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筒体直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及其流场机制
1
作者 牛宏斌 邱丽 +5 位作者 杨景轩 张忠林 郝晓刚 赵忠凯 阿布里提 官国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67-2376,共10页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探索流场机制。结果表明,压降随筒径增加而减小,切向速度的降低是主因。分离效率随筒径增加而先增后减,最佳效率筒径约410 mm。流场分析表明其与以下机制有关:分离器内气流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随着筒径的增加而降低,但轴向速度降幅更大,且在大筒径中产生滞留现象,二者共同作用使内旋流对微小颗粒的二次分离能力随筒径增加而提高,返混逃逸率因此降低。筒径增大后,上行流区域扩张,排气管口较强的径向汇流对上行流产生影响,造成颗粒短路逃逸的同时也加剧了内旋流所持颗粒的逃逸,逃逸量随筒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最佳筒径处最低。增大筒径会使得排气管外形成上行流屏障,颗粒短路逃逸难度增大,但过分增加筒径会造成短路流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筒体直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壳衍生CaO的低阶煤催化热解特性及热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俊丽 吕婧 +4 位作者 李淑英 武彦芳 郝晓刚 官国清 赵建国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3,共7页
以贝壳所得CaO为催化剂,以内蒙古兴和煤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床及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催化剂不同混合比例(质量比,下同)对内蒙古兴和煤热解行为的影响,并从化学键角度和煤热解产物的气液相组成的变化探讨了CaO作为催化剂时低阶煤的催化... 以贝壳所得CaO为催化剂,以内蒙古兴和煤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床及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催化剂不同混合比例(质量比,下同)对内蒙古兴和煤热解行为的影响,并从化学键角度和煤热解产物的气液相组成的变化探讨了CaO作为催化剂时低阶煤的催化热解机理。结果表明:在球磨混合方式下,低阶煤与CaO基催化剂质量比为2∶1时,焦油产率明显升高,从原来的18.17%增至22.04%,而热解气体产率明显下降,从原来的15.18%降至10.50%。气体产物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气体产物中H_(2)含量显著提升,从原来的27.47 mL/g增至33.36 mL/g;液体产物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催化热解焦油中的轻质组分含量明显高于原煤热解焦油中的轻质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大催化剂用量,焦油中轻质组分含量变化不显著;热解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加入显著改变了CO_(2)的析出历程,进而影响了煤的失重历程,另外,催化剂的加入使得煤大分子结构中化学键的裂解温度降低,反应更加容易进行,其中催化剂的加入对煤中芳香环的缩聚生成H_(2)的反应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催化热解 CAO 贝壳 热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热再生的化学吸收法CO2捕集工艺模拟及节能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东良 张忠林 +4 位作者 杨景轩 马旭莉 李鹏 郝晓刚 官国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8-2945,共8页
基于能量集成,将化学吸收CO2捕集工艺与烟道气余热回收单元耦合,应用自热再生理论对其优化,挖掘捕集过程高耗能单元的节能潜力,并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该过程建模分析。优化后的捕集工艺实现了捕集过程反应热的回收,将塔顶蒸... 基于能量集成,将化学吸收CO2捕集工艺与烟道气余热回收单元耦合,应用自热再生理论对其优化,挖掘捕集过程高耗能单元的节能潜力,并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该过程建模分析。优化后的捕集工艺实现了捕集过程反应热的回收,将塔顶蒸气的冷凝潜热回收作为塔底再沸器的热源,合理利用了烟道气余热和换热后的贫液能量,降低了系统对额外热源的需求。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捕集工艺最小能耗为1.46 GJ/(t CO2),节能约41.36%。综合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对工艺进行经济性评价,优化后的捕集成本为326.70 CNY/(t CO2),较传统化学吸收法降低了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再生 节能 CO2捕集 优化设计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D模型的低阶煤催化解聚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白佳杰 梁丽彤 +5 位作者 张忠林 李鹏 杨景轩 郝晓刚 黄伟 官国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265-274,共10页
低阶煤催化解聚过程定量分析和放大需要合理描述该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使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结合陕西长焰煤的催化解聚实验,对低阶煤催化解聚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对催化剂作用机理的认识,结合催化解聚实验结果确定相应... 低阶煤催化解聚过程定量分析和放大需要合理描述该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使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结合陕西长焰煤的催化解聚实验,对低阶煤催化解聚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对催化剂作用机理的认识,结合催化解聚实验结果确定相应表观动力学参数,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吻合良好,其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热解过程差异,低温下催化解聚产物释放量较少,温度升高后产物量才会高于原煤热解。模型中催化剂对焦油产率的影响体现在复合速率常数、交联反应活化能上,随两者增大,焦油产率均增加;Fe基催化剂有助于促进侧链断裂,提高气体产率,Zn基催化剂可抑制交联反应,但交联反应活化能较大时,受热解温度限制,焦油量增加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催化剂 催化解聚 CPD模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热再生的隔壁塔深冷空分工艺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文兆伦 李沛睿 +5 位作者 张忠林 杜晓 侯起旺 刘叶刚 郝晓刚 官国清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88-2998,共11页
工业气体应用广泛,当前常用深冷精馏法获取,工艺能耗巨大,其中压缩和精馏部分的耗能占比最大。基于自热再生和隔壁塔技术,提出了一种隔壁塔深冷空分方案,用单塔精馏空分过程代替双塔精馏空分过程,利用自热再生优化过程换热。利用夹点原... 工业气体应用广泛,当前常用深冷精馏法获取,工艺能耗巨大,其中压缩和精馏部分的耗能占比最大。基于自热再生和隔壁塔技术,提出了一种隔壁塔深冷空分方案,用单塔精馏空分过程代替双塔精馏空分过程,利用自热再生优化过程换热。利用夹点原理对优化前后的工艺进行能量分析,并从总能量消耗(TEC)、二氧化碳排放量([CO_(2)]em)、年度总费用(TAC)三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自热再生的隔壁塔深冷空分工艺较常规空分工艺,制氧消耗降低了26.19%,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25.18%,年度总费用降低了31.93%。利用自热再生技术和隔壁塔技术优化后的空分工艺,在节能、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再生 隔壁塔 空气分离 计算机模拟 优化设计 系统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煤基多联产碳循环系统的设计及评价
6
作者 侯起旺 文兆伦 +5 位作者 张忠林 刘叶刚 杨景轩 陈东良 郝晓刚 官国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73-2082,共10页
将高密度三塔式循环流化床(TBCFB)应用于串并联综合型多联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碳循环的流程与参数共优化的煤基多联产系统,促进低阶煤资源的高质高效转化。碳循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以热解煤气循环作为热解气氛,提高了焦油产率,实现... 将高密度三塔式循环流化床(TBCFB)应用于串并联综合型多联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碳循环的流程与参数共优化的煤基多联产系统,促进低阶煤资源的高质高效转化。碳循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以热解煤气循环作为热解气氛,提高了焦油产率,实现低阶煤高质化转化;二是在TBCFB使用富氧燃烧,提高了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烟气替代氮气直接用于燃气轮机发电工质,减少了氮气消耗。利用Aspen Plus对全系统进行模拟,对多联产系统进行物料、能量和㶲衡算,研究未反应合成气循环比和烟气注入量对过程的影响;以能量利用效率为优化目标,对煤基多联产碳循环系统的操作条件寻优。结果表明,动力单元注入气体使用烟气时,煤基多联产碳循环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达49.7%,高于用氮气作为热解气氛的传统煤基多联产系统,相比传统的单产系统,煤基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可节约13%,对于年处理30万吨煤的系统,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9万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煤基多联产 能量分析 计算机模拟 集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