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源型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高乃云 朱明秋 +4 位作者 周石庆 黎雷 戎文磊 周圣东 陆纳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53,共6页
通过亲水、疏水组分分离和电渗析获得6种不同特性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胞内外富氮有机组分,其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7~1.69 mg/L;三维荧光光谱图表明,疏水性有机物主要由类腐殖质物质组成,亲水性有机物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通过亲水、疏水组分分离和电渗析获得6种不同特性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胞内外富氮有机组分,其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7~1.69 mg/L;三维荧光光谱图表明,疏水性有机物主要由类腐殖质物质组成,亲水性有机物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经过3天氯化培养实验,分析比较各有机物组分含碳(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细胞内外强疏水性有机物组分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最大,以生成三氯甲烷为主;卤代酮生成潜能与细胞内外各有机物组分有明显相关性;细胞内亲水性有机物组分的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DBPFP)最大;各组分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并不完全由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溶解性有机氮的质量浓度比值的大小决定,还由DON的性质决定;细胞外有机物组分的DBPFP高低与芳香性有机物的含量呈正相关,细胞内有机物组分的DBPFP还受芳香性有机物性质的影响;细胞外有机物组分消毒副产物生成总量的顺序为:强疏水性组分>亲水性组分>弱疏水性组分;细胞内有机物组分消毒副产物生成总量的顺序为:亲水性组分>强疏水性组分>弱疏水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消毒副产物 亲水性 疏水性 溶解性有机氮 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6-三氯酚的UV/H_2O_2光化学降解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乃云 祝淑敏 +3 位作者 马艳 戎文磊 周圣东 陆纳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62-1268,共7页
采用UV/H2O2工艺降解水中2,4,6-三氯酚(2,4,6-TCP),研究H2O2投加量、pH、阴离子、阳离子、叔丁醇和腐殖酸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利用LC-HESI-MS-MS探讨UV/H2O2降解2,4,6-TCP的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UV/H2O2降解2,4,6-TCP的过程符合拟一... 采用UV/H2O2工艺降解水中2,4,6-三氯酚(2,4,6-TCP),研究H2O2投加量、pH、阴离子、阳离子、叔丁醇和腐殖酸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利用LC-HESI-MS-MS探讨UV/H2O2降解2,4,6-TCP的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UV/H2O2降解2,4,6-TCP的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2,4,6-TCP的去除率和反应速率增加,当H2O2投加量为10mmol/L时,反应速率常数K达到0.1094min-1。酸性条件更利于UV/H2O2降解2,4,6-TCP。水中各种离子的存在对2,4,6-TCP的光解速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阴离子CO32-对反应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阳离子Fe3+促进效果显著。2,4,6-TCP的UV/H2O2反应速率随叔丁醇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腐殖酸在低浓度时促进反应进行,在高浓度时,2,4,6-TCP的降解受到抑制。水中2,4,6-三氯酚在UV/H2O2作用下主要发生脱氯反应,生成二氯邻二苯酚或二氯对二苯酚,未得到彻底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6-三氯酚 UV H2O2 降解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荧光分析O_3和UV-C处理铜绿微囊藻过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昊 高乃云 +3 位作者 欧桦瑟 戎文磊 周圣东 陆纳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63-768,共6页
采用三维荧光色谱(EEM)研究O3和UV-C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过程中胞外溶解性有机物(EDOM)及胞内溶解性有机物(IDOM)的荧光特性变化,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处理的铜绿微囊藻的胞外荧光物质以类蛋... 采用三维荧光色谱(EEM)研究O3和UV-C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过程中胞外溶解性有机物(EDOM)及胞内溶解性有机物(IDOM)的荧光特性变化,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处理的铜绿微囊藻的胞外荧光物质以类蛋白质物质为主,胞内以类蛋白质和类氨基酸物质为主;定量分析采用区域积分方法,经过处理之后,胞内、外类蛋白质峰和类腐殖质峰强度均有变化,不同氧化剂处理过程中各个特征荧光峰的变化趋势不同,存在不同的反应机理,其中,中等强度UV-C对藻类荧光有机物降解效果显著,低浓度的O3对藻类荧光有机物降解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色谱 铜绿微囊藻 UV-C 臭氧氧化 藻类控制 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双酚A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晏晏 高乃云 +3 位作者 高玉琼 戎文磊 周圣东 陆纳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14,共5页
双酚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近年来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级氧化技术(AOPs)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技术,在水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几种较新的高级氧化技术处理BPA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效果做了较... 双酚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近年来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级氧化技术(AOPs)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技术,在水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几种较新的高级氧化技术处理BPA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几点不足以及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高级氧化技术 水处理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文清 高乃云 +2 位作者 黎雷 张可佳 戎文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0-265,共6页
建立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臭氧投加量、MC-LR初始质量浓度、pH等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并以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因素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进行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速率不受初始MC-LR质量浓度的影... 建立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臭氧投加量、MC-LR初始质量浓度、pH等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并以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因素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进行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速率不受初始MC-LR质量浓度的影响;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MC-LR的降解速率;pH降低能大幅度改善降解效果,尤其在酸性条件下,pH的变化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程度更大;在具备酸性条件和臭氧量较高时,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很高的去除率,否则降解效果不明显;该模型能预测复杂多因素试验条件下的有机物降解效果,为试验及实际降解MC-LR提供理论指导,克服了初等函数模型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LR 臭氧 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 动力学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灭活铜绿微囊藻及胞内毒素释放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高乃云 沈嘉钰 +1 位作者 黎雷 戎文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1-729,共9页
采用高锰酸钾对微囊藻毒素MC-LR进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MC-LR氧化降解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铜绿微囊藻细胞外代谢有机物(EOM)和细胞内代谢有机物(IOM)背景下,MC-LR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368.3 (mol·L-1)-1·s-1和400.2 (mol&... 采用高锰酸钾对微囊藻毒素MC-LR进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MC-LR氧化降解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铜绿微囊藻细胞外代谢有机物(EOM)和细胞内代谢有机物(IOM)背景下,MC-LR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368.3 (mol·L-1)-1·s-1和400.2 (mol· L-1)-1·s-1.同时,采用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进行预氧化试验,研究不同氧化剂投加量、氧化时间对铜绿微囊藻活性、藻毒素MC-LR的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藻活性、细胞内MC-LR的释放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氧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氧化剂暴露剂量临界点,细胞灭活临界点及毒素释放临界点.细胞灭活临界点之前氧化剂主要与EOM和藻细胞细胞壁上的分泌物反应,藻活性缓慢降低,细胞灭活临界点之后,氧化剂直接与细胞壁反应,导致藻细胞迅速丧失活性,同时藻活性下降速率常数由0.49~2.35 (mol·L-1)-1·s-1突变至5.00~19.38 (mol·L-1)-1·s-1.毒素释放临界点之前藻细胞基本保持完整,MC-LR释放不明显,毒素释放临界点处藻细胞发生明显破裂和溶解,细胞内MC-LR大量释放,同时,MC-LR释放速率常数在临界点前后由0.55~1.45 (mol·L-1)-1·s-1突变至0.96~14.45(mol·L-1)-1·s-1.3维荧光光谱(EEM)分析发现,当高锰酸钾暴露剂量达到细胞灭活临界点时,EOM中类腐殖质峰开始出现,暴露剂量达到毒素释放临界点时,类腐殖质峰显著增加,与藻细胞活性及胞内MC-LR释放规律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 微囊藻毒素-LR 释放 氧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苯并(a)芘监测技术及建议 被引量:5
7
作者 陶大钧 奚稼轩 周圣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年第3期18-20,共3页
环境中BaP是引起人们各类癌症的主要诱发物。叙述了环境中BaP的来源及其浓度状况 ,列举了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中的BaP含量的浓度限值 ,论述了环境水中和空气中BaP的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分析测定及定量监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出... 环境中BaP是引起人们各类癌症的主要诱发物。叙述了环境中BaP的来源及其浓度状况 ,列举了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中的BaP含量的浓度限值 ,论述了环境水中和空气中BaP的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分析测定及定量监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监测BaP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P 监测技术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