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靖 林琪 +2 位作者 倪永君 刘义国 王明锦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76-281,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