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文本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坤 梅诗冬 +2 位作者 景国勋 西田佳史 三上喜贵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4期112-116,122,共6页
文本预处理是文本挖掘的关键一步,建立与信息相匹配的标准语义集合能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提高信息的提取率和识别精度。根据国家交通事故信息采集规范要求,从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中抽取相关交通事故基本信息的标准词汇及代码,构建了一... 文本预处理是文本挖掘的关键一步,建立与信息相匹配的标准语义集合能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提高信息的提取率和识别精度。根据国家交通事故信息采集规范要求,从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中抽取相关交通事故基本信息的标准词汇及代码,构建了一套含有12个属性项目、185个标准词汇的交通事故信息文本预处理用标准化语义集合,并将其应用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事故查询系统,对系统中2004—2014年期间所收集的8 156件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信息中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这套语义集合能更多地提取交通事故信息,可为准确捕捉交通事故特征和研究交通事故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开发交通事故自动信息识别系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预处理 交通事故信息 语义集合 数据挖掘 文本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体对断层应力与地震时空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以紫坪铺水库为例 被引量:61
2
作者 雷兴林 马胜利 +2 位作者 闻学泽 苏金蓉 杜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6-1064,共19页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量地分析了水库蓄水过程在附近断层附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另一方面,用紫坪铺水库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目录,对包括地震发生频度、能量释放速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等统计参数的时间演化进行了详细解析。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无论是荷重还是孔隙压的扩散都在被认为是汶川大地震发震断层的映秀-北川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的库区下伏段引起了明显的库仑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统计特性的时间演化与主要断层的应力变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且符合岩石力学破坏准则的相关性。据此,初步认为紫坪铺水库在其蓄水过程中对其地下的龙门山中央断层和山前断层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 水库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活动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21年5月滇西漾濞M_(S)6.4地震序列特征及成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雷兴林 王志伟 +1 位作者 马胜利 何昌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1-286,I0001,共27页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滇西苍山西麓漾濞地区发生M_(S)6.4(MW6.1)强震,相关地震活动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本研究分别就该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M1.0以上地震的双差定位、主要地震的矩张量反演和破裂传播方向、应力场...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滇西苍山西麓漾濞地区发生M_(S)6.4(MW6.1)强震,相关地震活动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本研究分别就该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M1.0以上地震的双差定位、主要地震的矩张量反演和破裂传播方向、应力场反演及断层滑动趋势以及潮汐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心深度为6.0 km。根据断层破裂传播方向分析结果及精定位余震分布判定,主震震源断层产状为走向137°,倾角75°,滑动角-167°,破裂沿南东向单侧扩展,右旋走滑含正断层分量。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延伸方向上的乔后—巍山断裂附近,但主震震源断层及主要余震的分布在走向和位置上均明显偏离已知的乔后—巍山断裂。地震序列受一个发育程度不高、含多级雁列构造的北西向为主、北东向为次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本文称为"漾濞断层")所控制,整体上沿北西向断层展布,主震与部分强余震为北西向断层活动所致,但中强前震和多数余震为北东向断层活动所致。中强震的断层破裂均为单侧扩展,北西向断层主要表现为南东向破裂扩展,而北东向断层沿两个方向破裂扩展,相邻地震还存在往返破裂现象。对截至5月23日所发生的M>4.0前震和余震进行了全矩张量反演。利用漾濞地震震中15 km范围内20多个MW>3.4余震的比较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该区的应力场,结果显示:主应力形状比φ=(σ_(2)-σ_(3))/(σ_(1)-σ_(3))为0.46±0.17;最大主应力轴的方位角为188.0°±9.0°,倾伏角为12.4°±7.0°;中间主应力轴近直立,倾伏角为72.1°±11.3°;最小主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80.3°±7.0°,倾伏角为10.4°±12.0°。本文还对理论潮汐应变及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受潮汐调制作用十分明显。5月18日18时及19日20时开始的两组前震群的首个主要地震以及5月21日晚发生的主震均发生在潮汐体应变和库仑应力的峰值附近,余震活动也与潮汐有明显的相关性。综合主要地震震源机制解、前震及余震分布、潮汐调制特征、基于应力场反演的断层滑动趋势分析以及滇西北地区以往类似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本文初步推断:漾濞地震受深部流体作用的影响明显,5月18日18时开始的第一次前震活动高潮从北西向断层的一个拉张性断层阶区开始,最大前震的震源断层为北东向断层,随后向北西方向迁移;19日20时开始的第二次前震活动高潮集中在主震震源附近。这些地震的触发及深部流体作用共同促进了北西向断层的活动,但主震的发生受深部流体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应力场反演 前震 破裂方向性 滑动趋势 地下流体 潮汐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小龙 马胜利 +6 位作者 郭志 雷兴林 夏英杰 郭欣 余国政 勾宪斌 蒋霞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13-4124,共12页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s及10s的相速...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s及10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盖层,其中盆地中部沉积层相对偏浅.而周期20s及35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中下地壳的扬子克拉通整体呈现较高的相速度分布,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结构.这其中吉首—常德的武陵山区附近出现明显高速异常,可能与江南古陆古火山岛链(雪峰—九岭弧形古火山群)活动有关,火山活动导致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造成了武陵山重力异常,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的物质向南逃逸;在地形上,此处恰好对应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并将华南地块分隔为东西两大部分.最后我们在瑞利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反演出该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周边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娄山等地质构造与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瑞利面波 相速度 剪切波速度结构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co-DGA)共聚物的合成和降解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敏 王蕾 +4 位作者 韩伟 李文清 田口洋一 增田隆志 邱建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3,共4页
改变二乙醇酸(DGA)的添加量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缩合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质量达6.5万以上的P(BS-co-DGA)二元无规共聚物。使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根据不同DGA的添加量对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质、力学性能、降解性... 改变二乙醇酸(DGA)的添加量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缩合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质量达6.5万以上的P(BS-co-DGA)二元无规共聚物。使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根据不同DGA的添加量对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质、力学性能、降解性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S-co-DGA)共聚物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具有相对高的数均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在2左右;随着DGA添加量的增加,共聚物的Tm和△Hm呈降低趋势;但是所有共聚物的热稳定性没有大的改变,热分解温度均在300℃以上;DGA添加量为2%时在堆肥中的降解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共聚改性 热稳定性 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丽娟 雷兴林 张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5-1292,共8页
利用2D数值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气烟囱、泥底辟与水合物成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来自深部的甲烷热解气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以垂向运动为主,且局限在某一狭窄的范围内,故在地震剖面上显... 利用2D数值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气烟囱、泥底辟与水合物成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来自深部的甲烷热解气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以垂向运动为主,且局限在某一狭窄的范围内,故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为气烟囱及顶部BSR.只有当其越过水合物稳定带底界,才能形成水合物,此时BSR等于水合物稳定带底界.而一旦水合物形成,该地层即成为封堵层,从而阻止甲烷继续向上运移.因此,水合物仅仅在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方很薄的一层,饱和度却可以很高.此后如果深部气源停止供气,那么气烟囱会逐渐消失,只留下水合物存在.因此,气烟囱的存在并不一定对应着水合物存在.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断裂流体活动(泥底辟)对水合物形成并不十分有利.来自深部的甲烷流量与流体流量之间的匹配很重要,在甲烷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流体流量越大,越不容易形成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数值模拟 神狐海域 气烟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方法: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邹俊杰 何宏林 +7 位作者 横山祐典 魏占玉 石峰 郝海健 庄其天 孙稳 周朝 白滨吉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9-1562,共24页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和第四纪定年方法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利用基岩断层面记录的信息研究古地震成为可能的技术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开展了大量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文中对...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和第四纪定年方法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利用基岩断层面记录的信息研究古地震成为可能的技术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开展了大量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文中对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系统地介绍了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与局限,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形貌表达参数繁多且优劣不明、宇生核素法限定古地震年代的不确定性较大、定年方法种类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岩性断层面的测年需求、形貌与物化特征等参数未与绝对定年方法紧密联系并建立可靠的年龄标尺、缺乏断层面暴露前后经历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单一方法研究居多而多方法综合比对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各形貌学模型参数值的可靠性、适用性及精度的总结评估;改进当前测年技术的数学模型,优化核素产生机制和产率模型,并及时引入新兴的高精度测年技术;适时地构建区域内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关系模型,建立年代标尺;积极开展基岩断层面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矿物成分分析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加强对断层面所经历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多学科、多方法综合对比性研究。总之,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从单一学科方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某一技术指标探索到多源数据技术综合运用,注重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结合、注重显微尺度的机理性研究,是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将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与松散沉积物区的探槽技术紧密结合,将更为有效地恢复活断层带上更加完整的古地震序列和强震活动历史,从而对区域地震危险性给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断层面 古地震研究 历史与现状 问题与建议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研究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瑞利面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小龙 雷兴林 +3 位作者 马胜利 张烨 郭志 闻学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459,共15页
基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245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远震记录,提取双台路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得到四川盆地20~120s的高分辨率瑞利面波相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在丰富区域地球物理基础数据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 基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245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远震记录,提取双台路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得到四川盆地20~120s的高分辨率瑞利面波相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在丰富区域地球物理基础数据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地壳上地幔变形耦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短周期(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普遍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整体呈现相对高速,表明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研究区域东南角接近北扬子地块与南扬子地块的缝合部位,呈现高速异常.四川盆地南部和东南邻区不同周期均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且快波方向较为一致,反映这些地区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好.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及东北部邻区,不同周期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较大,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差.这些特征与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物质流动被扬子地块的高速地壳阻挡的宏观认识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面波 相速度 四川盆地 各向异性 壳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NbMoCrTiAl-1Si-xB(x=0、1)难熔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及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要玉宏 梁霄羽 +3 位作者 金耀华 王正品 刘江南 南條弘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4-235,共12页
目的进一步改善新型低密度难熔高熵合金NbMoCrTiAl-1Si的高温氧化能力。方法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技术配合水冷铜模制备了NbMoCrTiAl-1Si-xB(x=0、1)合金,于1173 K下,在TGA/DSC1型热重及同步热分析仪上进行了48 h高温氧化试验,通过XRD... 目的进一步改善新型低密度难熔高熵合金NbMoCrTiAl-1Si的高温氧化能力。方法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技术配合水冷铜模制备了NbMoCrTiAl-1Si-xB(x=0、1)合金,于1173 K下,在TGA/DSC1型热重及同步热分析仪上进行了48 h高温氧化试验,通过XRD、SEM及EDS分析了该合金的组织结构和高温氧化机制。结果铸态NbMoCrTiAl-1Si-xB(x=0、1)合金具有典型的枝晶状组织,1%B元素的添加不会改变合金枝晶的组织结构,但会使枝晶间组织形态由黑色纳米颗粒状转变为亮白色短棒状。NbMoCrTiAl-1Si合金的氧化过程由初期线性快速氧化阶段和后期抛物线慢速氧化阶段组成,氧化总增重为1.064 mg/cm^2,而NbMoCrTiAl-1Si-1B合金氧化过程则可分为具有两个不同氧化速率常数的抛物线氧化阶段,氧化总增重约为NbMoCrTiAl-1Si合金氧化总增重的1/2。经48 h高温氧化后,NbMoCrTiAl-1Si合金表面氧化膜凹凸不平,枝晶间发生了明显的内氧化现象,形成了枝晶内以片状和针状刚玉结构的Al2O3为主,枝晶间以团簇状金红石结构的TiO2为主的氧化膜,NbMoCrTiAl-1Si-1B合金表面氧化膜相对平坦,整个试样表面覆盖了一层由Al2O3、TiO2和Ti0.4Al0.3Nb0.3O2等组成的连续、致密的氧化膜。结论1%B元素的添加会促进NbMoCrTiAl-1Si-1B合金表面Al2O3和TiO2等致密氧化物的形成,抑制合金内氧化进程,显著提高合金抗高温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难熔高熵合金 NbMoCrTiAl-1Si 电弧熔炼 组织结构 抗氧化性 氧化膜 金红石结构 刚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及冲绳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伦小秀 邓利群 +3 位作者 张逸 张晓山 Naoki K Takami A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研究北京和冲绳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及粒径分布特征.采用分级采样法采集了2006年北京市及冲绳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用总有机碳(TOC)方法测定了水提取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水溶性... 研究北京和冲绳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及粒径分布特征.采用分级采样法采集了2006年北京市及冲绳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用总有机碳(TOC)方法测定了水提取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水溶性有机物浓度范围为8.31~20.03μg·m^-3;冲绳地区水溶性有机物浓度约为3.39μg·m^-3.两地区大气细颗粒(粒径小于2.1μm)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均最高,分别占总悬浮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42%~53%(北京)和39%~46%(冲绳).北京地区大气中水溶性有机物浓度冬季最高,受当地排放源的影响较大;冲绳地区大气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浓度在春季最高,主要受到污染物远距离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远距离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掺杂SrBi_2Ta_2O_9多功能铁电体的光致发光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登峰 邹华 +3 位作者 李俊 曹秋凤 惠新伟 王旭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本文报道了Pr掺杂SrBi2Ta2O9(SBTO)铋层状铁电材料的光致发光特性。通过适量的Pr掺杂制得的SrBi2Ta2O9陶瓷样品在室温下具有很强的红光和绿光发射。光致发光激发谱显示样品具有蓝光激发特性,该激发带对应Pr3+离子的基态3H4到激发态3PJ(J... 本文报道了Pr掺杂SrBi2Ta2O9(SBTO)铋层状铁电材料的光致发光特性。通过适量的Pr掺杂制得的SrBi2Ta2O9陶瓷样品在室温下具有很强的红光和绿光发射。光致发光激发谱显示样品具有蓝光激发特性,该激发带对应Pr3+离子的基态3H4到激发态3PJ(J=0,1,2)的跃迁吸收。在蓝光激发下,样品具有宽带发射,发射峰对应Pr3+离子f-f辐射跃迁中:3P1→3H5(532 nm),3P0→3H5(546 nm),1D2→3H4(600 nm),3P0→3H6(620 nm),3P0→3F2(656 nm)和3P0→3F4(743 nm)跃迁。Pr掺杂SBTO样品蓝光激发的光致发光特性将可能使其在白光LED及其相关器件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体 Aurivillius结构 光致发光 传感器 多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研究的热力学基础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高梧 及川胜成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2-147,151,共7页
目前CoCr基合金硬盘磁记录介质因其磁诱发相分离的富Co铁磁相,与富Cr非铁磁相组成的特殊组织形态和较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使得实际的磁记录面密度已达到了水平记录模式的理论极限(~100Gbit/in2),而将来超高密度磁记录技术(几百Gbit/in2... 目前CoCr基合金硬盘磁记录介质因其磁诱发相分离的富Co铁磁相,与富Cr非铁磁相组成的特殊组织形态和较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使得实际的磁记录面密度已达到了水平记录模式的理论极限(~100Gbit/in2),而将来超高密度磁记录技术(几百Gbit/in2~1Tbit/in2)要求介质具有孤立的磁晶粒和更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CoMo(W)合金具有比CoCr合金更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特别是热力学计算预测了这两个系统发生磁诱发相分离的可能性,其组织能满足未来超高密度磁记录的要求.对CoMo(W)合金薄膜的TEMEDX分析支持了这种理论计算结果.不过这两个体系相分离程度的不充分限制了它们的直接应用.本文对这种不充分相分离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提出了对其改善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记录介质 磁诱发相分离 CO-CR CO-MO C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场及其对滇东地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荣欢 解朝娣 +2 位作者 赵小艳 雷兴林 严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5-461,553,共7页
根据芦山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最新研究结果,采用3个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分布的关系,探讨芦山地震的发生对滇东地区影响。结果表明,90%以上芦山地震的后续地震活... 根据芦山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最新研究结果,采用3个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分布的关系,探讨芦山地震的发生对滇东地区影响。结果表明,90%以上芦山地震的后续地震活动分布于正的库仑破裂应力区域,余震活动受到了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滇东地区一直处于应力闭锁状态,芦山7.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对滇东的小江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有一定的应力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中低温制备高定向排列纳米氧化锌薄膜的研究(英文)
14
作者 胡秀兰 增田佳丈 +1 位作者 大司達樹 加藤一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10,共5页
在SnO2:F的基板上通过包覆的无水醋酸锌在初期的原位强制水解,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高定向排列的纳米氧化锌薄膜,该制备过程不需要高温制备氧化锌纳米晶作为种子或昂贵的金属催化剂,而由无水醋酸锌通过醋酸锌二水合物的无水酒精溶... 在SnO2:F的基板上通过包覆的无水醋酸锌在初期的原位强制水解,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高定向排列的纳米氧化锌薄膜,该制备过程不需要高温制备氧化锌纳米晶作为种子或昂贵的金属催化剂,而由无水醋酸锌通过醋酸锌二水合物的无水酒精溶液经旋转式涂布处理后在65 ℃烘箱中脱水而成.高分辨率投射电镜观察清楚揭示了高定向排列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形成机理.本文介绍的无水醋酸锌的原位强制水解法制备薄膜将被广泛应用于低温、低价光电器件的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排列纳米氧化锌 水溶液法 无水醋酸锌 强制水解 非均匀成核-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雷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57
16
作者 付碧宏 时丕龙 +3 位作者 王萍 李琦 孔屏 郑国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高精度遥感 地质灾害效应 映秀- 北川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 被引量:39
17
作者 雷鸣 田中干也 +2 位作者 廖柏寒 铁柏清 秦普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0-154,共5页
在运用MINTEQA2模型对模拟重金属废水和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离子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Na2S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结果表明:没有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Cd2+,Cu2+,Pb2+和Zn2+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而在含EDTA的模拟重金属废... 在运用MINTEQA2模型对模拟重金属废水和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离子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Na2S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结果表明:没有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Cd2+,Cu2+,Pb2+和Zn2+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而在含EDTA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和重金属萃取液中,重金属络合物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在c(EDTA)为0的条件下,Cd2+,Cu2+和Pb2+的去除率达到100%,而Zn2+的去除率仅为57.0%;随着c(EDTA)的增加,相同c(Na2S)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渐下降.在一定c(EDTA)的条件下,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随着c(Na2S)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相同c(Na2S)的条件下,Zn2+的去除率较Cd2+,Cu2+和Pb2+低.工程实例进一步表明,Na2S能够有效去除含EDTA重金属萃取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而完全去除Zn2+则需要高浓度的Na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 重金属 硫化钠 MINTEQA2模型 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 被引量:25
18
作者 闻学泽 马胜利 +3 位作者 雷兴林 西泽(桑原)保人 木口努 陈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33,共8页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遗迹 历史大地震 安宁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四川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岩储藏系统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以四川盆地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雷兴林 李霞颖 +3 位作者 李琦 马胜利 付碧宏 崔银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5-643,共19页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情况的资料得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诱发地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已有断层或破裂的控制,有感地震尤其是可导致一定灾害的中强地震往往都是已有断层的重新活动所致。其次,结合石油地质资料及盆地边缘地区出露的一些未成熟小型断层的地质与构造特征观察分析,发现这些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且是地下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四川盆地几个典型沉积岩样本进行了三轴压缩破坏实验。采用多通道宽动态高速声发射观测技术与三维X射线CT成像技术分析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的几何特征和摩擦系数的变化。最后,通过融合各方面研究结果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发生机制和模型,探讨了较大地震发生条件,为提升注水诱发地震评估能力和建立安全注水操作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该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四川盆地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如此剧烈。主要的前三叠系沉积岩(包括白云岩、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均具有较高的破坏强度和脆性变形破坏特征,使四川盆地油气储藏系统有条件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震性断层破坏。一般,一条尺度达到几km的断层便足以产生M5级别的中强地震。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具有发生破坏性注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有必要在对注水孔周围的破裂及断层构造的空间分布、尺度大小及力学性质特征有基本了解的条件下,通过注水数值模拟和监测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演化,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实现诱发地震的统计评估和预测,指导注水操作而达到减少灾害性地震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断层重新活动 油气田 四川盆地 岩石破坏实验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的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21
20
作者 韦保仁 王俊 +2 位作者 田原聖隆 小林谦介 匂坂正幸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97,共5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比较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两种处置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系统的范围包括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填埋或焚烧以及发电等几个部分。采用收集的垃圾组分数据,利用IPCC推荐的模型,计算了垃圾填埋时CO2和甲烷等气体...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比较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两种处置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系统的范围包括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填埋或焚烧以及发电等几个部分。采用收集的垃圾组分数据,利用IPCC推荐的模型,计算了垃圾填埋时CO2和甲烷等气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并计算了垃圾焚烧产生的CO2排放量。根据对垃圾渗滤液的实测数据,计算了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日本开发的AIST-LCA Ver4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了对城市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11种类型的影响,由此评价对人类健康、社会财富、物种多样化和初级生产力等4个保护目标的危害,最终求得生态化的币值Yen。计算结果表明:垃圾填埋的生态币值要大得多,可见垃圾焚烧对环境的影响比垃圾填埋的影响要小。我们认为,所获得的结论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作为中国城市垃圾处置决策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垃圾焚烧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