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胞外多糖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静 高泽鑫 +1 位作者 朱莉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4-131,共8页
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s,EPS)因其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该文从纳豆中筛选出1株高产EPS的菌株并鉴定该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为提高其EPS产量,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组分和发酵培养条... 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s,EPS)因其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该文从纳豆中筛选出1株高产EPS的菌株并鉴定该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为提高其EPS产量,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组分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9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判,从中选出3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Box-Ben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最终的最佳培养方案:葡萄糖22.6 g/L,黄豆饼粉9.3 g/L,玉米浆2.0 g/L,K_(2)HPO_(4)0.5 g/L,NaH_(2)PO_(4)1.5 g/L,MgSO_(4)1.5 g/L,MnCl_(2)0.05 g/L,初始pH 7.5,装液量70 mL,温度为34℃,接种量为6%。与初始发酵工艺相比,EPS产量提高了133.3%。经7 L发酵罐放大验证后,EPS产量增加至6.56 g/L,与摇瓶水平相比,EPS产量提高了123.1%,并且已初步探索该EPS具有纳豆激酶活性。有望成为合成药物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苏云金芽孢杆菌 发酵优化 纳豆激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甘油为碳源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发酵工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敏 朱莉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28,共8页
首次利用Agrobacterium sp.ATCC 31749进行适应性驯化得到1株可单菌发酵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菌株Agrobacterium sp.WS-8E3T,优化前其利用甘油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产量为1.648 g/L。针对驯化菌株进行了摇瓶发酵条件... 首次利用Agrobacterium sp.ATCC 31749进行适应性驯化得到1株可单菌发酵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菌株Agrobacterium sp.WS-8E3T,优化前其利用甘油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产量为1.648 g/L。针对驯化菌株进行了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甘油初始质量浓度为20 g/L,并在甘油残余量为10 g/L左右时补加20 g/L甘油,最佳复合氮源配比为4 g/L酵母粉以及3 g/L硫酸铵,最佳装液量为75 mL/500 mL,最佳产糖pH为6.30。7 L发酵罐放大验证实验中,菌体生长期最佳pH为7.0,甘油为20 g/L;产糖期pH为6.3,甘油为30 g/L,在此条件下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产量达到8.03 g/L,相比未优化前提高了386.7%。产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与热凝胶一致,单糖组成为单一葡萄糖,聚合度分布在18~22。研究首次采用单菌发酵策略,显著提高了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的产量,为进一步低成本、大规模地发酵生产低分子质量β-1,3-葡聚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葡聚糖 单菌发酵 甘油 补料 两阶段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新型黄原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子朝 朱莉 +3 位作者 吴剑荣 郑志永 高敏杰 詹晓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28-1034,共7页
经过驯化得到了一株可以利用甘油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野油菜黄单胞菌突变株,Xanthomonas. campestris WXLB-006。RT-PCR结果显示:X. campestris WXLB-006中甘油代谢相关基因(glpF,glpK,glpD,fb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原始菌株,依次为glpD (8.... 经过驯化得到了一株可以利用甘油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野油菜黄单胞菌突变株,Xanthomonas. campestris WXLB-006。RT-PCR结果显示:X. campestris WXLB-006中甘油代谢相关基因(glpF,glpK,glpD,fb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原始菌株,依次为glpD (8.53)> glpF(7.64)> glpK(6.61)> fbp(5.79)。初始甘油质量浓度40 g/L、变通气量和变搅拌转速(0~24 h,0.5 vvm和200 r/min;24~60 h,1.0 vvm和400 r/min)以及三阶段变速流加甘油策略(24~34 h,3g/L/h;34~44 h,2 g/L/h;44~54 h,1 g/L/h),使生物量由1.65 g/L增加到1.94 g/L,黄原胶产量由17.8 g/L提高到33.9 g/L,发酵周期由120 h缩短至60 h。重要的是,以甘油为底物发酵得到的黄原胶具有粘度低、透明性高、水化速率快和反复冻融处理粘度增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野油莱黄单胞菌 甘油 黄原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β-葡聚糖及其寡糖对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如月 余讯 +3 位作者 徐静静 朱莉 詹晓北 张洪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91,97,共8页
燕麦β-葡聚糖(oatsβ-glucans,OGs)及其水解寡糖(oatsβ-glucan oligosaccharides,OGOs)被认为是具有潜在益生元特性的功能性物质。从燕麦麸皮中提取得到分子质量为1.34×10^5 Da的β-葡聚糖(OGs),并通过OGs酸水解得到聚合度范围为... 燕麦β-葡聚糖(oatsβ-glucans,OGs)及其水解寡糖(oatsβ-glucan oligosaccharides,OGOs)被认为是具有潜在益生元特性的功能性物质。从燕麦麸皮中提取得到分子质量为1.34×10^5 Da的β-葡聚糖(OGs),并通过OGs酸水解得到聚合度范围为3~11的β-葡寡糖(OGOs)。分别以OGs和OGOs为培养基碳源,进行健康人和2型糖尿病人来源粪便菌群的体外厌氧发酵,研究OGs和OGOs对不同来源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人和2型糖尿病人粪便菌群均可以较好地利用OGs和OGOs,在经过48 h发酵后利用率均可以达到93%以上。以OGs和OGOs为碳源对健康人和2型糖尿病人粪便菌群发酵48 h后,发酵液pH均显著降低,乙酸和丙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比于OGOs,以OGs为碳源发酵粪便菌群48 h后,粪便菌群中产丁酸菌相对总细菌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相应地,发酵液中丁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OGs相比,以OGOs为碳源则显著增加了粪便菌群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相对含量(P<0.05),并且明显增加了发酵液中乙酸和丙酸含量。研究结果显示,OGs和OGOs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有不同的改善作用,OGs和OGOs可能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2型糖尿病人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相关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聚糖 β-葡寡糖 肠道微生物 2型糖尿病 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 体外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废菌棒高产哈茨木霉孢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巧河 朱莉 +2 位作者 郑志永 高敏杰 詹晓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4,共8页
以废菌棒为固态发酵主要基质,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哈茨木霉固态发酵生产孢子,最后进行固态发酵放大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质量浓度)7.5 g/dL,装料量20 g,pH自然,培养温度28℃,发酵周期144 h;响应面分析法... 以废菌棒为固态发酵主要基质,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哈茨木霉固态发酵生产孢子,最后进行固态发酵放大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质量浓度)7.5 g/dL,装料量20 g,pH自然,培养温度28℃,发酵周期144 h;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理论值为:初始含水质量分数57.07%,淀粉质量分数3.08%,NaNO3质量分数1.99%,理论孢子产量5.65×10^9个/g,验证实验结果5.91×10^9个/g,符合理论预测;使用10 L自制固态发酵罐进行放大实验,通风条件下孢子产量显著提高,达到8.20×10^9个/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生防剂 废菌棒 优化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果糖浆废液杂糖组分分析及其作为毕赤酵母发酵碳源的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丽萍 王力 +3 位作者 詹晓北 朱莉 郑志永 高敏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共6页
废杂糖的资源化利用是高果糖浆生产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杂糖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聚合度为2~16的线性葡聚糖,包括葡萄糖480 g/L,果糖92 g/L,麦芽糖103.6 g/L,麦芽三糖36.8 g/L,... 废杂糖的资源化利用是高果糖浆生产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杂糖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聚合度为2~16的线性葡聚糖,包括葡萄糖480 g/L,果糖92 g/L,麦芽糖103.6 g/L,麦芽三糖36.8 g/L,总糖含量802.3 g/L。进一步使用2种常用的毕赤酵母宿主(P AOX1型毕赤酵母、P GAP型毕赤酵母)利用杂糖发酵生产内切β-1,3葡聚糖酶并与标准碳源(甘油和葡萄糖)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P AOX1型毕赤酵母,杂糖做碳源时细胞密度和酶活性与甘油相比均有所下降,最大生物量分别为59.1和82.0 g/L,最高酶活性分别为157.29和199.2 U/mL。对于P GAP型毕赤酵母,杂糖与葡萄糖的发酵效果相当,说明杂糖可以作为P GAP型毕赤酵母生产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优质替代性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果糖浆 杂糖 毕赤酵母 内切β-1 3-葡聚糖酶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寡糖对体外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静静 孙武 +3 位作者 詹晓北 张洪涛 朱莉 高敏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42,共7页
黄原胶寡糖是潜在的可商业化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其益生元功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该文通过对3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静态发酵和1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动态发酵的研究,探究黄原胶寡糖对粪便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在体外... 黄原胶寡糖是潜在的可商业化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其益生元功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该文通过对3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静态发酵和1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动态发酵的研究,探究黄原胶寡糖对粪便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在体外静态粪便菌群发酵48 h时,通过薄层色谱法分析发现黄原胶寡糖基本被粪便菌群完全降解;与空白相比,黄原胶寡糖可显著增加发酵液中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浓度分别达到31.30、11.57和48.07 mmol/L;与果寡糖相比,黄原胶寡糖的丁酸产量(5.19 mmol/L)是果寡糖丁酸产量的2.66倍。在体外动态粪便菌群发酵中,黄原胶寡糖主要在24~48 h的发酵过程中被降解并显著增加乙酸、丙酸、丁酸、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和NaOH的消耗量,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分别达到49.44、28.64、1.65和79.72 mmol/L。在体外静态和动态粪便菌群发酵中,黄原胶寡糖可一致地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ota的比例,增加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Para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寡糖具有潜在的益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寡糖 肠道微生物 短链脂肪酸 丁酸 益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谷蛋白大米在仿生大肠反应器中对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国奥 詹晓北 +3 位作者 李志涛 朱莉 赵志超 张洪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3-29,共7页
以淀粉、低谷蛋白大米和普通大米为碳源,通过在仿生大肠反应器中对健康人群的粪便微生物进行发酵,探究低谷蛋白大米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谷蛋白大米的有益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 以淀粉、低谷蛋白大米和普通大米为碳源,通过在仿生大肠反应器中对健康人群的粪便微生物进行发酵,探究低谷蛋白大米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谷蛋白大米的有益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浓度达到104.85 mmol/L,比淀粉组和普通大米组提高44.94%和25.33%,乳酸的浓度达到18.19 mmol/L,比淀粉组和普通大米组提高60.55%和25.28%;低谷蛋白大米的有害代谢产物中,支链脂肪酸(branched chain fatty acids,BCFAs)的浓度为0.29 mmol/L,比普通大米组降低79.31%,氨的浓度为2.60 mmol/L,比普通大米组降低16.15%。平板计数显示,肠道有益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有显著增长(P<0.05)。16S rDNA测序显示,肠道有益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提高,肠道有害菌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丰度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低谷蛋白大米对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均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谷蛋白大米 仿生大肠反应器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支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性驯化生产低分子质量β-葡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冰 朱莉 +1 位作者 李茂玮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7-33,共7页
β-葡聚糖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性多糖。利用适应性驯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的方法,将甘油作为碳源,诱导土壤杆菌生产低分子质量β-葡聚糖,研究新型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通过筛选获得了1株将甘油作为碳源、可稳定获得... β-葡聚糖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性多糖。利用适应性驯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的方法,将甘油作为碳源,诱导土壤杆菌生产低分子质量β-葡聚糖,研究新型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通过筛选获得了1株将甘油作为碳源、可稳定获得低分子质量产物的高活力菌株Agrobacterium sp.WS-8E3T,该菌株在100 g/L甘油中摇瓶发酵120 h,稳定产生分子质量在2800~3600 Da的新型低分子质量多糖(β-gluco-oligosaccharides,BGOs)。通过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及核磁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解析,证明BGOs为β-1,3-葡聚糖。该葡聚糖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率、·OH清除率均能达到抗坏血酸的80%。采用甘油适应性驯化菌株的方法生产得到的低分子质量β-葡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为BGOs在功能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聚糖 甘油 适应性驯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胁迫下的高透明型黄原胶的发酵生产及其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茂玮 朱莉 +2 位作者 吴传超 李敏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8-74,80,共8页
黄原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多糖。以甘油为唯一底物,添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对菌株进行胁迫,研究发酵生产的新型黄原胶的结构特征及流变性能。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的胁迫下,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进... 黄原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多糖。以甘油为唯一底物,添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对菌株进行胁迫,研究发酵生产的新型黄原胶的结构特征及流变性能。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的胁迫下,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进行驯化,最终得到1株高耐吐温-80和曲拉通X-100的突变株X.campestris TX53,该菌株在添加12 g/L表面活性剂条件下发酵96~120 h,稳定获得高透明、低黏度的新型黄原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黏度,剪切速率和热稳定性等检测方法对新型黄原胶结构和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红外光谱与普通食品级黄原胶相吻合,SEM显示其微观表面呈现松散且纤细的多孔状结构。该新型黄原胶显示了良好稳定的流变性能,仍然为低黏度假塑性流体特性,且抗盐、抗pH、热稳定性良好。研究结果为黄原胶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表面活性剂 高浓度胁迫 结构表征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条件与过程的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胥聆铭 朱莉 +2 位作者 詹晓北 高泽鑫 尹忠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53,共8页
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量对其生物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蜡样芽孢杆菌的产量与芽孢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适宜其生长的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质量比1∶1复配的葡萄糖与水溶性淀粉和质量比1∶1复配的大豆蛋白胨与酵母提取物。在此基础... 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量对其生物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蜡样芽孢杆菌的产量与芽孢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适宜其生长的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质量比1∶1复配的葡萄糖与水溶性淀粉和质量比1∶1复配的大豆蛋白胨与酵母提取物。在此基础上,于7 L发酵罐中探究流加方式、pH、搅拌转速和通气量等因素对其生物量及芽孢率的影响。最优发酵条件为:在0~9 h之间,转速250 r/min,通气量3 L/min,pH恒定6.5;9~18 h时,转速升高至350 r/min,通气量升高至4.5 L/min,并以0.45 mL/min流量补加培养基浓缩液;18 h时,转速降低至150 r/min,通气量降低至2.25 L/min,pH调高至7.5,停止补料至发酵结束。基于以上发酵策略,在18 h时,蜡样芽孢杆菌活菌数达2.2×1010 CFU/mL,是未优化前的4.88倍;发酵结束时,芽孢率超过90%。本研究结果为蜡样芽孢杆菌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发酵策略 发酵优化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复合凝胶的制备、特性表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利文 朱莉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共6页
以热凝胶发酵沉淀为原料,在热凝胶酸碱法提取工艺中的碱溶处理过程中添加黄原胶,获得了一种新型凝胶,并确定了其生产工艺,并考察了黄原胶添加比例、碱溶浓度和碱溶搅拌时间这3个方面对新型凝胶的质构、流变特性和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 以热凝胶发酵沉淀为原料,在热凝胶酸碱法提取工艺中的碱溶处理过程中添加黄原胶,获得了一种新型凝胶,并确定了其生产工艺,并考察了黄原胶添加比例、碱溶浓度和碱溶搅拌时间这3个方面对新型凝胶的质构、流变特性和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凝胶与黄原胶的质量比为4∶1、碱溶浓度0.2~0.4mol/L,搅拌时间10h时,得到的新型凝胶相比对照组,硬度提升了1.8倍,黏性提高了3.6倍,弹性与对照组相比提升较少。另外咀嚼性、内聚性和回复性也有较大提升。动态频率扫描显示,其有更高的储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表现出优越的黏弹性;电镜扫描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证实,采用优化的提取工艺,新型凝胶形成了网络结构,黄原胶与热凝胶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以此种生产工艺制备的新型凝胶,性质较好,结构稳定,具有工业化生产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凝胶 黄原胶 新型凝胶 生产工艺 质构分析 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突变提高毕赤酵母表达内切β-1,3-葡聚糖酶活性
13
作者 金树霞 王力 +5 位作者 朱莉 李菲菲 刘丽萍 詹晓北 郑志永 高敏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4,共8页
为构建一株高效表达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毕赤酵母菌株,并用于水解热凝胶生产β-1,3-葡寡糖。作者首先对哈茨木霉来源内切β-1,3-葡聚糖酶基因进行随机突变,并构建BGN13.1a突变库;然后采用高通量技术及刚果红平板筛选高表达菌株;最后采... 为构建一株高效表达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毕赤酵母菌株,并用于水解热凝胶生产β-1,3-葡寡糖。作者首先对哈茨木霉来源内切β-1,3-葡聚糖酶基因进行随机突变,并构建BGN13.1a突变库;然后采用高通量技术及刚果红平板筛选高表达菌株;最后采用TLC薄层色谱和MALDI-TOF MS分析热凝胶水解产物,并分析了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筛选得到毕赤酵母突变株K827,酶活较初始菌株提高了25%;其水解产物聚合度为2~10,且寡糖产量为1.492 g/L;其最适pH与最适温度分别为5.5和50℃;相较亲本酶,突变株K827的pH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本研究为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β-1 3-葡聚糖酶 毕赤酵母 易错PCR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质量聚唾液酸生产菌株诱变筛选及其发酵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霖 朱莉 +2 位作者 杨泽林 詹晓北 吴剑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28,共7页
为获得产高分子质量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菌株,分步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和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对大肠杆菌K235进行诱变。结果表明,通过ARTP诱变筛选得到1株产PSA... 为获得产高分子质量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菌株,分步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和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对大肠杆菌K235进行诱变。结果表明,通过ARTP诱变筛选得到1株产PSA分子质量较初始菌株提高了36.84%的 E.coli K235 4B31。对 E.coli K235 4B31进行DES诱变,获得1株产PSA分子质量较初始菌株提高了78.18%的突变菌株 E.coli K235 6E61。通过三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最终使得突变菌株 E.coli K235 6E61发酵产物PSA分子质量达到430.5 kDa,为目前已报道的最高分子质量P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聚唾液酸 高分子质量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凝胶的结构、功能、改性方法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孙丹 黎欢 +2 位作者 蒋芸 朱莉 詹晓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75-482,共8页
热凝胶(Curdlan)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由D-葡萄糖以β-1,3糖苷键相连构成的一种无分支天然胞外多糖,目前常作为稳定剂、增稠剂用于食品领域。热凝胶具有良好的凝胶特性、抗消化以及免疫调节能力,但水溶性差,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改... 热凝胶(Curdlan)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由D-葡萄糖以β-1,3糖苷键相连构成的一种无分支天然胞外多糖,目前常作为稳定剂、增稠剂用于食品领域。热凝胶具有良好的凝胶特性、抗消化以及免疫调节能力,但水溶性差,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改性技术可以改良热凝胶的功能特性,尤其是水溶性,促进其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法修饰三个方面探讨了改性方法对热凝胶功能特性的影响。此外,从食品包装材料、提升食品质构、开发仿生食品、功能性食品载体四个角度总结了近年来热凝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总之,热凝胶在食品工业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综述为热凝胶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凝胶 凝胶特性 多糖改性 仿生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胃肠道反应器的参数建立与冷模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文龙 詹晓北 +4 位作者 陈荦 郑志永 朱莉 李志涛 高敏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79-1886,共8页
体外消化和发酵实验紧密结合才能模拟完整消化道的功能,现有的模拟胃肠消化和大肠发酵的反应器结构各异且不通用,组合多个独立反应器则增加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和设备成本。集成了两类反应器的优势特征,开发了一种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体外消化和发酵实验紧密结合才能模拟完整消化道的功能,现有的模拟胃肠消化和大肠发酵的反应器结构各异且不通用,组合多个独立反应器则增加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和设备成本。集成了两类反应器的优势特征,开发了一种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模拟胃肠道反应器(GSR),模拟了整体的胃肠道动态特征并与体内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胃肠道反应器既可准确模拟胃和小肠的蠕动、排空和混合等动态特征,又可提供肠道微生物的发酵环境。尾气排放和收集装置的设计实现了尾气快速排出和尾气体积的准确计量。模拟胃肠道反应器可为体外探索益生元对肠道微生物作用等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模拟 反应器 PLC 设计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型结冷胶与乳酸链球菌素的接枝条件优化
17
作者 王支海 彭星桥 +2 位作者 朱莉 高敏杰 詹晓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0-84,共5页
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钠盐为交联剂,对乳酸链球菌素接枝钠型结冷胶的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法优化,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抑菌时效性实验对接枝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与钠型... 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钠盐为交联剂,对乳酸链球菌素接枝钠型结冷胶的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法优化,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抑菌时效性实验对接枝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与钠型结冷胶的最佳接枝反应条件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钠盐的摩尔比为2∶1、反应体系pH为6、反应体系温度为40℃、钠型结冷胶的活化时间为70 min、加入乳酸链球菌素后的反应时间为16 h。接枝率由纯化前的不足5.0%提升至14.5%,弱碱性条件下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时效性也由12 h延长至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型结冷胶 乳酸链球菌素 接枝率 单因素优化 抑菌时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黄原胶缓释期的技术研究
18
作者 左文怡 朱莉 +1 位作者 杨泽林 詹晓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2-698,共7页
【目的】研究了水杨酸(SA)在黄原胶(XG)及聚乙烯醇(PVA)为主要材料的基质型缓释系统中的释放速率。【方法】共设计了29个配方,分为4组:XG+PVA+SA、XG+PVA+醋酸酯淀粉(AS)+SA、XG+PVA+硬脂酸+SA、XG+PVA+壳聚糖(CS)+SA。根据设计的配方... 【目的】研究了水杨酸(SA)在黄原胶(XG)及聚乙烯醇(PVA)为主要材料的基质型缓释系统中的释放速率。【方法】共设计了29个配方,分为4组:XG+PVA+SA、XG+PVA+醋酸酯淀粉(AS)+SA、XG+PVA+硬脂酸+SA、XG+PVA+壳聚糖(CS)+SA。根据设计的配方将材料研磨混匀后以聚乙烯醇溶液为粘合剂进行造粒。首先制作了6~10 mm五种造粒直径的缓释颗粒,并以4%、5%、6%(w/v)三种浓度的PVA溶液分别造粒,研究了造粒大小、PVA溶液浓度对颗粒释放行为的影响。确定造粒条件后研究了四种配方不同配比对颗粒释放行为的影响,采用静水溶出法和土柱淋溶法对释放行为进行表征,以水杨酸的释放率及累积释放量为指标绘制释放曲线。【结果】所制缓释颗粒的水杨酸释放曲线都遵循一个趋势:水杨酸释放率在前一段时间呈快速增长,转折点之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粗粒径的黄原胶溶胀更缓慢,对内容物的释放也会更慢。缓释颗粒直径较小时最终释放的百分比更高但由于比表面积大释放也更快,颗粒直径过大时最终释放的百分比会降低且持续时间也不会延长,最终选定造粒直径8 mm。对粘合剂PVA溶液的使用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选取的三种PVA溶液浓度中,以浓度为4%的PVA溶液进行造粒、混合粉末与4%PVA溶液的比例(w/w)以1.1∶1为宜。四种不同组成的配方经优化后缓释效果最好的比例分别为:XG∶SA=3∶1,在去离子水中释放持续约2.5天;XG∶AS∶SA=3∶1∶1,在去离子水中释放持续时间2.5天;XG∶硬脂酸∶SA=1∶1∶1,去离子水中持续时间约为3天;XG∶CS∶SA=3∶1∶1,在去离子水中可持续4天,而在土柱中释放持续可达36天左右。【结论】使用0.178 mm粒径的黄原胶粉末,在XG∶CS∶SA=3∶1∶1,造粒直径8mm,以4%PVA溶液进行粘合造粒的条件下,所得缓释颗粒的土柱淋溶释放时间可长达36天,为本试验所得释放时间最长的缓释体系。该缓释系统成本较低廉,制作方法简单,对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水杨酸 聚乙烯醇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