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沂县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池锦祺 王昌燧 +6 位作者 河西学 栉原功一 邹厚本 汪遵国 钱锋 陈铁梅 严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2-308,共7页
花厅遗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遗址.迄今为止,唯有花厅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陶器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一种属大汶口文化,另一种与良渚文化相近.利用岩相和X射线定量法对花厅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有利于... 花厅遗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遗址.迄今为止,唯有花厅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陶器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一种属大汶口文化,另一种与良渚文化相近.利用岩相和X射线定量法对花厅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有利于不同风格陶器产自不同地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分析 长石分析 古陶器 新石器时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青铜器中纯铜晶粒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贾莹 苏荣誉 +3 位作者 华觉明 铃木稔 黄允兰 肖梦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9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检测为基础,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中出现的纯铜晶粒进行检 测分析,从矿物转化及自然铜形成机理解释了纯铜晶粒的形成,讨论了可能形成纯铜晶粒的条件。 结果认为纯铜晶粒的析出并非是筒单的电解分解与电解析... 本文以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检测为基础,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中出现的纯铜晶粒进行检 测分析,从矿物转化及自然铜形成机理解释了纯铜晶粒的形成,讨论了可能形成纯铜晶粒的条件。 结果认为纯铜晶粒的析出并非是筒单的电解分解与电解析出,这个过程涉及到合金的矿化产生不 稳定的中间腐蚀产物向析出自然铜的稳定态转变,这种转化由原子在矿物质中的反应扩散完成。这 个过程相当漫长,非实验室条件所能摸拟。从矿物转化析出机理考虑,纯铜晶粒中的“李晶”结构可 解释为自然铜的双晶形态,与合金本身,加工工艺以及腐蚀产生的微小体积变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古代青铜器 纯铜晶粒 合金矿化 自然铜 反应扩散 双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合金表面晶体棱角处优先生锈的量子力学证明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佑实 范崇正 铃木稔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1期1-8,共8页
在扫描电镜(SEM)观察青铜合金粉状锈生长过程的基础上,应用局部密度泛函(LDF)和电场梯度(EFG)方法,分别计算了σ-Cu-Sn和α-Cu一Sn合金晶体表面上原子的能级,并计算了各合金相的体相凝聚能;而后又分别计算了这四种相应情... 在扫描电镜(SEM)观察青铜合金粉状锈生长过程的基础上,应用局部密度泛函(LDF)和电场梯度(EFG)方法,分别计算了σ-Cu-Sn和α-Cu一Sn合金晶体表面上原子的能级,并计算了各合金相的体相凝聚能;而后又分别计算了这四种相应情况的化学吸附活化能和化学反应活化能。由活化能的比较得出;晶体棱角上的Cu原子比平直表面上Cu原子的化学反应性能更活泼,因此生锈应首先发生在晶体棱角上;在同种位置上属于σ相的Cu原子又比α相中的Cu原子更活泼,因此在含有Cl-离子的酸性溶液中首先被锈蚀的是-σ相,而产生晶间腐蚀。上述计算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棱角 优先生锈 局部密度泛函方法 电场梯度方法 晶间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漆古铜镜的结构成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崇正 铃木稔 +3 位作者 井上嘉 安部忠广 吴佑实 韩自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运用 SEM,XPS,EPMA,Micro-XRD,IR 及 AAS 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两块绿漆古铜镜进行了结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铜镜表面层中,Sn、Si 的元素含量远高于合金基体内部;表面层下的过渡层内有 O、C、Cl、P 等生锈元素,并有明显被腐蚀痕迹。文章... 运用 SEM,XPS,EPMA,Micro-XRD,IR 及 AAS 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两块绿漆古铜镜进行了结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铜镜表面层中,Sn、Si 的元素含量远高于合金基体内部;表面层下的过渡层内有 O、C、Cl、P 等生锈元素,并有明显被腐蚀痕迹。文章对表面层下的生锈途径进行了探讨;对绿漆古铜镜的特殊成因进行了探索。古铜镜表面加工过程进行的推测,对青铜文物保护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漆古 表面结构稳定性 生锈途径 电化学腐蚀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生锈过程中铜元素的扩散──CuCl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范崇正 铃木稔 +1 位作者 井上嘉 安部忠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737-1741,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微区X射线衍射(Micro-XRD)及X光荧光光谱(XFS)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一块被粉状锈(主要成分为Cu_2(OH)_3Cl)严重腐蚀的东汉青铜镜残片进行元素和... 采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微区X射线衍射(Micro-XRD)及X光荧光光谱(XFS)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一块被粉状锈(主要成分为Cu_2(OH)_3Cl)严重腐蚀的东汉青铜镜残片进行元素和结构的分区分析。剖面分析表明,青铜合金在浇铸过程中的偏析作用是造成其电化学腐蚀的内在因素;铜锈的生成是分步进行的;氯元素对合金的侵蚀由表面直至基体深部;生锈过程中铜元素从合金内部向表面外扩散.运用相平衡理论、电化学腐蚀原理及化学热力学对青铜器生锈各阶段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生锈 扩散 化学分析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