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流域植被覆盖程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旭谱 张福平 魏永芬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SPOT VGT-NDVI影像数据,利用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最小二乘法、NDVI变化度模型等方法,研究黑河流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呈逐步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 基于长时间序列SPOT VGT-NDVI影像数据,利用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最小二乘法、NDVI变化度模型等方法,研究黑河流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呈逐步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65%,其高度改善区域面积为71.79 km2,几乎全部集中在黑河中游地区;但流域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差,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呈荒漠化态势变化;研究发现部分地区植被仍有退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SPOT VGT-NDVI NDVI变化度模型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福平 赵沙 +1 位作者 周正朝 魏永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8-312,共5页
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主要水质指标〔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含量及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状况对沣河水质... 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主要水质指标〔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含量及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状况对沣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两者占全流域面积的90%以上;沿河不同宽度的缓冲区(分别向两岸划分100,600,1 500m)范围内,建设用地、耕地与水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林地与水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及耕地对水质的改善有负效应,而河流沿岸林对改善水质有正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距河岸100m缓冲区范围内达到最大。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沣河流域近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缓冲区 水质 沣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高寒草地生物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苏玉波 张福平 +4 位作者 冯起 魏永芬 李广文 马倩倩 宋智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祁连山八宝河流域为例,实地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估算了流域内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的生物量,并结合实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GS)和同期的多光谱遥感影像(NDVILD),建立了流域内高寒草地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并对流域内草地... 以祁连山八宝河流域为例,实地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估算了流域内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的生物量,并结合实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GS)和同期的多光谱遥感影像(NDVILD),建立了流域内高寒草地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并对流域内草地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草地地上平均生物量为216.78g/m2,地下平均生物量为2 985.07g/m2。基于遥感估算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为指数函数(n=40,R2=0.731,P<0.01),经与实地数据检验,精确度达到72%,模型适合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基于遥感估算八宝河流域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459.54g/m2,最低生物量为45.12g/m2,地上总生物量为0.198×109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生物量 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BAL模型的疏勒河流域蒸散发估算与灌溉效率评价 被引量:21
4
作者 宁亚洲 张福平 +4 位作者 冯起 魏永芬 李玲 刘洁遥 曾攀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8-938,共11页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准确估算内陆河流域蒸散发与农业灌溉效率,对研究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对2017-2018年疏勒河流域蒸...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准确估算内陆河流域蒸散发与农业灌溉效率,对研究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对2017-2018年疏勒河流域蒸散量进行定量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降水量与净灌溉水量数据,对疏勒河流域昌马灌区的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疏勒河流域2017-2018年日均ET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为6月的5.03 mm·d-1,最小值为12月的0.55 mm·d-1,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疏勒河流域四季ET差异显著,夏季ET达到最高的201.83 mm,春秋次之,冬季最低为53.92 mm;ET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流域上游ET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3)昌马灌区各灌溉时段不同的灌溉水量造成了各灌季蒸散量的差异,灌区E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与东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灌区边缘。(4)昌马灌区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灌、夏灌、秋灌和冬灌分别为0.76、0.71、0.69和0.55,年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SEBAL模型 疏勒河流域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昌马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旭洋 张福平 +3 位作者 李玲 冯起 魏永芬 李开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0-660,共11页
利用基于遥感数据的 CASA 模型和变异系数法计算 2000-2020年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植被实际净初级生产力(NPPA)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 分析植被 NPPA的时空变化格局和气候因子对植被NPPA的影响, 定量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 NPPA变... 利用基于遥感数据的 CASA 模型和变异系数法计算 2000-2020年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植被实际净初级生产力(NPPA)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 分析植被 NPPA的时空变化格局和气候因子对植被NPPA的影响, 定量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 NPPA变化的影响 . 结果表明, 2000-2020 年西北内陆河流域年平均植被 NPPA呈波动增加趋势, 变化范围为 62.64~96.10 g/(m~2·a);草甸、草原和栽培植被的固碳量最大, 灌丛和栽培植被的固碳能力最强;气温、降水与太阳辐射总量是植被 NPPA增加的主导因素, 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于植被 NPPA的促进作用最大 .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主导植被 NPPA增加的面积占增加总面积的 49.90%, 人类活动主导植被 NPPA减少的面积占减少总面积的8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变异系数 影响因子 西北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内陆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对干旱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开放 张福平 +2 位作者 冯起 魏永芬 何旭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2-330,共9页
通过对西北内陆河流域实际蒸散发(ET)的研究以解决研究区内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西北内陆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遥感产品数据,采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的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 通过对西北内陆河流域实际蒸散发(ET)的研究以解决研究区内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西北内陆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遥感产品数据,采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的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对2000-2020年西北内陆河流域ET进行定量化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对干旱状况的响应,探讨不同气候因子对ET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各年平均蒸散量先减小后增加,多年平均值为157.97mm.不同季节,不同土地覆被类型条件下ET均值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水域>耕地>林地>草地>其他.西北内陆河流域干旱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E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2000-2020年流域经历了干旱先增强后减弱的一个过程,ET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1a来,西北内陆河流域平均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与蒸散发均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仅在冬季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且影响因子与蒸散发的相关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彭曼公式和蒸发皿数据对SEBS模型模拟值进行精度验证,ET模拟值精度较高,说明模拟结果适用于本研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 西北内陆河流域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供给视角下黑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7
作者 杜可心 张福平 +2 位作者 冯起 魏永芬 杨嘉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4,共11页
黑河流域中下游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食物供给区,其食物供给功能变化对流域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食物供给视角,对2000—2018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产水、土壤保持、植被固碳和食物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算,探讨... 黑河流域中下游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食物供给区,其食物供给功能变化对流域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食物供给视角,对2000—2018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产水、土壤保持、植被固碳和食物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算,探讨彼此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进行食物供给服务热点区划分,从而提出提升食物供给功能的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产水能力下降,但土壤保持、植被固碳和食物供给能力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不同,但总体为协同关系;食物供给服务第4类热点区面积最大,研究期间热点区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且不同热点区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对揭示黑河流域食物供给区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提升区域食物供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和协同 热点分析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 NDVI的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以西北五省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旭谱 张福平 +1 位作者 胡猛 魏永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0-184,199,共6页
基于SPOT VGT-NDVI影像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线性回归以及最小二乘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西北五省1999—2007年9 a间的植被覆盖时空演变与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9 a间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有明显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92%... 基于SPOT VGT-NDVI影像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线性回归以及最小二乘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西北五省1999—2007年9 a间的植被覆盖时空演变与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9 a间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有明显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92%;部分地区植被覆盖仍有退化现象,面积百分比为1.22%,但其明显小于植被改善比例;除陕西省外,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整体不高;7、8月份该区域植被覆盖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SPOT VGT—NDVI 时空演变规律 西北五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型水库活性区沉积物氮磷释放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何芳 李富生 王立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83-788,共6页
为了了解浅型水库活性反应区底泥中氮磷的释放特征,对某小型水库活性区0-30cm沉积物柱芯分层进行氮、磷快速释放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无机磷(PO4-P)的释放速率显著比好氧状态下的高,最大释放速率为75.52μg/(h... 为了了解浅型水库活性反应区底泥中氮磷的释放特征,对某小型水库活性区0-30cm沉积物柱芯分层进行氮、磷快速释放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无机磷(PO4-P)的释放速率显著比好氧状态下的高,最大释放速率为75.52μg/(h·g);在不同沉积深度的垂直剖面上,PO4-P释放量由大至小依次为中层(ML,14~16cm)、表层(SL,0~2cm)和底层(BL,28~30cm),较高的水温环境可促进可溶性磷释放;水库沉积物聚集了大量NH4-N在好氧条件下,沉积物释放的NH4-N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同时伴随着NO3-N质量浓度大幅度增加;在厌氧条件下,NO3-N和NO2-N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不同沉积深度底泥层硝化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表层沉积底泥NO3-N转化速度最大;可通过曝气措施削减水库水中氮磷含量,抑制藻类过度繁殖,进而改善水库水环境质量和出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型水库 活性区 沉积物 可溶性氮 可溶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流速金属膜过滤性能及其微粒子去除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伟英 汤浅晶 +1 位作者 董秉直 高乃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06,共5页
以完全去除类似隐孢子虫等微粒子为目标,实验选用与隐孢子虫外观尺寸相似的Crypto-tracer-1号示踪微粒子,对金属膜过滤系统在饮用水中的处理性能进行评价和研究.试验选用三种金属膜:金属薄片筛网膜过滤器(Fuji FP-0.3),金属非织网式膜... 以完全去除类似隐孢子虫等微粒子为目标,实验选用与隐孢子虫外观尺寸相似的Crypto-tracer-1号示踪微粒子,对金属膜过滤系统在饮用水中的处理性能进行评价和研究.试验选用三种金属膜:金属薄片筛网膜过滤器(Fuji FP-0.3),金属非织网式膜过滤器(Fuji FA-3),金属粉末烧结膜过滤器(SIKA-R0.5AS).试验对金属膜处理工艺中的水质参数和膜间压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规模的给水处理厂中,采用金属膜过滤系统可以在高滤速下完全将类似于隐孢子虫微粒子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处理 金属过滤膜系统 隐孢子虫 Crypto-tracer—1号示踪微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对17β-雌二醇的降解效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芳 李富生 +1 位作者 Akira Yuasa 王立国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5-130,共6页
沿湖泊沉积物垂直高度取表层(SL,0~2cm)、中层(ML,14~16cm)、底层(BL,28~30cm)3层底泥微生物为对象,研究了湖泊沉积物对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生物降解效能。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E2及其副产物雌激素酮(est... 沿湖泊沉积物垂直高度取表层(SL,0~2cm)、中层(ML,14~16cm)、底层(BL,28~30cm)3层底泥微生物为对象,研究了湖泊沉积物对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生物降解效能。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E2及其副产物雌激素酮(estrone,E1)的降解行为与沉积物沉积深度和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底泥沉积深度愈深,E2降解速率愈低;在微生物活性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愈高,E2降解速率愈高。好氧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E2降解反应的k值为0.002~0.120h-1·g-1·L;厌氧条件下,k值为0.002~0.057h-1·g-1·L。由于诱导驯化及有机物竞争关系减小等原因,向反应体系中再次添加E2后,其k值增大约34%。湖泊沉积物中硝化细菌的存在对E2降解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17Β-雌二醇 生物降解 降解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性聚酯颗粒为碳源去除饮用水中高氯酸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芳 李富生 +1 位作者 周海红 牛玲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452-4457,共6页
以改性淀粉基聚酯(S-PBS)颗粒为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研究其去除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PBS颗粒仅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并为高氯酸盐降解菌(PRB)提供碳源,9 h内可将进水中2 mg/L的Cl O4^-降低到检测限以下。存在... 以改性淀粉基聚酯(S-PBS)颗粒为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研究其去除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PBS颗粒仅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并为高氯酸盐降解菌(PRB)提供碳源,9 h内可将进水中2 mg/L的Cl O4^-降低到检测限以下。存在于该生物反应器中的Cl O4^-和NO3^-可同步去除,高质量浓度硝酸盐的存在会影响高氯酸盐的降解速率。水温对高氯酸盐的生物降解有较大影响。生物膜发育后聚合物在2 849,2 923及3180-3 430 cm^-1处峰值减弱,说明材料中的甲基和羟基官能团呈比例下降,颗粒单体组分可以持续被PRB用作碳源。微生物附着生长后,S-PBS颗粒表面会形成孔洞结构,进一步扩大微生物的附着面积,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致密的生物膜,对PRB形成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盐 降解 固体碳 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县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聂硕 张福平 +3 位作者 燕玉超 冯起 魏永芬 黄良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9,共9页
以位于渭北旱塬的咸阳市长武县和彬县为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土壤重金属w(As)、w(Cr)、w(Cu)、w(Pb)、w(Zn)与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及土地利用类型、距离等人为因子的关系,利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对影响土壤重金属污... 以位于渭北旱塬的咸阳市长武县和彬县为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土壤重金属w(As)、w(Cr)、w(Cu)、w(Pb)、w(Zn)与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及土地利用类型、距离等人为因子的关系,利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对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不同因素做定量分析,运用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比评价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高程对w(As)、w(Cr)、w(Cu)、w(Pb)影响显著;坡度对w(As)、w(Cr)影响显著;坡向对w(As)、w(Cr)、w(Cu)、w(Pb)、w(Zn)影响显著;农田和果园中, As累积较重,草地和荒地中, Pb累积较重.在单因子污染评价方面,地累积指数法体现的污染面积和污染强度较大;在综合污染评价方面,内梅罗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各有优缺点.不同影响因素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贡献大小不同, As污染城镇最大,煤矿次之;Cr污染煤矿、城镇、道路、河流等同;Cu污染城镇最大,煤矿次之;Pb污染道路最大,煤矿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地形因子 缓冲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