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A与EM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评价(附32例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克 何芳显 +6 位作者 张汉国 韩铭匀 张曦彤 王长龙 金子昌生 高桥元一郎 冈和田健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33-136,共4页
本文报道了应用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观察结果。32例中,膜性病变24例,节段性病变8例。其中,PTA组21例,术后除1例死于DIC外,其余... 本文报道了应用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观察结果。32例中,膜性病变24例,节段性病变8例。其中,PTA组21例,术后除1例死于DIC外,其余20例已平均随访42.2个月(38~68个月),有10例(50%)发生再狭窄再闭塞。EMS组17例,已平均随访24.3个月(20~36个月),仅有2例(12%)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但经再次PTA与EMS治疗后均得到良好再通。本组结果表明:PTA治疗BCS不仅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可使半数左右的病人获得满意的长期开通效果。而对PTA效果不满意或再狭窄再闭塞者可采用EMS治疗。这样可明显提高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BUDD-CHIARI综合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TYH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关系
2
作者 杨柳 朱明 +7 位作者 陈森清 Hong Tao 张元颖 马国建 李金田 张晓梅 Haruhiko Sugimura 周建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MUTYH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测序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200例大肠癌患者及400名正常对照者的MUTYH基因6个外显子区域进行变异筛查。结果在3个外显子区域筛查出突变或变异。Exon 14区域为错义突变,... 目的探讨MUTYH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测序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200例大肠癌患者及400名正常对照者的MUTYH基因6个外显子区域进行变异筛查。结果在3个外显子区域筛查出突变或变异。Exon 14区域为错义突变,即Exon14+74 T>A,p.V463E。Exon 10区域变异位于In-tron10-2 A>G,病例组变异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Exon 1区域的变异位点是Exon1-316 G>A、Exon1-292 G>A和Intron1+11 C>T,病例组变异危险性是对照组的10.23倍。结论MUTYH多态性可能会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没有筛查到高加索人群中最常见的Exon 7区域的变异,显示出人种间变异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YH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突变 变异(遗传学) 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制作 被引量:1
3
作者 颜红兵 金子昌生 三浦克敏 《肝胆外科杂志》 1995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昆布缩窄器开发供放射学研究的Budd—Chiari综合征(BCS)模型。昆布缩窄器由一组四片昆布和一个塑料外环组成。46只Wistar鼠分为急性BCS组14只,慢性BCS组20只和对照组12只。麻醉鼠并暴... 用自行设计的昆布缩窄器开发供放射学研究的Budd—Chiari综合征(BCS)模型。昆布缩窄器由一组四片昆布和一个塑料外环组成。46只Wistar鼠分为急性BCS组14只,慢性BCS组20只和对照组12只。麻醉鼠并暴露其肝上段下腔静脉(SIVC),借助直径不同的纱布卷放置缩窄器于SWC周围.术后作静脉造影、MR成像、门脉压测定和组织病理检查随访。急性组全部死于肝流出道阻塞。慢性组平均门脉压为2.18KPa,明显高于对照组1.64KPa(P<0.01)。慢性组中SIVC完全闭塞5只鼠(26.3%),严重狭窄12只鼠(63.2%)。急性组和慢性组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所见类似。结论:用昆布缩窄器能建立可靠的BCS鼠模型,可用于放射学在内的广泛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功能蛋白BST2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瑞红 史国利 +2 位作者 程浩 范炜 路浩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4,共4页
BST2是一种新发现的免疫应答因子,对囊膜病毒具有天然免疫作用。二聚体化的BST2一端固定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另一端与病毒相结合,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是其阻止病毒出细胞膜的关键。研究显示,病毒在与BST2的对峙中产生了抑制作用,例如Nef、Env... BST2是一种新发现的免疫应答因子,对囊膜病毒具有天然免疫作用。二聚体化的BST2一端固定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另一端与病毒相结合,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是其阻止病毒出细胞膜的关键。研究显示,病毒在与BST2的对峙中产生了抑制作用,例如Nef、Env、Vpu、nsP1和K5等蛋白都具有对BST2的拮抗功能。而近期也发现BST2还具有许多新的功能,尤其是协助人巨细胞病毒(HCMV)入侵细胞,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论文结合国际上最新的BST2研究进展,从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拮抗机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T2 病毒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