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医学伦理问题(上)──脑死问题的基点所在 被引量:2
1
作者 冈田雅胜 《医学与哲学》 1994年第4期12-13,共2页
日本医学伦理问题(上)──脑死问题的基点所在日本旭川医科大学教授冈田雅胜一、日本医疗伦理的现状我在这里想探索一下关于围绕日本医学伦理问题的问题是什么,并且通过脑死问题来论述一下构成日本医学伦理的根本问题。日本在把以美... 日本医学伦理问题(上)──脑死问题的基点所在日本旭川医科大学教授冈田雅胜一、日本医疗伦理的现状我在这里想探索一下关于围绕日本医学伦理问题的问题是什么,并且通过脑死问题来论述一下构成日本医学伦理的根本问题。日本在把以美国为中心的生命伦理学展开的同时,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 脑死亡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 8-kDa亚单位1对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马秀敏 吾拉木.马木提 +5 位作者 马海梅 丁剑冰 卢晓梅 林仁勇 伊藤亮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1-744,共4页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8-kDa亚单位1重组蛋白(rEgAgB8/1),探讨其对囊型包虫病(CE)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将构建的rEgAgB8/1原核表达质粒(pET32b-rEgAgB8/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8-kDa亚单位1重组蛋白(rEgAgB8/1),探讨其对囊型包虫病(CE)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将构建的rEgAgB8/1原核表达质粒(pET32b-rEgAgB8/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8/1,以rEgAgB8/1为抗原,应用ELISA和Immuno blotting方法对31例手术确诊的囊型包虫病病人血清进行了回顾性检测与分析。结果ELISA和Immuno blotting方法检测CE病人血清阳性率均为90.3%(28/31),3例血清学检测阴性的CE病人均为初次诊断为CE及单纯性肝脏单发感染的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随着病人棘球蚴囊数目增加而有所增加,棘球蚴囊的数目与血清抗体水平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5.06,P=0.0142),1个囊与2个囊/3个囊组间血清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2个囊与3个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EgAgB8/1重组蛋白抗原对囊型包虫病有较高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多囊型包虫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高于单囊型包虫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重组抗原B 8-kDa亚单位1(rAgB8/1) 囊型包虫病 血清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秀敏 刘春燕 +5 位作者 岳进巧 曹春宝 丁剑冰 吾拉木.马木提 伊藤亮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6-849,共4页
目的利用细粒棘球绦虫微卫星序列为分型标记,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鉴定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技术。方法采用FAM和HEX两种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粒棘球绦虫的Sca、Emsk、C106微卫星序列引物,利用荧光PCR-基因扫描技术鉴定新疆不同地区C... 目的利用细粒棘球绦虫微卫星序列为分型标记,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鉴定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技术。方法采用FAM和HEX两种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粒棘球绦虫的Sca、Emsk、C106微卫星序列引物,利用荧光PCR-基因扫描技术鉴定新疆不同地区CE病人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44例CE病人的66个分离株标本经PCR及微卫星标记鉴定均为细粒棘球绦虫,其中43例病人的6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标本为G1基因型;1例病人的1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标本为G6基因型。结论微卫星标记能够从基因水平快速、精确地鉴定新疆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基因型,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研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基因型 微卫星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Ⅳ型胶原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分析前因素对于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学晶 伊藤喜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对一步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进行功能评价,建立参考范围并对分析前和可能影响测定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ELISA对尿液中的Ⅳ型胶原进行测定。对试剂盒的敏感性,测量线性,精密度,特异性,回收率进行了测定和... 目的对一步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进行功能评价,建立参考范围并对分析前和可能影响测定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ELISA对尿液中的Ⅳ型胶原进行测定。对试剂盒的敏感性,测量线性,精密度,特异性,回收率进行了测定和评价,并进行干扰试验和初步建立参考范围。同时评价分析前因素,包括采样、离心、保存条件和时间,以及冻融和昼夜节律对于测定的影响。结果该方法具有令人满意的敏感性(0.2ng/m1),测量线性(0.8~50ng/m1),精密度(CV〈7%),特异性和回收率(82.84%~97.45%)。精液的污染对于Ⅳ型胶原的测定没有显著影响。尿内Ⅳ型胶原的量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晨尿内含量最低,白天含量达到最高,睡前再次下降。Ⅳ型胶原在尿液内比较稳定,但长时间室温保存也可被各种蛋白酶的降解。冻融对于Ⅳ型胶原的影响不大,但离心可以造成测量值下降。将尿液与一定量的缓冲液(pH7.5的TRIS-HCI)混合(10:1)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回收率,避免Ⅳ型胶原被降解。结论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性能;Ⅳ型胶原在尿液内比较稳定,但如需长期保存,应加入缓冲液并在-80℃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分析前因素 胶原Ⅳ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颈畸形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赵群 马瑞雪 +2 位作者 吉士俊 後藤英司 稻尾茂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避免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股骨头颈畸形的方法。方法:应用新生仔猪在其髋关节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嵌入间置物—同种异体膝关节半月板软骨片后分别用石膏将后肢固定于“蛙式位”和“蹲位”。定期行解剖学、组织... 目的:探讨避免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股骨头颈畸形的方法。方法:应用新生仔猪在其髋关节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嵌入间置物—同种异体膝关节半月板软骨片后分别用石膏将后肢固定于“蛙式位”和“蹲位”。定期行解剖学、组织学检查。结果:“蛙式位”固定组经过2~3个月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股骨头、颈畸形,而“蹲位”组则未发生明显的畸形。结论:在髋关节关节间置物存在的前提下,髋关节极度外展位可以使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压力增加,是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颈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蹲位”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髋脱位 股骨头颈畸形 治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