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席丽艳 福岛和贵 +3 位作者 鲁长明 龙泽香代子 徐晓容 西村和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08,220,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96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法用于真菌微卫星PCR体系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杨艳秋 贺丹 +4 位作者 王爽 郭亮 张宇 横山耕治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真菌微卫星聚合酶链反应(SSR-PCR)的多个因素,建立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一步进行真菌的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正交设计,从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dNTP、引物4种因素,对真菌微卫星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 目的:探讨影响真菌微卫星聚合酶链反应(SSR-PCR)的多个因素,建立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一步进行真菌的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正交设计,从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dNTP、引物4种因素,对真菌微卫星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并确定PCR适宜的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结果: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PCR结果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模板DNA影响最大。在PCR反应体系中(25μL),Taq DNA聚合酶1U,模板DNA 30 ng,dNTP 150μmol.L-1,引物0.25μmol.L-1为最佳。结论:采用正交法实验设计,对真菌微卫星PCR体系优化更科学,得出的实验体系有效范围宽,且高效、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微卫星重复 聚合酶链反应 正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食盐醋酸对食品污染菌的协同抗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关洪全 栗田启幸 +1 位作者 大荒田素子 宫治诚 《中医药学刊》 CAS 2003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 :探讨生姜、食盐等食品调味品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以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对人类的危害。方法 :应用把空中落下的杂菌培养后生长的菌数计数和斜面接种菌发育抑制法检测生姜与低浓度的食盐、醋酸三者的协同抗菌效果。结... 目的 :探讨生姜、食盐等食品调味品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以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对人类的危害。方法 :应用把空中落下的杂菌培养后生长的菌数计数和斜面接种菌发育抑制法检测生姜与低浓度的食盐、醋酸三者的协同抗菌效果。结果 :生姜、食盐、醋酸三者组合后 ,对空气中杂菌和供试的大多数易污染食品的真菌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其抗菌活性明显强于各种单独对照各两种成分组合的混合对照。结论 :生姜、食盐、醋酸三者能协同抑制常见食品污染菌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食品调味品 协同抗菌作用 食品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总RNA的提取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云峰 焦立新 +4 位作者 贺丹 宋文刚 孙文通 横山耕治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提取白色念珠菌总RNA的方法。方法: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经SDA培养基培养后,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以此为基础,进行反转录PCR反应。结果:得到的RNA经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达到0.7g.L-1以上;琼脂糖凝胶电泳... 目的:探讨提取白色念珠菌总RNA的方法。方法: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经SDA培养基培养后,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以此为基础,进行反转录PCR反应。结果:得到的RNA经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达到0.7g.L-1以上;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为完整、均一的总RNA;将此法提取的RNA反转录成cDNA后经过PCR扩增,可获得清晰的目的条带。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提取的总RNA可以用于进一步基因克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聚合酶链反应 RNA提取 异硫氰酸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席丽艳 鲁长明 +3 位作者 福岛和贵 龙泽香代子 西村和子 谢穗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6-948,共3页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鉴定后,再经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20株菌皆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荚膜,②37℃3天内生长试验皆为阳性,③咖啡酸玉米琼脂和油菊籽培养基皆可以产生褐色菌落,④尿素酶试验96 h皆呈阳性,⑤CGB培养基未见蓝色菌落生长,⑥ID32鉴定板可以鉴定到属,种的鉴定结果各不相同,⑦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证实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⑧血清型仅见A和AD二型,以A型为多数(83.33%),⑨20株临床分离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结论20株临床分离株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血清型多数为A型,少数AD型,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变种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巴西临床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菌株的种群和基因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键 刘莹 +1 位作者 大楠悦子 三上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临床菌株在国内和巴西多位点微卫星位点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 MLMT)的种群分布特征,探讨并分析两国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MLMT基因型差异。方法对已...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临床菌株在国内和巴西多位点微卫星位点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 MLMT)的种群分布特征,探讨并分析两国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MLMT基因型差异。方法对已鉴定的69株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进行DNA提取,采用3个微卫星位点(CNG1、CNG2、CNG3)的正反序列引物对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后测序;测序后计算出每一菌株位点基序重复数(CNG1对应TA重复,CNG2对应GA重复,CNG3对应CAT重复);结合不同基序重复数判定各菌株的基因型。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3株被MLMT基因分型的国内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菌株中有5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29株为MLMT-17,占87.88%;而在36株巴西临床菌株中有10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19株为MLMT-13,占52.78%。结论两国间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菌株的主要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巴西临床菌株的基因型分布表现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变种格鲁比 临床菌株 多位点微卫星灶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检测及RAPD分析
7
作者 韩淑梅 贺丹 +5 位作者 张晓霞 张宇 许丽波 田庄 横山耕治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病原菌进行RAPD分析。结果:①分离获得假丝酵母7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56株(77.78%),非白假丝酵母16株(22.22%),包括光滑假丝酵母6株(8.33%)、热带假丝酵母4株(5.56%)、克柔假丝酵母1株(1.39%)及其他假丝酵母5株(6.94%);②RAPD分析表明:有2种引物(RAPD2和RAPD5)可以获得较清晰、稳定的特异性带型,具有较明显的种间遗传变异性和种内遗传相似性。结论: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随机引物RAPD2和RAPD5比较适于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的分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