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气体示踪地质流体及氦气富集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宇 刘全有 +2 位作者 朱东亚 吴小奇 李朋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5,共12页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地表热泉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稀有气体来源解析中的干扰因素与端元值选择问题,总结稀有气体同位素在构建成藏模型、还原流体分配等多场景中的应用,并基于氦气生成潜力与运聚机理,凝练氦气成藏理论。【进展和展望】结合实例分析,提出3类氦气富集类型,分别为构造活动提升氦通量型(如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深埋高压页岩自封闭富集型(如四川盆地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藏)与水溶氦脱溶与烷烃气耦合富集成藏型(如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拉萨地块理论壳源氦通量为全球平均氦通量的221~78056倍,数值模拟结果为6392~9284倍,认为拉萨地块是理想的氦气聚集区;根据高压纳米孔隙系统显著抑制氦气扩散性,较早的生烃高峰期增加氦气“持续富集阶段”时间,认为埋藏较深的古老页岩气藏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晚期成藏的烷烃气在向圈闭运移时,能够提取广泛分布的古老地层水中氦气使其富集,认为这类气藏也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 地质流体示踪 稀有气体分馏 氦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科特迪瓦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建 段铁军 +1 位作者 倪春华 袁东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成藏规律 科特迪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成因及其控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继远 王斌 +3 位作者 邱岐 李振明 孙中良 马龙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钻井资料,系统分析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并针对其成因和控储机制开展研究。沸石类矿物的分布主要受火山岩屑和长石等组分、较强水动力条件、成岩流体成分、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综合控制,多见于各类三角洲的水道体系;沸石成因复杂,其中火山物质蚀变、斜长石钠长石化和热液作用是最主要成因,当前各盆地中以前两者最为常见。沸石类矿物对碎屑岩储层的发育多为促进作用,早期沸石以其高硬度有效提高储层抗压实能力,成岩期沸石类矿物脱去晶间水释放孔隙空间;沸石类矿物易受温度影响发生转化,转化前后矿物之间的密度差导致孔隙空间的增大;此外,酸性流体的溶蚀增孔也是沸石最重要的控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火山岩屑蚀变 钠长石化 成因 控储机制 碎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和田古隆起改造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刘士林 邓铭哲 +3 位作者 蔡芃睿 曹日洲 周雨双 沙旭光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8,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过程,刻画了和田古隆起的形成、改造过程;基于盆缘岩浆岩年龄、形成环境分析,讨论了古隆起演化及改造的动力学机制;结合油气勘探情况,探讨了古隆起迭加改造的控油气作用。研究认为:(1)塔西南地区剥蚀中心发生过明显的迁移,加里东中期Ⅰ幕局限于盆地西南缘,加里东中期Ⅲ幕剥蚀区域向北扩展,海西早期剥蚀中心向东迁移,海西晚期,剥蚀中心位于盆地西北部,喜马拉雅期剥蚀中心位于现今巴楚隆起所在区域;(2)和田古隆起具有两阶段演化特征,加里东中期Ⅲ幕为陆缘隆起,海西早期为陆内隆起,和田古隆起主要遭受盆地西北缘麦西古隆起和盆地中部巴楚隆起的改造,调整了和田古隆起控制形成的早期古地貌;(3)古隆起的迁移演化及不同古隆起间的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储盖组合的分布,和田古隆起、麦西古隆起、巴楚古隆起间的构造枢纽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应成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古隆起演化 不整合面 剥蚀量恢复 寒武纪 和田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石油地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蒋启贵 王强 +3 位作者 马媛媛 宋晓莹 张志荣 张美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7-632,共6页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征。和传统色谱分析相比,轻烃分析可实现C6-C10轻烃组分中的单体烃的分离和识别,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轻烃指纹信息。生物标志物多环萜烷的分析可实现高碳数低含量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的分离和识别,伽马蜡烷也得到很好的分离。研究表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烃组成 轻烃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伟新 王延斌 +1 位作者 郭莉 秦建中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B08期321-322,共2页
关键词 环境扫描电镜 油气地质 粘土矿物 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 SEM分析 石油生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粘土复合体抽提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蔡进功 卢龙飞 +3 位作者 宋明水 丁飞 包于进 樊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8,共9页
对合成的(0号样)和天然的(从烃源岩中提取粒度小于2txm的1号样)有机粘土复合体,经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进行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分析,并对相继抽提的残渣进行总有机碳(TOC)、x-衍射(XRD)、红外(IR)和热分析检测,研... 对合成的(0号样)和天然的(从烃源岩中提取粒度小于2txm的1号样)有机粘土复合体,经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进行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分析,并对相继抽提的残渣进行总有机碳(TOC)、x-衍射(XRD)、红外(IR)和热分析检测,研究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对有机粘土复合体进行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抽提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超临界流体抽提色谱的主峰碳向高碳数方向移动,反应了不同强度抽提剂获取有机质特征的差异。但是,抽提残渣的TOC含量仍较高,表明经相继抽提后粘土仍结合有大量的有机质。在抽提残渣的XRD曲线上,250℃时d001反射峰大于1.0nm,直至升温到550℃时d001反射峰移至1.0nm处,表明蒙脱石层间存在有机质。抽提前、后的有机粘土复合体,在差热(DTA)曲线上350℃附近出现显著的放热峰;在IR曲线上的有机质特征峰(2924,2852,1388和725cm^-1)和水的特征峰(1634cm^-1),仅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均未发生位移,表明相继抽提并没有破坏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对比抽提前、后的特征认为,抽提获取了粘土表面吸附的的或孔隙间的有机质,而抽提残渣仍保留了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且数量较大和稳定,这些都与干酪根的特征不同。因此,应探索有机质生烃和资源评价参数研究的新思路,这对深化认识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油气勘探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提和残渣 有机质赋存 石油地质意义 有机粘土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禄劝残植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文斌 胡凯 +3 位作者 秦建中 陆现彩 李志明 姚素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6,共9页
禄劝煤是我国典型的残植煤,是泥盆系煤岩的代表。研究其生烃能力有助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系煤系的油气资源前景。通过对禄劝煤和泥灰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禄劝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角质体为特征组分,类脂组含量... 禄劝煤是我国典型的残植煤,是泥盆系煤岩的代表。研究其生烃能力有助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系煤系的油气资源前景。通过对禄劝煤和泥灰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禄劝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角质体为特征组分,类脂组含量高,处于低熟阶段,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高。热解生烃实验证明其具有较窄的活化能分布范围且较低,其值为201kJ/mol,其生烃潜力为820.0mg/g,明显高于常见的泥质烃源岩。尽管禄劝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但其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这对认识泥盆系煤层及其相关烃源岩岩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劝煤 显微组分 煤成烃 残植煤 泥盆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钻探工程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7
9
作者 金晓辉 孟庆强 +3 位作者 孙冬胜 田金强 梁世友 李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3-981,共9页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找更多接替储量,油气勘探向“更深、更复杂”超深层的万米勘探新领域推进,近期国内油公司相继实施了“深海一号”、“深地一号”油气勘探计划,探索实践了智能导钻新技术,推动了万米勘探计划的实施,9 000 m以深的井也发现了油气藏。通过近期的勘探实践,从超深层成烃、成储与成藏机理等方面,论证了万米钻探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指出超深层具有多途径生烃,已经突破120~160℃的生烃门限;“三元控储”理论指出,大于4 500 m的深层、超深层仍发育有效的储集体;多期成藏与保持是超深层规模油气藏发育的有利条件。四川盆地海相深层资源总量约为15.22×10^(12) m~3,其绵长裂陷槽周缘震旦系、川中古隆起周缘龙王庙组、城口海槽南侧米仓山—大巴山地区龙王庙组、川西上古生界深层等具有千亿立方米的资源规模。塔里木海相深层总资源量约为152.62×10~8 t油当量,其中塔北隆起、塔中隆起、麦盖提斜坡的中下奥陶统岩溶以及满加尔西缘中下寒武统台缘带、阿瓦提—顺托果勒中下寒武统台内滩等是具有亿吨级规模的勘探领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中新元古界近期也有重要的油气发现。准噶尔盆地准中深洼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等碎屑岩领域也是万米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途径生烃 深层成储机理 早成藏持续深埋 万米勘探领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地质甲烷释放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跃 唐俊红 +2 位作者 王国建 王卫海 徐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3-558,共6页
目前地质甲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地质甲烷的释放在整个大气甲烷的源与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为不含放射性^(14)C甲烷源缺失部分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也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中... 目前地质甲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地质甲烷的释放在整个大气甲烷的源与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为不含放射性^(14)C甲烷源缺失部分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也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甲烷释放的研究,详述了含油气盆地甲烷的源以及运移机制;阐述了目前对于地质甲烷研究的常用监测手段及其优缺点;并对全球含油气盆地的甲烷通量估算进行了总结。但是由于含油气盆地甲烷的通量估算是建立在区域性的部分甲烷通量测试基础上,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结合甲烷的各种监测手段,在全球更多更广区域开展含油气盆地CH_4通量测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热点。我国是油气生产的大国之一,但相关的探究很少,因此,在我国开展含油气盆地甲烷释放通量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全球含油气盆地甲烷数据库,对全球甲烷的源和汇的精确估算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甲烷释放 源与汇 通量监测 通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隽 张渠 +3 位作者 刘文汇 秦建中 王强 承秋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通过分析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在系统软件平台选型、实验室功能总结、标准化的石油地质分析检测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试图给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石油地质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娟 叶德燎 韩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5-640,共6页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 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 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外,还受压力作用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储集层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年代偏老,储集层岩性中,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达33%;盖层主要为盐岩、泥质岩;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礁和复合圈闭。超深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异常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可集中于地温梯度较小的地区、超高压体系内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和东部海域的深水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超深层 油气成藏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运移成藏有利区预测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谈彩萍 江兴歌 +2 位作者 陈拥锋 关德范 徐旭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9-635,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质历史上主要石油地质演化阶段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场研究,以及东营凹陷勘探现状、沉积特征、东营剥蚀期和明化镇剥蚀期剥蚀卸载引起的砂岩回弹量和地层孔隙流体古压力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主要由砂...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质历史上主要石油地质演化阶段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场研究,以及东营凹陷勘探现状、沉积特征、东营剥蚀期和明化镇剥蚀期剥蚀卸载引起的砂岩回弹量和地层孔隙流体古压力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含油气盆地预测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有利区的2种较有效的方法:1)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烃源岩区和储集岩区的压力场分化动态分析研究,预测石油运移的有利方向;2)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砂岩回弹量的动态分析,同时结合地质历史上该阶段储盖层的配置研究预测石油聚集成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 流体压力 卸载减压 砂岩回弹 石油聚集成藏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土壤中物理吸附轻烃的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广之 程同锦 +1 位作者 汤玉平 邓天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中的物理吸附轻烃主要来源于油气藏,其组成和含量上的特征可反映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环...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中的物理吸附轻烃主要来源于油气藏,其组成和含量上的特征可反映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环境中物理吸附轻烃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可追踪出轻烃供给源(即油气藏),并可进一步预测与推断出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轻烃技术是让样品在真空状态下比较完全地释放出所吸附的物理吸附轻烃,用气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的轻烃组分,然后根据轻烃的浓度变化来推断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轻烃技术在岩性变化很大的四川盆地新场气田实验剖面上、在地质及地表条件复杂的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黄土塬实验区及塔里木盆地柴窝堡戈壁实验区都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意义。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吸附 轻烃 油气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样品全二维色谱与传统色谱技术地化分析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启贵 马媛媛 +1 位作者 钱门辉 宋晓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8,共6页
利用全二维色谱与传统色谱分析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直接进样轻烃参数与类异戊二烯烃等参数、样品饱和烃组分和芳烃组分进样2种色谱技术获得的地化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全二维色谱分析发现原油... 利用全二维色谱与传统色谱分析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直接进样轻烃参数与类异戊二烯烃等参数、样品饱和烃组分和芳烃组分进样2种色谱技术获得的地化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全二维色谱分析发现原油样品直接进样与芳烃组分进样2种色谱技术获得的部分芳烃物质如萘系及三芴化合物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原油直接进样二甲基萘在萘系化合物中具主导地位,氧芴含量明显要高。这说明样品族组分分离前处理过程改变了样品芳烃组分的原始面貌,原有反映有机质沉积环境的三芴系列化合物关系图版已不能适用于原油直接进样全二维色谱分析结果。由于原油直接进样分析不存在前处理过程,原油全二维直接进样分析结果更为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色谱 传统色谱质谱 石油地质样品 地球化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白云岩化作用实验地质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明 徐良发 +5 位作者 刘伟新 俞凌杰 张文涛 李志明 腾格尔 李嵩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5-640,共6页
根据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动力学机制,设计了反复升降温和对流循环2套白云岩化模拟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实验方案均可得到白云石晶体。结合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探讨了Mg/Ca原子比值、温度以及硫酸根离子对... 根据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动力学机制,设计了反复升降温和对流循环2套白云岩化模拟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实验方案均可得到白云石晶体。结合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探讨了Mg/Ca原子比值、温度以及硫酸根离子对白云石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云石之所以难以在实验室生成,主要是晶牙生长困难,一旦长出晶牙,白云石生长的速度将大于方解石。该文从实验的角度解释了为何自然界没有年轻的白云岩的现象,为白云岩化机理的探讨及白云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碳酸盐岩 模拟实验 溶蚀实验 实验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Ⅱ_2-Ⅲ过渡型褐煤近地质条件下生排油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志明 芮晓庆 +4 位作者 徐二社 杨振恒 马中良 郑伦举 翟常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9-256,共8页
煤作为一类有机质高度富集的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其生排油能力一直存在着争议。以未成熟典型Ⅱ_2-Ⅲ过渡型褐煤为例,利用自研的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煤在有限空间体系内,在不同温度、上覆压力负载和水介质流体压力共... 煤作为一类有机质高度富集的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其生排油能力一直存在着争议。以未成熟典型Ⅱ_2-Ⅲ过渡型褐煤为例,利用自研的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煤在有限空间体系内,在不同温度、上覆压力负载和水介质流体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生排油模拟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成熟度R_o≤0.82%的各个演化阶段,煤均以生油为主,阶段生油产率显著高于生气产率,成熟度0.68≤R_o≤0.82%阶段,为煤主生油阶段,该阶段的生油量占总生油量的53.66%;在成熟度R_o>0.82%的各个演化阶段,煤均以生气为主。煤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当总油产率达到30 mg/g TOC左右时就可以有效排油,主生油窗内煤岩的排油能力优于泥岩烃源岩。煤在主生油窗内的烃气和二氧化碳产率显著高于泥质烃源岩的烃气和二氧化碳产率,应是造成煤成油可以高效排油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Ⅱ2-Ⅲ过渡型 生排油模拟 热成熟度 近地质条件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玄武质岩墙和西南缘奥陶系中辉绿岩脉地质年代及构造环境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一雄 张洪安 +5 位作者 杨圣彬 李慧莉 雷明 陈跃 贾存善 邵志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9-1096,共18页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性的捕虏体, 发育了枕状构造、球形风化和柱状节理等玄武岩喷发等特征;后者穿插于韧性剪切带中碳酸盐质糜棱岩化中。 它们的常量组分变化较大:不包括 SiO2 外其它 9 种常量组分的含量为 36.3%~45.3%, 全碱 (Na2O+K2O)为 3.83%~7.16%;TiO2 含量较低, 为 0.63%~1.89%;MgO 为 3.72%~6.74%;前者中的常量组分、微量元素 Sr 、Ta、Nb、Ti、Yb、Ni、Cu、Zn、Y 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对应值, 但大离子亲石、造岩元素中 Cs、Rb 等元素、La/Nb、K/T 元素比相对较低。 相比于原始地幔, 两者均相对富集造岩元素 Li、Rb、Ba、Ga、Sr 和稀有元素 Nb、Ta, 轻稀土中等富集;相对亏损铁族元素 Cr、Co 及 Mo、Pb、Bi、U 等;前者 ΣREE 为 227.72×10^-6~426.32×10^-6 、L/H = 2.51~2.61、δEu = 0.48~0.52、δCe = 0.56;后者的 ΣREE 为 142.37×10^-6 ~187.92×10^-6 、L/H = 2.34~3.99、δEu = 0.63~0.84、δCe = 0.52~0.54;综合判识表明, 前者主要来自于未混染或较弱混染的幔源、发育于新元古(878~808.6 Ma)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 变质和残留核锆石谐和年龄为 2 090 Ma, 记录了早元古的联合大陆的形成时代, 蚀变锆石 455.4±10.8 Ma 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热事件;后者岩浆锆石的 U-Pb 年龄为晚奥陶世 478±48 Ma, 发育于弧后盆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加里东中晚期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与玄武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苏盖特布拉克组 玛列兹肯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BYP5导眼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岩心富氢气逸散气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志明 刘惠民 +9 位作者 刘鹏 钱门辉 曹婷婷 杜振京 李政 包友书 蒋启贵 徐二社 孙中良 刘雅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9-988,共10页
BYP5导眼井是为探索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深洼带较高热演化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含油气性而部署的一口取心井,取心段深度介于4267.0~4338.1 m。为揭示取心段含油气性特征,开展了典型样品冷冻密闭碎样热解和岩心逸... BYP5导眼井是为探索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深洼带较高热演化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含油气性而部署的一口取心井,取心段深度介于4267.0~4338.1 m。为揭示取心段含油气性特征,开展了典型样品冷冻密闭碎样热解和岩心逸散气的收集定量与组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取心段总体是一套富有机质、富碳酸盐矿物的优质烃源岩,成熟度(Ro)约1.2%,热演化过程中应曾发生了高效生排烃作用,导致其现今游离烃(S1)和氢指数(IH)均较低;岩心逸散烃气含量总体不高,主要介于0.001~0.01 cm^(3)/g,均值为0.005 cm^(3)/g,逸散烃气相对高值段与热解游离烃(S1)相对高值段基本一致;逸散气组分主要由CH_(4)、CO_(2)、H_(2)、C_(2)H_(6)组成,其中H_(2)摩尔百分数介于1.08%~19.23%,平均7.09%,具有富氢气特征。H_(2)与CO_(2)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CH_(4)具有明显负相关性;逸散气应属原位滞留的气体,氢气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热解过程中异质键的裂解和去甲基化作用有关,建议加强有机质热裂解成因天然氢气的形成机制、地质勘查与评价研究,为该类型天然氢气的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氢气 岩心逸散气 沙三下亚段 古近系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齐军 邓铭哲 +3 位作者 张晨雨 单帅强 倪春华 王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1,共13页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4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建造过程,收缩构造、走滑构造主要控制盆地改造过程。②不同构造类型的控油气作用差异明显,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盖层等油气聚集成藏要素的发育,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主要控制油气运移与圈闭条件的演化。③在构造与其他要素复合作用下,断裂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类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这一类断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油气作用 伸展构造 收缩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构造 构造样式 石油勘探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