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该药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WP)、枯草芽孢杆菌(WP)、40%多菌灵(WP)、50%异菌脲(WP)和40%嘧霉胺(WP)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抑制中质量浓度(EC50);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测定了以上5种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946.28,757.19,75.36,8.95和5.53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分别为1 665.56,1 416.16,241.90,37.32和21.35μg/m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750倍液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8.47%,70.14%,74.18%,74.13%和80.6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75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3.37%,64.83%,69.56%,73.49%和75.55%。【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与枯草芽孢杆菌相当,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番茄灰霉病菌的一种辅助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番茄灰霉病 药效试验 辅助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施用氯化钙对冬小麦生长及钙锌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雅洁 王朝辉 +4 位作者 王森 靳静静 曹寒冰 戴健 于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9-726,共8页
【目的】北方石灰性土壤碳酸钙含量、p H高等因素制约了小麦对锌的吸收,但由于交换性钙含量高,这一地区作物钙锌营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缺乏。本研究通过冬小麦盆栽试验,研究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氯化钙用量对冬小麦生长及钙锌吸收利用... 【目的】北方石灰性土壤碳酸钙含量、p H高等因素制约了小麦对锌的吸收,但由于交换性钙含量高,这一地区作物钙锌营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缺乏。本研究通过冬小麦盆栽试验,研究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氯化钙用量对冬小麦生长及钙锌吸收利用的影响,初步探索冬小麦钙锌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麦田耕层0—20 cm的土壤进行冬小麦盆栽试验。设5个处理,在施N 0.3 g/kg、P2O50.2 g/kg、K2O 0.3 g/kg土基础上,以氯化钙为钙肥,设施Ca 0、0.3、0.6、0.9和1.2 g/kg土5个水平,每个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供试品种为小偃22,2010年10月15日播种。在收获期采集小麦地上部,分别测定茎叶、颖壳和籽粒烘干重及其钙、锌的含量,收获后土壤p H、交换性钙及有效锌的含量,并计算冬小麦钙、锌累积量及钙、锌收获指数。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处理,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随氯化钙用量升高而增加,施Ca 0.6、0.9和1.2 g/kg时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9.8%17.5%,籽粒产量在施Ca 0.9和1.2g/kg时分别显著增加10.7%和22.7%。施用氯化钙显著提高了小麦茎叶和颖壳中的钙含量,茎叶钙含量在施Ca0.9和1.2 g/kg时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3%和68%,颖壳钙含量在施Ca 0.6、0.9和1.2 g/kg时分别显著增加34%、36%和51%,籽粒钙含量无显著变化。整株钙累积量随施钙量的提高显著增加38.6%91.4%。施Ca 0.9和1.2 g/kg,籽粒锌含量显著增加,分别由对照的33.7 mg/kg提高到42.0和41.6 mg/kg。整株锌累积量随施钙量提高而显著增加,施Ca 1.2 g/kg时最高,比对照提高47.0%。收获后土壤交换性钙、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施Ca 0.9和1.2 g/kg时土壤p H分别由对照的8.16降低至7.93和7.97。【结论】发现盆栽试验条件下,石灰性土壤适量施用氯化钙可促进小麦干物质形成,增加籽粒产量;整株吸钙量随施钙量的提高显著增加,但不影响籽粒钙含量;施用氯化钙显著降低了土壤p H,同时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以及向籽粒的转移。该结果可为理解石灰性土壤中锌的活化机制,促进作物对锌的吸收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石灰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盼盼 陈凌 +4 位作者 王君杰 王海岗 郑殿峰 乔治军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153,共5页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糜子 光合特性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一丹 李强 +2 位作者 王保通 付晓丽 王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0-373,共4页
为给三唑酮在小麦白粉菌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陕西省4个市19个乡镇的16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34.66mg.L-1,平均抗药性水平为16.58倍,80.72%的菌株产... 为给三唑酮在小麦白粉菌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陕西省4个市19个乡镇的16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34.66mg.L-1,平均抗药性水平为16.58倍,80.72%的菌株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40倍)占9.64%,中抗菌株(10倍<抗药性水平≤40倍)占37.35%。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宝鸡市岐山县高店乡和益店镇以及眉县横渠镇小麦白粉菌抗药性高于其他地区。说明陕西省关中大部分地区的小麦白粉菌已对三唑酮产生了抗药性,且抗药性呈增加趋势,但与全国范围相比,抗药性水平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陕西关中 三唑酮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西部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水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屈洋 高小丽 +5 位作者 任慧莉 高金锋 王鹏科 王可珍 康军科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80,共6页
分析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反应,确定不同绿豆品系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以2012—2014年国家绿豆区域试验14个参试品系为试验材料,于全生育期记录各品系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和光照时间,并干成熟期分期采摘,全区计产,分析不同绿豆... 分析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反应,确定不同绿豆品系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以2012—2014年国家绿豆区域试验14个参试品系为试验材料,于全生育期记录各品系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和光照时间,并干成熟期分期采摘,全区计产,分析不同绿豆品系对产量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产量高稳系数存在差异,品系10(维绿8号)高稳系数最高,较对照品系增加54.3%;不同绿豆品系的光、温、水反应特性差异显著,其中有9个品系(品系1,2,3,6,7,8,10,11,12)的光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7个品系(品系1,2,3,6,7,8,11)的温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8个品系(品系1,2,3,6,7,8,10,11)的水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以光稳系数、温稳系数和水稳系数为基础对14个绿豆品系进行划分,其中对环境反应稳定的品系4个、敏感的品系有4个和中间类型的有6个。夏播绿豆不同品系对环境反应的敏感程度分为稳定型、中间类型、敏感型,其中属于中间类型的绿豆品系10能够获得更高更稳定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品系 光、温、水特性 产量 关中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小偃9323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明双 马东方 +4 位作者 王海鸽 尹军良 侯璐 姚强 井金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2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代分离群体,筛选到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Xwmc807、Xbarc3、Xwmc684、Xwmc201、Xwmc553和Xwmc179;该抗病基因位于小麦6AL染色体上,其最近的标记为Xwmc201和Xwmc553,遗传距离分别是2.6cM和3.7cM。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被命名为YrXY9323。用YrXY9323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标记Xwmc201和Xwmc553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有19%的品种具有与YrXY9323相同的标记位点。本结果对YrXY9323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9323 小麦条锈菌 隐性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胡小平 王保通 康振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16,共8页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60多年中已开展了大量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其鉴定方法、小麦品种及环境与条锈菌毒性变异的关系、毒性变异途径及变异速率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概况。同时,深入探讨了条锈菌生理小种概念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急需开展研究的条锈菌毒性变异监测体系、有性过程导致的毒性变异在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毒性变异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糜子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翠 赵伟洁 +5 位作者 刘瑞 晁桂梅 周瑜 苏旺 屈洋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探索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糜子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研究了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成熟期中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 为探索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糜子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研究了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成熟期中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重度水分胁迫(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25%)对糜子强、弱势粒灌浆特性与抽穗后物质积累和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全生育期充足供水,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相比,重度水分胁迫下,籽粒的起始生长势 R0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 Tmax延迟,灌浆后期时间缩短,灌浆中期和后期的贡献率下降,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降低,进而影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孕穗期重度水分胁迫的穗粒数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4.62%和38.19%,是降幅最大的;中度水分胁迫加快了糜子灌浆进程,促进了糜子叶片和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提高了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提高了糜子产量,其中拔节期中度水分胁迫是增加幅度最大的,其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4.17%、17.92%、7.19%、41.14%。因此,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协调并提高糜子籽粒的灌浆起始生长势和前期、中期的灌浆速率以及茎鞘向穗的物质转运率,对于保证和提高糜子产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水分胁迫 籽粒灌浆 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长管蚜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祖庆 亢菊侠 +3 位作者 罗晨 胡想顺 张改生 赵惠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7-272,共6页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在400~900nm波段内,随着百株蚜量的增加,3个小麦品种冠层光波反射率下降,且部分波段内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选择可见光波段的405nm、近红外波段的835nm作为3个小麦品种共有的特征波长点,构建出的3个小麦品种的百株蚜量预测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3个小麦品种405nm波长点模型均优于835nm波长点。[结论]利用高光谱信息同时预测不同小麦品种麦长管蚜百株蚜量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品种 光谱测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保通 李佼佼 +5 位作者 胡小平 李强 康振生 杨敏娜 刘太国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西藏地区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小麦种植区,小麦条锈病是西藏冬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长期以来,对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弄清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本研究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关键地区采... 西藏地区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小麦种植区,小麦条锈病是西藏冬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长期以来,对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弄清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本研究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关键地区采集并鉴定了小麦条锈菌标样261份。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数多,主要优势小种以CYR32和CYR33为主,水源11类群为优势类群,Hybrid46类群结构简单,未发现CYR32以外的类型;CYR32之前的小种数较多、其中CYR17、CYR20、CYR31出现频率较高;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与内地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表现西藏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组成与四川、云南两省相似,与青海省差异较大。推测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与四川和云南省存在较密切的菌源交流,与青海省交流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小麦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对苹果采后灰霉病的防治 被引量:6
19
作者 巩文峰 李月飞 +3 位作者 上官妮妮 赵新贝 王阳 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从苹果表面分离筛选到1株对苹果采后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酵母菌株2SP,该酵母菌孢子悬浮液对苹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45%,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0.0%,而过滤上清液和离心灭...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从苹果表面分离筛选到1株对苹果采后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酵母菌株2SP,该酵母菌孢子悬浮液对苹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45%,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0.0%,而过滤上清液和离心灭菌上清液对灰霉病菌防治效果较差,表明营养和空间竞争可能是该酵母菌抑制灰霉病发展的主要机制。该酵母菌在苹果伤口接种后置于4℃低温条件下,30 d后仍能存活,且酵母菌的数量高于起始值。通过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将该酵母菌株初步鉴定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灰霉菌 采后病害 出芽短梗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DH群体条锈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春莲 薛芳 +4 位作者 靳凤 张芸芸 王中华 陈耀锋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为了给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参考,对源自普通小麦杂交组合(西农1376×WT212)×花育888的DH群体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DH群体中对当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具有苗期抗性的株系... 为了给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参考,对源自普通小麦杂交组合(西农1376×WT212)×花育888的DH群体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DH群体中对当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具有苗期抗性的株系占50.7%,具有成株期抗病性的株系占51.8%。此外,利用对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在群体中的检测结果表明,该DH群体中有141个株系(51.5%)含有Yr10基因,但没有检测到Yr26和Yr15基因的存在;含有Yr10基因的株系均为DH群体中对CYR32具有抗病性的株系。反应型为免疫~中抗(IT:O~2),表明Yr10基因对我国当前条锈病流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DH群体 条锈病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