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FN-γ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对患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军 张毅 +3 位作者 苏基莹 李晓 浦权 池田和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71-1075,共5页
为检测干扰素γ(IFNγ)激活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直接杀伤活性并探讨其杀伤机制,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于诱导第7天在合成培养液中加... 为检测干扰素γ(IFNγ)激活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直接杀伤活性并探讨其杀伤机制,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于诱导第7天在合成培养液中加入IFNγ继续培养12小时,将其激活。从6例初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18小时,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细胞膜及细胞内Fas配体(FasL)、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改变,以明确IFNγ激活的DC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FNγ可增强DC对AML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20∶1时杀伤率为(33.8±1.6)%,与未加刺激因子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IFNγ可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CD83的表达;IFNγ刺激后,DC细胞内TRAIL表达明显增强,但其在细胞表面仍呈现低表达,而细胞内及细胞表面FasL及TNFα在IFNγ刺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FNγ激活的DC可有效杀伤患者AML细胞,其作用机制与DC的成熟及TRAIL凋亡途径部分相关,而与FasL及TNFα凋亡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树突状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肿瘤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的人外周血及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的比较
2
作者 石军 池田和真 +3 位作者 藤井伸治 金田衣代 李晓 浦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44-547,共4页
目的 :探索人外周血或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 γ(IFN γ)或细菌脂多糖 (LPS)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或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 (IL 4 )或联合肿瘤坏死因... 目的 :探索人外周血或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 γ(IFN γ)或细菌脂多糖 (LPS)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或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 (IL 4 )或联合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将其分别诱导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PbDC)及脐血树突状细胞 (CbDC) ,二者分别于诱导第 7天或第 11天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LPS或IFN γ继续培养 12小时 ,将其激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 ;同时 ,以Jurkat、HL6 0及Daudi为靶细胞 ,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 18小时 ,采用51 Cr释放实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 :①LPS及IFN γ可上调外周血及脐带血DC表面CD86、CD83的表达 ,以LPS刺激组更明显 ,但对CD1a的表达影响较小。②以PbDC为效应细胞 ,LPS或IFN γ可分别增强DC对Daudi或HL6 0的杀伤活性 ,在效靶比为 2 0 :1时与未加刺激因子对照组(Medium DC)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然而 ,LPS DC对HL6 0、IFN DC对Daudi则无明显杀伤活性 ;但二者对Jurkat却均有杀伤作用。③以CbDC为效应细胞 ,LPS及IFN γ对其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与对PbDC的相似。但在未加刺激因子前 ,Cb DC可有效杀伤Jurkat细胞 ,而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脐血 树突状细胞 IFN-R LPS 肿瘤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