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镁掺杂改性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晨威
徐世国
+2 位作者
余海峰
于松民
江浩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7-1774,共8页
低成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差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功率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镁离子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由纳米级一次...
低成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差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功率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镁离子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由纳米级一次颗粒自组装的二次球组成,且每个一次颗粒表面都具有均匀的碳包覆层。掺杂在晶格内的镁离子通过增加八面体LiO_(6)间隙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表面的碳层能够在二次颗粒内构建完整的导电网络,提升电子电导率。此外,纳微多级结构不仅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还可以避免长循环过程中纳米粒子的团聚。因此,所制备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在0.1C和5C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151.8 mAh/g和113 mAh/g的高比容量,1C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0.5)Fe_(0.5)PO_(4)
镁掺杂
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镁掺杂改性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晨威
徐世国
余海峰
于松民
江浩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
科
学与工程学院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无锡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7-177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308103)。
文摘
低成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差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功率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镁离子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由纳米级一次颗粒自组装的二次球组成,且每个一次颗粒表面都具有均匀的碳包覆层。掺杂在晶格内的镁离子通过增加八面体LiO_(6)间隙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表面的碳层能够在二次颗粒内构建完整的导电网络,提升电子电导率。此外,纳微多级结构不仅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还可以避免长循环过程中纳米粒子的团聚。因此,所制备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在0.1C和5C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151.8 mAh/g和113 mAh/g的高比容量,1C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6.2%。
关键词
LiMn_(0.5)Fe_(0.5)PO_(4)
镁掺杂
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
Keywords
LiMn_(0.5)Fe_(0.5)PO_(4)
Mg doping
rate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分类号
TB32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镁掺杂改性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与性能研究
李晨威
徐世国
余海峰
于松民
江浩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