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解带构建对硬质驳岸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俊力 刘福兴 +3 位作者 乔红霞 付子轼 孟格蕾 蔡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3-349,共7页
根据人工湿地、生态滤床等思路设计了一种滤解带装置,在硬质驳岸岸线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对其进行修复,对比研究了短期和长期不同类型滤解带(无植物和有植物)设置对水体污染物(TN、TP、TOC)浓度的影响,采用Biolog方法对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 根据人工湿地、生态滤床等思路设计了一种滤解带装置,在硬质驳岸岸线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对其进行修复,对比研究了短期和长期不同类型滤解带(无植物和有植物)设置对水体污染物(TN、TP、TOC)浓度的影响,采用Biolog方法对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滤解带短期设置对水体污染物浓度无影响,长期设置则显著降低污染物浓度,与对照相比,试验9个月,无植物滤解带处理水体中ρ(TN)、ρ(TP)和ρ(TOC)分别降低17.2%、16.6%和29.8%,有植物滤解带处理分别降低28.7%、18.4%和42.7%。滤解带长期设置增加了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和功能多样性,优化了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且有植物滤解带设置区域微生物作用比无植物滤解带设置区域更为明显。这表明滤解带设置能够部分解决河湖岸带硬化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对硬质驳岸生态功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解带 硬质驳岸 水体 污染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湖城市典型公园化河口岸带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乔红霞 蒋媛 +3 位作者 付子轼 王俊力 张镭 刘福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为摸清五里湖公园化河口岸带土壤理化性质,探明土壤质量状况,本研究于2017年10月对五里湖3个典型公园化河口区域(陆典桥浜L、梁塘河C、圩田里河W)的24个点位进行岸带土壤采集,分析土壤颗粒组成、容重(BD)和孔隙度(Pt)等物理性状和pH、... 为摸清五里湖公园化河口岸带土壤理化性质,探明土壤质量状况,本研究于2017年10月对五里湖3个典型公园化河口区域(陆典桥浜L、梁塘河C、圩田里河W)的24个点位进行岸带土壤采集,分析土壤颗粒组成、容重(BD)和孔隙度(Pt)等物理性状和pH、有机质(OM)、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和有效磷(AP)等化学性状,并利用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土壤指标(石砾、砂粒、黏粒、BD、pH、OM、TN、AN、TP、AP)进行土壤质量指数(SQI)评价.结果表明:①3个河口岸带土壤均存在结构退化的情况,土壤主要以石块和石砾为主(>700 g/kg),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较低,土壤容重偏大(>1.35 g/cm3),孔隙度偏低(<50%);②3个河口岸带土壤pH均呈碱性(平均8.30),且陆典桥浜河口>圩田里河河口>梁塘河河口,AP含量趋势相反;除梁塘河河口TP含量差异不大外,陆典桥浜和梁塘河河口的OM、TN、AN、AP、TP均呈现近岸大于远岸的趋势.③3个河口岸带土壤质量状况均较差(SQI<0.5),AN、BD、OM、AP和pH是影响研究区域岸带土壤质量的5个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岸带 土壤 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指数(S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贡湖湾(望虞河以西)主要河口区域水质状况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福兴 蒋媛 +2 位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乔红霞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3期50-57,共8页
为探讨贡湖湾(望虞河以西)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采用WQI(水质综合指数)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3月)对其8个河口区域的31个点位进行了水质状况评价,并计算WQImin(最小水质综合指数),识别主要水质因子。WQI将水质状况分成5个等级... 为探讨贡湖湾(望虞河以西)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采用WQI(水质综合指数)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3月)对其8个河口区域的31个点位进行了水质状况评价,并计算WQImin(最小水质综合指数),识别主要水质因子。WQI将水质状况分成5个等级进行评价,即WQI>90为非常好,70<WQI≤90为好,50<WQI≤70为中等,25≤WQI≤50为差,WQI<25为非常差。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域的水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水质状况总体评价为中等(WQI为54.62),冬季总体评价为好(WQI为73.63);②河口之间的水质状况具有区域性差异,夏季闸门内外水质状况差异明显,河道的水质状况优于湖泊,小溪港河口区域水质状况相对最差(WQI为47.50),冬季壬子港河口区域的WQI最小,为62.84;③总磷(TP)、总氮(TN)、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4个水质指标是影响研究区域水质状况的关键性因子。研究显示:贡湖湾(望虞河以西)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WQI的分级评价和关键因子识别能为研究区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为相关管理部门对同类河口的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湖湾 河口 水质 水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蠡湖沉积物现状调查及表层沉积物污染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乔红霞 杨小龙 +3 位作者 王俊力 陶琛杰 蔡敏 刘福兴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将蠡湖分成5个区域,于2019年10月对蠡湖沉积物的淤积深度和淤积特点进行调查,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并通过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蠡湖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蠡湖底泥平均淤积深度为0.... 将蠡湖分成5个区域,于2019年10月对蠡湖沉积物的淤积深度和淤积特点进行调查,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并通过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蠡湖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蠡湖底泥平均淤积深度为0.35 m,越向湖心越浅,平均淤积深度A区最浅,B区最深;2)蠡湖沉积物中TP含量属于二级,OM含量和TN含量属于三级;D区与A、B区的TP含量差异较大:3)蠡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为中度污染,氮、磷为重度污染,D区磷的污染最严重,B区氮和有机物的污染较轻;4)污染评价中,以1960年太湖沉积物中的氮磷背景值和加拿大1992年发布的引起最低级别生态风险效应的总氮、总磷阈值为基准的氮污染指数S_(TN)和综合污染指数FF评价结果一致;以美国沉积物基准值和1960年太湖沉积物中的氮磷背景值为基准的磷污染指数S_(TP)评价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蠡湖 沉积物 有机质 总氮 总磷 污染评价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基质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镭 刘福兴 +3 位作者 蒋媛 王俊力 乔红霞 付子轼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人工湿地因其基建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生态效益高、降解污染物能力强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湿地基质的材料特性及配置方式对湿地的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基质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尚未见归纳总... 人工湿地因其基建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生态效益高、降解污染物能力强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湿地基质的材料特性及配置方式对湿地的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基质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尚未见归纳总结。通过综述近些年人工湿地基质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从物化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等多角度对基质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非基质类外源汇入颗粒对湿地功能的影响,最后对人工湿地基质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以期对未来湿地科学的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基质 水处理 机制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固渣酶法制备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外加碳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淑兰 占洁 +3 位作者 王涛 廖家林 赵明星 黄振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45-150,159,共7页
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碳源,具有较好的资源化利用属性。采用酶法从餐厨固渣中回收和制备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外加碳源。通过考察酶解条件对碳源提取效果的影响及关键因子间的交互关系,以明确最佳酶解条件。在此基础上,借助等电点沉淀法... 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碳源,具有较好的资源化利用属性。采用酶法从餐厨固渣中回收和制备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外加碳源。通过考察酶解条件对碳源提取效果的影响及关键因子间的交互关系,以明确最佳酶解条件。在此基础上,借助等电点沉淀法进一步提高回收碳源纯度。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淀粉酶,α-淀粉酶和γ-淀粉酶协同处理可以提高碳源提取效果,并能减少酶使用量。酶解温度、pH和底物质量浓度是影响复合淀粉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对碳源提取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底物质量浓度>温度>pH,且底物质量浓度与温度交互作用显著。在温度57.0℃、pH 6.2、底物质量浓度190 g/L,酶添加质量分数0.6%以及复合酶质量比3∶1(α∶γ)的最佳酶解条件下,碳源提取率达到76.9%。经等电点沉淀处理后,碳源回收液中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质量浓度和BOD/N值分别达到了76.8 g/L和51.2,非常有作为污水处理碳源使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固渣 淀粉酶 碳源 生化需氧量 等电点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组合生态浮床治理污染河流及其综合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媛 刘福兴 杨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85-87,共3页
采用水稻组合生态浮床治理污染河道,该技术优化了河道的微生物结构,增加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有效去除了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提高了水体透明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组合生态浮床能在污染河道条件下,保证工程植物水稻的正常生长,产量达7500 k... 采用水稻组合生态浮床治理污染河道,该技术优化了河道的微生物结构,增加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有效去除了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提高了水体透明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组合生态浮床能在污染河道条件下,保证工程植物水稻的正常生长,产量达7500 kg/hm^2以上,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可直接从河道水体中去除的N、P总量分别达31.57、14.89 kg。试验区对TN、TP、NH 4^+-N和COD 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1%、18.75%、15.64%和13.55%。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浮床技术,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可为我国污染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流 水稻组合生态浮床 微生物 综合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