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日喀则地区夏、冬季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俊卿 杨勇杰 +4 位作者 周瑞 于跃 狄一安 伟色卓玛 卜晓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3-1108,共6页
为研究日喀则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在夏、冬季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采用离子色谱测定NH+4、Ca2+、K+、Mg2+、Na+、SO2-4、NO-3和Cl-等8种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夏、冬季总离子浓... 为研究日喀则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在夏、冬季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采用离子色谱测定NH+4、Ca2+、K+、Mg2+、Na+、SO2-4、NO-3和Cl-等8种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夏、冬季总离子浓度分别为9648±3030、4925±1138 ng·m-3.夏季离子浓度高低顺序为Cl-﹥Ca2+﹥NH+4﹥Na+﹥SO2-4﹥NO-3﹥K+﹥Mg2+,Cl-、Ca2+、NH+4和Na+占总离子浓度的比重为74.9%;冬季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高低顺序为Cl-﹥SO2-4﹥NH+4﹥NO-3﹥Ca2+﹥Na+﹥K+﹥Mg2+,Cl-、SO2-4、NH+4和NO-3占总离子浓度的比重为88.0%.夏、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所有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均成双峰型.夏季,大气颗粒物中SO2-4与Mg2+(r=0.951)、Ca2+(r=0.947),NO-3与Mg2+(r=0.904)、Ca2+(r=0.843),在0.01水平(双侧)上均显著相关;冬季,细粒子中K+与Cl-(r=0.740)、SO2-4(r=0.929)及NO-3(r=0.920),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无机离子 日喀则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顿珠次仁 石运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50,共5页
用日喀则地区4 个主要代表站1956~1997 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日喀则地区划分为3 个气候区域,分析了40 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年来日喀则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别是进入80 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明显,增温... 用日喀则地区4 个主要代表站1956~1997 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日喀则地区划分为3 个气候区域,分析了40 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年来日喀则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别是进入80 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明显,增温幅度西部地区明显大于沿江河谷主要农区和南部边缘地区。气温异常暖在冬夏两季均可发生,而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但大范围异常冷却很少见。降水在西部地区、沿江河谷主要农区有减少现象,而南部边缘地区有增多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西藏 日喀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照时数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3
作者 拉珍 胡德强 +1 位作者 罗布 普卓玛 《农技服务》 2013年第8期899-899,902,共2页
分析了西藏日喀则地区1983年3月至2009年12月6个站点的日照时数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5、6月的日照时数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并且日照时数相对其他月份偏少,天气活动变化大。日喀则地区日照时数与南亚高压的活跃有关,当高原地区有... 分析了西藏日喀则地区1983年3月至2009年12月6个站点的日照时数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5、6月的日照时数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并且日照时数相对其他月份偏少,天气活动变化大。日喀则地区日照时数与南亚高压的活跃有关,当高原地区有正高度场异常、南亚高压较强时,日喀则地区日照时数较多;当高原地区有负高度场异常、南亚高压较弱时,日喀则地区日照时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日照时数 概率分布 趋势系数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近30年大风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格桑卓玛 次旦巴桑 +1 位作者 增太措 巴桑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1-27,共7页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选取1981~2010年间日喀则地区7个观测站大风气象资料,分析日喀则地区西部和南部边缘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大风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两个季节,秋季次之,夏季最少.近30年中,西部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90年代最少,30年中两个高值年和四个低值年,峰值出现在1984年,年大风日数在80年代波动较大,之后基本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南部边缘地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30年中有4个高值年和3个低值年,年大风日数整体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值.结合日喀则地区气象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该地区大风天气主要由高空急流、高空冷热平流活动、低空升温降压以及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日喀则 天气变化特征 大风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日喀则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无机离子粒径分布特征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狄一安 杨勇杰 +6 位作者 刘俊卿 周瑞 于跃 刘岩 徐薇 卜晓辉 湛福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5-356,共2页
大气颗粒物在环境效应、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中的大气颗粒物粒径及其化学成分决定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及其中的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粒子是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的主要组成成分[1].研究水溶性无... 大气颗粒物在环境效应、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中的大气颗粒物粒径及其化学成分决定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及其中的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粒子是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的主要组成成分[1].研究水溶性无机离子组成与粒径分布对于了解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源及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2].监测高原地区的大气环境变化,是认识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重要途径,可以获得全球有关重大环境事件的信息,为研究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本研究在青藏日喀则地区进行大气颗粒物的分级采样结合离子色谱仪测定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首次获得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为后续研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解青藏高原以及北半球洁净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无机离子 青藏高原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仪器的维护与维修 被引量:1
6
作者 尼玛楚多 徐薇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6期179-180,共2页
自动气象站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必要的维护与维修,本文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结了自动气象站在日常维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简要的说明了如何对常见故障进行维修。
关键词 气象站 仪器 维护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56
7
作者 张鸿发 郭三刚 +4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国栋 石运强 普布卓玛 侯正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4,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铁路沿线强雷暴天气由北向南增加,多雷暴中心在高原中部的那曲、安多和索县一带,呈东西向,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一致。雷暴发生次数年均达到90次,5~9月占全年的97%。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中有87%产生霰和强阵性降雨,其中有63%为雨夹雹。高原强雷暴云从5月月均达到10次后逐月增加,6月猛增到20次左右,7月最多月均达到25次以上,8月较多达到20次以上,9月减少到20次。高原雷暴云发生时段主要在15~22时(北京时,下同),由北向南推迟,那曲主要在17~19时,拉萨在21~23时,06~11时基本上没有雷暴。那曲出现强雷暴的峰值时段要比拉萨早6h,出现雷暴相对比例高一倍。高原强雷暴云生命史的持续时间≤1h的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1~2h的达到20%,而持续时间>2h的不到数总数的10%。那曲强雷暴云持续时间明显比拉萨长,且相对比率高。50年间3个时段雷暴发生次数说明,最近10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强对流雷暴频数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雷暴活动和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元素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勇杰 刘俊卿 +7 位作者 狄一安 于跃 周瑞 徐薇 卜晓辉 马志强 李玉武 任立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8-973,共6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建立并优化HNO3+H2O2+HF混合酸密闭消解的体系,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其中21种元素.结果表明,Na、Mg、Al、K、Ca、Fe元素浓度分别...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建立并优化HNO3+H2O2+HF混合酸密闭消解的体系,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其中21种元素.结果表明,Na、Mg、Al、K、Ca、Fe元素浓度分别为469.12、286.61、430.75、390.92、783.59 ng.m-3和1289.32 ng.m-3,占所测元素的97.8%.粒径分布显示,Na、Mg、Al、K、Ca、V、Cr、Mn、Fe、Ni、Sr、Ba在5.8—9.0μm粒径范围出现峰值;Co、Cu、Zn、As、Se、Mo、Cd、Tl、Pb在0.43—0.65μm和5.8—9.0μm粒径范围出现双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青藏高原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