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56
1
作者 刘建波 江崎洋一 +2 位作者 杨守仁 王海峰 足立奈津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3-486,共14页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 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 staeschei带—I.isar- 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罗甸 微生物岩 二叠-三叠系界线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 被引量:14
2
作者 曹隽 刘建波 +2 位作者 刘建波 江崎洋一 足立奈津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物礁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红花园组 Girvane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9-602,共14页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高的浅潮下带。18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Hindeodus parvus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Isarcicella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早期,海平面降到最低,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全球普遍存在二叠–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H.parvus带、I.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可能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早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崔莹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集群灭绝 碳循环 四川华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茶艺馆的兴起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文化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饮茶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出巴蜀地区传人中原,形成全国性的习俗。茶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国饮,饮茶文化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示的日常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文化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饮茶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出巴蜀地区传人中原,形成全国性的习俗。茶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国饮,饮茶文化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示的日常文化,还是文人雅士的艺术生活“琴棋书画诗曲茶”所示的高雅文化的一个方面。饮茶从东传到日本;经陆路中国西藏到达蒙古、中东、伊朗、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由海路到西欧、北美、南美、印尼、印度……直到西非。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国饮可以说是传遍全球,跨越地区、国度、民族,深入所到之地的人民的生活之中,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饮茶文化随著历史的不断变化而演变。在茶叶的祖国,当代茶艺馆的出现以及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复苏了沉寂一时的中国茶文化,使得如今的茶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本稿旨在考察推动中国茶文化复苏的当代茶艺馆是如何产生的。笔者着眼于中国台湾地区茶艺的生成,以其对中国大陆(以下简为中国)茶艺馆诞生的影响为主线,从台湾茶艺及茶艺馆的兴起人手,在结合分析了80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茶文化萌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茶艺传人中国的经纬基础上,来看中国茶艺馆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茶艺馆 生活必需品 饮茶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茶文化 中华民族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刊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的作用--以民国初年的特刊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松浦恒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3-151,共9页
特刊是捧角的产物。利用纸媒体的民国初年城市文化的形成、成熟,和因名角挑班制而备受关注的名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以名角和人气演员为对象的特刊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民国时期旧派文人编写的特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注重以演员为对... 特刊是捧角的产物。利用纸媒体的民国初年城市文化的形成、成熟,和因名角挑班制而备受关注的名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以名角和人气演员为对象的特刊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民国时期旧派文人编写的特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注重以演员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和雅集所承载的意义,戏剧家身份意识不强;第二类登载捧角团体创作的新剧简介和剧本,具有作为戏剧家的认同意识。就第一类而言,又有作为文人群体文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发行的特刊,和作为文人群体文学刊物的同时兼具戏剧意义的特刊的区别。前者(《璧云集》、《张文艳集》)是旧派文人展开文学活动的媒介,所刊载的旧诗词多来源于对评论对象的审美性关心,这显示了民国初年的戏剧和演员还处于通过文人结社的雅兴来表现的位置。后者(《春航集》、《子美集》)除了旧诗词,还包括论理相对缜密的剧评,它们既是以戏剧为材料的文学创作的园地,又是使剧评这一新兴文体诞生、并创造戏剧言语的地方,而戏剧言语的创造是第二类型特刊诞生的前提。民国初年的特刊和报纸杂志等的剧评栏一起,在戏剧创造自身言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派文人 捧角 剧评 京剧 文明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统合的理想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冈野浩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4-10,共7页
随着企业活动向全球一体化方向的不断迈进,管理会计研究也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管理会计的典型之一——成本企画的特征,探讨ABC的日本式接受模式,阐明笔者提出的今后成本企画和ABC相统合的发展方向,并从文化的多层... 随着企业活动向全球一体化方向的不断迈进,管理会计研究也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管理会计的典型之一——成本企画的特征,探讨ABC的日本式接受模式,阐明笔者提出的今后成本企画和ABC相统合的发展方向,并从文化的多层性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论述管理会计的接受和创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本企画 ABC 接受 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