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9年日照市PM_(2.5)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中杰 霍娟 +7 位作者 杜惠云 王大玮 李杰 张传兵 张涛 王威 王海波 杨文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69-3980,共12页
利用2015~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对日照市PM_(2.5)季节污染特征和日照市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计算了5年逐日02:00、08:00、14:00和20:00(BTC)的48h后向轨迹,不仅通过轨迹聚类分析... 利用2015~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对日照市PM_(2.5)季节污染特征和日照市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计算了5年逐日02:00、08:00、14:00和20:00(BTC)的48h后向轨迹,不仅通过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区分析探讨了日照市不同季节PM_(2.5)主要传输路径和其轨迹污染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布和贡献,也分析了海陆风对日照市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市PM_(2.5)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监测站点颗粒物浓度在偏西北风影响下较高.日照市不同季节主要输送路径存在差异:春季主要受到偏东和偏北方向气流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主要受到来自海上的较为清洁的偏东气流影响;秋季主要受到西北和偏东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和偏北气流影响.整体而言,不同季节受偏西至偏南气流影响时,日照市对应的PM_(2.5)浓度较高.日照市海陆风春秋季多,夏冬季少;在海陆风影响下,日照市PM_(2.5)污染和臭氧污染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且在不同PM_(2.5)污染等级下,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也与其在非海陆风日的日变化有所差异.污染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最主要的潜在源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潍坊市、青岛市和江苏省连云港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绿色基础设施20年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空明 李春林 +4 位作者 曹建军 王昊 刘淼 吕久俊 郝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408-8420,共13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计算了2000—2019年共约4800景Landsat影像的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采用指数阈值分割方法,解译得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20年的UGI。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20年(2000—2019年)连续时间尺度上辽宁中部城市群UGI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年间,辽宁中部城市群UGI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70.28 km^(2)增长到2019年275.68 km^(2),增幅达62%,但由于持续的城市扩张,其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5.73%下降到2019年的19.72%,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期内,城市群UGI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景观斑块的主导性减弱,景观形态趋于不规整且复杂化,且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分散,景观斑块之间的结合度变差。此外,UGI核心区随城市扩张被逐渐蚕食,并转化为边缘区、桥接区、分支和环岛区等其他类型的UGI或非UGI景观,其占UGI总面积的比例从2000年的46.2%下降到2019年的37.26%;城市边缘区UGI变化最为剧烈,更易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可为快速城市化区域UGI空间网络布局与优化和基于UGI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格局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搅拌对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影响
3
作者 咸瑛卓 沙福建 +5 位作者 钱玉龙 李小彩 李荣强 孙英杰 张大磊 赵建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14-5722,共9页
采用间歇搅拌强化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法,首先对间歇搅拌与静置堆放处理下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采用XPS对过程中Cr、S、Fe、的形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微生物群落测试,综合对相关机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 采用间歇搅拌强化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法,首先对间歇搅拌与静置堆放处理下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采用XPS对过程中Cr、S、Fe、的形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微生物群落测试,综合对相关机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相比较静置堆放,间歇搅拌可大大加快反应速率,最快可在2d内将含铬土壤Cr(Ⅵ)浓度从3000mg/kg降低至未检出.间歇搅拌体系内SO_(4)^(2-)还原速率显著高于静置堆放体系,且体系内S^(2-)比例上升.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间歇搅拌提高了土壤样品内具有Cr(Ⅵ)耐受性的菌种的活性,间歇搅拌土壤内铬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本研究证明了间歇搅拌作用强化了Cr(Ⅵ)还原效率、促进了硫酸盐还原、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土壤 间歇搅拌 CR(VI)还原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