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江苏地区汉族RhD阴性个体RHCE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青 肖建宇 +2 位作者 郁心 黄成垠 姚根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8-1431,共4页
本研究探究中国江苏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含有RHD基因的献血者和不含RHD基因献血者中的RHCE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析337例血清学RhD阴性无偿献血者的RHCE基因型;同时采用PCR-SSP扩增这些献血... 本研究探究中国江苏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含有RHD基因的献血者和不含RHD基因献血者中的RHCE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析337例血清学RhD阴性无偿献血者的RHCE基因型;同时采用PCR-SSP扩增这些献血者RHD基因特异性位点。结果表明:337例血清学RhD阴性,其中RHD基因阳性献血者RHCE*C/C 20例,RHCE*C/c 62例,RHCE*c/c 24例,RHCE*C及RHCE*c基因频率分别为0.4811和0.5189;RHCE*E/E 0例,RHCE*E/e 25例,RHCE*e/e 81例,RHCE*E及RHCE*e基因频率分别为0.1179和0.8821。231例RHD基因阴性献血者中RHCE*C/C 3例,RHCE*C/c 34例,RHCE*c/c 194例,RHCE*C及RHCE*c基因频率分别为0.0866,0.9134;RHCE*E/E 0例;RHCE*E/e 15例;RHCE*e/e 216例;RHCE*E及RHCE*e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5,0.9675。结论:在中国江苏地区RHD基因阴性人群中,RHCE基因主要以RHCE*ccee为主。中国江苏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的献血者中,RHCE基因型在含有RHD基因组和不含RHD基因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RHCE基因型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献血人员外周血白细胞中人疱疹病毒DNA 被引量:8
2
作者 宋晓菲 翁伟 +1 位作者 甘霖 柳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调查献血人员外周血白细胞中8种人疱疹病毒的DNA分布情况,为我国献血者健康标准要求的完善提供参考性实验数据。方法收集献血人员外周血标本427例,分离外周血白细胞后提取DNA,使用Taqman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8种疱疹病毒DNA... 目的调查献血人员外周血白细胞中8种人疱疹病毒的DNA分布情况,为我国献血者健康标准要求的完善提供参考性实验数据。方法收集献血人员外周血标本427例,分离外周血白细胞后提取DNA,使用Taqman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8种疱疹病毒DNA的阳性率和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427例标本中未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人疱疹病毒8型(HHV-8)的DNA,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HHV-6、HHV-7阳性率分别为51.4%、6.5%、50.6%、21.1%,其中HCMV、EBV和HHV-6均阳性的标本占6.5%,EBV和HHV-6均阳性的标本占25.1%,EBV与HHV-7均阳性的标本占4.0%,HHV-6和HHV-7均阳性的标本占6.9%。EBV、HCMV、HHV-6、HHV-7的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559、336、4 683、1 126 gqe/ml外周血。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EBV、HHV-6和HHV-7在三个年龄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MV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与郊区人群相比EBV、HCMV、HHV-6和HHV-7的检出率均显著较低(OR=0.657、0.798、0.889、0.721,95%CI:0.147~2.451、0.224~2.196、0.221~2.703、0.194~2.445,P<0.05)。结论在献血人员外周血白细胞中可以检出多种疱疹病毒DNA,提示我国献血者健康标准要适时考虑献血者疱疹病毒感染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 血源性感染 荧光定量PCR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4基因修饰增强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夏卫 郁心 +5 位作者 王浦南 徐洪卫 陈宇 奚华新 杨吉成 缪竞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0-1084,共5页
目的:研究IL-24基因修饰的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DC和CIK细胞,电穿孔法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中(获得细胞为CIK-IL24),RT-PCR和ELISA法检测CIK细胞... 目的:研究IL-24基因修饰的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DC和CIK细胞,电穿孔法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中(获得细胞为CIK-IL24),RT-PCR和ELISA法检测CIK细胞中IL-24基因的表达,FCM和ELISA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变化,将CIK细胞和同源DC共培养,FCM法检测共培养的DC-CIK细胞对HL-60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电穿孔法成功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IL-24基因后CIK细胞中CD3+、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CD4+CD2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IL-24可上调CD3+CD56+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54、CXCR4的表达,转染IL-24基因后CIK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与DC共同作用HL-60细胞时转染IL-24基因后的CIK细胞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结论:通过IL-24基因修饰,明显增强了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机制与IL-24促进CIK分泌TNF-αI、FN-γ,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IL-24 CIK细胞 HL-60细胞 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